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消费者物质生活水平的显着提升,市场对猪肉产品的需求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发展生猪养殖产业已经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增加养殖户经济收益的有力支持。从当前生猪养殖规模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但中小规模养殖在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占据着很大比重,并将长时间处于中小规模养殖和规模化养殖协同推进的状态。对于小规模养殖户来讲,在生猪养殖环节由于生猪养殖数量较少,再加上管理水平不足,养殖场环境污染严重,经常会造成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一方面威胁到养殖户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病原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向着周边养殖群体传播蔓延,使得疫病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对一个地区生猪养殖业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因为某些重大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流行对一个地区的生猪养殖业构成毁灭性的打击。为更好推动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就需要引导小规模养殖户认识到疫病发生流行造成的危害和加强疫病防控的重要性,要不断加强常见生猪疾病防治知识的学习,做到及时识别及时处理,将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率降低到最低程度,确保养殖安全。本次研究探讨了小规模养殖场常见生猪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小规模养猪场常见猪疫病的诊断
1、猪气喘病
①流行病学
猪气喘病(MPS,Mycoplasma pneumoniae in swine)是由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种病原体是一种无细胞壁的微生物,属于支原体属,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从形态情况来看猪肺炎支原体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约为0.2~0.5μm,无细胞壁,具有高度多形性。从培养特征分析,该种病原体在含有10%兔血清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典型的“荷包蛋”样菌落,主要侵害猪的呼吸系统,引起猪气喘病。猪气喘病主要感染猪,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最易感,其次是妊娠后期母猪和哺乳母猪,成年猪发病率较低。支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病原体通过咳嗽、喷嚏、喘气等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形成气溶胶,健康猪吸入后感染。在生猪养殖场,尤其是小规模养殖场当中猪气喘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在寒冷、多雨、潮湿或气候骤变时较为多见。由于小型规模养殖场的养殖管理不规范,猪气喘病在猪群中呈慢性流行,特别是在养猪场不同年龄的猪群混合养殖、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等因素,容易导致猪气喘病的暴发和流行。
②临床症状
猪气喘病主要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发病之后患病猪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喘鸣,初期为干咳,后期可能伴有黏液,尤其是在运动后或夜间更为明显,发病一段时间之后呼吸加快,有时可见腹式呼吸。患病猪整体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但是表现为病猪生长速度减慢,饲料转化率降低,精神沉郁,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有时伴有发热。病程较长,症状可能逐渐减轻,但长期影响猪的生长和繁殖性能。
③病理学变化
病死猪解剖之后可以发现肺脏组织病变最为明显,肺脏呈淡灰色或灰红色半透明状,病变界限明显。在心叶、尖叶、中间叶及部分膈叶下方,可见小叶融合性支气管肺炎变化,病变部呈淡紫色或深紫色、灰黄色,坚韧度增加。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显着增大,切面外翻、湿润,呈黄白色。若继发细菌感染,可引起肺和胸膜的纤维素性、化脓性和坏死性病变。肺泡壁增厚,肺泡腔内充满浆液性渗出物,肺泡间质增宽,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2、猪流感
①流行病学
猪流感(Swine influenza),又称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SIV),是一种主要感染猪的流感病毒,这种病毒也可能感染人类,引发人类猪流感(Human swine influenza)。猪流感病毒属于A型流感病毒,具有较高的变异性,容易导致猪群流行。猪流感病毒主要分为四个基因型:H1N1、H1N2、H3N1和H3N2,其中,H1N1和H3N2是人类流感病毒的主要基因型,而H1N2和H3N1主要感染猪。猪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分为若干个片段,包括8个片段的RNA基因组,病毒表面的两种主要蛋白质是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分别负责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和病毒从宿主细胞释放,根据HA和NA的抗原性不同,猪流感病毒可分为多个亚型。猪流感病毒在中小规模猪群中的传播较为广泛,可通过猪的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等途径传播。猪群感染猪流感病毒后,可能出现突然发病、发热、咳嗽、流涕、肌肉疼痛等症状,在猪群中,猪流感病毒可引发大规模疫情,导致猪只死亡率增加。
