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防控理念下马铃薯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实证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81)

马铃薯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作物,不仅可作为粮食和蔬菜,还是重要的饲料来源。近年来推广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包括青薯9号、威芋7号、云薯108、黔芋9号、希森6号以及具有特色的乌洋芋,这些品种因其优良的品质而受到当地农民的青睐。然而,马铃薯的生产仍面临一系列病虫害的威胁,其中包括晚疫病、早疫病、炭疽病、青枯病等频发的病害,以及黄蚂蚁等不容忽视的虫害。这些病虫害严重限制了马铃薯的生长,导致产量下降和品质受损,特别是晚疫病,一旦条件适宜,其爆发速度极快,甚至可能在短短半个月内导致全田枯死,严重时造成绝收。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研究和分析在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的病虫害问题,详细阐述这些病虫害的典型特征,并且探讨和介绍一系列绿色防控技术,这些技术旨在有效控制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降到最低。

一、马铃薯晚疫病

1、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主要危害叶片、茎和薯块,在叶片上,发病初期叶尖或叶缘会出现水渍状的暗绿色病斑,病斑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会迅速扩大,颜色逐渐变为褐色,且在病斑周围会出现一圈白色的霉层,这是晚疫病病原菌的孢子囊梗和孢子囊,在潮湿的环境下,白色霉层尤为明显,这是判断晚疫病的重要特征之一。当病害侵染茎部时,茎上会出现褐色的条斑,条斑凹陷,严重时茎部会变黑腐烂,导致植株倒伏,如果茎部的维管束受到侵害,植株的水分和养分运输受阻,整株植物会迅速枯萎死亡。对于薯块而言,染病初期薯块表面会出现淡褐色或紫褐色的病斑,病斑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清晰。

2、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为致病疫霉,其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薯中越冬。在水城区,当春季气温回升到 以上,湿度达到 8 0 % 以上时,病原菌就开始活动,病原菌通过气流传播,从马铃薯植株的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在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的田块,晚疫病更容易发生,因为这样的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同时也会降低植株的抵抗力,土壤湿度大、排水不畅的地块发病也较重,因为高湿环境为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条件。水城区的气候特点对晚疫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在多雨的季节,尤其是连续降雨后,空气湿度长时间保持在较高水平,为病原菌的传播和侵染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昼夜温差较大时,夜间叶片表面容易形成露水,病原菌在露水中能够快速繁殖和传播,从而加速病害的发展。

3、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技术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马铃薯,避免在低洼积水的地方种植,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确定种植密度,一般种植3500~4500株 ,保证植株间通风透光良好。实行轮作倒茬,避免连作,可与玉米、大豆等非茄科作物轮作,减少病原菌的积累,选用无病种薯,在播种前进行严格的种薯挑选,剔除病薯、烂薯,同时,对种薯进行消毒处理,可用 5 0 %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 1 0~1 5 m i n ,捞出晾干后播种。在马铃薯生长期间,要密切关注病情,一旦发现中心病株,应立即拔除,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同时,对周围植株及全田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 7 2 % 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 8 . 7 5 % 氟菌·霜霉威悬浮剂800~1000倍液,或 5 8 % 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隔7~10d喷1次,连续喷3~4次。喷药时要均匀周到,确保叶片正反两面和茎部都能喷到药剂。

二、马铃薯早疫病

1、马铃薯早疫病的主要症状

马铃薯早疫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茎和块茎,发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黑褐色、近圆形的小斑点,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逐渐扩大,直径可达 1~2 c m ,病斑上会出现明显的同心轮纹,这是早疫病的典型特征之一,多个病斑可相互连接,导致叶片干枯、脱落。在茎部,病斑多为长椭圆形,黑褐色,稍凹陷,严重时病斑环绕茎部,致使植株上部枯死,对于块茎而言,染病后会出现暗褐色、稍凹陷的病斑,病斑边缘清晰,病部皮下的薯肉呈浅褐色海绵状干腐。贮藏期间,病薯会进一步皱缩,病情严重时会腐烂,且容易引发其他病菌的侵染,早疫病的发生会严重影响马铃薯叶片的光合作用,使植株生长受阻,进而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2、马铃薯早疫病的发病规律

