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在这种背景下国内保护地番茄产量与种植面积均处于不断增加态势。科学的种植技术是确保番茄生产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此,在番茄栽培过程中科学合理使用先进种植技术尤其重要。除此之外,番茄在生长过程中还会受到各类病虫害影响,做好常见病虫害防治工作,对确保番茄产量和品质同样具备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就保护地番茄种植技术展开分析,探讨番茄常见病虫害与防治策略,以此为开展番茄高产种植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一、番茄种植环境条件要求分析
番茄作为重要蔬菜作物,在增加种植收益、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近些年,山西省沁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大力推广应用各类先进的农业技术,努力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与发展优势,围绕设施蔬菜生产和反季节栽培产业,逐步构建起以蔬菜为主导的特色高效产业体系,这为番茄等蔬菜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番茄属喜温作物,在生长阶段对外界环境的要求较高,通常情况下番茄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0℃—30℃,其中日间最佳生长温度为20℃—25℃,夜间最佳生长温度为15℃—18℃。当温度达到15℃以下时番茄的生长会受到抑制。除此之外,温度还会对番茄授粉造成影响,很多保护地内番茄授粉不良、落花以及坐果等问题均与温度有关,而当外界温度下降到5℃以下时,番茄生长将会完全处于停滞状态。昼夜温差能够为番茄生长奠定有利条件,当白天温度较高时番茄光合作用非常旺盛,并会累积大量营养物质,而夜间低温度条件下,番茄碳水等物质传输将会促进番茄根茎、果实的生长,以此为番茄高产奠定有利条件。在耐旱方面,番茄属于半耐旱型经济作物,番茄叶片非常茂盛,在白天光照强烈时蒸腾作用非常旺盛,所以对水分的消耗较大,同时番茄根系非常发达,这能够确保番茄吸收充足的水分。但是在保护地番茄栽培中操作人员需要控制好灌溉频率,通常情况下将空气湿度控制在45%—65%最为合适。番茄根系生长状态与土壤环境存在密切联系,番茄根系在通透性好、土层深厚且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环境中生长比较旺盛,与其他作物相比,番茄可以同时现蕾、开花和结果,这种特性意味着番茄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更多养分支持。为此,在番茄栽培阶段需要确保肥料充足,种植人员需协调好有机肥与无机肥的关系,施用充足的底肥,科学施用氮肥,从而确保番茄的产量与品质。
二、番茄种植技术分析
1、品种选择
在选种阶段,种植人员可以考虑选用早熟、中早熟番茄品种,早春番茄选种阶段需要考虑气候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所以需要选择抗病能力强、耐低温以及产量高的番茄品种,秋季番茄培育需要考虑到耐热与抗病能力。目前很多地区番茄以外销为主,所以在选种过程中还需要重点考虑所选品种耐运输,以及储存特征,以免在运输环节由于破损而影响到番茄的品质。
2、选种与种子处理
在番茄品种选择完成后,种植人员还需要做好存活率测试,通常情况下用于栽培的番茄种子净度需要超过99%、发芽率需要超过85%,且种子的含水量不能大于7%。此后种植人员应当做好种子处理,常见的种子处理方法包括以下几种:①在高温处理过程中将番茄种子置于70℃温箱中,静置48h后取出,其间多次翻面确保受热均匀,通过高温处理能够杀死番茄表皮中的各类病原体,对防控病毒病等具有一定效果;②种植人员可以通过温水浸种的方式处理种子,温水浸种同样可以杀死番茄种子表皮中的潜在病原,这种种子处理方式不仅具备较强的杀菌效果,同时处理成本较低且操作流程非常简单,现阶段很多番茄种子上均会通过这种处理方式。在实践中,首先使用清水浸泡番茄种子1—2h,清洗完成后将种子放入55℃的温水中浸泡3h左右,在此期间需要及时换水,以此确保浸种用水的温度,且在浸种时需要每间隔30min搅拌1次种子,从而确保种子均匀受热以及避免种子烫伤;③种植人员也可以使用药剂浸种,在浸种前首先使用清水浸泡番茄种子3—4h,而后将施用福尔马林溶液浸泡种子,浸泡10min后取出阴干,福尔马林可以清除番茄种子表皮细菌,对防控早疫病、晚疫病等具有一定效果。使用咪鲜胺溶液1000倍液浸种10—15min,该药剂能够杀死种子表皮的炭疽病病原体;④为确保番茄种子发芽率,在播种前,种植人员也可以使用高锰酸钾浸种,选择0.1%高锰酸钾浸种20—30min,浸种后使用清水冲洗种子,清洗次数为2次以上,清洗完成后将处理完成的番茄种子与细沙搅拌,种子与细沙比例为1∶2,搅拌完成后将番茄种子与细沙装盆并覆盖湿毛巾,最后将育苗盘放在25℃—30℃的环境中催芽,待4—6d时番茄种子即可发芽。
