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玉米种植多个环节精细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手段运用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213)

玉米是世界上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粮食需求的增加,如何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保障粮食供应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就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当地玉米种植提供科学参考。

一、影响玉米高产的主要因素

1、土壤管理

土壤是玉米生长的基础,合理的土壤管理对于提高玉米产量至关重要。土壤良好的通风透气性和保水性是玉米生长发育的基础。适时耕地、施入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调整土壤酸碱度等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

2、种植密度

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以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壤养分,提高单株产量。但是密植过度也容易导致养分和水分竞争过度,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肥力,科学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措施。

3、水分管理

水分是影响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对其生长各阶段都有重要影响。合理的水分管理可以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在干旱地区,要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如滴灌、雨水集中利用等;在多雨地区,要采取排水措施,防止水涝。同时,科学浇水也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手段,要根据玉米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科学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提高玉米的抗旱能力。

4、施肥技术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在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要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玉米的需求,科学施用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保证玉米的养分供应。同时,要注重肥料的施用方法和施用量,避免施肥不当导致土壤污染和玉米品质下降。

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

1、品种选择与整地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玉米品种。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相对温和,这为玉米的生长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然而,即使是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的地区,也需要精心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玉米品种,以确保产量和品质。选择合适的玉米品种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第一步。在选择品种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降水量等,以及土壤类型,如沙土、黏土、酸性或碱性土壤等。了解这些信息后,可以选择那些适合本地区生长条件、产量高且抗病性好的品种。

在选择了合适的品种后,合理选择玉米地块并进行整地处理也是关键。整地的目的是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并提高土壤的肥力。整地时,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以及种植规模等因素来合理控制深度。过深的整地可能导致土壤结构受到破坏,影响土壤的稳定性和肥力,而过浅的整地则可能无法有效提高土壤质量。

2、选种与处理

选种与处理是玉米栽培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播种前需要对种子进行选择和处理。首先,在选择种子时,应选择那些大小均匀、籽粒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在选定适合的种子品种以后,再将种子按需求进行处理。温汤浸种:用盆盛装约55℃的温水,然后将选好的玉米种子投入水中,水面要超过种子20~30cm,同时用木棍搅拌,以使种子受热均匀,浸泡8~10h,当种子吸水膨胀后,立即捞出进行催芽。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使种子表面的一些病菌被杀死,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药剂拌种:将种子与咯菌·精甲霜悬浮种衣剂、咯菌·精甲霜悬浮种衣剂或4%精甲·咯菌腈种子悬浮种衣剂或21%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拌种,可防治玉米茎基腐病、玉丝黑穗病等。与5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种衣剂或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或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拌种,可防治地老虎、蛴螬、草地贪夜蛾、蓟马、蚜虫等。通过这些种子处理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发芽率、使玉米幼苗生长迅速、健壮,从而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3、播种

玉米的栽培需要严格按照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建立生产流程,不能盲目地追求高产。在玉米播种之前,需要对土壤进行细致的耕整,这有利于提高播种的质量。同时,在玉米播种时,还需要根据本区域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播种密度应该结合土壤肥沃程度、玉米品种、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合理确定。播种完成后,需要及时进行施肥。如果土壤中肥力不足,就需要施加一定比例的农家肥;如果土壤肥力较高,则可以适当施加一些化肥。同时,为了保证肥料的充分吸收和利用,还需要合理控制施肥量。

4、合理密植

在我国农业领域,为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关于玉米的播种作业,广大农户应根据玉米品种的特点,参考所在地区的温湿度变化规律,挑选合适的时间段播种。如若在初春时节较早的时间作业,可能会导致植株无法有效完成光合作用,更不能获得足量的热能与营养物质,从而致使玉米的抗病能力下降。假如在较晚的时间段进行播种作业,不但会对粮食产能造成严重干扰,更容易对作物质量产生影响。截至目前,伴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进步,各类先进的农机设备也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帮助农户减轻生产压力的同时,有利于将植株间距及疏密程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满足玉米的成长需求。在实际的耕种过程中,农户还需要重点管控植株的单位密度,保证每个玉米植株都可以获得足够的热能和养分,从而保证作物产能始终处于稳步提升的状态。

