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养殖产业是草食畜牧养殖产业的重要组成,在带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基层地区的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渐加大,羊养殖规模呈现出扩张的趋势,养殖数量显着增加,很多养殖户依托养殖业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随着养殖规模逐渐扩大,疾病发生流行概率也逐渐增强,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制约羊养殖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羊生长周期较长,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会受到多种疾病的威胁,其中寄生虫疾病是一种发病进程较为缓慢,传播周期长,致死率低,但危害严重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很多寄生虫疾病的发病规律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大多呈现慢性发病经过缓慢感染,如果不注重做好疾病的有效甄别工作,势必会对羊的正常生长构成严重危害。在羊的多种寄生虫疾病当中,消化道线虫病是一种危害较为严重的寄生虫疾病,而引起消化道线虫病的寄生虫种类多种多样,需要注重做好疾病的科学诊治工作,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将消化道线虫病的危害尽量降低到最低程度,最终推动羊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羊常见消化道线虫病的诊断甄别
1、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与甄别
①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病原学
幼虫阶段虫体呈细长蠕虫形,无色透明,2龄幼虫头钝,尾稍尖,口囊不发达,其背侧有一个矛状的小齿,距头端约0.5mm处的颈部有一对呈倒刺状的颈乳突。成虫阶段雄虫体长15.14~19.72mm、最大宽度0.239~0.286mm。食道长1.272~1.527mm、宽0.103~0.127mm。神经环距头端0.270~0.334mm。排泄孔距头端0.302~0.382mm。颈乳突距头端0.398~0.477mm。交合伞分3叶,背叶小,呈圆形,边缘平滑,位偏左侧。两侧叶发达,伞膜厚向内弯曲。侧叶外面有明显的纵走隆起,有纤细的横纹,内面很多明显的皱褶呈放射状,接近伞缘皱褶变细,沿纵向呈脊状,其两侧为细小的皱褶。具伞前乳突。腹肋较侧腹肋短小,两肋均达伞缘。侧肋起于共同主干,前侧肋和中侧肋又有共同的枝干。侧腹肋和前侧肋是各肋中最粗壮的,前侧肋伸达伞缘,远端与中侧肋相距较远,中、后两侧肋大小相近,远端相靠很紧,并向背侧弯曲。背部人字形,末端稍弯曲,交合刺1对,雌虫体长稍小于雄虫,尾部直,阴门开口于虫体后半部,其前方有一个唇片状的阴门盖。虫卵呈椭圆形,大小约为50~60×35~40μm,卵壳较厚,表面有细小的凹陷,虫卵内含有4个胚细胞,每个胚细胞都包含一个胚胎,在虫卵的一端,有一个明显的卵孔,胚细胞通过卵孔进行排泄和呼吸,虫卵的颜色为黄色或棕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卵壳表面具有明显的纹路。
②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流行病学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是由捻转血矛线虫寄生,在羊的真胃和十二指肠内引起的体内寄生虫疾病,羊是捻转血矛线虫的天然宿主,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感染性幼虫,当羊吞食感染性幼虫后,幼虫在羊的真胃和十二指肠内发育为成虫并产卵,虫卵随着羊的粪便排出体外,当其他羊吞食感染性幼虫后,再次引发感染。羊捻转血矛线虫病在不同地区的流行程度差异较大,通常受宿主密度、环境卫生条件、气候等因素影响,感染率较高的地区病死率可达30%,特别是羔羊和母羊。
③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对发病情况进行进一步观察,能够得知该养殖场的病情潜伏期相对较长,通常在几天到几周,断奶羔羊大多表现为急性发病经过,有个别年龄较小的不奶羔羊因发病阶段大量养分丢失,出现严重的贫血在短时间内死亡,患病羊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可视黏膜苍白、突然消瘦、衰弱、食欲丧失、呼吸急促、腹泻或便秘,以及可能的死亡。慢性型的症状较急性型轻微,病程较长,可能持续数周或数月,精神不振、渐进性消瘦、皮肤干燥、毛发蓬乱、眼结膜苍白、下颌间或下腹部水肿,以及可能出现胃肠炎症状。
④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病理变化
通过对病死羊进行解剖观察,能够发现胃黏膜出现水肿,严重时可见溃疡和出血点,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和空肠部分,可观察到卡他性炎症,有时伴有黄色小结节或化脓性结节,大肠也可能受到感染,出现黄色小点状的结节。由于虫体吸取血液,导致宿主出现贫血,血液稀薄,红细胞数量减少,心脏和血管系统出现典型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心包腔积液,血容量减少和心脏负担增加。肝脏和脾脏出现萎缩和变性,肾脏和淋巴结等实质性脏器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现象。在真胃当中能够发现大量的寄生虫,相互缠绕,形成一个团块状寄生虫,肉眼能够观察到呈现红白相间的特征。
