探讨冬季仔猪饲养中常见3种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43)

冬季仔猪病毒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仔猪的健康和生长有很大的影响,也会给养猪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仔猪腹泻会导致营养流失,体重下降,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很多病毒在入侵繁殖生长过程中也会进一步降低仔猪的免疫力,容易引发其他疾病继发感染或者混合感染。为了更好地降低仔猪病毒性腹泻的发生流行率,确保生猪养殖安全,就需要注重做好疾病的科学识别和有效防控,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冬季3种仔猪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方案,希望对更好控制该类疾病的发生流行有一定帮助。

一、冬季常见仔猪病毒性腹泻的诊断

1、仔猪轮状病毒病的发病分析

①病原学的发生阐述

仔猪轮状病毒病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病毒为双链RNA病毒,病毒颗粒为直径约50~70nm的二十面体,表面具有12种G蛋白(VP7和VP4)和6种P蛋白(VP6、VP4、VP2、VP3、VP1和VP5),11个基因分段,能够编码11种病毒蛋白。根据VP7和VP4蛋白的抗原性可分为多种血清型,已鉴定出超过20种血清型,最常见的血清型为G5、G6、G8和G9。在自然环境下病毒颗粒高度稳定,可在多种条件下存活数月,抵抗热、pH值和干燥条件。从制定机制来看病毒首先附着于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后,通过脱壳释放基因组RNA,转录复制为mRNA,翻译产生病毒蛋白,然后病毒颗粒在细胞质中组装,并通过细胞裂解释放。病毒感染之后病毒感染导致肠道上皮细胞损伤和脱落,损伤的上皮细胞无法吸收营养,导致水电解质流失和腹泻,腹泻脱水可导致电解质失衡和代谢性酸中毒。

②流行病学的易感分析

仔猪轮状病毒病是一种影响新生仔猪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在养殖场中该种疾病的传染源主要包括病猪和隐性感染者,病猪在发病期间和康复后的一段时间内都排出病毒,成为传染源,同时隐性感染者虽然不表现出症状,但仍可携带并传播病毒。消化道是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病毒可以通过粪便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给其他猪只,也可以通过污染物(如器具、衣物等)间接接触传播病毒,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猪轮状病毒,但仔猪尤其是60d以内的仔猪更易感染,中猪和大猪表现为隐性感染。猪轮状病毒病多发生在晚秋、冬季和早春季节,其中冬季感染率较高,因为低温环境有利于病毒的存活,尤其是在拥挤的猪舍中,猪只之间的接触频繁,容易导致病毒传播。

③猪轮状病毒病的临床症状

猪轮状病毒病潜伏期一般为12~24h,病初,病猪的精神沉郁,不愿走动,常卧地不起,食欲缺乏或食欲减退,部分仔猪在吃奶后发生呕吐,随后病猪出现腹泻,粪便呈黄色、灰色或黑色,水样或糊状。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猪出现脱水现象,表现为皮肤干燥、松弛,眼窝凹陷,口腔黏膜干燥。病死率一般较低,但日龄较小的仔猪死亡率高达100%。

④病理变化的解剖分析

解剖病死猪后发现受感染的仔猪的小肠壁变薄,肠道内充满水样或糊状内容物。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小肠上皮细胞出现坏死和脱落,绒毛缩短、变平,甚至消失。肠黏膜充血、出血和水肿,肠道黏膜层可见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2、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分析

①病原学的发生阐述

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病原为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属于冠状病毒科,α冠状病毒属,病毒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20~140nm,颗粒表面有明显的刺突(S)蛋白和膜(M)蛋白。TGEV的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长约28kb,病毒基因组包含ORF1a、ORF1b、S、E、M和N等基因,目前已分离出多种血清型,包括经典血清型(TGEV-1)、2型变异株(TGEV-2)和3型变异株(TGEV-3)。TGEV感染仔猪后。首先,会在肠道上皮细胞中复制,病毒刺突蛋白与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导致病毒进入细胞,复制后病毒破坏肠道上皮细胞,引起肠道绒毛萎缩、腺体破坏和炎症反应。病毒对热敏感,56℃下30min能很快灭活,37℃下4d丧失毒力,但在低温下可长期保存,液氮中存放3年毒力无明显下降。

②流行病学的易感分析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传染源为发病猪、带毒猪及其他带毒动物,病毒存在于病猪和带毒猪的粪便、乳汁及鼻分泌物中,病猪康复后可长时间带毒,有的带毒期长达10周,从粪便、呕吐物、乳汁、鼻分泌物以及呼出气体抖动,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和用具等,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给易感猪。该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感染母猪可通过乳汁排毒感染哺乳仔猪。TGE的发生和流行有明显季节性,通常从11月中旬~翌年4月中旬,发病高峰为1~2月份。感染动物为猪,其他动物对本病无易感性。