②临床症状
猪流感病毒的潜伏期通常为1~7d,大多数情况下为1~3d,发病后病猪体温迅速升高,通常在40.5~41.5℃之间,食欲减退或完全废绝,精神不振,不愿活动,呼吸加快,出现腹式呼吸,咳嗽激烈,有时伴有喘气声,眼和鼻流出黏液性分泌物,肌肉变硬,触摸有痛感。病猪常横卧在一起,不愿行走,年龄较小的仔猪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并发支气管炎、肺炎和胸膜炎等,部分病猪可能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
③病理学变化
病死猪解剖后,肺脏呈现充血、水肿和炎症现象,有时还会伴有出血。同时,鼻腔和喉部黏膜也表现出充血、水肿,并可能伴有出血。此外,淋巴结肿大且充血。心脏、肝脏、肾脏以及肌肉均出现充血和水肿的症状。消化道黏膜同样充血、水肿,偶尔伴有出血。
3、猪痢疾
①流行病学
猪痢疾又称猪出血性痢疾,是一种由猪痢疾密螺旋体(Serpulina hyodysenteriae)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该种病原体属于螺旋体目、密螺旋体科。猪痢疾密螺旋体是一种细长的螺旋形细菌,具有多个螺旋,直径约为0.2μm,长度可达10~20μm,主要侵害猪的肠道,尤其是盲肠和结肠,引起炎症和出血,通过二分裂方式繁殖,繁殖速度较快。猪痢疾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菌猪,病猪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可以通过病猪与健康猪的直接接触;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粪便;通过胎盘实现病原的传播。猪痢疾主要感染猪,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均可感染,但以断奶仔猪和生长猪最为易感,在中小规模养殖场中猪痢疾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温暖、潮湿的季节更为常见,死亡率因病情严重程度而异,一般为10%~30%,在猪群中可能形成慢性感染,流行周期较长。
②临床症状
根据临床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划分成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病猪突然出现症状,表现为剧烈腹泻,粪便呈红褐色或灰绿色,带有黏液和血液,发病之后体温略高,通常在40~40.5℃之间,患病猪食欲减退,精神沉郁。急性暴发时,病猪可能突然死亡,幼猪的死亡率可高达70%。慢性型病程较长,粪便呈黑色,俗称“黑痢”,病猪喜欢饮水,卧地不起,弓背,身体消瘦,生长发育受阻,严重时可能引起死亡。
③病理学变化
病死猪解剖后可以发现病变部位主要局限在结肠和盲肠,尤其是回盲肠结合部,小肠一般没有病变。急性型病死猪大肠壁和大肠系膜充血、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黏膜弥漫性肥厚肿胀,表面有血液,内容物呈巧克力色。慢性病死猪的黏膜表面常被覆一层致密的纤维素性渗出物,病变区扩大,常呈广泛分布。组织学检查能够发现黏膜和黏膜下层发生坏死,毛细血管裸露、破裂或通透性增大,导致大量红细胞和纤维蛋白渗出,肠腺初期因杯状细胞与上皮细胞增生而伸长,病重时常发生萎缩、变性和坏死,镀银染色时,在黏膜表层和腺窝内可见大量猪痢疾蛇形螺旋体,有的密集呈网状。病死猪病尸明显脱水,显着消瘦,被毛粗糙和被粪便污染,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大肠黏膜有坏死点或麸皮样伪膜,剥去伪膜可露出溃疡面。
4、猪链球菌病
①流行病学
猪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属中的某些菌株引起的,这些菌株属于革兰氏阳性菌,通常呈球形或卵圆形,链球菌属包括19个血清群,其中E、D、C、L群链球菌是引起猪链球菌病的主要病原体。从形态特征和血清特性来看,链球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菌体呈球形或卵圆形,根据其细胞壁多糖抗原的不同,链球菌可分为多个血清型,其中猪链球菌病主要由E、D、C、L群引起。该种细菌在外界环境中能存活数周,但对热敏感,常见的消毒剂可在短时间内杀死该菌。从致病特征来看猪链球菌具有多种致病性,猪受到链球菌感染之后,往往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关节炎等。猪链球菌病传播流行过程中各年龄、各品种的猪均易感,但仔猪和架子猪发病较多,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经消化道感染。伤口是重要的传播途径,在小规模养殖场中无明显季节性,但新疫区多呈暴发,老疫区多呈散发,目前该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尤其在养猪业发达的地区。
②临床症状
败血症型链球菌病表现为病猪体温急剧升高至41.5℃以上,眼结膜潮红、流泪,鼻汁呈浆液状,呼吸浅而快,少数病猪后期耳尖、四肢下端、腹下出现紫红色或出血性红斑,有跛行,病程2~4d,死亡率高。脑膜炎型病初体温升高,食欲减退,便秘,有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汁,出现神经症状,如运动失调、转圈、空嚼、磨牙、仰卧,直至后躯麻痹,四肢作游泳运动,病程1~2d,部分猪出现多发性关节炎,死亡率高。关节炎型由前两型转来,或发病起即呈关节炎症状,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跛行,甚至不能起立,病程2~3周。化脓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脓肿)型多见于颌下淋巴结,其次是咽部和颈部淋巴结,受害淋巴结肿胀、坚硬,可影响采食、咀嚼、吞咽和呼吸,至化脓成熟,肿胀中央变软,皮肤坏死,自行破溃流脓,病程约3~5周。
