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马铃薯科学优质种植技术及针对病虫害防治的指导与参考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239)

乐都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成为马铃薯种植的理想之地,近年来,该地积极推动马铃薯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致力于打破传统种植模式的束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引领农户迈向高效农业的新征程。作为全球粮食作物的佼佼者,马铃薯在高原地区的种植潜力巨大。但要实现高产、增产与优质并举,关键在于科学种植技术的运用与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本文旨在深入剖析高原马铃薯的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核心要点,并提出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策略,为马铃薯种植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与参考。

一、高原马铃薯高产增产种植技术要点

1、选取优质品种

在马铃薯的种植实践中,品种的选择是奠定高产、优质基础的关键一环,乐都区作为马铃薯种植的重要区域,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对品种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乐都区多属高原气候,温差大、日照长,种植户在品种选取上需充分考虑这些气候特征,以确保所选品种能够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为了实现高产、增产的种植目标,种植户应当倾向于选择早熟、高产且生长稳定的马铃薯品种,同时,品种的抗病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考量因素,它直接关系到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的健康状态和最终产量。因此,在选择种薯时,应严格筛选,避免使用表面存在尖头、畸形等缺陷的种薯,这些往往是病虫害的潜在来源。在乐都区,经过实践验证,“青署9号\"和\"青薯20号\"等品种因其良好的适应性、高产性和抗病性,成为当地种植户的首选,这些品种不仅能够在乐都区的气候条件下茁壮成长,还能为种植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2、种薯消毒处理

在乐都区马铃薯的种植准备阶段,种薯的消毒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确保种植的成功率和马铃薯的品质,种植户应精心挑选种薯,优先考虑那些外表大小均匀、表皮光滑、无明显斑块及龟裂的薯块,理想的种薯重量通常控制在 5 0~1 0 0 g 之间,这样的种薯既便于管理,又能保证良好的生长势态。对于超过1 5 0 g 的大型种薯,种植户需进行切块处理,以优化种植效果和资源利用,切块时,应先从种薯的尾部横切下一块,随后从顶芽处将其一分为二,确保每块种薯都带有至少一个健康的芽眼。切块完成后,为了防正病菌通过切口侵入种薯内部,种植户需及时使用多菌灵粉剂对切口进行涂抹处理,这一步骤不仅能有效杀灭切口处的病菌,还能形成一层保护膜,降低伤口感染的风险,为马铃薯的健康生长奠定坚实基础。

3、选地、整地

首先,种植地应尽量选择疏松、透气且排水良好的土壤,这样的土壤环境有利于马铃薯根系的发育和块茎的膨大,同时,为了避免病虫害的传播和积累,种植户需结合当地的景观指标,合理规划种植区域,避免与茄类植物以及白菜、甘蓝等易感病虫害的作物连作,为了确保土壤的健康和马铃薯的生长质量,建议实施至少两年的轮作制度,这不仅能有效遏制病虫害的滋生,还能显着减少杂草的数量,为马铃薯的生长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在前茬作物收获后,种植户应抓住时机进行深翻土壤,这一步骤至关重要,通过深翻,可以利用太阳光的照射和自然风力的作用,有效消灭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虫,为马铃薯的种植提供一个更加洁净、健康的土壤环境。此外,考虑到乐都区早春气温较低的特点,种植前还需做好苗床的准备工作,以确保马铃薯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中生根发芽。马铃薯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它们更适宜在微酸性的土壤中生长,研究表明,当土壤pH值在4.8~7.0时,马铃薯的生长发育较为正常;而当土壤pH值在5.0~5.5时,则最适宜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因此,在播种前,种植户还需根据土壤的酸碱度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果土壤盐碱度过高,可以通过灌水处理来降低盐碱度,为马铃薯的生长创造一个更加适宜的土壤环境。在整地方面,深耕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深耕,可以进一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能力,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更加有利的土壤结构。