3、番茄育苗期管理方法
在番茄种子发芽后,种植人员还需要掌握育苗期技术要点,具体而言种植人员需要为番茄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如做好光照控制,确保番茄幼苗可正常光合作用。在育苗期时还需要控制好温度与湿度,白天将温度控制在20℃—25℃,夜间温度则需要控制在15℃左右,且需要始终将湿度恒定在45%—55%之间,通过控制好温度湿度可以提高幼苗抗病能力与生长水平,进而为高产奠定基础。番茄幼苗对较为强烈的光照非常敏感。因此,在育苗时应做好遮光处理,当番茄幼苗生长出2—3个叶片时还需要喷洒保护剂,对防控猝倒病等番茄幼苗期的病害具有重要意义。在育苗阶段种植人员可以着手处理移栽土壤,若移栽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低,种植人员还需要改良土壤,按10t/667m2用量施用腐熟农家肥,按照100kg/667m2用量施用复合肥,按照2kg/667m2用量施用硫酸锌,分别按照1kg/667m2、10kg/667m2用量施用硼肥与菌肥,种植人员可以配合保护地深耕开展施肥工作,首先将肥料均匀地撒在保护地土壤表层,而后通过深耕将这些肥料翻至深层,耕地深度通常为25—30cm,在深耕土地后整平。完成土壤处理工作后,种植人员需要结合所选品种起垄作畦,通常情况下需要将番茄株距控制在45cm左右,行距控制在70—80cm左右,确保能够满足1800株/667m2的番茄移栽需求。
4、番茄田间管控措施
番茄田间管控包括缓苗期、开花期、结果期管控,其中重点管控内容为浇水、灌溉,番茄田间管控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最终产量,为此种植人员需要格外关注。番茄在定植以后进入缓苗期,此时番茄幼苗生长缓慢,对肥料与水分的要求不高,通常情况下无需浇水施肥,即便是番茄幼苗出现明显的缺水情况,种植人员也要严格控制浇水量,且在浇水后中耕。番茄开花结果期是指第一穗果开花到番茄拉秧前的时期,此时需要做好温度、湿度控制工作,如在温室种植中需要将日间温度控制在22℃以上,夜晚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12℃以上,白天与夜间的温度差需要始终控制在10℃以上,以便番茄传输养分。在室外种植中,种植人员可以通过铺设稻草或者生石灰等方式恒定温度。灌溉是番茄田间管控的重中之重。在灌溉定根水后,番茄在第一穗坐果前无需再次浇水,以此确保番茄根系能够正常生长。当番茄第一穗果实生长至核桃大小,且第二穗果实已经开始生长时,此时番茄对水分的需求增加,种植人员需要再次浇水灌溉,且在第2次浇水后10—15d内再次浇水。此次浇水灌溉可配合施用叶面肥,以此起到保花保果的作用。随后在每次摘果后均需要按照10kg/667m2的用量施用高钾型水溶性肥料。
5、番茄整枝方法
番茄在生长阶段会产生大量侧枝,且在感染病虫害后还会产生腐烂枝干,这些侧枝等不仅会额外消耗番茄植株的养分,而且还容易传播病虫害。为此,种植人员在番茄生长阶段还需要做好整枝工作。在具体操作中,种植人员可使用剪刀剪去无用枝干,仅留下主干,将所有侧枝全部清理干净,在第一穗番茄成熟后,技术人员需要将该穗果实周边的老叶片全部清除,这不仅可以提升田间通透性,而且还可以避免由于湿度过大而引起病虫害。此外,种植人员还需要做好疏花疏果工作,及时清理番茄植株中虫蛀、腐烂、畸形以及发育不良的果实,避免这些低质量果实消耗营养物质,从而起到提高番茄产量与品质的作用。
三、番茄常见病虫害与防治要点
1、番茄早疫病防治措施
早疫病是番茄栽培中的常见病害,早疫病主要会对番茄的叶片造成影响,受害叶片会出现褪绿情况,受害部位整体呈现出水渍状态,随着病情的加重,受害部位还会出现病斑,当田间湿度变大时受害部位还会出现黑色霉层。番茄早疫病的发病规律为自上而下,若不加防控,番茄底部的叶片将会全部枯萎。此外,早疫病还会对番茄叶柄、茎秆产生危害,染病后出现椭圆形的斑点,随着病情加重,受害部位还会出现凹陷等情况。早疫病除了会发生在番茄作物中,还会感染马铃薯、辣椒等作物。番茄青果在感染早疫病后首先会出现暗绿色症状,随后染病部位将会转变为暗褐色或者棕色,受害部位同样会出现凹陷情况,触摸时较硬,相对于正常部位明显更为粗糙,青果染病后受害部位通常不会变软,但是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下会产生白色的霉层,且在短时间内腐烂。从流行特征来看,早疫病菌丝体会残留在土壤、番茄残体中越冬,待翌年天气回暖后再次发病。番茄早疫病与种植环境存在密切联系,当田间温度达到20℃以上,且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时将会增加感染早疫病的风险,除此之外,在多年连作、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以及通透性较差的地块内也会增加染病风险。