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常见疫病的症状表现及兽医科学诊断防治方案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54)

作为农业体系当中的关键一环,如何降低生猪养殖过程中疫病发生率,强化猪场养殖经济效益已成为从业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生猪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作为切入点,并分别以非洲猪瘟、猪口蹄疫、猪伪狂犬病以及消化道疾病等为例,针对猪场常见疫病的症状表现进行了介绍,同时基于健全防控体系、完善基础设施、规范调运流程、优化饲养技术以及系统化药物防治方案等角度对猪场疫病兽医防治技术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有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据相关数据显示,以非洲猪瘟、猪蓝耳病以及猪流行性腹泻等为代表的各类疫病的传播,对于生猪养殖业的经济效益也造成了一定冲击,部分养殖户面临严重亏损。相关兽医人员应当从实际出发,明确猪场养殖过程中常见疫病及其临床表现,并能够给出合理可行的防治方案,确保养殖户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一、生猪疫病防治的重要性

1、降低生猪养殖经济损失

在长期的养殖实践过程当中能够发现,疫病对于生猪养殖业经济效益所产生的冲击十分突出,一旦疫病爆发,可能会导致大量生猪的死亡,影响养殖场的正常运营与发展。与此同时,后续的治疗、管理等相关工作同样也需要支出大额成本。因此,在生猪养殖工作开展进程当中,积极推进疫病防治工作并针对相关防治方案进行进一步完善,能够将疫病传播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尽可能减轻疫病暴发与传播过程对于猪场内部生猪所造成的影响,有效挽回猪场所面临的经济损失,使猪场的生产运营更加稳定,提高养殖户收入。

2、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针对常见生猪疫病的临床症状与流行病学进行分析研究后能够发现,以猪瘟、猪流感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疫病具备人畜共患的特点,这对于公共卫生安全以及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由此可见,积极组织开展生猪疫病防治工作,有助于减少人畜共患疫病的爆发与传播,使公共卫生安全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二、猪场常见疫病及其症状表现

1、非洲猪瘟

作为一种由病毒诱发的烈性传染病,非洲猪瘟具有易感范围较广,传播媒介复杂、发病进程较快等特点,对于生猪养殖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针对非洲猪瘟病毒进行溯源,其最早于20世纪20年代发现于肯尼亚,进而逐步向全球各地不断蔓延,我国于2018年首次发现非洲猪瘟感染。这一疫病主要以接触传播为主,人员、病猪、养殖物资以及调运车辆的流动均可能会成为非洲猪瘟病毒传播的重要载体,除此之外,以软蜱为代表的昆虫叮咬同样也成了非洲猪瘟传播的关键路径。针对非洲猪瘟感染病猪的临床症状看,受到病程发展阶段以及毒株毒力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症状的轻重同样也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来说,患有急性型非洲猪瘟的病猪往往会出现高热、食欲减退、皮肤发绀、内脏出血等情况,并在1周或2周内出现死亡病例,感染死亡率通常能够达到 100 % ,而患有慢性型非洲猪瘟的病猪往往还会伴随皮肤与关节肿胀等症状,但相较于急性、亚急性非洲猪瘟而言,其死亡率往往较低,一般为 1 0 % 以下。

在针对非洲猪瘟进行诊断的同时,应当综合考量实验室诊断结果以及疑似感染病猪的临床症状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减少诊断错误给生猪养殖业所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按照《非洲猪瘟诊断技术》(GB/T18648-2020)相关规定与要求,可结合实际情况分别采用荧光PCR技术、荧光RAA技术、高敏荧光免疫分析技术等相关技术手段,实现对疑似感染生猪样本的处理与诊断工作,进而为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明确参考依据。

由于非洲猪瘟缺乏针对性特效药,因此为保障该疫病防治效果,需要针对生猪养殖环境进行积极消杀,减少病毒的广泛传播。例如,对于畜舍建筑物、围栏、地面等,可采用氢氧化钠、酚类、戊二醛类、二氧化氯类以及过氧乙酸类等消毒产品进行消杀处理,病死猪应统一进行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转运过程中的接触部位应及时做好清理与消毒工作。

2、猪口蹄疫

猪口蹄疫同样是一种病毒性烈性传染病,一般由口蹄疫病毒诱发,属于人畜共患疾病。针对口蹄疫病毒粒子进行研究过后能够发现,其具体涵盖了7个不同血清型,由于不同血清型之间并无交叉保护反应,这对于疫病传播的防治与管控工作也造成了一定难度。从猪口蹄疫的传染病学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发现,病猪与疑似感染猪可能会通过分泌物以及排泄物实现病毒的接触性传播,空气气溶胶以及生猪养殖环境均可能会成为猪口蹄疫传播发展的主要路径。通常来说,受到口蹄疫病毒活性及其环境适应性等因素的影响,其多发于冬春两季,从感染病猪的临床表现情况看,口蹄疫病猪往往会出现体温急剧升高、食欲逐渐减退、跛行、消瘦等现象。针对病猪口鼻部位以及蹄部进行观察能够发现,一些病猪可能会出现水泡、溃烂等现象,其心肺功能以及消化道功能同样也会受到一定影响。针对病死猪进行剖检过后能够发现,一些病猪的心肌部位可能会出现线状或点状病变,相较于正常心脏形态而言发生一定变化,同时能够为疫病的诊断分析工作提供支持。