4、马铃薯的人工种植

在乐都区这样的高原地区,由于耕地条件往往不够平坦且气候特殊,马铃薯的种植过程更多地依赖于精细的人工操作,人工种植马铃薯主要涵盖整地、出芽培育、正式种植以及后期管理这四个至关重要的步骤,每一步都需精心策划与执行,以确保马铃薯的高产与优质。整地阶段,种植户需对土壤进行深耕,深度需达到 3 0 c m 以上,这样的深度有助于打破土壤板结,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能力。深耕之后,及时施加有机肥料是保障马铃薯根系健壮生长的关键。有机肥的施入不仅能为土壤提供丰富的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结构,为马铃薯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出芽培育是马铃薯种植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由于高原地区收获的马铃薯往往会进入一段休眠期,种植户需耐心等待约90d,直至马铃薯自然发芽。若马铃薯仍未发芽,种植户则需采取催芽措施,这通常涉及将马铃薯置于赤霉素溶液中浸泡7d左右,并在 2 0 % 的温水中额外浸泡 5~1 0 m i n ,在催芽过程中,种植户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赤霉素的浓度,对于休眠期较长的马铃薯,可适当提高浓度以确保催芽效果,同时,使用赤霉素溶液时,应先以酒精溶解,再加入适量纯净水,确保溶液均匀且有效。正式种植时,考虑到高原地区的气候特点,种植户可选择整薯播种的方式,以减少因切块处理而可能引发的病虫害问题,为了延长马铃薯的生长时间并提高其产量,种植户应尽量提前种植时间,促使马铃薯尽早进入生长期,对于春种马铃薯品种,种植户可选择在12月下旬或次年1月上旬进行播种,以充分利用早春的温暖气候,为马铃薯的生长奠定良好基础。在种植过程中,种植户还需特别关注田间排水工作。由于高原地区气候多变,降雨集中,若排水不畅,极易导致田间积水,进而引发马铃薯的腐烂问题。因此,种植户应在田地周围合理设置排水沟,确保雨水能够顺畅排出,避免积水对马铃薯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这一系列精细的人工操作和管理措施,乐都区的马铃薯种植户能够有效应对高原地区的特殊气候和土壤条件,实现马铃薯的高产与优质种植。

5、机械化种植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乐都区马铃薯种植也逐渐迈向了机械化的新征程,机械化种植不仅提高了种植效率,还确保了种植过程的精准与规范,主要涵盖前期准备、播种及收割三大关键阶段。在前期准备工作中,机械化种植注重马铃薯的晾晒处理,种植户需将马铃薯置于适宜的环境中晾晒,以降低其含水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晾晒过程中,温度的控制至关重要,需确保温度在 2 5 % 以下,而最适宜的温度范围则是 1 4~1 6 % ,这样既能有效促进马铃薯的发芽,又能避免高温带来的不利影响。发芽后的马铃薯需采用低温保存方式,以减缓新苗的生长速度,保护新苗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种植户还需控制块茎的重量,确保其在 2 0 g 以下,并适量加入草木灰,以增强马铃薯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在播种阶段,机械化种植的优势更加凸显,种植户可以利用起垄机进行起垄作业,这一步骤不仅高效快捷,还能确保垄形的规整与稳定,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起垄过程中,种植户需密切关注土壤湿度与紧实度,确保垄体结实且排水良好。此外,在播种时,机械化设备能够精准控制播种深度与间距,确保每颗马铃薯都能获得充足的生长空间,为高产优质奠定坚实基础。

6、加强田间管理

在乐都区,马铃薯的种植管理是一项细致而持久的工作,它贯穿着马铃薯生长的整个周期,从播种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呵护。在马铃薯的生长过程中,种植户需定期巡查田间,及时发现并处理缺苗情况。一旦发现有空缺,应立即进行补植,以确保田间马铃薯的密度和产量,同时,根据幼苗的生长状况,种植户需灵活调整管理措施,对于生长势弱的幼苗,应及时施肥以补充营养,促进其健壮生长。此外,保持土壤疏松也是提高薯块产量的关键。种植户需定期松土,使土壤厚度保持在10~2 0 c m ,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到了秋季9月份,当马铃薯植株逐渐变黄,便迎来了收获的季节,种植户应选择晴好天气进行收获,以确保马铃薯的品质。收获后,还需妥善储藏马铃薯,避免其受潮或受冻,经过精心包装,这些优质的马铃薯便可走向市场,为种植户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

7、阶段性地施肥

在乐都区马铃薯的种植管理中,阶段性施肥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措施,入冬前,种植户会进行深化耕作,通过翻犁松土、修整土地和平整土地,为来年的种植打下坚实基础,到了清明时节,随着气温回升,种植户会及时施加肥料,耕犁深度控制在25~ ,同时清除上一年的根茬,为马铃薯的生长创造清洁、肥沃的土壤环境。在马铃薯的生长期,施肥更需讲究科学。马铃薯作为喜钾作物,其生育期对氮、磷、钾肥的需求比例为 2:1:4,显示出对钾肥的特别偏爱,需求量是氮肥的两倍。此外,钙、硼、铜、镁等微量元素也是马铃薯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尤其是钙元素,其需求量相当于钾的 2 5 % 。因此,种植户在施肥时,需根据马铃薯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合理搭配各种肥料,确保马铃薯的健康生长和高产优质。

