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水稻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栽培密度不足、钾肥施用不够、氮肥施用方式不合理等问题,本文系统研究了水稻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通过实施“两增一调”(增密、增钾、调氮)高产高效技术,并结合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显着提高了水稻单产。研究表明,该技术能够使核心示范区平均亩增产30%以上,一般稻区增产10%以上,亩增收100元以上。本文详细阐述了品种选择、药剂拌种、育秧、移栽、科学施肥、水浆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及收割等关键环节的具体技术,旨在为贵州省及类似生态区域的水稻高产栽培提供科学指导。
水稻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贵州省作为水稻种植的重要区域,面临着诸多栽培难题,如栽培密度不足、钾肥施用量少、氮肥施用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水稻产量的提升。因此,研究并推广水稻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对于提高贵州省水稻生产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总结和实践“两增一调”高产高效技术及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为贵州省水稻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一、品种选择与药剂拌种
1、品种选择
在贵州省的水稻生产中,品种选择是确保高产高效的首要环节。贵州省地势复杂,海拔差异显着,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气候条件各异,这对水稻品种的适应性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因地制宜地选择水稻品种至关重要。对于高海拔温和稻区,由于气温相对较低,生长期相对较短,应选用中早熟品种,如M两优152、M两优727等。这些品种不仅生育期适中,能够在较短的生长季节内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而且具有较好的抗寒性和适应性,能够在高海拔地区的低温条件下正常生长。同时,它们的株叶形态紧凑,有利于田间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对于中低海拔温和温热稻区,由于气温较高,生长期相对较长,应选用中晚熟品种,如香两优619、宜香优2115等。这些品种不仅产量高、米质优,而且具有较好的耐高温性和抗倒伏性,能够在中低海拔地区的温热条件下稳定生长。同时,它们还具备较强的抗病性,能够有效抵御稻瘟病、纹枯病等常见病害的侵袭。在选择品种时,必须严格遵循国家和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认定)标准,确保所选品种具有优良的遗传性状和稳定的遗传表现。同时,还应注意种子的来源和质量,选择信誉良好的种子企业生产的合格种子,以保证种子的纯度和发芽率。
2、药剂拌种
药剂拌种是水稻播种前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预防稻瘟病、恶苗病、烂秧和立枯病等病害以及稻飞虱、稻水象甲、稻蓟马等害虫具有显着效果。通过药剂拌种,可以使种子表面附着一层药液,从而在种子发芽和生长初期形成一层保护层,有效阻断病菌和害虫的侵染途径。在选择药剂时,应根据当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象进行选择。对于稻瘟病、恶苗病等病害,可选用24.1%肟菌·异噻胺种子处理悬浮剂或11%氟环·咯·精甲种子处理悬浮剂进行拌种。这些药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等特点,能够迅速杀死或抑制种子表面的病菌孢子,从而防止病害的发生。对于稻飞虱、稻水象甲、稻蓟马等害虫,可选用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或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进行拌种。这些药剂具有较强的内吸传导性和持效期长的特点,能够随着种子的生长和发育逐渐被植株吸收并传导到各个部位,从而对害虫产生持续的防治效果。在拌种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药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首先,应准确称取所需的药剂和种子量;其次,将药剂与适量的水或黏合剂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合好的药液均匀地喷洒在种子上并充分搅拌;最后,将拌好的种子晾干后即可播种。在拌种过程中应注意控制药液的用量和浓度以及搅拌的均匀度以确保防治效果。通过药剂拌种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和成活率,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为水稻的高产稳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育秧与移栽
1、育秧