③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临床症状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主要影响仔猪,尤其是2周龄以下的幼猪,临床症状较为明显和严重。哺乳仔猪在吃奶后突然发生呕吐,随后会出现剧烈水样腹泻,粪便通常呈黄绿色或灰白色,有时带有未消化的乳块,粪便伴有恶臭。由于持续的腹泻和呕吐,仔猪迅速脱水,眼窝下陷,皮肤失去弹性,体重迅速下降,脱水的同时仔猪极度口渴,病初体温可能升高,腹泻后体温下降,特别是10d以内的仔猪,发病率、死亡率可达到100%。即使存活下来的仔猪,也可能因疾病导致生长发育受阻,成为所谓的“僵猪”。断奶猪和成年猪症状相对较轻,发病后主要表现为食欲缺乏、短暂腹泻和呕吐。母猪在感染后可能会出现泌乳停止、体温升高、食欲缺乏和严重腹泻等症状。

④病理变化的解剖分析

解剖之后可以发现病猪尸体明显脱水,胃内充满未消化的凝乳块,胃底部黏膜轻度充血,有时在黏膜下有出血斑,胃壁扩张,呈半透明状。小肠壁变薄,弹性降低、扩张,呈半透明状,小肠内有黄色、绿色或灰白色的液状物,含有泡沫和未消化的小乳块,小肠绒毛明显萎缩,变平,肠系膜血管扩张,淋巴结肿胀。肠系膜淋巴管内见不到乳糜。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空肠绒毛变短、萎缩及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发生电解质转运障碍,导致Na+/K+-ATP酶活性下降,引起细胞内Na+积聚,进而引起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3、仔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分析

①病原学的发生阐述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成员,是一种具有囊膜的单股RNA病毒,病毒粒子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60~150nm。该类病毒具有很强的变异能力,已发现多种基因型和亚型,其中S-INDEL和non-S-INDEL是两种主要的基因变异株,已知PEDV能在多种细胞系中繁殖,如猪肾细胞(PK-15)和原代猪肠上皮细胞。PEDV 主要感染小肠绒毛和隐窝的上皮细胞,病毒利用刺突蛋白与肠道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然后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病毒进入猪体后,首先在肠道上皮细胞中复制,然后通过血液循环传播到其他器官,最终导致肠道上皮细胞损伤,使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此外,PEDV感染还会引发猪体的免疫反应,产生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

②流行病学的易感分析

猪流行性腹泻无明显季节性,但寒冷季节发病率较高,该病可影响各种年龄的猪,其中以1周龄内的哺乳仔猪最为敏感,感染后死亡率可达到100%。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在猪群中传播迅速,一旦发病,短时间内可迅速蔓延至整个猪场,病毒主要通过病猪的粪便、呕吐物等消化道传播,还可以通过呼吸道分泌物等经空气传播,生猪之间的直接接触以及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饲料、水源、运输工具、工作人员等)都可导致病毒传播。目前猪流行性腹泻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③仔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症状

感染初期患病猪会出现严重的腹泻现象,排出水样或粥样粪便,颜色通常为灰黄色或水样,有时还可能含有黏液或血液,随后出现呕吐,呕吐物可能是胃内容物或水。由于持续腹泻和呕吐,仔猪会出现迅速脱水的症状,眼睛凹陷、皮肤失去弹性、体重下降,食欲减退,严重时甚至拒食。由于腹泻和脱水,其生长速度会明显放缓,在日龄较大的仔猪中,症状可能较轻,但仍然会出现生长受阻的情况。对于1周龄内的新生仔猪,该病毒可能导致极高的死亡率,有时可达100%。

④病理变化的解剖分析

仔猪流行性腹泻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在小肠,病死猪解剖之后可以观察到小肠显着扩张,内充满黄色液体,肠道内容物变得稀薄且水样,肠壁变薄,失去弹性,变得半透明,肠道上皮细胞脱落,肠黏膜绒毛严重萎缩,有时甚至消失,导致小肠吸收面积显着减少。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有时出现淋巴结坏死。胃内可能有大量黄白色的凝乳块,饲料不能被有效消化,胃底黏膜可能潮红充血,并有黏液覆盖。在显微镜下能够观察到小肠绒毛长度与隐窝的比值由正常的1∶1降低至3∶1,绒毛显着缩短,组织学检查发现绒毛上皮细胞核浓缩,胞浆嗜酸性变化。病死猪尸体消瘦、皮肤暗灰色。皮下干燥,脂肪蜂窝组织表现不佳。