二、马铃薯常见病害防治策略

1、真菌性病害防治技术

在马铃薯的种植过程中,真菌性病害是威胁其健康生长的一大隐患,主要包括早疫病、粉痂病和晚疫病三种类型,早疫病可通过施用特定类药物进行有效治理,将药物均匀喷洒于马铃薯植株上,以遏制病情蔓延。粉痂病则表现为马铃薯表皮出现褐色斑点,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品质,为防治此病害,种植户可采取轮作种植的方式,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晚疫病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病害,它主要通过空气传播,能迅速导致马铃薯茎叶病变,进而引发块茎腐烂,最终使马铃薯枯死。为应对晚疫病,种植户在选种时应优先考虑具有优质抗病能力的品种,同时加强对种植场地的实时清理,从源头上阻断病原的传播,一旦发现田间出现病斑,种植户应立即采取行动,选用内吸性杀菌剂如大丰收 7 0 % 代森锰锌、德威 3 2 . 5 % 苯甲·嘧菌酯或 2 5 % 苯醚甲环唑微乳剂等进行喷雾防治,为确保防治效果,建议7~10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

2、病毒性病害防治技术

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还会面临病毒性病害的严峻挑战,其中卷叶病与花叶病是最为常见的两种,卷叶病对马铃薯的种植影响极为严重,一旦感染且未能及时有效防治,很可能导致马铃薯绝收。在发病初期,马铃薯的叶片会出现明显的卷曲现象,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硬,叶片颜色也会转变为紫色,为应对这一病害,采用药剂治理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使用翠杰制剂时,建议用药量控制在800~1000倍,均匀喷施于叶片的正反面,每5~7d喷施1次,以确保防治效果。同时,为防治蚜虫这一卷叶病的传播媒介,种植户还需喷洒内吸性杀虫剂,乐果、灭蚜威等农药稀释500~1000倍后喷施,特别是在种薯生产期间,应在蚜虫发生高峰期之前,每隔10d喷药1次,直至收获,以有效遏制蚜虫的繁殖与传播。另一方面,花叶病主要侵害马铃薯植株的叶片,导致叶片逐渐萎缩,进而影响马铃薯的产量,遗憾的是,目前尚无特效药剂能够彻底治愈花叶病。因此,种植户在种植过程中需格外关注马铃薯块茎的感染情况,一旦发现感染迹象,应立即清理患病植株,防止病害进一步扩散,确保马铃薯的健康生长与高产优质。

3、细菌性病害防治技术

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易遭受细菌性病害的侵袭,其中青枯病与软腐病尤为常见,青枯病可通过强化种植地的轮作制度来有效预防,同时,使用合理比例的硫酸链霉素制作成溶剂进行喷洒,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病害的发展,而软腐病则表现为受害部位在干燥环境下逐渐硬化,对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为防治这两种细菌性病害,种植户需特别注意地块的湿润度,确保种植区域通风良好、透光充足。一旦发现病害迹象,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可选用 3 % 噻霉酮可湿性粉剂450倍液进行喷雾,或喷施 4 0 % 噻唑锌悬浮剂800~1000倍液,亦可使用2 % 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85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以有效控制病害的蔓延,保障马铃薯的健康生长。

4、虫害防治技术

在马铃薯的种植过程中,虫害防治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其中地老虎与蚜虫是两种最为常见的虫害,地老虎幼虫在马铃薯生长至 高左右时,开始在地面附近啃噬幼茎,直至将其咬断,对马铃薯的生长造成极大威胁,为有效防治地老虎,种植户需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及时清理田间地头的杂草,以清除虫卵的滋生环境。其次,利用诱虫灯的强光吸引并捕杀成虫,减少其繁殖机会,同时,还可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喷洒氯氰菊酯 1 0 % 浓度或辛硫磷1500倍液于马铃薯幼茎上,以杀灭幼虫。另一方面,蚜虫也是马铃薯生长过程中的一大害虫,它们大量吸食马铃薯叶片的汁液,导致叶片卷曲、养分过度消耗,并严重破坏光合作用,更为严重的是,蚜虫还能传播病毒性病害,使马铃薯无法正常生长。蚜虫虫害在马铃薯生长阶段且气候干燥时尤为严重。为防治蚜虫,种植户可采取多种措施。 ① 使用 2 . 5 % 浓度联苯菊酯乳油或 2 5 % 抗蚜威可湿性粉剂喷洒于马铃薯叶片上,以杀灭成虫和幼虫; ② 利用蚜虫对黄色的趋性,设置涂有机油的黄色板进行诱杀,降低其种群密度,通过这些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控制地老虎和蚜虫对马铃薯的危害,确保马铃薯的健康生长和高产优质。

高原马铃薯的高产增产和优质种植,需要科学的种植技术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策略,通过选取优质品种、种薯消毒处理、科学选地整地、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阶段性施肥以及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可以显着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同时,机械化种植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提高种植效率和产量。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种植技术的不断创新,高原马铃薯的种植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810799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峰堆乡人民政府)

标签:  马铃薯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