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虫害稻飞虱在水稻栽培中的发生与防治技术分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29)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水稻作为主要粮食经济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在开展水稻栽培过程中,稻飞虱作为常见虫害类型,严重威胁到水稻的实际产量及质量,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针对稻飞虱的发生特点进行有效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针对性、有效性的防治技术手段,推进水稻栽培的健康稳定发展。

江西省水稻种植业实现稳步发展,其中2024年早稻播种面积保持全国第二位。江西省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特别是从气候条件、土壤状况等要素来看非常适合水稻种植工作,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受到了来自稻飞虱的长期性侵袭,严重威胁到水稻的实际产量及质量。在开展水稻栽培过程中,稻飞虱作为常见虫害类型,主要分为灰飞虱、褐飞虱及白背飞虱等多种类型。稻飞虱主要以吸食水稻植株汁液为生,其唾液中含有大量毒素,会导致水稻植株叶片出现褐斑、卷曲与黄化等症状。针对这类虫害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出现大面积、大范围扩散与蔓延的情况,严重威胁到水稻植株的健康生长,出现水稻产量明显下降的问题。为了加强常见虫害稻飞虱的全面防治工作,要针对稻飞虱的发生特点进行有效分析,提出针对性、有效性的具体防治技术,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稻飞虱对水稻的严重危害

从稻飞虱的发生特征来看,作为刺吸性害虫的类型,以吸食水稻植株的汁液为主。一旦在水稻种植区域出现大面积的稻飞虱危害,会直接影响到水稻植株叶片出现黄化、倒伏和褐斑等各类问题,更为严重情况下会出现病毒病的传播与蔓延,严重威胁到水稻植株的正常生长与发育,进而大大降低水稻植株叶片的光合效能,导致水稻实际产量大幅度下降。稻飞虱在吸取水稻汁液的过程中,会将汁液直接释放到水稻植株内部,这些毒素会对水稻植株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这类毒素会直接破坏细胞膜的完整程度,出现细胞溶解、组织受损的情况,而且毒素还会抑制植物生长素的合成情况,严重影响到水稻植株的生长与发育,而且随着毒素释放量不断增多,这也加剧了水稻的受损害程度。稻飞虱在吸取汁液过程中产生水稻植株危害的时候,还会引发其他一系列间接问题,例如产卵后伤口出现病害严重入侵问题,诱发其他一系列的应激反应,水稻植株出现一系列的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可能成为其他害虫的引诱剂,使其他害虫更容易寻找到水稻植株并产生侵袭危害,加重水稻的病虫害侵袭威胁程度。同时该类虫害也会引起水稻植株产生免疫反应,体内产生抗虫物质,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有助于抵御虫害的入侵,但也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二、稻飞虱的发生特点

在水稻日常栽培过程中,稻飞虱作为常见害虫类型,会对水稻种植工作产生严重威胁与巨大伤害,为了全面提高水稻虫害的监测与防治,要重点围绕其发生特点进行有效分析与全面研究。

1、稻飞虱季节性发生特点

从稻飞虱的发生特点来看,具有较强的季节性,通常情况下在春夏秋等几个季节最为活跃,等到进入冬季以后活跃性逐渐降低,季节性发生特点与外界温度密切相关。随着外界温度的不断上升,稻飞虱的繁殖速度与生长速度逐渐加快,害虫数量、规模迅速上升。针对稻飞虱在不同季节的发生特点来看要采用不同手段进行有效应对。

2、稻飞虱群集性发生特点

从稻飞虱的聚集特点来看,具有群集性的特征,一般在水稻田中聚集成群,集中进行攻击水稻植株,群集性的稻飞虱会严重加剧虫害的实际危害程度,但是容易被观察与监测。

3、稻飞虱快速繁殖特点

通常情况下,稻飞虱以快速繁殖速度而出名,单只雌虫在固定寿命内可以产下数百粒虫卵,特别是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很快就会孵化成若虫,等到若虫以后会逐渐生长为成虫继续生长与繁殖。所以,随着稻飞虱的数量不断增长,会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大规模、大面积的虫害蔓延,这也成了水稻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威胁。

稻飞虱在发生过程中,具有潜隐性等特点,会直接危害到水

4、稻飞虱潜隐性特点

42农民致富液

稻植株内部及叶片下部,在虫害威胁相对较轻的时候不容易被发现,等到虫害达到一定程度会严重影响到水稻植株的健康生长。

5、稻飞虱的迁飞行为

稻飞虱具有较强的迁飞能力,可以借助风力进行远距离迁移,跨越不同区域寻找新的水稻田选择适宜的寄生主,这样的迁飞行为会大大扩展虫害的侵袭范围,从一个受害区域传播到另一个区域,科学掌握稻飞虱的迁飞规律及行为,对开展日常监测防治工作显得尤为关键。

