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概述及实践应用分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98)

本文探讨了马铃薯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从品种选择、种薯处理、整地施肥、适时播种、田间管理、铺设滴灌设施、病虫害绿色防控到收获及采后处理,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铃薯种植的关键技术和管理措施。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马铃薯种植过程中水肥的精准供给,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减少了水肥流失和浪费,从而达到了高产高效的目标。

在巴林右旗,全旗农作物良种覆盖率高达98%以上,标准化生产示范片,总数超过80个,覆盖面积逾93333.3hm2,值得一提的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2.24%以上的高水平,而高效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更是成效显着,应用面积广达80000hm2。在此背景下,马铃薯作为重要农作物,其产量达到了76500000kg的丰收佳绩,然而,传统马铃薯种植面临的水肥利用效率低下、病虫害频发等挑战仍不容小觑,农业科技的进步,特别是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引入,为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一、马铃薯品种选择

在巴林右旗的马铃薯种植中,品种选择是奠定高产高效基础的关键一环,优选早熟、高产、优质且抗病性强的脱毒马铃薯品种成为当地种植户的共识,其中,“沃土五号”、V7以及“大西洋”等品种因其出色的综合性状而备受青睐。这些品种不仅生长周期适中,有利于提前上市抢占市场先机,同时其高产特性和优良品质也确保了种植户的经济效益

二、种薯处理管理

在种薯处理环节,需精心操作以确保马铃薯的健壮生长,种薯应被切割成块状而非片状,每块重量需控制在25~35g之间,并确保每块带有1~2个芽眼,为优化萌芽效果,建议将顶芽块与侧芽块分开存放并分别播种。切割后的种薯还需进行晾晒处理,以促进伤口愈合。拌种是提升种薯抗病性的关键步骤,具体操作为:每100kg种薯需使用2kg滑石粉、每150g种薯需要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粉剂以及100g的2%春雷霉素进行混合拌种。拌种前,需将滑石粉、甲基硫菌灵和春雷霉素充分拌匀,然后均匀地撒在种薯上,以确保每块种薯都能得到充分保护。在播种前5~10d,需将种薯块放置在温度约为20℃的室内或暖棚内进行避光暖种处理,以促使芽眼萌发,这一环节对于提升马铃薯的出苗率和生长势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内蒙古等马铃薯主产区,由于种薯一般在9月收获,并需储存至翌年春季播种,因此暖种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三、整地施肥管理

在整地施肥阶段,科学的肥料施用和土壤处理对于马铃薯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为确保土壤肥沃且结构良好,土地需施入3~4m3/667m2的有机肥作为基肥,以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此外,还需施用50kg/667m2硫酸钾型三元复合肥(N-P-K含量为17-6-22),以满足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对氮、磷、钾的需求。施肥操作需与整地相结合,农家肥应在旋耕时深翻入土,以促进土壤与肥料的充分混合,提高土壤肥力,而复合肥则分2次施用:首次在旋耕时施入一半,以确保土壤底层养分充足;另一半则在播种时随播种机一同施入,使肥料与种薯近距离接触,便于马铃薯根系快速吸收利用,为马铃薯的健壮生长奠定坚实基础。

四、马铃薯适时播种

1、马铃薯播种条件

在马铃薯播种前,需密切关注地温和墒情两大关键因素,地温方面,当土层10cm深处的温度稳定在6~7℃时,最为适宜播种,这一温度范围能确保马铃薯种薯正常发芽,避免低温导致的生长迟缓或冻害。墒情方面,土壤湿度需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0%左右,这样的湿度条件既有利于种薯吸水萌发,又能避免水分过多导致的种子腐烂,通过精准控制地温和墒情,为马铃薯的顺利出苗和健壮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2、马铃薯播种密度

根据马铃薯品种的生长特性和分枝能力,合理设定播种密度是确保产量的关键,早熟品种通常植株较矮,分枝较少,因此适宜种植3700~4500株/667m2,这样的密度既能充分利用光能,又能避免植株间过于拥挤,影响通风透光。而中晚熟品种则因植株高大、分枝多且叶片大而密集,适宜种植密度应调整为2800~3700株/667m2。

3、马铃薯播种时间

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对于马铃薯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在巴林右旗等北方地区,马铃薯的播种时间通常选在4月15日~5月15日之间,这一时间段内,气温逐渐回升且相对稳定,有利于种薯的萌发和生长。过早播种可能遭遇低温冻害,而过晚播种则可能导致马铃薯生长周期缩短,影响产量和品质,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最佳的播种时间,是确保马铃薯丰收的重要一环。

