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栽培技术及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的综合运用分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279)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水平,然而,传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的过量使用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还导致了土壤退化、水体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本文详细探讨了水稻栽培技术,包括选种、处理种子、插秧、施肥、灌溉及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同时分析了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如施加多元复合肥、有机肥或新型肥料替代传统化肥、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及轮作保肥等,旨在为水稻的可持续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水平,然而,在追求高产的过程中,化肥的过量使用问题日益凸显,这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还导致了土壤退化、水体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探索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实现水稻的高产、优质、高效、环保生产,已成为当前农业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将围绕水稻栽培技术及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展开探讨,以期为我国水稻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一、水稻优质栽培技术

1、精选优质水稻品种

水稻种植的地域特性显着,栽培时务必遵循因地制宜的核心理念,土壤条件的差异对水稻品种的选择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在水稻种植前,需对地域环境进行细致考量,为了确保水稻的高产与优质,品种的选择是关键一环。这要求种植者全面评估当地的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及水分状况等多重因素,从而科学遴选最适宜的水稻品种。盲目引入外来品种,往往因无法适应本地环境而导致种植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不可预知的问题。以广西玉林市为例,结合其独特的自然条件,推荐选用特优269、科玉03、玉丝6号、玉美占以及特优2278等水稻品种,这些品种在当地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产量表现。

2、处理种子与消毒

在水稻栽培的初步阶段,种子的处理对于确保水稻植株的后续健康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环节直接关系到水稻种子的发芽率,需对水稻种子进行精心筛选,剔除那些干瘪、腐烂或破损的种子,保留下来的是纯度高达 9 8 % 以上的优质种子,这一步骤对于提高种子的出芽量至关重要。接下来是晒种环节,其在水稻种子处理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将筛选后的水稻种子均匀摊开,置于阳光下进行为期24h的暴晒,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仅能够有效地对种子表面进行消毒杀菌,还能促进种子内部的生理活动,从而全面提升水稻种子的活力和抗病性。为了进一步增强种子的抗病性和抗逆性,接下来进行药剂拌种处理。根据种子的特性和需求,选择具有抗病性或抗逆性作用的药剂,与种子进行充分拌和,这一步骤能够确保药剂均匀地附着在种子表面,为种子提供额外的保护,使其在后续的生长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抵御病虫害和逆境的侵袭。最后是催芽处理阶段。将处理好的水稻种子平铺在湿润且疏松度适中的苗床上,苗床的土壤pH值需控制在4.5-5.5之间,以创造最适宜的发芽环境,在温度为 的条件下,每隔3-4h翻动1次水稻种子,以确保其受热均匀。经过大约3d的精心管理,水稻种子即可开始出芽。在播种前,需对苗床进行充分的浇水,确保底水浇透,这有利于催芽过程的顺利进行,要密切观察芽的生长情况,当芽长超过 的幼苗达到 8 0 % 时,即可进行播种、覆土以及喷药处理等后续工作。

3、规范插秧技术

插秧是水稻种植中的关键环节,对秧苗的成活率及后续生长状态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确保水稻秧苗能够达到最佳栽培状态,必须根据气候环境选择适宜的移植时机,通常,在日均温稳定在 左右时,是进行插秧的最佳时期。在此之前,需对水稻种子进行1-2d的晾晒处理,并施用适量的生根剂,以促进种子的生根发芽,待种子催芽露白后,便可进行播种。在移栽的过程中,应选用长出5-6片叶片的秧苗,这一时期的秧苗不仅生长健壮,而且具有较强的耐寒性,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生长环境。插秧时,需严格控制种植密度,插秧深度不宜超过 1 . 5 c m ,以确保秧苗能够稳定扎根,穴行距应设定为 1 0 c m× 2 5 c m ,每穴种植4-5株秧苗,以保证秧苗的分布均匀,插秧后,还需及时查田补苗,确保苗齐且秧苗分布均匀,为水稻的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4、科学施肥管理