在早疫病防控中,种植人员首先应当避免连作,在早疫病高发区应当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在番茄生长时及时清除番茄残体,通过整枝提升田间通透性,这些均能够起到防控效果。当田间出现早疫病后,初期可使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者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防治,每间隔7d用药1次,连续用药3—4次即可起到防治效果。若田间早疫病较为严重,建议种植人员使用43%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进行防治,每间隔7d用药1次,连续用药2—3次。
2、番茄脐腐病防控方法
脐腐病是番茄栽培中常见的生理性病害,该疫病将会对番茄的产量与品质造成严重影响。脐腐病多发生在番茄果实中,染病初期受害部位会产生暗绿色的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斑逐渐转化为暗绿色且果实凹陷,果实受害部位通常为2cm左右,严重时可以扩散至半个果实。脐腐病将会对果实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表现为果实变软、腐烂或者出现黑色霉层。因此,感染脐腐病的番茄果实将会失去食用价值。此外,脐腐病还会引起果实脱落,严重影响到作物的产量。从发病原因来看,土壤缺钙是引发脐腐病的首要原因,而水分供给不平衡也会导致该病,番茄果实在膨大期时对水分的需求量增加,此时土壤会出现干旱情况,若种植人员在土壤干旱后大量浇水,或者在长时间的阴雨天后,天气突然炎热等均会使得番茄果实内部水分供给失调,进而引发脐腐病。在高温环境下番茄蒸腾作用较强,番茄中钙元素与水分流失速度加快,也会间接引发脐腐病。在农业防控中,由于脐腐病将会对番茄的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种植人员首先应当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在番茄生长阶段协调好有机肥与无机肥的关系,控制氮肥用量,可通过增施钙肥、硼肥的用量以提升番茄抗病性。在灌溉阶段,建议种植人员使用喷灌、滴灌技术,确保田间土壤能够时刻处于湿润状态,尤其是在确保番茄膨胀期时水分平衡,降低温度与水分等因素对番茄蒸腾作用的影响。
3、番茄青枯病防治策略
青枯病与早疫病相反,青枯病首先会感染作物上部叶片,而后逐渐向下蔓延,受害叶片会出现萎蔫情况,所以青枯病会对番茄叶片光合作用造成影响。青枯病早期时发病症状为受害叶片在日间会逐渐萎缩,而夜间又可自行恢复正常,染病叶片多为浅绿色,茎秆染病后非常粗糙,将病茎切开后还会流出白色液体。番茄青枯病属细菌性病害,病原体能够在残体、土壤中越冬,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通常情况下当外界温度达到30℃以上、相对湿度达到80%时将会为青枯病的发生奠定基础,在常见连作、地势低洼以及排水、通透性不足的地块发病风险更高。此外,病原体还会随着伤口进入番茄植株内。在日常防控中,种植人员首先应避免将番茄与茄科作物连作,在青枯病高发区,种植人员在播种前需要对种子进行处理,在番茄生长阶段适当提升磷、钾肥用量,前茬作物出现青枯病,在作物收获后还需要做好土壤消毒,这些举措均有利于青枯病防控。当田间出现青枯病病害后,种植人员可以使用农用链霉素进行防控,每一株番茄使用农用链霉素0.25mL兑水灌根处理,每间隔7d用药1次,连续用药2—3次,此外种植人员也可以使用铜制剂等广谱性杀菌剂,但是需要轮换用药,以避免病原体产生抗药性。
4、番茄棉铃虫防治对策
棉铃虫是番茄栽培中的常见虫害,棉铃虫主要会对番茄幼果造成影响,最终受害果实将会完全腐烂并脱落。棉铃虫是喜温、喜湿害虫,当外界温度达到23℃左右时,成年害虫将会产卵繁殖,长时间降水会抑制棉铃虫虫害,这是由于在降水后土壤会发生板结情况,此时幼虫无法进入土壤中化蛹。在防控中,种植人员应当及时清理田间杂草、枯枝败叶,以此破坏害虫的越冬环境。当出现棉铃虫虫害后,种植人员可通过安装频振式杀虫灯、黄板或者释放赤眼蜂等方式进行防控,研究表明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也能够杀死田间棉铃虫。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保护地番茄高产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控策略展开分析,保护地番茄栽培要点较多,无论是前期选种、土壤处理,还是后期浇水灌溉都会对番茄的产量与品质造成一定影响。除此之外,目前病虫害已经成为影响番茄产量的主要威胁,番茄病虫害种类繁多,种植人员需要掌握每一类病虫害的发病规律、染病表现以及防治措施,通过针对性的用药与农业防控技术降低病虫害对番茄的影响,进而实现番茄的高产目标。
(作者单位:046400山西省沁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