5、田间管理

①灌溉。滴灌技术能够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产量,具有推广价值,因此在高产玉米种植期间需重视滴灌技术的应用,按照种植地的面积、规格等合理设计滴灌系统,完善主管道、分支管道、滴灌带、滴头等基础设施,保证滴灌系统覆盖面积符合要求,对玉米植株进行均匀、有效的灌溉;全面检查滴灌设备,保证滴头无堵塞、滴灌带无漏水等问题,一旦有损坏的部件必须尽快更换,使滴灌系统能正常运行。在此过程中,需按照玉米生长需水量、土壤保水能力控制灌溉时间、频率。玉米植株在灌浆期需水量较大,因此在该时间段可以增加灌溉频率,保证土壤处于湿润的状态。应按照土壤含水量、玉米需水量控制灌溉水量,以免灌溉水量过多导致土壤湿度过大。同时,应按照具体要求进行疏苗、间苗等工作,维持合理的植株间距,避免植株间竞争资源,提供良好的养分、生长空间。

②施肥。在高产玉米种植过程中,施肥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种植前进行土壤测试,全面掌握土壤的养分含量、pH值,根据测试结果在整地前或整地后施入基肥,如有机肥或复合肥,保证养分供应均衡、充分。同时,需按照玉米生长需求在植株生长期追肥,主要是苗期追肥、拔节期追肥、灌浆期追肥,其中苗期追肥是玉米出苗后3~4周进行,施加含有N、P、K等元素的肥料;玉米拔节期追肥是玉米幼穗开始形成期间追肥,施加含有N、P、K等元素的肥料,促进茎、叶、花序发育;玉米灌浆期追肥是籽粒开始充实时进行,施加含有N、P、K等元素的肥料,促进玉米籽粒充实、增重。需要科学掌握施肥方法,底肥是在整地期间将肥料施入土壤中并与土壤混合均匀,为玉米提供养分;追肥是为玉米补充营养元素,满足玉米的生长需求;叶面喷施是将肥料直接供给玉米植株。

6、适时化控,促壮防倒

玉米生长过程若出现徒长迹象,会极大地增加后期倒伏的可能性,所以做好化控工作至关重要。通过及时开展化控工作,喷施控旺剂,不仅能够协调玉米长势,还可显着增强玉米的抗倒伏能力,避免玉米植株大面积倒伏对产量和质量造成不利影响。玉米化控时,要做好对高肥水、高密度、长势旺的玉米植株进行化控工作,建议在玉米8叶期时及时喷施生长调节剂,如缩节胺、矮壮素等,农户可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一般情况下需连续施用2次生长调节剂,间隔期为2周。喷药时要尽可能选择晴天下午、阴天,避开中午高温时间、大风天、下雨天。要合理控制用药量,确保达到理想的化控效果。

三、高产玉米病虫害防治要点

1、玉米病虫害监测

种植户要及时观察玉米的生长态势,以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病虫害。玉米植株在受到病虫侵害时,植株外部及内部都会有一定症状。玉米受到病虫侵害时,从外面看叶片会变黄或枯萎,叶片上会出现斑点;茎部会出现腐烂或溃疡的情况;果穗会出现变形或变色的情况;根部会出现腐烂变黑的情况。玉米受到病虫侵害时,从内部看(显微镜切片观察,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处理)叶肉中会有蛀道、腐烂等情况。对于蛀道,能根据蛀道的形状和大小等推算出害虫的种类及数量。对于腐烂,能根据病斑的颜色等确定病原体种类,进而进行针对性防治。

2、玉米病虫害预警

对于北方大田玉米种植,因种植地域辽阔,可采用遥感技术进行病虫害监测,目的是通过对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的数据收集,对可能发生的病虫害进行预警,以第一时间发现病虫害,并进行精准识别。同时,要根据气象信息和历年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建立病虫害预警系统,以预测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并及时向玉米种植户发布预警信息,使其采用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3、物理防治措施