育秧对秧苗的质量和后续生长具有直接影响。在贵州省,针对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变化,可以采用无纺布钵苗育秧和无纺布旱育秧两种先进的保温育秧方式。无纺布钵苗育秧因其高效便捷的特点而受到广泛欢迎。此育秧方式一般在4月进行,气温回升,有利于秧苗的生长。使用Y型水稻育秧盘和相配套的播种机进行机械化播种,从而显着提升工作效率。底土的选择上,推荐使用富含有机质且透气性好的菜园土或新黄泥土,以促进根系发育。在播种之前,需对土壤进行晾干、破碎和过筛处理,以确保土粒细小均匀,筛孔控制在0.5厘米,以去除杂质和大颗粒。在播种时,要控制每穴播种2~3粒种子,以保证出苗率,避免因过密而影响生长。播种完成后,将育秧盘移至苗床,并覆盖无纺布,确保保温保湿,促进种子的萌发和秧苗的生长。无纺布旱育秧则是另一种有效的育秧方式,通常在4月进行。此时,应选择细散的苗床土壤,经过精细耕作和施肥,为秧苗提供良好的生长基质。在播种时,播种密度应控制在每平方米30克,以确保秧苗均匀分布,充分利用苗床资源。播种后同样覆盖无纺布,以创造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促进秧苗的健康生长。通过这两种育秧方式的精细管理,可以成功培育出健壮、整齐、根系发达的秧苗。这些秧苗不仅具备较高的抗逆性,还能更好地适应移栽后的生长环境。
2、移栽
在水稻的种植周期中,移栽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水稻的后期生长与最终产量。因此,科学合理地规划与实施移栽策略显得尤为关键。首先,移栽密度的确定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当地的气候条件、稻田的肥力状况以及所选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一般而言,适宜的移栽密度能够优化稻田的光照、通风条件,促进水稻植株的均衡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多数情况下,推荐移栽密度为每亩1万~1.5万穴,每穴栽插2粒谷秧。这样的密度既能保证足够的群体数量以形成高产潜力,又能避免过密导致的竞争压力增大和生长不良。在移栽过程中,为确保移栽质量,可以采用拉绳定距栽插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预先设定好的行距和穴距,利用拉绳作为辅助工具,在田间进行精确测量和定位,从而确保每穴秧苗都能按照既定的间距均匀分布。同时,应特别注意控制栽插深度,力求做到适中且一致,避免过深导致秧苗生长受阻,或过浅引起倒伏和根系暴露。对于机械移栽而言,除了上述的密度和深度控制外,还需特别关注苗高的管理。一般来说,当秧苗长至12~18厘米时,是进行机械移栽的最佳时期。此时的秧苗根系发达、叶片挺立,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生长潜力。在移栽前,应对秧苗进行充分的炼苗处理,以增强其适应性;在移栽过程中,则需根据机械的性能和稻田的实际情况,调节合适的栽插深度和密度,确保机械移栽的效率和效果。移栽后的田间管理也至关重要。应及时检查移栽质量,对漏插、伤苗等情况进行补救;同时加强水分管理,保持田间适宜的湿度条件,促进秧苗的快速恢复和生长。
三、科学施肥与水浆管理
1、科学施肥
通过合理的肥料配比和施肥时机,可以有效满足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施肥比例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水稻的养分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建议使用N∶P=1∶0.5~0.8∶1.1的施肥比例。这一比例考虑了水稻对氮、磷、钾三种主要营养元素的需求,以实现均衡供给。在实际施肥时,应根据目标产量来确定全生育期的肥料总量,以确保充足的养分供应并避免过量施肥造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氮肥施用应遵循基蘖肥与穗粒肥7∶3的比例原则。基蘖肥主要用于促进水稻前期的生长和分蘖,通常占总氮肥量的70%。该肥料在移栽前或移栽后作为基肥施入土壤,为水稻提供充足的氮素。穗粒肥占总氮肥量的30%,主要用于促进水稻后期的生殖生长和籽粒灌浆。建议在水稻生长的关键期——倒4叶~倒1叶期,分2次施用穗粒肥,以满足水稻对氮素的高需求,提升籽粒产量和品质。磷肥作为水稻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建议全部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土壤。磷肥能够促进根系的发育和养分的吸收,为水稻的健康生长提供基础。钾肥则应分为基肥和追肥两部分施用,其中60%作为基肥施入,40%在分蘖盛期追施。这样既能满足水稻生长初期对钾素的需求,也能支持分蘖期的大量钾素需求。氮肥施用时机的把握尤为重要,在4叶~1叶期分次施用氮肥,可以优化氮素营养,提升水稻的光合效率和抗逆性。粒肥的施用应根据水稻的生长状态和土壤条件灵活调整,以确保养分供给与作物需求的匹配。科学施肥可以实现水稻全生育期的养分均衡供应,促进水稻的健康生长和高效产量形成,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水浆管理
