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猪疫病症状与综合防控的最佳途径分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54)

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养猪行业规模在日益扩大,为切实满足市场经济需求,逐步加大对生猪养殖的力度。但是,在秋冬季节,由于气温变化较快并且温度呈下降趋势,猪病仍是困扰养猪业发展的主要难题。要想很好地遏制病情,须在养殖的过程中、日常管理、环境卫生及消毒工作等节点上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同时,必须定期进行免疫接种,完善免疫规划,确保疫苗的高效可靠。猪在生长期间较为容易感染一系列呼吸道疾病或者消化道疾病。例如,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等病症,相关养殖人员应加大防控力度,切实降低病症概率,实现科学养殖。对此,本文针对秋冬季猪主要疫病及综合防控技术展开分析,在做好严格防控的基础上,降低疫病带来的危害与影响。

一、秋冬季猪疫病防疫现状

现阶段,在猪养殖期间,部分规模化养猪场缺乏对养殖防疫条件的建设。管理方式较为粗放,且实际养殖条件简陋,为疫病传播创造了有利机会。在实施集约化养猪期间,往往无法实现科学选址,导致病菌传播。在引进种猪期间,由于缺乏相应检疫措施,导致病菌侵入,养殖人员应重点关注,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在日常防疫期间,隔离条件较差,并且缺乏防疫意识,对于各项疫病存在侥幸心理,进而诱发疫病。缺乏严格的消毒计划,对于各类工具以及猪舍等应及时消毒。受饲养模式以及免疫技术的影响,导致猪群免疫力不断降低,部分养殖人员过度使用抗生素,导致产生药物残留。部分规模较小的养猪,缺乏专业技术,在产生疫病时,无法及时为其治疗,造成疫病不断扩散,增加防控难度。因此,应注重对猪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从多方面降低防疫工作的盲目性,弱化疫病发生风险,促进养殖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秋冬季猪主要疫病的症状分析

1、猪瘟

猪瘟作为猪养殖的重要疫病,对于养殖场的防疫水平具有一定要求。由于该种病毒的特性,在经过免疫之后,部分猪仍旧缺乏抗体,在传播过程中,不仅可以实现横向传播,甚至还能垂直感染,传播方式具有复杂性。对于疫苗而言,数据显示,与目前流行株具有一定相似性,实际相似率能够达到74%,对于疫病防治具有一定效果。在感染该项病症之后,猪会迅速发烧产生高热现象,实际发病猪死亡率能够达到10%—30%,并且在生长期间,会继发多种细菌病,增加防控难度。同时,还会导致病猪产生繁殖障碍,在持续性发烧的基础上,会造成早产现象。或者仔猪产生免疫失败情况,在其断奶之后会直接死亡,病死仔猪内部小肠会产生斑点并出血,肾脏表面也会产生血迹。

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目前在市场中相对稳定,作为一种带毒率较高的病症,一旦感染病情会极其严重。据统计,部分猪群在感染之后,实际阳性率会达到10%甚至60%以上。由于该项病症传染性较强,部分患病猪在治愈之后还会具有传染性,且免疫机制较为复杂,一旦处理不当,会造成混合感染的现象。从病症表现方面出发,病猪会产生脑出血症状,并且后躯乏力。在持续高热的背景下,眼睑浮肿,伴随喘气等多项呼吸道疾病。该项病症具有高致病性,对于不同生长阶段的猪群均会造成一定影响,猪仔由于抵抗力较弱,实际患病率能够达到100%。养殖人员应加强重视,优化育种方式,有效降低疫病发生概率,实现安全、科学养殖,维护自身经济效益

3、猪口蹄疫

作为一种极其严重的病症,在发病初期,病猪会产生发热现象,在持续精神抑郁的情况下,产生跛行等现象。口、蹄、鼻等部位会形成病变,随着病症的不断严重,产生水疱,在其反复破裂的背景下,逐渐结痂并形成疤痕。在严重情况下,会产生继发感染造成组织坏死。除此之外,部分病猪在剖检过程中可以发现,内部咽喉以及鼻腔等部位会产生溃疡现象。育肥猪在患病之后,部分会产生心肌坏死现象,或者急性肠炎,造成恶性口蹄疫病变。养殖人员应对患病猪实施严格控制,避免其产生移动,扩大感染范围。

4、传染性胃肠炎

传染性胃肠炎作为一种高接触消化道疾病,在秋冬季节广为流行,在温度4℃以下时,病毒会提升活跃度,且能够长时间保持传染性。当病猪发生胃肠炎的疫病时,体温会快速升高到40℃—42℃,持续保持高热状态。该病的潜伏期较短,会对病猪胃肠道功能造成损坏,使其直接产生呕吐以及腹泻的状况。在这一过程中,病猪的粪便多数呈现绿色或者黄绿色等不健康颜色。由于该病症的严重性,患病猪实际表现也存在差异性,对仔猪而言,由于日龄较小,患病率极高。通过对病猪实施剖检,可以发现胃底的黏膜处于充血状态,为降低季节性影响,养殖人员应加强对消毒以及饲养方面的预防,提高猪群整体免疫力。