玉米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措施包括土壤消毒、生物隔离及捕捉成虫等。①土壤消毒。土壤消毒主要是通过蒸汽消毒或热水浇灌消毒等消灭土壤中的虫卵和病原微生物。蒸汽消毒主要适用于平原大面积玉米种植的土壤消毒,可以用高温的蒸汽杀死土壤中的病虫害;热水消毒主要是用热水对土壤进行浇灌等,以杀死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②生物隔离。生物隔离是防治虫害的重要物理措施。在选择种植地块时,要选择远离土壤污染区域,要选择土壤排水性能好的肥沃地块,还要进行轮作,以减少病虫害的危害。同时,要避免与其他农作物进行密植,要避免种植易感染病虫害的作物,并设置缓冲带,以减少病虫害的传播。③捕捉成虫。在病虫害发生后,可利用灯光诱捕器或黏虫器等对成虫进行捕捉,以有效减少虫害的数量。另外,也可利用化学诱剂,如性信息素等对成虫进行集中杀灭。④消除虫源。虫害主要以卵进行孵化,一般依托玉米植株进行孵化。在发现玉米植株感染虫害后,要将感染的植株焚烧或深埋处理,以彻底消灭虫害的来源,防止虫卵进行孵化和传播。除此之外,还要对玉米播种的农具等进行定期消毒,以消灭播种工具携带的病原体。要定期进行田间观察,对感染虫害的植株进行及时清理,以控制虫害的传播。

4、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技术具有环境友好、可持续的特点,能避免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玉米植株的负面影响,因此需重视生物防治技术,在玉米种植地中释放天敌控制害虫的数量,例如,利用捕食性昆虫蜘蛛、瓢虫和寄生性昆虫寄生蜂等捕食玉米害虫,控制害虫繁殖、扩散。采用病原微生物控制玉米害虫,苏云金杆菌、白僵菌能够防治病原性细菌、真菌或线虫等,将病原微生物感染害虫,有效防治害虫。采用植物提取物来抑制害虫的繁殖和发育,有的植物提取物具有驱避、杀伤或抑制害虫的特性,可采用尼蓝提取物、菊酯类化合物等,均匀喷洒到玉米植株上防治害虫。采用生物药剂防治玉米害虫,由天然微生物、植物提取物或其代谢产物制成生物药剂,对害虫具有致病、致死或抑制作用,如苏云金杆菌制剂、白僵菌制剂等。采用对环境友好、对非靶生物影响较小的非化学农药,如昆虫性激素等有效控制玉米害虫的数量,减少对环境、生态系统的破坏。

5、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作为玉米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技术原理主要基于农药的作用机制和害虫的生理特点。一些化学农药直接触杀或胃毒作用杀死害虫或干扰害虫的生理过程导致其死亡,主要因为某些农药可以阻断害虫的神经传导,导致其麻痹或死亡;还有一些农药可以影响害虫的内分泌系统,干扰其正常生长发育。针对不同的害虫种类,应选择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特性的农药。不仅如此,为了提高防治效果,还需考虑农药的剂型、使用方法以及最佳施药时期等因素。在化学防治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农药的安全使用规定,避免对人、畜、环境造成危害。需要注意的是,控制农药残留是化学防治的重要环节,种植者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农产品安全。化学防治并非唯一手段,为保证玉米病虫害防治效果,应与其他防治方法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相结合,形成综合防治体系,以提高防治效果并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化学防治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地选用农药、严格遵守安全使用规定以及加强残留控制,在此基础上,化学防治技术与其他防治手段的协同作用,可以实现有效控制玉米病虫害的目标,同时降低对环境和食品的潜在风险 。

四、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建议

由于基层种植户受到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较大,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价值不了解,还需要加强技术推广来提高广大种植户认识。要强化技术宣传,制作易于传播和理解的宣传材料,或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建立科普平台,包括农业技术网站、农业电视节目等,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和方式向基层种植户传播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建立种植示范基地,通过建立种植示范基地可以让广大种植户切实观察到技术应用效果,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在示范基地上规划不同种植模式的示范田,这些示范田可以采用不同的肥料施用模式、灌溉技术、除草方法等,通过有针对性地展示不同技术模式的效果,种植户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各种技术的优势和适用性。

综上所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可以显着提高玉米产量与品质,种植户需要从土壤处理、选种播种及田间管理等多个环节出发,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方法,进一步提高玉米长势,减少病虫害发生,从而保障当地玉米种植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274600山东省菏泽市郑营镇人民政府)

标签:  玉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