水浆管理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实则对水稻的生长环境和最终产量品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通过精细调控稻田的水分状况,可以为水稻量身打造一个促进其健康成长、高效产量形成的理想环境。当水稻栽插完毕后,首先要保持一个适宜的水深。3~4厘米的水层深度,既能避免土壤温度波动过大,从而影响根系的正常生长,又能有效减少杂草和病虫害的滋生。这一层薄薄的水如同给水稻穿上了一层保护衣,让其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茁壮成长。随着水稻的生长,水分管理策略也需要随之调整。当茎蘖数达到目标穗数的80%时,应采取晒田控苗的措施,以降低稻田湿度,减少土壤中的还原性物质含量,有效抑制无效分蘖,促进水稻根系的深扎和健康发展。晒田之后,稻田的通透性提升,更加有利于水稻的生长。进入穗分化至扬花期,浅水灌溉成为首选。浅水层不仅支持水稻穗部的发育和授粉受精,还能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微生物活动,增强根系的吸收能力。当水稻进入灌浆期,间歇灌溉则成为新的策略。通过保持土壤通气性,间歇灌溉促进根系的呼吸作用,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并减少水分蒸发和养分流失,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这一措施如同为稻田提供了一个智能的“呼吸系统”,让水稻在更加健康、可持续的环境中生长。最后,在成熟期,需特别注意避免过早断水。水稻在灌浆后期仍需一定水分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确保籽粒的充实和品质。因此,保持稻田的湿润状态至关重要,以避免因过早断水导致的减产和品质下降。
四、病虫害绿色防控与收割
1、病虫害绿色防控
在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显得尤为重要。应遵循生态优先、预防为主和综合防治的原则,通过一系列绿色防控措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并提升稻米的品质。生态调控是防控策略的核心之一。通过调整种植结构、优化田间布局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为水稻构建了一道天然的防护屏障。例如,创新性地建立“稻+”生态系统,如稻鸭共养和稻鱼共生模式。这些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有效减少了病虫草害的发生,还提高了土壤的肥力,改善了稻田的生态环境,让水稻在更加自然、健康的环境中生长。生物防治则是另一把利剑。释放天敌昆虫,如稻螟赤眼蜂,来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害虫。这些天敌昆虫以高效、环保的特性,成为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得力助手。它们在田间长期活动,有效减少了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使稻田更加生态、安全。此外,理化诱控技术,如性信息素和灯光诱杀等方法,通过诱集和杀灭害虫,进一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基数。同时,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和病残体,从源头减少病虫源,为水稻的生长创造一个更加清洁、健康的环境。在用药方面,依据病虫害的预测和田间实际情况,推行达标用药,确保用药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在农药选择上,优先选用生物制剂和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同时,倡导化学农药的交替和轮换使用,以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使农药使用更加科学、合理。
2、收割
收割是水稻生产的最后阶段,决定了稻谷的最终品质。精细操作是确保稻谷质量的关键,包括收割前的准备工作、收割过程中的操作及后续的处理。在收割前7天,进行排水晒田是一个重要步骤。这有助于降低稻田的湿度,使稻谷更容易脱粒,并减少收割过程中的破碎和损失。排水晒田还提高了稻谷的干燥度,为后续的晾晒工作奠定了基础。当稻田中的稻谷有85%达到黄熟状态,即可进行收割。根据当时的天气状况和稻田的实际情况,可以灵活选择机械收割或人工收割。机械收割以其高效、低成本的优势备受欢迎,但需注意调整收割机的各项参数,以防止稻谷在收割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损伤。而人工收割,尽管效率相对较低,却能在处理每一株稻谷时都保持极高的专注度和细致度,从而确保收割的品质。收割完成后,稻谷的晾晒工作同样至关重要。为了防止稻谷受潮和霉变,脱粒后的稻谷必须立即进行晾晒。在晾晒过程中,要定期翻动稻谷,确保每一粒稻谷都能均匀受热、干燥透彻。同时,为了防范鸟类和害虫的侵害,还需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确保稻谷的安全。通过这些精细的操作,可以确保稻谷的优质收成。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系统研究和实践“两增一调”高产高效技术及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成功解决了贵州省水稻生产中存在的栽培密度不足、钾肥施用不足和氮肥施用方式不合理等问题,显着提高了水稻单产和经济效益。这些技术措施不仅提升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也为水稻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该技术同样适用于其他类似生态区域的水稻高产栽培,为相关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未来,仍需不断优化和完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加强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