三、高效稻飞虱监测技术

1、黄板监测技术

在开展稻飞虱日常监测过程中,黄板监测技术作为常用监测技术手段,根本原理是结合稻飞虱的飞行及趋色习性。黄板作为特制的黄色粘板,一般由黄色卡片或塑料制作而成,在其表面往往涂有胶水等黏性物质。黄板对稻飞虱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由于其对黄色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被黄板吸引以后黏附在上面。在水稻种植地块进行合理安装黄板,以植株间隙和田间小路等为主,最好选择在水稻边缘地带进行安装黄板,等到稻飞虱从外部飞入水稻田中就会被黏附住。为了进行黄板的加固处理,需要将其安装在支架上,等到完成黄板安装工作以后进行定期检查处理,每周检查1次并及时记录黄板上的害虫数量,进而更好评估稻飞虱的密度及分布状况,预测下一步虫害的发生趋势。一旦稻飞虱害虫密度超过固定阈值以后,要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防治技术手段。为了保持黄板的黏性,在完成日常检查以后一旦发现存在问题要及时进行替换。黄板具有多项优势之处,具有经济、简单、有效的监测特点,往往不需要花费过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而且黄板对稻飞虱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精准捕捉害虫并获取准确数据,这一技术方式不会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也不会诱发出环境污染等各类问题。

2、虫情测报灯特点

从虫情测报灯的特点来看,一般以白炽灯、荧光灯或LED灯等作为主要光源,这类光源所发出的光谱与亮度与外界自然光源具有相似之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通常在水稻边缘位置或中心区域进行放置虫情测报灯,确保周围区域 4 0 0 m 以内没有遮挡物,这样可以提供更加广泛的照射范围,控制光源设置高度为 稻飞虱作为夜行性害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如果在夜间飞行过程中受到强烈光源的吸引会靠近光源,在虫情测报灯内部可以进行设置落虫收集装备,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害虫逃脱的情况。此外,要定期进行记录与统计稻飞虱的实际捕获数量,借助相关数据可以及时评估虫害的发生规模及实际时间,决定是否采取针对性、有效性的防治措施。此外,虫情测报灯可以用来日常虫情的有效预警,等到捕获害虫数量逐渐增多以后,要将其作为判定稻飞虱迁飞进入区域的主要依据,一旦出现数量过大的情况会自动触发预警报告,这要第一时间采用有效手段。

3、智能监测系统技术

当前,智能监测系统作为智能化、自动化的监测技术手段,借助传感器、图像处理技术等进行有效分析,实现稻飞虱的活动区域、分布范围的有效监测与全面记录。通常情况下,智能监测系统会进行配比光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各类设备,及时有效进行监测稻飞虱的飞行行为及温湿度等环境参数等。借助智能监测系统的红外探头及摄像头等可以有效捕捉图像并录制视频,结合所采集到的视频与图像信息应用到稻飞虱行为及特征的识别中,可以精准分析与预测稻飞虱害虫的实际数量,实现自动化监测。此外,传感器与图像采集设备所产生的各类数据信息会直接传输到数据统计系统中,借助人工智能化技术手段进行有效处理,进行有效识别稻飞虱并计算存在密度,实现害虫发展趋势的更好预测工作。等到监测系统检测到稻飞虱的密度超过固定阈值以后,要第一时间采用防治措施,系统形成警报并及时通知相关管理部门,更好地了解害虫的分布情况及迁飞行为,采取最为有效的行动举措。

四、稻飞虱在水稻栽培中的防治技术要点

1、加强培育抗病水稻品种

新形势下,随着科技的快速升级与发展,借助遗传改良及基因筛选等新技术、新手段可以进行抗病水稻品种的培育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基因组学相关技术的有效研究与广泛应用,可以充分识别出水稻种与抗虫特性密切相关的基因,等到基因被鉴定出来以后通过落实基因编辑技术将优势基因片段导入水稻品种中,当前这一技术已经在国内进行了充分应用,培育出具有较强抗病虫害水平的水稻品种,降低了由虫害诱发的各类经济损失。

杂交育种也是当前培育抗病水稻品种的主要方式,可以将不同水稻品种的优势遗传因素结合起来,培育出新型抗病虫特性的水稻新品种,这类新品种通常具备较强的抗虫水平与生长能力,有效应对稻飞虱带来的各类威胁。部分培育出来的抗病水稻品种已经初步具备了毒素降解水平,体内产生特定毒素有效应对稻飞虱的威胁并抑制这类害虫的生长,降低病虫害产生的危害,这也是当前生物防治的主要形式,可以降低对传统化学农药的依赖性。加强抗病水稻品种的有效培育工作,可以进一步广泛推广及种植,地方政府部门要加强技术的指导与创新,通过技术下乡、发放补贴等形式鼓励农户加强抗病水稻品种的应用。