2、羊食道口线虫病的诊断与甄别
①羊食道口线虫病的病原学
食道口线虫属于毛首科食道口属,其病原体包括了哥伦比亚结节虫、甘肃结节虫、甘肃结节虫、微管结节虫、辐射结节虫,其中哥伦比亚结节虫雄虫体长12~13.5mm、雌虫体长16.7~18.6mm;甘肃结节虫雄虫体长14.5~16.5mm、雌虫体长18~22mm;粗纹结节虫雄虫体长13~15mm、雌虫体长17.3~20.3mm;微管结节虫雄虫体长12~14mm、雌虫体长16~20mm;辐射结节虫雄虫体长13.9~15.2mm、雌虫体长14.7~18.0mm。雄虫具有发达的交合伞,两根等长的交合刺,雌虫生殖孔开口于肛门前不远处。雌虫阴道与子宫之间有肾状排卵器。感染后的羊只,其体内的食道口线虫会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适宜的条件下,虫卵孵化出第一期幼虫。毛首线虫的感染性幼虫是在虫卵内发育而成,并不孵化出来,第一期幼虫经过两次蜕皮,发育成具有感染宿主能力的第三期幼虫。羊在吃草或饮水时,吞食了含有感染性幼虫或感染性虫卵的饲料或水,从而被感染。病原进入羊体内后,感染性幼虫需钻入大结肠和小结肠的固有膜深处形成包囊(结节),在结节内幼虫经过蜕皮成为四期幼虫,四期幼虫在结节内发育完成后返回肠腔,继续蜕皮成为五期幼虫,五期幼虫发育成熟后,逐渐发育为成虫,在羊体内繁殖,继续产卵,从而完成生活史。
②羊食道口线虫病的流行病学
羊食道口线虫病的病原体主要是食道口属的线虫,其中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在我国羊群中危害较重,分布较广,虫卵随羊只粪便排出,污染环境,虫卵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发育成感染性幼虫,羊只通过直接接触污染的土壤、草地等环境,或通过舔食含有感染性幼虫的粪便,而感染食道口线虫。羊是食道口线虫病的主要宿主,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羊都可能感染此病,尤其在饲养管理不当、环境卫生较差的羊群中,感染率更高。食道口线虫的虫卵和感染性幼虫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中发育较快,因此流行季节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虽然干旱季节不利于虫卵和感染性幼虫的发育,但羊只仍有可能通过舔食含有感染性幼虫的粪便而感染。当前羊食道口线虫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尤其在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条件适宜,流行情况更为严重,养殖场内饲养管理不当,如羊舍卫生差、饲料营养不足,降低羊只的抵抗力,会显着增加感染食道口线虫的风险。
③羊食道口线虫病的临床症状
发病之后患病羊会出现持续性腹泻或顽固性下痢,粪便通常呈暗绿色,含有大量黏液,有时伴有血液,每次排泄使患病羊表现为腹痛,腰背弓起、后肢僵直,有的病羊可能会出现抽搐现象,逐渐消瘦,生长发育受阻。由于长期腹泻和营养吸收不良,病羊可能出现贫血症状。大多数患病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等症状,发病末期,羊精神萎靡不振,出现口吐泡沫等中毒症状。
④羊食道口线虫病的病理学变化
食道黏膜炎,出血和充血、食道肿胀和增厚、食道壁增生和纤维化,形成环状狭窄或阻塞,食道黏膜溃疡。前胃积水,黏液分泌增加、前胃黏膜炎,出血和溃疡。真胃黏膜炎,出血和溃疡、胃腺萎缩、胃壁增厚。肠黏膜萎缩,绒毛变短、 肠道出血和溃疡、肠壁增厚、肠炎和腹泻。有时还能够观察到肝炎,出血和坏死,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3、羊仰口线虫病的诊断与甄别
①羊仰口线虫病的病原学
仰口线虫属于线虫门,成虫呈细长线状,通常为白色或淡黄色,雄虫长度约为10~15mm,雌虫长度约为15~20mm,头部具有明显的口囊,口囊内有两个大齿和一个小的侧齿,这是仰口线虫的典型特征,雌虫的生殖器官发达,卵巢呈分支状,产卵量大,雄虫的生殖器官包括一对睾丸和交合刺。感染羊的仰口线虫在肠道内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土壤和温度条件下,虫卵孵化出第一期幼虫(L1),幼虫在外界发育,经过两次蜕皮,变成第二期幼虫(L2),再经过一次蜕皮变成第三期幼虫(L3),第三期幼虫具有感染性。羊通过摄入含有感染性幼虫的牧草、饲料或饮水而感染,幼虫进入羊体内后,通常在它们各自的特定寄生部位(如肠道)再经两次蜕皮,发育成为第五期幼虫,第五期幼虫逐渐发育为成虫,成虫在肠道内交配、产卵,完成生活史,成虫在肠道内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继续循环。
②羊仰口线虫病的流行病学