病原菌分生孢子侵染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是 ,发病的最佳温度处于 ,且相对湿度需达 8 0 % 以上。在早晨、傍晚,或是遇雨天有水滴出现时,其侵染率往往会变得更高。马铃薯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大,总体来说,早熟品种容易感病,而晚熟品种相对抗病,同时不同生育期发病率不同,苗期至出花前期抗性较强,花期至生长期抗性渐减。而偏施氮肥、磷肥会导致发病加重。

3、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技术

选用抗病品种,如青薯9号等对早疫病有一定抗性的品种。实行轮作,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可与禾本科作物如小麦、玉米等轮作,减少病原菌积累。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降低病原菌基数,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良好,降低田间湿度。加强田间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施药剂进行防治,可选用 7 0 %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 5 0 %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 6 4 % 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 0 % 氟硅唑乳油8000~10000倍液等进行喷雾。每隔7~10d喷1次,连续喷2~3次,喷药时要均匀覆盖叶片、茎部等部位,以提高防治效果,在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和膨大期,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三、马铃薯炭疽病

1、马铃薯炭疽病的主要症状

炭疽病有着明显症状表现,染病部位中间常出现凹陷情况,致使上部生长停滞,病部会生出诸多灰色物质,根部若染病,从地面处开始,其上一些物质容易剥落,侧根会有局部变为褐色的现象,须根也会坏死,如此一来,病株很容易就能被拔出,整体呈现出受病害侵袭的状态。

2、马铃薯炭疽病的发病规律

病菌常以菌丝体存于种薯或病残体中越冬,来年分生孢子 借雨水传播,所萌发的芽管可通过植株伤口或径直侵入植株。若 处于高温、高湿环境,该病便更易发作,发病程度也会随之加重。

3、马铃薯炭疽病的防治技术

首先是选用健康种薯并及时清除病残体;其次是合理轮作,且避免与茄科作物轮作。发病初期,选用 3 2 % 烯唑·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进行喷施。

四、马铃薯青枯病

1、马铃薯青枯病的发生症状

青枯病属于典型的维管束病害,在幼苗期与成株期都有发病的可能。发病伊始,植株会出现萎蔫情况,起初早晚还能恢复正常,然而过几天后,整株便会萎蔫直至死亡,不过其茎叶依旧保持青绿色,叶片也不会凋落,叶脉会有所变化。切开病株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挤压切面时,会有白色菌脓溢出。当薯块染病后再切开,严重时维管束圈会出现异样,有时外皮还会龟裂,髓部更是溃烂如泥状。青枯病一旦发作,会使马铃薯产量大幅下降,发病严重时减产幅度可达 8 0 % 以上,对马铃薯危害极大。

2、马铃薯青枯病的发病规律

青枯病病菌喜高温,最适温度为 3 5~3 7 % ,最适宜发病温度为 2 7~3 2 % ,最适发病pH值为 病薯为主要传播源头,病菌借灌溉水、雨水传播,能从植株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或者透过导管进入相邻薄壁细胞,随后植株茎部便会呈现出不规则的水浸状斑,呈现出受病菌侵袭的典型特征。高温、高湿、气温急剧升高、连作或低洼地均利于发病,一般酸性土发病较重。

3、马铃薯青枯病的防治技术

在防治技术方面,首要措施是选用具有抗病性的品种以及健康的无病种薯进行播种,通过实施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的轮作制度,来减少病害的发生。此外,应选择地势较高、干燥且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块进行种植,一旦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并使用生石灰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在病害初期,可采用中生菌素或氯溴异氰尿酸等药剂进行喷洒防治。