2、加强水稻田间管理工作

在开展水稻种植管理过程中,要提前做好地块的平整、翻耕、排水及清理等各项工作,从根本上直接消除害虫的生存场所,降低稻飞虱虫害的发生风险。其中间作、轮作作为重要管理手段,在水稻种植地块内轮作不同农作物或定期种植不同农作物,均可以打破稻飞虱害虫的传播路径及生命周期,避免害虫在水稻地块内出现长期积累的情况,直接降低害虫带来的风险与威胁。科学开展施肥也是保障水稻有序种植的重要基础,一旦出现施肥过量的行为会导致水稻植株过于茂盛,为稻飞虱的进一步蔓延与扩散提供食物来源。可以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手段进行土壤肥力状况的有效测定,避免出现过度施肥的情况。合理进行水分灌溉也有助于预防害虫的发生,一旦出现过量灌溉会导致水稻田中产生大量积水,这会为稻飞虱的生长与繁殖营造良好条件,科学合理进行地块水分灌溉,保持地块处于适度湿润状态,降低害虫的滋生状态。等到完成水稻收割以后,水稻田地上会存留大量秸秆,这些秸秆可能会成为稻飞虱藏身的重要场所,要第一时间清理干净秸秆或进行秸秆还田处理。

3、稻飞虱生物防治技术

在开展稻飞虱害虫防治过程中,生物防治技术发挥出重要作用,最为关键要素是通过引入害虫天敌的方式控制稻飞虱的数量,以蜘蛛、寄生性蜂类为主。在进行实际防治环节,要定期将害虫田地释放到水稻地块中,通常情况下释放天敌的时间要与稻飞虱的生长季节保持一致。在水稻地块周边区域,营造多样化的植被条件也有助于吸引害虫天敌,为这些天敌提供充足的物质来源与栖息场所。此外,性信息素也可以用来吸引稻飞虱的害虫天敌,借助模拟稻飞虱的性信息素来辅助天敌寻找害虫。生物防治技术还包括使用植物性农药的方式进行稻飞虱规模及数量的有效控制,微生物可以通过感染害虫的方式进行破坏生存环境,例如可以选择在水稻地块中进行喷洒金龟子绿僵菌生物药剂控制稻飞虱数量,大大降低害虫的蔓延与扩散风险。

4、稻飞虱物理防治技术

稻飞虱作为一种迁飞型害虫,特别是对于进入成虫时期,如果没有飞行能力那么将无法进行有效繁殖,稻飞虱始终保持不停迁飞状态。此外,稻飞虱具有较强趋光性特点,一到夜间就会成群结队朝着光源处进行聚集,借助稻飞虱的这类特点可以进行设置与安装萤光粘贴板,等到稻飞虱靠近粘贴板以后就会被直接吸附在上面,实现害虫灭杀的目标。与此同时,可以结合稻飞虱的趋光性、迁飞性等特征及时开展稻飞虱的灯诱测报工作,可以选择在靠近地块的路上进行设置黑光,实现对稻飞虱的灯诱观察,及时掌握稻飞虱的迁飞动态,选择最佳的防治技术手段。为了全面提高稻飞虱害虫的监测效率,要及时开展信息处理工作,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不同区域各类数据信息的有效共享,实现对稻飞虱的动态有效分析与全面控制。此外,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加强宣传与教育工作,大大提高稻飞虱防治的技术效果,切实提升稻飞虱的控制与监测效率。

5、稻飞虱化学防治技术

当前,在开展稻飞虱害虫防治过程中,喷洒化学农药仍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但是为了确保防治效果最佳,要科学合理控制化学农药的喷洒量及频率,进一步提高化学农药的喷洒效率。在进行稻飞虱害虫的防治前期,要提前掌握最佳的喷洒时机,采用压前控后方式进行第一代稻飞虱的防治,特别是处于低龄段的稻飞虱选择阿克泰或扑虱灵进行防治效果最佳,这两类化学农药具有效率高、低毒性的特点。等到进入稻飞虱的生长后期,为了降低稻飞虱出现较强耐药性,需要进行轮流喷洒不同药物,保持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以锐劲特悬乳剂为常用化学药物,每次喷洒量控制为 3 0~5 0 g ,等到出现大规模、大面积稻飞虱蔓延的时候可以选择浓度为 2 5 % 的噻嗪酮可湿性粉剂进行有效防治,药物喷洒量为 。等到第四代稻飞虱害虫数量达到1500头以上的时候,可以直接用扑虱灵 3 g 兑水喷洒在地块上,但是为了保持良好的喷洒效果,控制每次的实际喷洒剂量,一般情况下每季水稻只能喷洒1次。

新形势下,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水稻种植业的规模及面积逐渐扩大,但是伴随着稻飞虱害虫的发生与蔓延程度逐渐严重。为了全面加强水稻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要重点针对稻飞虱害虫的发生特点进行全面分析,进而围绕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多个方面进行针对性、有效性的全面防治工作,实现稻飞虱害虫的有效灭杀,大大提高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334400江西省上饶市戈阳县旭光镇便民服务中心;331314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城上乡人民政府)

标签:  水稻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