在针对猪口蹄疫进行防治的过程当中,可基于其不同血清型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疫苗,目前我国猪群中主要流行O型CATHAY拓扑型毒株和O型Mya-98毒株,为确保防控效果,选择使用抗原谱广、纯度高的疫苗,并实施加强免疫,提高保护效果。鼓励有条件的养殖场监测幼畜母源抗体水平,通常畜群母源抗体合格率在 5 0 % 左右时,进行首次免疫。仔猪可选择在28~60日龄时进行初免,首次免疫后,间隔1个月进行1次加强免疫,以后每间隔4~6个月再次进行加强免疫。

3、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主要由猪伪狂犬病毒诱发,其对于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存在严重威胁,对于怀孕母猪可能会导致其出现流产、死胎等现象。该型疫病对于病猪的神经系统将会造成严重破坏,综合死亡率能够达到 1 0 0 % 。从猪伪狂犬病的传染源头看,以老鼠为代表的啮齿类动物往往是猪伪狂犬病病毒的主要携带者,分别经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生殖系统进行传播,与此同时,生猪养殖过程中个体之间的相互接触同样也可能导致伪狂犬病病毒突破皮肤黏膜所具备的天然屏障,实现疫病的进一步发展。该疫病的发展与传播进程具备一定的季节性特征,由于猪伪狂犬病病毒对于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通常来说,秋冬季节该疫病的传播范围较广。针对该疫病的临床症状表现看,生猪的龄期对于症状轻重往往会产生一定影响。其中,新生仔猪在出生后短时间内患病往往会出现异常高热、精神萎靡、昏睡不醒、呕吐、神经系统失调、咳嗽、流鼻液等现象,2~4周保育期生猪的临床症状表现与新生仔猪之间往往具备一定相似性,但病程发展进程较慢,怀孕母猪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流产、死胎等症状。

兽医在针对猪伪狂犬病进行诊断的过程当中,应注意其与乙脑之间的鉴别,通常来说,怀孕母猪存在死胎、木乃伊胎、过奶、过料、黏膜水肿等现象时,主要怀疑病猪感染猪伪狂犬病病毒。此外,在诊断过程当中,兽医人员还可针对疑似病猪的四肢、腹股沟淋巴等相关部位进行触碰观察,进一步提升诊断准确性。

为有效防治猪伪狂犬病,可对种猪群接种伪狂犬病基因缺失弱毒活疫苗,间隔4~6周后再加强免疫1次,1年3~4次,仔猪出生3天内用弱毒活疫苗滴鼻免疫,35天左右注射1次。同时做好养殖环境的消杀工作,栏舍、场地等重点位置可采用 3 % 火碱水溶液或1:300复合酚、复合醛等进行消毒,同时确保养殖现场的生物安全。

4、猪消化道疾病

以黄白痢、传染性肠胃炎等消化道疾病为主的疾病类型在生猪养殖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同样也较为普遍,对于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冲击与影响。因此有关从业者与技术人员应当从实际出发,明确猪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具体成因,提升疫病防治与管控效果。

黄白痢指的是一种由致病性大肠杆菌诱发的仔猪传染病,对疑似病猪的临床表现情况进行分析后能够发现,其发病时间一般为12~72小时以内,病猪可能会出现持续性腹泻等症状,粪便将会对病猪的尾巴、后肢以及臀部造成污染,感染病猪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身体衰弱等现象。通常来说,抗阴性杆菌的抗菌药对猪黄白痢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用药防治过程当中,应考虑到仔猪肠道对药物的吸收速度,同时明确其敏感性,常见的药物包括粘杆菌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磺胺等。用药前需分离致病菌株进行药敏实验。对有发病史及易发病场的孕猪,在产前30天、15天各肌注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苗1次,有条件的可分离本场致病菌株制备自场灭活菌苗肌注。

传染性肠胃炎主要由肠胃炎病毒诱发,病程发展较为急迫,感染病猪在临床当中可能会出现呕吐、腹泻与严重脱水等现象,患有传染性肠胃炎的病猪可能会出现腹泻剧烈、体重体温大幅度下降、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行动无力等症状,但感染消化道疫病的病猪死亡率往往较低。

目前,猪传染性胃肠炎主要以对症治疗方法为主,可采用鞣酸或鞣酸蛋白(2~5克/头)与 0 . 3 %~ 0 . 5 % 盐水混合供病猪自由饮用,每天2次,连用2~3天,用药后4小时后注意供给清水,实现补液、止泻的目标。