施肥在水稻栽培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合理施用化肥,能够为水稻提供必要的营养,促进其健康生长,从而提高产量和改善稻米质量。然而,化肥的施用量需严格把控,既要避免施用不足导致水稻空瘪,影响产量,又要防止过量施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稻米食用安全问题。在施肥过程中,必须深人研究并分析土壤特性,这是确保施肥效果的关键。不同地域的土壤类型、肥力状况及养分供给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在选用化肥时,应充分考虑当地土壤的实际情况,一般来说,高产水稻田的养分需求比例为氮(N):磷 :钾 1.0:0.5:0.9,但这一比例并非绝对,还需结合当地土壤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此外,为了满足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多元养分需求,除了氮、磷、钾三大营养元素外,还应适当补充其他有益于水稻生长的营养元素,如硅、锌等,这些微量元素虽然需求量不大,但对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施肥时机上,也需根据水稻的生长周期和土壤状况进行合理安排,例如,在搁田前,可追加施用菜籽饼肥 ,以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而到了水稻结穗期,即夏季7月上旬左右,则可施用草木灰 ,以提供钾肥并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水稻的早熟和高产,通过这样科学合理的施肥管理,能够为水稻的健康生长提供有力保障。

病后,水稻叶片上会出现明显的病斑,这些病斑在分蘖时期尤为显着,表现为褐点型和白点型两种。为了有效控制稻瘟病,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发现病害迹象,应立即采取喷雾防治措施,在病害初期,可以选择使用 7 5 % 三环唑乳油1000倍液进行喷雾,以有效遏制病害的蔓延。而在水稻的抽穗期,为了进一步增强防治效果,可以选择 1 5 % 春雷霉素·稻瘟酰胺悬浮剂,用量为 ,每隔7d用药1次,这样能够有效降低稻瘟病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② 水稻立枯病识别与防治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生长期间的一种重要病害,其症状表现为患病部位被霉层覆盖,随后新叶逐渐枯黄、萎蔫,并出现褐色斑点,为有效防控立枯病,需采取综合措施。首先,在出苗前应注重保温,而出苗后至2.5叶期,则需精细调控温度,当水稻秧苗达到1叶1心期时,应适度减少灌溉频次,将温度维持在25- 的适宜范围内,进入2叶期后,温度需稍降,保持在22- ,并适时浇水。随着水稻生长至3叶期后,可采取揭膜通风的措施,以增强秧苗的抗逆性,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防治效果,在此过程中,可配合使用 2 0 % A B T 生根粉,将其均匀地喷洒于水稻秧苗上,以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植株抵抗力,此外,选择药剂防治也是关键一环。推荐使用 9 7 % 恶毒灵3000倍液或 3 . 2 % 立枯星400倍液进行喷施,这两种药剂对水稻立枯病具有显着的防治效果。

5、合理灌溉

水稻作为一种高耗水量的农作物,在其栽培周期内,水分的供给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水稻的生长发育和最终产量。因此,必须根据水稻的生长需求及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精准确定并实际执行恰当的灌水量,以确保水稻能够持续获得所需水分,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和生长节奏。在水稻移栽后至返青前的这一关键阶段,灌溉时的水层管理尤为关键,为了促进秧苗的快速适应和生长,水层应保持在苗高的2/3左右,这样既能起到抚苗的作用,又能有效保护秧苗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随着水稻进入苗期,其需水量相对减少,且此阶段的水稻对涝害较为敏感,因此,应严格控制土壤水分,避免过度湿润导致根系受损。在必要时,还需适当排水晒田,以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根系生长,然而,当夜间温度降至 1 7 % 以下时,为了防止低温对秧苗造成冻害,应及时灌水,且灌水深度应达到 1 5 c m ,以形成有效的保温层。

6、综合病虫害防治

① 水稻稻瘟病及其防治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其危害贯穿水稻的整个生长周期,从秧苗3叶期前的苗瘟,到后期可能出现的谷粒瘟,都会导致水稻的严重减产和品质下降,特别是谷粒瘟,它会使水稻稻谷变黑,严重影响稻米的商品价值,稻瘟病发