二、病毒性腹泻的相关防治措施

1、患病后的治疗措施分析

由于病毒性腹泻,没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只能够结合患病猪的外在症状实施相关治疗。抗病毒可以选择使用猪专用的干扰素,剂量为100万~200万IU/kg·bw,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5d。在此基础上还应进行抗菌消炎治疗,预防继发感染,抗感染药物有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等,使用剂量为20~40mg/kg·bw,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5d。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可用剂量为10~20mg/kg·bw,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5d。缓解患病猪的腹泻症状,可以选择使用活性炭,使用剂量为1~2g/kg·bw,口服或拌入饲料中,每天2~3次,连用3~5d。为了预防脱水,要口服补液盐,使用剂量为5~10mL/kg·bw,口服或静脉注射,每天使用1~2次,根据仔猪的病情和恢复情况,一般建议连续使用3~5d。

2、发病前的养殖预防措施分析

①做好冬季猪舍的温度湿度调控

仔猪猪舍在冬季的温度和湿度调控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仔猪在这个时期的体温调节和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通过有效调控猪舍温度湿度能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有效降低病毒性腹泻的发生流行率。一般新生仔猪(出生后1~7d)体温调节能力较差,要将猪舍温度保持在30~32℃。断奶仔猪(出生后8~21d)体温调节能力有所提高,可以将猪舍温度调整到24~28℃,育成猪(出生后22d~出栏)阶段可以将猪舍温度控制在18~22℃,科学调控猪舍温度的基础上,还需要严格把控猪舍的湿度,整个仔猪生长期,猪舍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70%为宜。湿度过高时,可以通过通风换气、使用吸湿剂(如生石灰)等方式降低湿度,过低时通过增加猪舍内的水分来源,喷雾加湿、增加垫草等方式提高湿度。同时在调控温度湿度阶段也需要加强通风换气,每天至少通风1~2次,每次通风时间控制在15~30min,选择在气温最高的中午时间段进行通风,并在通风换气前提高猪舍温度2~3℃。此外冬季还需要在猪舍内铺设垫草线槽厚度控制在15~20cm,这样做既可以提高仔猪的舒适度,又可以吸收部分水分,降低猪舍湿度。

②加强环境清洁与卫生消毒

仔猪猪舍的环境消毒是一项重要的防疫措施,为了确保仔猪的健康成长,需要定期进行。在消毒处理之前应该彻底清扫猪舍内的粪便、尿液等有机污染物,特别要注意地面、墙壁、屋顶等卫生死角,对于一些难以清洁的部位,可以拆卸设备或使用特殊工具进行清理。使用高压水枪冲洗猪舍的墙壁、地面、屋顶和不能移出的设备用具,确保不留任何污垢,对于一些不能冲洗的设备,可以使用抹布擦净上面的污垢。猪舍冲洗干燥后,选用合适的消毒剂进行喷洒,常用的消毒剂有5%~8%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氧乙酸、苯扎氯铵等,将消毒剂均匀喷洒在地面、墙壁、屋顶、笼具、饲槽等部位,进行2~3次消毒,同时用清水洗刷饲槽和饮水器。将猪舍内移出的设备用具放到指定地点,先进行清洗,然后进行消毒。如果设备可以放入消毒池内,可以使用3%~5%的氢氧化钠溶液或3%~5%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3~5h,如果不能放入池内,可以使用3%~5%的氢氧化钠溶液全面喷洒,消毒2~3h后,用清水清洗,并放在阳光下暴晒备用。对于能够密闭的猪舍,特别是仔猪舍,将移出的设备和需要的设备用具移入舍内进行密闭熏蒸,熏蒸常用的药物有福尔马林,用量为25mL/m3。消毒完成后打开猪舍的通风口,确保室内空气流通,减少消毒剂的气味,为仔猪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根据猪舍内环境的实际情况,定期重复以上消毒步骤,确保仔猪猪舍的卫生环境。在消毒处理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做好个人防护,避免直接接触消毒剂,并且要轮换交替使用消毒剂,保证消毒效果。

③加强母猪与仔猪疫苗免疫接种

仔猪阶段应该注重做好身体健康监测,每周对猪舍进行疫病监测,严格控制猪舍内外的生物安全,防止病毒传入,避免病毒传播媒介(如蚊子、苍蝇等)进入猪舍,还应该落实严格的疫苗免疫接种制度,妥善有效的疫苗免疫接种是防范病毒性腹泻传播的最有效措施。在免疫接种处理过程中推荐使用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三联活疫苗,妊娠母猪在产前40d进行首次免疫接种,产前20d之后进行第2次免疫接种,每一剂疫苗使用量为1mL,免疫母猪所产的仔猪应该在断奶后7~10d进行首次免疫接种,每头猪使用1mL,对于缺乏母源抗体保护的仔猪,应该在出生3d之后进行首次免疫接种,每次使用1mL。

综上所述,冬季仔猪病毒性腹泻的危害很大,防控非常重要。养殖户应该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病猪,使用疫苗和药物治疗,以降低病毒性腹泻对仔猪的危害。

标签:  仔猪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