三、猪场疫病兽医防治技术

为全面减轻猪场常见疫病对于生猪养殖生产效益产生的影响,降低重点疫病的发病率,使生猪养殖收入得到进一步提升,有关兽医从业人员以及养殖户应当针对性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健全猪场疫病诊断技术与诊断流程

基于上文可知,以非洲猪瘟、猪口蹄疫以及传染性肠胃炎等为代表的猪场典型疫病的传播途径多以接触式传播为主,同时以空气传播作为辅,如何实现对上述疫病的诊断与鉴别工作已成为兽医人员面对的重要挑战。相关人员可分别通过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等方式实现对疫病的溯源分析,明确其类别与影响,并给出合理的防治策略与防治方法。

临床诊断是猪场疫病诊断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兽医可针对猪群的临床表现情况以及体征对其病症发展进行辨识与判断。与此同时,借助实验室诊断进行辅助,有助于保障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兽医人员可采用细菌分离培养、PCR检测等方法实现对水泡病、猪巴氏杆菌等的有效诊断。与此同时,结合猪场内部实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能够结合猪场内部疫病的传播状况以及生猪疫病流行情况,针对疫病类别进行判断,实现对传染源及其影响规模的有效定位与分析,进而保障相关疫病预防策略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2、完善猪场免疫接种

完善的免疫接种对于控制疫病的传播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有关养殖户在针对生猪养殖场进行建设的过程当中,应当在兽医团队的引导与支持下,针对现有猪场内部免疫接种体系进行不断完善。例如,对于猪瘟进行免疫接种的过程中,对仔猪进行20日龄首免,60日龄左右做第二次免疫接种,初生仔猪在吃初乳前进行免疫接种,1~2小时后再哺乳,在60日龄左右做第二次免疫接种。猪瘟疫苗的免疫程序应结合猪场内部实际情况以及猪瘟传播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在针对猪伪狂犬病进行免疫接种的过程中,可分别选用灭活疫苗、弱毒活疫苗以及基因缺失疫苗进行接种,其中基因缺失疫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较为突出,对于免疫接种前后以及感染病猪的区分较为明显,有助于实现对疫病的有效控制。在针对猪口蹄疫进行免疫接种时,应考虑到生猪的体重情况,其中常规免疫苗,体重为10~25公斤的猪,每头注射2毫升,25千克以上的猪每头注射3毫升,仔猪35日龄首免,70日龄二免,育肥猪90~100日龄再免疫1次。对于猪传染性肠胃炎与流行性腹泻,可采用后海穴注射。妊娠母猪于产前20~30天注射疫苗4毫升,其所产仔猪于断奶后7日内注射疫苗1毫升;体重25千克以下的仔猪每头注射1毫升;25~50千克的育成猪2毫升;50千克以上成猪4毫升。

3、优化猪场饲养管理技术

为实现典型疫病防治的具体目标,相关人员应针对猪场饲养管理技术进行进一步完善与优化,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进行饲料饮水管理,并针对传统的饲养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使其能够充分契合生猪规模化养殖要求,减少疫病传播对于猪场效益造成的影响。在针对生猪进行饲育的过程当中,应对饲料质量进行严格管控,保障饲料的新鲜程度与卫生水平,严格禁止腐败、变质或成分不符的饲料进入养殖场中。饲料当中的营养物质成分应能够满足生猪的生长发育要求,同时有效抑制疫病传播。在饲料进场之前,应组织专业人员开展饲料检测工作,做好脱毒脱霉等工作,猪场负责人还应关注饲料的储存条件以及储存环境,确保其通风条件良好,减少致病菌对于饲料质量产生的影响。猪场应定期对食槽、饮水设施以及猪舍等进行清理消毒,避免细菌滋生导致的疫病暴发。

在对生猪进行规模化饲养管理的过程当中,为了减少相互接触导致的疫病传播以及交叉感染,应落实分群饲养的具体要求,结合生猪的龄期与生长阶段构建合理的饲养方案,针对新生仔猪、保育期仔猪、哺乳期母猪等提供差异化的饲料与营养供给,有效提升猪场内部饲养生产效能,进一步抑制典型疫病传播的风险与影响。

综上所述,在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的运营与生产过程当中,各类疫病的传播始终是影响猪场经济效益以及养殖户收入的重要因素。相关兽医人员应当从实际出发,明确生猪养殖场运营过程当中的常见疫病类型、临床症状及其诊断方式,并能够因地制宜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防治措施,降低疫病暴发传播对于生猪养殖业所造成的冲击与影响,保障猪场运营过程当中的经济效益,促进养殖户收入的不断提升,有效解决生猪疫病对于公共卫生安全以及社会稳定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促进我国养殖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245000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农业农村局)

标签:  疫病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