5、猪支原体肺炎

带菌猪是猪支原体肺炎的主要传染源,病原体是经气雾或与病猪的呼吸道分泌物直接接触传播,其严重程度常因管理水平、季节、通风条件及其他环境因素改变而有很大差异。病猪初期主要症状为咳嗽,体温升高到40℃—42.5℃,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眼结膜充血,个别病猪呼吸困难、喘气、咳嗽。仔猪可因窒息而死亡。因此,预防接种不仅可以保护猪免受肺炎支原体的侵害,同时还可以防止其他继发病原体的感染。

6、流行性腹泻

流行性腹泻具有高死亡率的特征,从临床角度出发,猪在感染之后会产生急性肠炎,在其不断呕吐、腹泻的基础上,会逐渐脱水。在养猪中,对于各个生长阶段的猪均会造成感染,日龄越低,实际患病几率会增加。部分仔猪在7日龄以内实际发病率能够高达70%—90%,由于病症较为严重最终会因过度脱水而死亡。而育肥猪在感染之后死亡率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力,在感染后会产生一段时间腹泻即可痊愈,实际病死率为1%—3%。由于该项病症主要呈现间歇性发病特征,不受季节性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猪在患病之后将持续1—2个月会爆发下一轮疫病。由于是通过粪便以及口等途径进行扩散,在母猪生产之后借助母乳的作用,将其直接传染给仔猪,病症传播周期较长。

7、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对于不同生长阶段的猪群具有不同的病理特征,育肥猪患病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对于新生仔猪而言,会持续发热,体温会逐渐上升到41℃—41.5℃,并且眼眶发红、精神抑郁,伴随呕吐以及腹泻现象。在发病初期病猪会姿势产生异常,四肢站立不稳,病症持续严重的情况下,会逐渐产生四肢麻痹问题,直至不能站立。由于伪狂犬病主要特征为发热并伴随脑脊髓炎,在病猪发病期间,往往会产生神经症状,造成间歇性抽搐,在持续4—10分钟之后会有所缓解。如果断奶仔猪感染,在低于15日龄以内,则死亡率高达100%。育肥猪在感染之后,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在3—15天会持续恢复,主要表现为行走困难以及神经症状,个别会呈现犬坐姿势。

三、猪疫病综合防控途径

1、应用自繁自育技术

在猪养殖过程中,应积极应用自繁自育技术,加强对猪公猪以及母猪的控制,使其自行培育仔猪,以此从根源上避免外来疫病传入猪。在实际操作时,应为公猪以及母猪实施抗体检测,通过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其身体内部存在的隐形病毒,一旦发现存在疫病病毒,则应立即将其淘汰,避免因小失大,造成疫病的进一步蔓延,进而影响生产安全质量。运用自繁自育技术可以避免与外来猪的接触,降低交叉感染概率,并且可以深度掌握猪群的品种健康状况,以此为基础,实现对后续育肥计划的科学制定。采用自繁自育技术可以确保生猪的出栏情况,与单纯育肥模式相比,养殖人员应注重对自繁自育技术理论的学习,对妊娠猪饲养、产房方面的工作应严格落实。通过在祖代或者父母代对种猪实施育种,养殖人员应合理应用先进育种技术,生产性能较好的仔猪,提升商品性能。例如,在对妊娠初期猪实施饲养期间,应对其仔细观察,在配种第3天之后注重对其管理,饲喂相关妊娠猪饲料,按照1.4—1.8kg的标准。在其达到30天之后,应饲喂2.2—2.3kg。从饲养环境方面出发,应确保猪舍温度达到17℃—23℃,以此满足生长需求,在此基础上注意猪舍湿度达到60%—70%即可,实现科学饲养。

2、加大防控免疫力度

为进一步实现养猪的良好发展,在引进种猪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其采取隔离观察以及实验检疫,规范引种方式,加大免疫力度。在对猪群免疫接种的过程中,应严格落实科学防疫程序,严格开展疫苗接种工作。首先,应对猪群实施免疫评估,采用血清学检测方法,进一步掌握猪群抗体水平,以此实现对疫苗的科学选择。例如,在对猪注射伪狂犬疫苗时,应对其进行喷鼻免疫,确保喷出的疫苗能够完全雾化,有效减少对于稀释液的使用,借助喷雾药瓶,对其实施喷鼻。在连续施用1—3天之后,可产生良好效果。对于育肥猪注射时,应分别在其1日龄、45日龄、85日龄时,采取肌肉注射的方式,对其实施伪狂犬疫苗免疫。其次,对于不同猪种应注意对其免疫方式的选择,在注射过程中,应避免注射点过高或者过低,一旦过高则会降低免疫效果,甚至产生无免疫反应现象。如果注射点较低,则会将疫苗注入腮腺部位,导致猪进食量不断减少。最后,对于后备母猪而言,应注重疫苗注射的循环性,每种疫苗应注射2次,在其75kg左右,应对其注射首次疫苗。例如,在其110日龄左右,相关人员应结合猪情况对其选择疫苗,对其注射蓝耳疫苗,在间隔7天之后,对其二次注射。