羊仰口线虫病主要寄生在羊的小肠,目前该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尤其在温带和寒带地区,在我国该病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的羊群中。羊仰口线虫病的宿主主要是绵羊和山羊,其中绵羊的感染率较高,寄生虫会寄生在宿主的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影响宿主的消化和吸收功能。羊仰口线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摄入感染性幼虫的卵,当羊摄食到感染性卵后,卵在羊的消化道内孵化成幼虫,幼虫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流经肝脏、心脏,最终到达肺部,在肺部幼虫会进一步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幼虫,并被羊咳嗽出来,通过空气传播给其他羊只。羊仰口线虫病的感染程度受宿主的年龄、性别、品种、饲养管理条件、环境卫生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通常年龄较小的羊只和饲养条件较差的羊群感染率较高。
③羊仰口线虫病的临床症状
与大多数体内寄生虫病相同,羊受到羊口线虫感染之后,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初期,阶段的症状并不是很显着,等到出现典型临床症状之后表明寄生虫在体内已经大量寄生和繁殖。发病初期患病羊主要表现为身体消瘦,食欲减退,体重逐渐减轻,由于寄生虫在体内大量繁殖与羊群争夺营养物质导致机体的营养吸收受阻,导致生长发育受阻、生长缓慢、体型矮小。随后出现腹泻现象粪便呈糊状,有时带有血丝,患病羊精神不振、行动迟缓、乏力、黏膜苍白、消瘦,有时还会出现肠道臌气的现象,严重感染时,羊可因营养不良、衰竭而死亡。
④羊仰口线虫病的病理学变化
剖检可见血液色淡、稀薄,凝固不全。肺有瘀血性出血和小点状出血。心肌松软,冠状沟有水肿。肝呈淡灰色,松软,质脆。肾脏呈棕黄色。心包腔、胸腔、腹腔有异常浆液。十二指肠内有大量虫体,附着在黏膜上或游离于肠内容物中。小肠黏膜发炎,有小出血点。肠内容物呈褐色或血红色。
二、羊常见消化道线虫病的防治措施
1、羊常见消化道线虫病的治疗措施
对于捻转血毛线虫感染引发的消化道线虫病临床治疗难度不大,在判定寄生虫种类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多种药物进行驱虫治疗。患病羊皮下注射伊维菌素注射液,使用剂量为0.2mg/kg·bw,一次用量,必要时可以间隔7d再进行1次强化驱虫处理。未发病的羊群也需要进行预防性驱虫治疗,使用硝氯酚伊维菌素片,使用剂量为3.3mg/kg·bw,每天1次,连续使用3d。在对羊群进行驱虫治疗的同时,患病羊也需要加强辅助治疗,因为在发病阶段,大多数患病羊都会表现出明显的贫血症状,因此可以肌肉注射维生素B12,使用剂量为0.4mg,一次用量,加强营养补充,同时缓解患病羊的贫血症状,肌肉注射15%右旋糖酐铁注射液羔羊使用1.33mL,成年羊使用4mL,一次用量。通过采用上述综合治疗方案,对养殖场的患病羊进行了为期2个疗程的治疗性驱虫,和一次对症辅助治疗,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2、羊常见消化道线虫病的预防措施
在羊养殖管理期间应该根据当地寄生虫的流行情况和季节性,制定合理的驱虫计划,应该在每年春季的3-4月份和秋季的10~11月份,分别进行一次驱虫处理,可以再使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驱虫药物,注意轮换使用药物,以防止寄生虫产生抗药性。保持羊舍清洁干燥,每天清理粪便,减少寄生虫的生存环境,向羊群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增强羊只的体质,提高其对疾病的抵抗力,避免在潮湿、低洼地区放牧,减少寄生虫感染的风险。清理出来的粪便应该进行堆积发酵处理,避免虫卵污染环境,利用发酵产生的热能杀灭寄生虫虫卵,确保羊舍干燥、通风,减少虫卵的滋生环境。在放牧养殖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合理利用草原,避免过度放牧,减少羊群对寄生虫的暴露,确保饲料清洁,避免羊群摄入含有寄生虫卵的饲料同时要保证提供多样化的饲料,增强羊群免疫力,减少寄生虫感染的机会。加强对羊群的饮水管理,坚持每间隔两道餐前对饲料槽和饮水槽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推荐使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饲料槽、饮水槽的浸润消毒,每间隔2~3d更换1次清水,保持水源清洁。此外,在日常养殖管理期间,也需要注重加强羊群健康情况的有效监测,根据寄生虫疾病的发生流行动态和流行趋势,将羊群分为健康羊和疑似感染羊,发现病羊后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病情扩散。注重加强对养殖户进行寄生虫病防治知识的培训,保证养殖人员能够掌握常见消化道线虫病的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做到早发现紧急处理,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
综上所述,消化道线虫病是寄生于消化道当中的各种线虫所引发的一种寄生虫疾病的总称,引起羊消化道线虫病的种类多种多样,再加上线虫的分布较为广泛,临床发病过程中极容易出现混合感染的现象。发病之后患病羊往往表现为抗病能力下降,营养不良,身体消瘦,饲料利用率显着下降,不利于提高养殖效益和养殖质量,同时患病羊还会表现出贫血、腹泻症状,严重的会引起停止生长,甚至死亡。饲养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期间要认识到消化道线虫病所造成的严重危害,注重加强防治工作经验的有效总结,做到早发现紧急处理。
(作者单位:810700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畜牧兽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