③ 纹枯病综合防治

纹枯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一种极为严重的病害,它主要侵害水稻的茎秆、叶片以及叶鞘部位,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构成严重威胁,此病不仅会导致水稻的抽穗率显着下降,还会严重影响稻米的品质,为了有效防控纹枯病,需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首先,选用抗病能力强的水稻品种是防控纹枯病的基础,在播种前,应综合考虑品种的抗病性、产量潜力以及对当地环境的适应能力,选择最适合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其次,在栽培过程中,要合理控制植株间距,确保水稻田间具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性,应适当减少氮肥的用量,以避免植株过旺生长,从而降低纹枯病的发生概率。此外,生物防治技术也是防控纹枯病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利用天敌、微生物等自然力量来抑制纹枯病的发生,既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在选择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时,也应优先考虑药效持久、对环境影响小的药剂,以确保防治效果的同时,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④ 稻纵卷叶螟科学防治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对水稻叶片造成严重危害的害虫,其幼虫具有独特的习性,会利用吐丝将叶片卷裹成虫苞,并在其中啃食叶肉,导致叶片出现大量白斑,进而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正常生长,为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危害,采取药剂防治措施至关重要。在药剂选择上,推荐两种高效且常用的配方,第一种是使用 4 0 % 乐果乳油,用量为 ,兑水 后进行均匀喷雾,乐果乳油具有触杀和内吸作用,能够有效杀灭稻纵卷叶螟的幼虫,保护叶片免受害虫侵扰。第二种方案则是选用 2 5 % 沙拉杀虫双水剂,用量为 ,兑水 后进行喷雾,沙拉杀虫双水剂对稻纵卷叶螟具有显着的防治效果,且对水稻生长安全,不会造成药害。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田间害虫的发生情况和天气条件,合理选择药剂和用药时机,确保防治效果达到最佳,也应注意轮换使用不同药剂,以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从而保障水稻的健康生长和高产稳产。

二、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探讨

1、施加多元复合肥

在化肥减量增效的实践中,种植者应注重多元复合肥的施用策略,依据水稻的生长周期和营养需求,科学调整复合肥中氮、磷、钾的比例,确保各营养元素均衡供给,适量添加微量元素,如锌、硼等,能显着提升肥料的综合效果,促进水稻健康生长。为降低化肥流失,提高利用率,可在复合肥中加入硝化抑制剂,有效减缓氮肥的转化速度,确保肥效持久稳定,此外,多元复合肥作为基肥施用,不仅能促进水稻根系深扎,增强其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能力,还能显着提升水稻的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这一施肥策略还能使水稻更好地抵御极端天气,如高温、干旱等,减少后期追肥频次和用量,从而实现化肥的减量增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用有机肥或新型肥料替代传统化肥

在水稻栽培实践中,采用有机肥或新型肥料替代部分传统化肥是一种有效的施肥策略,通过增施有机肥,如腐熟的动物粪便、沼液等,可以显着提升农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水稻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来源,同时,合理调控有机肥与传统化肥的配比,既能满足水稻高产的需求,又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此外,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制作有机肥还田,不仅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实现了秸秆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了其利用价值,新型肥料,如缓控释肥、水溶性肥等,因其对土壤及生态环境影响较小,越来越受到种植者的青睐,在水稻种植中,选用这些新型肥料可以有效减少肥料施加次数和施用量,降低施肥成本,同时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水稻的可持续生产。

3、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一项实现精准施肥、减少化肥用量的有效手段,该技术通过对土壤进行详细检测,结合水稻的品种特性、生长阶段及产量目标,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判断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及缺失类型,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施肥方案,将氮肥、磷肥、钾肥以及中微量元素肥料按需配比,确保水稻生长所需营养元素的均衡供给。这种技术不仅能满足水稻生长的营养需求,提高肥料利用率,还能有效减少化肥的过量施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对于推动水稻种植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农业绿色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

4、水肥一体化技术

在水稻栽培中,水肥一体化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该技术通过水肥耦合,实现了水分与肥料的同步管理,优化了水肥供应模式,借助这一技术,种植者能够更精准地控制肥料施用量,显着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肥料浪费。水肥一体化不仅促进了水稻的健康成长,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为水稻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5、轮作保肥与土壤改良

在水稻种植体系中,轮作保肥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措施,通过轮作蔬菜等作物,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从而减少水稻种植中的肥料施用量。特别是在冬季,采取休耕措施并适量施入有机肥,能够显着提升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为来年水稻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这种轮作保肥的方式,不仅有助于维持土壤的健康状态,还能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水稻栽培技术及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的综合运用,对于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选种、精细管理、合理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等措施,结合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可以实现水稻的高产、优质、高效、环保生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537000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城西街道农业服务中心)

标签:  水稻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