五、马铃薯黄蚂蚁

1、马铃薯黄蚂蚁的危害特征

黄蚂蚁对马铃薯危害颇大,其行径多样,它会咬断幼苗,对薯块也不放过,要么啃咬薯块表面,要么直接钻入薯块内部,同时,它还会啃食薯皮、幼根以及须根,将根茎的韧皮部当作“目标”,致使出现环剥、形成孔洞,甚至直接吃光的情况。如此一来,植株正常生长受到影响,地下部分遭到破坏,薯块膨大速率随之降低,还易产生畸形薯。而且匍匐茎通常被咬断,使得薯块生长被迫终止。幼薯若被咬,轻者变得千疮百孔,重者完全失去经济价值。会造成 5 % ~ 2 0 % 的减产,情况严重的地块,所有薯块都会受害,每个薯块布满蚂蚁孔洞,最终导致产量低下、品质变差。

2、马铃薯黄蚂蚁的形态特征

黄蚂蚁种群中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形态类型,即工蚁、雄蚁和雌蚁,各具特色,工蚁作为群体中的劳动者,其体长通常在3~5 m m 的范围内,体色呈现出褐黄色至栗褐色的变化,腹部色泽相较于胸部略显淡雅,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这类蚂蚁并不具备飞翔的能力,因此它们的身体上没有翅膀这一结构,工蚁的复眼发育良好,是它们感知外界环境的重要器官,值得注意的是,工蚁的腹部末端隐藏着一个生殖孔,内部藏有一枚锋利的螫针,这是它们自卫或捕食时的有力武器。相较于工蚁,雄蚁和雌蚁在形态上有着显着的差异。雄蚁在性成熟前,体上长有两对薄而透明的膜质翅,这些翅膀在静止时会紧紧贴合在胸腹部,为它们提供保护,而当雄蚁性成熟后,这些翅膀便成了它们寻找配偶、繁衍后代的重要工具。雌蚁的形态则更为独特,其腹部形似圆锥形,生殖器外露,同样长有两对膜质翅,使得雌蚁在繁殖季节能够自由飞翔,寻找合适的巢穴进行产卵,从而延续黄蚂蚁种群的繁衍。

3、马铃薯黄蚂蚁的发病规律

黄蚂蚁属于社会性昆虫,各个群体的数量往往较为可观,它具备趋湿性与趋光性,只要外界气温不低于 ,便能外出正常活动,进而对周边的寄主植物造成危害。而一旦气温低于 ,其活动量就会减少,当气温降到 5 % 以下时,便会潜伏在洞内巢穴深处。此外,黄蚂蚁还有嗜香、嗜甜、嗜腥的特性,倘若施用的是未经腐熟的圈肥以及未充分发酵的有机肥料,黄蚂蚁的活动频率反倒会降低。这种昆虫的活动规律与外界环境因素以及食物特性紧密相关,这些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它对马铃薯等植物造成危害的程度与范围。

4、马铃薯黄蚂蚁的防治技术

冬季需及时对田地进行深翻操作,借此捣毁蚁穴,同时清除杂草,减少黄蚂蚁的藏身之处,在使用农家肥方面要格外留意,若采用未经腐熟的农家肥,务必用药剂加以处理。具体做法为,将 5 0 k g 农家肥搭配 5 0 % 辛硫磷乳油 2 5 g ,通过搅拌或者用喷雾器均匀喷施后再施肥,如此可直接消灭黄蚂蚁,或者使其避开,减轻危害。鉴于黄蚂蚁的习性特点,可把麦麸炒香后,用 5 0 % 辛硫磷乳油500倍液进行喷洒,密封 3 0 min 后再撒上 0 . 5 k g 蜂蜜来诱捕。而针对已出现黄蚂蚁危害的植株,还可用 5 0 % 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进行灌根操作,以此达到防治目的。

