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规模化的肉羊场在基层地区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满足了人们对于羊肉产品的需求,也呈现出了逐年上涨的态势。肉羊养殖实施科学的管理措施和防范举措,才能够在肉羊养殖过程中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并为肉羊的高产稳产奠定良好的条件基础。
一、肉羊的养殖管理技术要点
1、圈舍建造
在肉羊场的圈舍建造过程中,需要对羊床的高度进行控制,一般而言,羊床的高度需要设定在0.8至1米内。但是,肉羊场也可根据养殖规模和肉羊大小的不同,对羊床的高度进行调整。同时,羊舍的建造一般采用砖混结构,也可通过钢筋焊接技术进行建造。但无论使用何种建造方式,都需要确保羊床的结构足够坚固。羊床的大小需要结合肉羊场的具体养殖规模而进行确定。一般来说,羊床的大小,需要能够确保每只成年羊具有1平方米的活动空间。而种公羊的活动空间需要控制在3至5平方米,妊娠母羊的活动空间需要控制在3平方米。羊床的平面通常使用4至5米宽的木条或竹片进行搭建,对于1至1.5厘米的漏缝,可使用塑料、水泥等进行填充。羊床的地板需要制作成船瓦状,相互之间的间距需要控制在1至1.5米的范围内,如此一来,能够有效控制羊床缝隙的不断扩大,进而不会影响到肉羊的日常运动。除此之外,还可在羊床的上方铺设一层带有孔洞的塑料网布。
肉羊的日常喂养主要依靠自动饲喂系统来实现。羊舍内的自动饲喂系统,主要由料仓、送料传输机、供料机、围栏和饲喂通道等部分组成。在自动饲喂系统运行的过程中,肉羊日常食用的饲料主要通过饲料搅拌机进行均匀的搅拌,随后,养殖人员需要手动操作,开启卸料口,饲料会通过传输机运送至供料机。这时,养殖人员需要将自动饲喂系统进行关闭,饲料传送得以完成。为了能够确保肉羊在饲喂通道顺利进食,通道内的围栏高度需要设置适当,以此确保肉羊的头部能够深入到围栏当中,并自由食用饲料。
2、饲养密度
长期以来,对于肉羊而言,饲养密度是决定肉羊成长状态,以及羊肉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大部分肉羊场来说,受传统放牧养殖模式的影响,其很少会对饲养密度进行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饲养密度对于羊肉品质的影响程度。因此,饲养密度过大已经成为了肉羊场管理过程中的一个普遍化问题。不合理的饲养密度,会降低养殖场的舒适度,缩小了个体的生活和活动空间,降低了环境质量。当肉羊的运动量因饲养密度的影响而有所降低时,便会对肉羊的饲料进食情况产生影响,长此以往,肉羊场的出栏率会明显降低,肉羊的产肉性能也会发生影响,羊肉的品质便会失去保障。
因此,在肉羊养殖初期,需要对具体的养殖密度进行科学的控制,确保肉羊日常活动具备充足的空间。以此保证肉羊的每日饮食量和活动量,确保肉羊的日常新陈代谢不受影响。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中,肉羊的生长发育速度能够得到保证,母羊的生产、繁育能力也会得到明显提升。然而,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肉羊场的分布相对而言较为分散,且养殖规模方面不尽相同,因此,无法为肉羊饲养密度的确定提供统一的参考标准,需要结合场地的大小情况、羊的规模情况进行确定。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肉羊饲养密度的科学化管理程度,需要对养殖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进行提升,以此确保其具备专业的养殖技术,能够结合所在养殖场的具体情况,对饲养密度进行科学的控制和调整。
3、日常管理
在舍饲养殖模式下,需要将各项管理工作进行落实,以此确保肉羊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在这过程中,一方面,要对冬春季节、夏秋季节的防寒和防暑工作进行落实。在夏秋季节,由于外部环境的温度普遍较高,因此,需要做好圈舍的通风换气工作,确保能够对圈舍内的高温高湿气进行控制,进而使肉羊在夏秋季节不受高温、湿气的影响,依然拥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下,传统放牧养殖模式下因高温而滋生的细菌、寄生虫能够得到科学的控制,有毒、有害物质能够不再大规模产生,肉羊能够得到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需要将公羊和母羊进行分开饲养,以此确保不同来源、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肉羊能够得到区分养殖。同时,需要结合羊的具体生长和发育情况,科学制定饲喂计划,并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具体而言,在夏秋季节,需要每周实施3至4次统一消毒;在冬春季节,每周需要实施1至2次统一消毒。在每次为圈舍进行统一消毒的过程中,养殖人员需要对消毒水的使用比例进行控制,以此确保圈舍的空气不会受到影响。