3、严格落实消毒措施

为切实降低疫病发生概率,养殖人员应加强对猪舍的消毒,清洁消毒工作作为避免猪疫病发生的关键因素,能够良好避免细菌的滋生。在应用消毒措施的过程中,应注重消毒顺序,在对猪舍消毒时,应坚持从上到下的原则,对于猪舍屋顶、墙壁等部位实施消毒。在喷洒消毒液时,应采用喷雾形式,确保能够在空中停留15分钟,使其提高消毒效果。养殖人员应先将猪群转移到其他的猪舍之中,对空舍全方位的彻底消毒,在干燥之后,将门窗进行密闭再用过氧乙酸对其实施熏蒸。在全面消毒完成后,应将猪舍封闭,保证在7—15天左右处于空舍状态。例如,为降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传播,养殖人员可以使用3%的氢氧化钠溶液,对猪舍清洁消毒1—2次,有效灭杀猪舍内的病原微生物。此外,石灰作为一种无污染的消毒药,应注重施用方式,如果操作不当,不仅不会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还会影响猪舍环境。生石灰属于氧化钙,将其与定量水结合之后会产生氢氧化钙,通过离解出来氢氧根离子实现对猪舍的消毒。通常情况下,应严格控制水的比例,与生石灰重量相比,应将水分控制在70%—100%左右,配制成10%—20%的石灰乳,通过对猪舍墙壁实施涂刷,可以起到消毒灭菌的作用。

4、着重提高猪群免疫力

在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应注重饲料喂养,确保饲料营养的丰富性,并提供健康、干净的水源,确保猪群健康生长,从根本上提高猪群免疫力。针对饲料而言,应注重营养的全面性,通过增加具有生物活性的饲料添加剂,进一步增强猪机体免疫力,降低各种疫病的影响,并良好提升繁殖能力。对于成年猪采取正常喂养模式即可,而受孕的母猪以及初生仔猪可以进行特殊照顾,保证其能够健康成长。为强化仔猪免疫力,应在其饲料中添加一定的中草药添加剂,增强对疫病的抵抗能力。在秋冬季节,昼夜温差较大,如果猪免疫力下降,则会降低存活率,增加患病风险。此时,养殖人员应在饲料中添加植物油,提高能量水平,或者适当添加氨基酸等营养素,避免在猪舍长期封闭之下,造成维生素缺乏的现象,进而诱发相关皮肤病。

5、合理运用饲养技术

在养殖过程中,应注重对猪舍环境的管理,确保饲养密度的科学性。在规模化养猪中,养殖人员应注重对猪舍的通风,运用相关手段,有效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例如,氨气、硫化氢等。通过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切实避免各种病菌的侵入,从而引发一系列应激反应。通过在秋冬季节,增加猪舍温度,实现对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种感染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例如,在对猪口蹄疫防治时,应切断传播途径,结合具体情况,确定扑杀范围。加强对生存环境的管理与控制,确保病猪以及染毒物品的活动范围,使其实现严密处理。秋冬季节应注重对猪舍温度的管理,保证门窗完整性,有效避免贼风侵袭。针对仔猪而言,由于在产房以及保育舍等区域的仔猪日龄较大,对于温度变化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养殖人员应营造温暖舒适的环境,提高成活率。在饲养哺乳母猪的过程中,最佳适宜温度为16℃,初生仔猪为35℃,在达到3周龄之后,可以调整为27℃。结合体重因素,在仔猪达到5.5—13.6kg时,在保育之前,应将温度控制在27℃,而在保育后,仔猪实际重量达到13.6—22.7kg时,应控制在24℃。对于生长猪、育肥猪以及怀孕母猪而言,可以适当降低温度,调整为16℃即可满足生长需求。

6、采取药物治疗相关技术

养殖人员应严格落实免疫预防工作,结合秋冬季节温度以及各种环境变化因素的影响,优化养殖管理程序。采取药物治疗技术,优化药物治疗方案。例如,在对猪传染性胃肠炎治疗时,养殖人员在发现猪群产生发病情况以后,应迅速使用0.2%过氧乙酸溶液对猪舍消毒,从源头上防止病毒的进一步扩散。结合实际病症表现,应在病猪饮用水中添加定量病毒灵,同时按250g/15kg用量加入口服补液盐,避免病猪产生脱水现象,从而充分防止继发感染。针对猪瘟药物治疗方式而言,在患病之后,应及时封锁疫区,并对已经病死的猪及时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同时,对于非典型病猪及时展开药物治疗。通过对其注射定量干扰素,在连续使用3—4天之后,可以实现良好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养猪在实施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应加强对主要流行疫病的防治,严格遵守防大于治的原则。结合实际需求,掌握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口蹄疫、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伪狂犬病等病症的实际表现,便于及时发现患病猪,实现针对性治理。通过应用自繁自育技术、加大防控免疫力度、严格落实消毒技术、着重提高猪群免疫力、合理运用饲养技术、采取药物治疗相关技术,促进猪群净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养殖水平的全面提升。

标签:  疫病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