六、马铃薯螬

1、马铃薯跻螬的危害特征

螃螬作为金龟子科幼虫的统称,是马铃薯生产系统中重要的地下害虫类群,其危害特征显着且对作物生长发育构成严重威胁。螬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幼虫阶段,其幼虫通过咀嚼式口器对马铃薯的地下部分进行取食,主要侵害目标包括地下嫩根、地下茎及块茎等关键营养器官。幼虫的取食行为直接导致幼苗根系受损,进而引发幼苗枯死,造成田间缺苗断垄现象,显着降低植株密度和群体生产力。块茎作为马铃薯的主要经济产物,受害后常被咬食形成不规则的缺刻或孔洞,螃螬成虫具备飞行能力,其取食行为扩展至地上部分,主要危害马铃薯叶片,通过啃食叶肉组织,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效率,进而削弱植株的整体生理功能。

2、马铃薯螃螬的形态特征

跻螬体形肥大,呈典型的“C”形弯曲,这种形态特征与其地下生活习性密切相关,便于其在土壤中穿行和取食。体色通常表现为白色或黄白色,体壁柔软且多皱,表面分布有稀疏的细毛;头部较大,呈圆形,颜色从黄褐色至红褐色不等,头部两侧对称分布有刚毛;螃螬具有3对胸足,其中后足相对较长,腹部由10个明显的体节组成,第10节特化为臀节,其上着生有刺毛。

3、马铃薯螬的发病规律

跻螬作为典型的土壤栖居性昆虫,其生命周期在土壤中完成,不同种类的螬完成一个世代所需的时间存在显着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及环境适应性有关。螬终身栖息于土壤中,其活动规律与土壤的理化性质及温湿度条件密切相关。当地表下 处的土壤温度达到 5 % 时,螃螬开始从深层土壤向表土层迁移,这一行为与其对温度的敏感性及取食需求相关;当土壤温度处于13~18℃时,螃螬的活动达到高峰,此时其取食和移动能力显着增强,对作物的危害也最为严重;而当土壤温度超过 时,螃螬则向深层土壤迁移,以避免高温对其生理活动的不利影响。螬以幼虫和成虫两种形态在土壤中越冬,这种越冬策略有助于其适应季节性气候变化。幼虫具有假死性,即在受到外界干扰时表现出短暂的静止状态,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机制;成虫则表现出明显的昼夜活动差异,部分种类具有夜出性,而部分种类则表现为日出性,这种行为分化可能与其取食、交配及避敌策略有关。

4、马铃薯螬的绿色防控技术

在农业防治方面,首先需加强预测预报工作,通过监测土壤温度、湿度及跻螬种群动态,建立预警模型,为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在深秋或初冬季节进行深度翻耕,翻耕深度应达到 2 0~3 0 c m ,以破坏螃螬的越冬环境,显着降低虫口基数;合理灌溉,保持土壤湿度在 6 0 % ~ 7 0 % 之间;在物理防治方面,利用螬幼虫的假死性特性,可布设多功能房屋型诱捕器,诱捕器间距建议为 1 5 ~ 2 0 m ;针对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频振式杀虫灯,灯高1 . 5~2 m ,灯间距 5 0~1 0 0 m ,夜间开灯时间为19:00至次日6:00,可有效诱杀成虫,减少其交配和产卵机会。在化学防治方面,成虫出土前可使用 5 % 辛硫磷颗粒剂拌土撒施,用量为 2 ~ 3 k g/ ,施药后及时翻耕以增强药效;针对幼虫,可采用 5 % 辛硫磷颗粒剂 进行土壤处理,施药深度为 1 0~1 5 c m ,确保药剂均匀分布。

综上所述,马铃薯种植中,病虫害防治至关重要。为确保产量与品质,必须采取有效防控措施。传统方法常导致农药滥用,既污染环境又影响马铃薯安全。因此,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基层植保员需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同时,应综合运用农业、物理防治及科学用药等绿色技术。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效提升马铃薯的产量与质量,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553600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农业农村局)

标签:  马铃薯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