4、马铃薯播种深度及方法

马铃薯的播种深度和方法同样影响其生长发育,对于微型薯种植,种薯到垄顶的距离应控制在8~10cm之间;而芽块种植时,芽块到垄顶的距离则需达到15cm左右,这样的深度设置既能确保种薯或芽块在土壤中获得足够的温度和湿度,又能避免过深导致的出土困难。在播种方法上,推荐采用大型马铃薯播种机进行机械化播种,行距设定为90cm,株距则可根据品种特性和播种密度进行灵活调整,通过机械化播种,不仅能提高播种效率,还能确保播种的均匀性和一致性,为马铃薯的整齐生长和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五、马铃薯田间管理

1、灌溉管理策略

在马铃薯的栽培过程中,灌溉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播种完成后,通常需等待15d左右,待土壤墒情适宜时,进行首次灌溉,此次灌溉旨在促进种薯迅速萌发,为后续的出苗奠定良好基础。当马铃薯进入出苗期后,其生长速度加快,对水分的需求也相应增加,此时,应调整灌溉策略,以5~7d为一个灌溉周期,确保土壤保持适宜的湿度,这样的灌溉频率既能满足马铃薯生长的水分需求,又能避免过度灌溉导致的土壤板结和养分流失,从而助力马铃薯健壮生长。

2、中耕培土管理

在马铃薯播种后的20~25d,当大部分幼芽长到5~10cm高时,需进行中耕培土作业,此时,使用覆土机均匀地在垄面覆盖2~3cm厚的土壤,确保垄面被土壤完全覆盖,而不再露出地膜,与抠膜放苗的方法相比,覆土具有多重优势。首先,它能有效避免幼苗因暴露在外而遭受风害和冻害,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其次,覆土后的土壤更加紧实,有利于马铃薯根系的稳固生长,覆土后形成的膜眼较小,能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墒情,当幼苗长至15cm高时,需进行2次覆土,此次覆土的厚度需适中,以避免薯块发生“露头青”现象,即薯块部分露出地面而变绿,影响商品价值。

3、马铃薯追肥管理

马铃薯作为一种喜钾作物,在其生长过程中,对钾元素的需求尤为突出,为了确保马铃薯的高产与优质,合理追肥显得尤为重要,在马铃薯的生长初期,伴随着第1次或第2次中耕培土作业,我们巧妙地利用中耕培土机,追施10~20kg/667m2的磷酸二铵,为马铃薯的生长奠定坚实的营养基础。随着马铃薯进入开花期,其养分需求也迎来了高峰。此时,结合高效的滴灌系统,实施更为精准的追肥策略,一般在马铃薯开花后,结合滴灌系统进行追肥操作,分两次追施硫酸钾型冲施肥(N-P-K含量为14-10-26),每次追肥时,需将4~8kg/667m2的水溶性肥料精准地放入施肥罐内,并充分搅拌均匀,随后通过滴灌系统随水冲施,这样的追肥方式不仅能确保肥料均匀分布于马铃薯的根系周围,还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养分流失。除了氮、磷、钾三大营养元素外,马铃薯对钙、镁、硫等中微量元素也十分敏感,这些元素虽然需求量不大,但对马铃薯的品质提升却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的品质,可结合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根外追肥。具体操作时,可选用98%的磷酸二氢钾,按照0.5%的浓度进行叶面喷施,连续喷施2~3次,叶面追肥不仅能快速补充马铃薯生长所需的中微量元素,还能增强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提高马铃薯的抗逆性,为最终的丰收奠定坚实基础,通过科学的追肥管理,确保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获得全面而均衡的养分供应,从而实现高产与优质的双重目标。此外,叶面施肥也是提升马铃薯产量与品质的重要手段,在马铃薯开花初期,推荐使用“100g/667m2磷酸二氢钾+10mL/667m20.01%芸苔素”,兑水30kg进行叶面喷施,每隔7d喷施一次,连续2~3次,这样的操作能够显着提升马铃薯的产量,增产幅度可达30%以上。

4、马铃薯田间拔草管理

在马铃薯的生长过程中,除草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田间管理工作,当完成第2次中耕培土后,大约经过15d左右,田间的大草开始逐渐生长,此时,需及时进行第1次人工拔除大草作业,以确保马铃薯植株不受杂草的干扰,充分吸收土壤养分和光照,人工拔草具有精准度高、对马铃薯植株伤害小的优点,是保障马铃薯健康生长的有效手段。在第1次拔草后,需根据田间杂草的生长情况,适时组织第2次、第3次人工拔草。通常,这2次拔草的时间间隔会根据天气状况、土壤墒情以及杂草生长速度来灵活调整,通过多次人工拔草,可以确保马铃薯田间始终保持清洁,为马铃薯的健壮生长和最终的高产优质创造有利条件,人工拔草还能有效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符合现代绿色农业的发展理念。