③病理学变化
病死猪解剖之后可以发现各器官充血、出血明显,心包积液增量,脾肿大,各浆膜有浆液炎症变化。脑膜充血、出血,脑脊髓液浑浊、增量,脑实质有化脓性脑炎变化。关节周围肿胀、充血,滑液浑浊,重者关节软骨坏死,关节周围组织有多发性化脓灶。受害淋巴结肿胀、坚硬,皮肤坏死,自行破溃流脓。
二、常见生猪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1、治疗方法
针对猪气喘病、猪流感以及猪痢疾和猪链球菌病,在作出有效识别和科学诊断的基础上,应该结合其外在症状和病原特征实施针对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猪气喘病、猪痢疾和猪链球菌病一般推荐使用抗生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并结合患病猪的外在症状实施辅助治疗,对于猪流感主要以抗病毒治疗为主,并搭配使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猪气喘病、猪痢疾和猪链球菌病、猪气喘病可以选择使用盐酸土霉素注射液或者盐酸四环素注射液,使用剂量分别是10mg/kg·bw,每天2次,连续使用3d为一个疗程,密螺旋体和链球菌推荐使用10%磺胺二甲嘧啶钠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治疗,使用剂量为1mL/kg·bw,每天2次,连续使用3d。同时在进行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缓解患病猪的呼吸道症状,可以口服定喘散,每头猪每次服用40g,每天服用1次,连续使用7d,对于腹泻症状为主的患病猪可以让患病猪口服白头翁口服液,每头猪服用50mL,每天服用1次连续使用7d。针对猪流感推荐使用板蓝根注射液肌内注射治疗,使用剂量为25mL,一次用量,必要时可以间隔3~5d再用药1次,连续使用2次。抗菌治疗推荐使用头孢噻呋注射液使用剂量为0.05mL/kg·bw,间隔3d使用1次,连续使用两次,一般按照上述治疗方案进行为期8~10d的治疗,病情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2、预防措施
①坚持封闭化的养殖管理方式
对于小型规模养殖场来讲,在生猪养殖管理过程中应该将关注重点放在内部养殖环境的控制方面,坚持封闭化的养殖管理方式,避免外来人员随意进出,切断病原传播渠道。生猪养殖环节要做到合理规划养殖区域,尽量做到不同年龄的猪群,不要混合养殖,保障猪舍通风、采光、保温、防潮等条件达标,严格执行入场人员、车辆、物资的消毒制度,实行全进全出制度,避免交叉感染,定期对猪舍、设备、工具等进行消毒,加强疫病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置疫情。加强员工岗前培训,增强防疫意识和操作技能,实行岗位责任制,明确各岗位职责,加强员工健康管理,确保无传染病携带。
②严格卫生消毒
对于小规模养殖场来讲,为防范疫病传播流行,需要执行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通过有效的卫生消毒,可以防范疫病传播蔓延,提高养殖效率。在养殖场内部要做到定期清理圈舍,每日清扫猪舍,清除粪便、饲料残渣等污物,保持舍内清洁,对猪舍墙壁、地面、饲槽、水槽等进行彻底清理,清理过程中,注意收集污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每隔1~2周更换猪舍垫料,保持干燥、清洁,并要注意收集旧垫料,进行无害化处理,养殖场清理出来的粪便应及时收集,采用堆积发酵、生物处理等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将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同时猪舍外部环境也需要进行着重清理每周清除猪舍周围的杂草、枯枝,保持猪舍周围环境整洁,减少蚊虫滋生。环境消毒过程中应该选择高效、低毒、环保的消毒剂,保障消毒剂应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对猪只安全。消毒前使用高压水枪、刷子等工具,对猪舍进行彻底清洗,按照消毒剂说明书,配制消毒液,对猪舍进行喷洒消毒,有条件的养殖户可以使用紫外线消毒灯,对猪舍进行照射消毒。猪舍内部消毒应该坚持每周进行1次,重点消毒墙壁、地面、饲槽、水槽等,推荐使用0.1%的过氧乙酸溶液、2%的氢氧化钠溶液、5%的漂白粉溶液、10%的生石灰乳,疫病发生时立即进行紧急消毒,并隔离病猪,消毒过程中,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接触消毒剂,消毒剂使用后,应及时通风,确保猪只安全。在对猪舍进行环境消毒时,应该加强对养殖户培训卫生消毒的知识,增强其防疫意识和卫生消毒意识,保证养殖管理人员能够准确地使用消毒剂,并注重做好个人防护。
综上所述,对于小规模养殖场来讲,在开展生猪疫病预防和治疗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和问题。为切实推动生猪养殖业的现代化发展,确保生猪养殖效益和养殖质量,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收益就需要进行引导,养殖户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认知,要加强生猪动物疫病防控知识的有效学习,注重做好常见疾病的科学识别,切实提高疫病防控专业认知,做到早发现紧急处理,将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率降低到最低程度,切实提高生猪养殖效益,保障猪肉产量和品质,满足当前消费者对高品质猪肉的实际需求,推动小型养殖场的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246131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月山镇农业农村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