4、粪便发酵处理
在日常的粪便发酵处理方面,首先,需要对发酵床的湿度进行严格的控制。通常情况下,发酵床的湿度需要保持在50%左右。同时,夏季的湿度相较于冬季而言可保持略高水平。其次,在粪便发酵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养殖场周围的环境进行严格的消毒,避免在粪便发酵的过程中滋生出其他病原微生物。最后,需要将发酵床上的粪尿同垫料之间进行混合。从进羊之日算起,每间隔50至60天,需要对垫料进行1次深翻,每次深翻的深度需要保持在40至50厘米。在这过程中,当垫料因羊的踩踏而被压实导致深度变浅以后,垫料深翻的深度需要达到地面。羊出栏后,需要将垫料进行集中清理,在将其搬运到储粪场后,需要将对羊舍以熏蒸或火焰的方式进行消毒,并再次使用新的垫料。经过发酵处理的垫料,可作为肥料用于周边农田的种植。
二、不同阶段肉羊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1、种公羊
对于肉羊场而言,种公羊是确保其养殖规模能够得到进一步扩大的主要生产资料。种公羊的生长、发育状态,直接决定了配种效果和羔羊的健康状况。因此,在种公羊日常养殖的过程中,需要实施科学的管理计划。一般而言,肉羊场需要将种公羊进行隔离养殖,并为种公羊制定科学的饲喂计划,确保种公羊能够摄取到充分的营养元素。同时,在饲喂过程中,需要对种公羊的膘情进行严格的控制,确保其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
在进入配种季节后,配种次数会逐渐增加,种公羊的身体会逐渐消瘦。为了控制种公羊不使其掉膘,需要在这一阶段更改饲喂计划,提升饲料的营养价值,并适当喂食牛奶、鸡蛋等动物性蛋白。非配种阶段应该将种公羊单独隔离养殖,以此降低羊群内部打架斗殴的概率,确保羊群每日具有1至2小时的活动时间。同时,在日常养殖过程中,需要对种公羊的体表进行定期的刷拭,以此提升种公羊的身体新陈代谢性能,确保种公羊的身体状况能够始终保持在健康状态。
2、繁殖母羊
在养殖繁殖母羊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母羊的成长阶段,对其实施科学的饲养管理计划。对于空怀母羊而言,不需要采取额外的增重措施,同时,由于空怀母羊需要摄入的营养元素较少,因此,在日常可对其实施正常的饲喂方案。在配种前的半月至1月期间,需要对空怀母羊的饲喂方案进行调整,并为其补充200至300克的精饲料。对于妊娠前期的母羊,需要提升对于此类羊的精饲料投喂比例,并为其提供足够的新鲜青绿饲料。对于正值妊娠期的母羊而言,需要尽可能为其提供安全的活动场所,确保其不受到惊吓,且不会意外滑倒。同时,需要适当增加妊娠期母羊的饲料投喂比例。在日常投喂过程中,可适当投喂青干草、精饲料和食盐等,以此确保羊胎能够健康生长。对于产后母羊而言,由于此类母羊需要哺乳幼崽,加之其在生产过程中自身损耗较大,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精饲料投喂措施,并需要在饲料中添加甘薯和胡萝卜等食物。除此之外,由于母羊在产后的免疫力有所降低,因此,需要为其创造能够单独养殖的环境和条件,并在其周围做好保温和御寒措施,确保产后母羊在干净、通风且保温效果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身体机能的恢复,以此避免对母羊和羔羊产生不良的影响。
3、羔羊
在羔羊出生一个半小时之后,需要将其放置于繁殖母羊的旁边,确保羔羊能够近距离接触繁殖母羊。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采取适当的诱导措施,确保羔羊能够尽快采食初乳。这主要是由于初乳中所含的营养成分,更加有助于羔羊身体内部免疫系统的构建,且能够在羔羊体内快速形成一个酸性的胃肠道消化系统。这样一来,羔羊便能够具备抵抗外部不同类型病原微生物侵扰的能力。在羔羊出生1周后,由于羔羊快速生长发育,因此,繁殖母羊乳汁中所蕴含的营养成分已经不能够满足羔羊的成长所需,这时,需要适当喂食羔羊一定数量的饲料,以此锻炼羔羊的自主进食能力。同时,这样的方式也能够有效刺激羔羊的消化系统,提升其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在饲喂羔羊的过程中,需要对饲料数量进行科学的控制,以免羔羊在进食饲料的过程中发生应激反应。
三、肉羊养殖中常见病的防范要点
1、消毒管理
消毒是其有效控制疫病发生概率的措施之一。通过实施消毒管理,肉羊场内的病原能够得到有效地消灭,肉羊遭受疾病感染的概率能够得到明显降低。在实施消毒管理措施之前,需要选择适合本养殖场内部环境的消毒药物。通常情况下,普遍采用广谱消毒药物进行消毒。在这过程中,养殖人员需要根据药物的浓度和稀释比例,按照规定进行合理调配,并将调配好的消毒液,通过喷洒的方式进行消毒。在消毒时间的选择方面,一般需要选择中午时间进行统一消毒,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对肉羊生存环境进行有效消毒,还能够达到对肉羊生存环境进行降温的目的。但是,在消毒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覆盖肉羊场的所有范围,以此确保消毒工作能够得到理想的效果。消毒液要定期进行更换使用,避免长时间应用同一种类的消毒液导致病原对消毒液产生耐药性。