5、科学浇水管理

马铃薯作为喜水作物,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科学浇水是关键,在种植前,为确保土壤墒情适宜,可浇1次大水,为马铃薯的顺利出苗奠定良好基础,此次浇水需浇透,以保证出齐苗,提高出苗率,铺设好滴灌系统后,进行第2次浇水,此次浇水旨在促进马铃薯根系的生长和扩展,为后续的健壮生长提供充足水分。进入现蕾开花期后,马铃薯开始进入结薯阶段,此时对水分的需求更为旺盛,在这一阶段,需保持土壤湿润,避免缺水或土壤忽干忽涝的情况,缺水会导致马铃薯生长受阻,产量下降;而土壤忽干忽涝则易造成马铃薯薯皮开裂,商品性降低。因此,需根据天气状况和土壤墒情,适时浇水,确保马铃薯在最佳的水分条件下生长。第1次滴灌,土壤湿润深度应控制在15cm以内;第2次滴灌在出苗前土壤湿润深度保持在375px左右,出苗后15~20d,植株需水量开始增大,应进行第3次滴灌,使土壤相对湿度保持在65%~75%;在现蕾期、盛花期,根据土壤墒情进行滴灌5~6次,结合浇水进行追肥,每次追施滴灌专用复合肥40kg/667m2,保持土壤湿润深度40~50cm,终花期后,滴灌间隔的时间拉长,保持土壤湿润深度达30cm,土壤相对湿度保持在65%~70%。通过科学的浇水管理,既能满足马铃薯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又能避免水分过多导致的病害发生,为马铃薯的高产优质提供有力保障,在收获前7~10d应停止浇水,以利于薯皮老化,提高马铃薯的耐贮性。

六、铺设滴灌设施

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铺设滴灌设施是提升灌溉效率、节约水资源的关键措施。滴灌带的选择至关重要,应优先选用滴水口为内嵌式的滴灌带,这种滴灌带设计科学,能够在不同坡度的地形条件下,实现水资源的均匀滴灌,其内嵌式滴水口设计,能够有效防止杂质堵塞,确保水流畅通无阻,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稳定的水分供应。滴灌带的铺设同样需要精心规划,在马铃薯播种时,可利用播种机配备的滴灌带铺设装置,实现滴灌带与播种作业的一次性完成,这种铺设方式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还确保了滴灌带与马铃薯植株的相对位置合理,使每1株马铃薯都能获得充足的水分滋养,滴灌带的铺设还需考虑地形、土壤条件等因素,确保铺设的滴灌带能够充分发挥其灌溉作用,为马铃薯的高产优质奠定坚实基础。通过科学选择滴灌带并合理铺设,不仅能够提高马铃薯的灌溉效率,还能有效节约水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七、马铃薯病虫害绿色防控

1、马铃薯虫害防治

在马铃薯的种植过程中,虫害防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可在播种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具体做法是将5%辛硫磷颗粒剂装入特制的肥料盒内,并通过导药管与下种开沟器相连,确保颗粒剂与种子一同被播入土壤中,辛硫磷颗粒剂的施用量应控制在1.3~1.5kg/667m2之间,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除了地下害虫,马铃薯生长期间还可能遭受蚜虫等空中害虫的侵袭。为了有效诱杀这些害虫,可在田间悬挂黏虫板,在整个生育期内,应悬挂10~15片/667m2,25cm×40cm的黏虫板,而在虫害高发期,为了增强防治效果,黏虫板的数量需增加至20~25片/667m2,黏虫板应悬挂在略高于马铃薯植株10cm的位置,以确保其能够充分发挥诱杀害虫的作用。

2、马铃薯病害防治

在马铃薯的种植过程中,病害防治是确保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晚疫病是马铃薯常见的病害之一,尤其在巴林右旗,晚疫病一般发生在7月中旬~8月中旬,一旦发现中心病株,需立即采取措施,将病株连根及薯块全部挖出,并带出田外深埋,以有效遏制病害的扩散。同时,对田间植株进行药剂防治也是必不可少的,推荐使用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进行均匀喷雾,根据病情每隔5~7d喷施1次,以确保防治效果。病毒病同样是马铃薯生长过程中需要重点防治的病害,为预防病毒病,首先要及时防治蚜虫,避免其传播病毒,可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667m2兑水均匀喷雾,以有效控制蚜虫数量,一旦马铃薯发病,应立即使用20%吗胍·乙酮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同样根据病情每隔5~7d喷施1次,通过科学的病害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马铃薯受病害侵袭的风险,为马铃薯的健壮生长和丰收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马铃薯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马铃薯的产量与品质,通过科学的品种选择、种薯处理、整地施肥、适时播种、田间管理、铺设滴灌设施、病虫害绿色防控以及收获与采后处理,实现了水肥的精准供给和高效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为马铃薯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标签:  马铃薯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