在实施消毒管理措施的过程中,不仅要对肉羊的日常生活环境进行消毒,还需要对养殖场内的车辆和人员进行全面的消毒。对于出入养殖场的人员而言,其需要在消毒通道内完成消毒,并更换专门的衣物。对于出入养殖场的车辆而言,需要在大门口处为其设置专门的消毒场地,确保车辆的内部和外部都能够得到充足的消毒。同时,车辆的轮胎也需要进行充分的消毒。而对于在养殖场内使用的相关器具而言,需要通过浸泡、紫外线消毒等措施,完成对器具的消毒工作。除此之外,当养殖场内部发生动物疫病时,还需要采取紧急的消毒措施,尽可能控制疫病的扩散范围。对于病羊的排泄物,也需要采取无害化的方式,进行集中的处理。
2、免疫管理
在养殖场日常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对免疫接种工作进行足够的重视。科学的免疫接种管理工作,能够对各类疫病的发生几率进行控制。就免疫管理而言,需要结合自身的养殖规模和羊的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接种制度,并对肉羊进行定期的免疫接种,确保羊群具备良好的免疫力。
在采取免疫接种措施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羊的月龄情况、妊娠情况,对其是否需要接种,接种的疫苗种类进行判断,避免出现遗漏接种和重复接种的情况。在开展接种工作之前,需要对养殖场的内部环境、生产器具等进行充分的消毒,并选择正规厂家提供的疫苗。在接种过程中,针头需要做到一畜一换。在接种工作完成之后,需要对注射疫苗的羊进行密切的观察和监测,确保羊出现副作用反应后,能够在第一时间接受救治。
3、驱虫管理
在养殖场日常管理过程中,需要对羊进行定期的驱虫。在驱虫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3个方面:首先,驱虫时间的选择。一般情况下,需要每年对羊采取2次驱虫措施,第1次的时间在3月前后,第2次的时间在10月前后。由于养殖场内羊的活动空间较为有限,因此,病毒虫类传播能力要强于传统放牧模式的环境之下。因此,倘若养殖密度相对而言较大,那么,可以适当提升对于羊的驱虫频次。但是,每次驱虫的时间需要保持合理的间隔。其次,在进行驱虫药物选择时,需要采取体内驱虫和体表驱虫相结合的方式。在体内驱虫的药物选择方面,需要以杀死羊体内螨虫为目的,选择丙硫咪唑、阿维菌素等药物。在体表驱虫方面,可选择药浴的方式进行。就驱虫过程中的具体用药量而言,通常情况下,每10公斤,需要使用1片驱虫药。最后,在对羊进行注射驱虫的过程中,需要对羊采取禁食、禁水的措施,禁食、禁水的时间需要控制在7小时左右。同时,需要尽可能选择在早晨的时间对羊进行统一驱虫。在实施完驱虫措施后,需要对羊的活动范围进行限制,并对羊舍的环境进行及时消毒。
4、疾病防治
倘若发现有羊感染疾病,则需要立即对病羊进行隔离处理。在隔离后,需要根据病羊的症状进行诊断,在确定病羊所感染的疾病类型后,需要结合相应的处理措施,对其进行处理。倘若病羊感染的疫病类型属于需要向相关管理部门汇报的疫病,则需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当肉羊场发生重大疫病感染情况时,需要进行隔离和封锁处理,以此对病原的扩散进行控制。对于其他常见类型的疾病,则可在将病羊隔离后进行针对性治疗。通常情况下,疾病的常规处理主要通过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来实现。常见的抗生素类药物包括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的氟苯尼考,以及青霉素类药物等。在这过程中,需要尽可能避免对病羊使用砷制剂、激素类药物。除此之外,肉羊场还可使用中草药对病羊进行治疗,中草药治疗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药物残留情况的发生,同时也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总之,养殖场规模化的养殖方式,是现代化社会背景下科学化、规模化养殖技术大范围普及的产物。同传统放养式的养殖方式相比,规模化的养殖实现了对于肉羊的统一养殖和管理,虽然其前期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管理精力,但是,统一化、规模化的养殖方式能够为肉羊提供更加健康的生长环境。长此以往,肉羊的品质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肉羊场会收获可观的经济收益。因此,规模化的肉羊饲养方式更能够提升肉羊的养殖成效。
(作者单位:637391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大坪镇畜牧兽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