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绿色高效防控技术的具体实践与应用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242)

水稻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往往会导致水稻生长受阻、产量下降,甚至绝收。因此,对水稻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控,是保障水稻稳产高产的关键措施。近年来,随着农业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水稻病虫害绿色高效防控技术逐渐受到重视和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的核心在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病虫害防控过程中会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以维护生态平衡为目标,构建环境友好型水稻生产模式,从而获取更多经济与生态效益。

一、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综合效益

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关键因素,目前主要通过绿色防控技术来确保粮食作物的安全。与传统病虫害防控技术相比,绿色防控技术的经济效益更高。尽管其实施过程中会涉及一定的资金投入,但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当显着,明显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且不会影响粮食作物的整体品质。此外,它减少了人工等资源的投入,从而节约了治理成本。绿色防控技术不仅在经济效益上表现突出,还兼顾了生态和社会效益,其使用有助于维护生态环境,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现状

目前来看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效果未达到预期,主要由于部分分散种植限制了技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适用于面积大且集中的种植条件,但部分地区的水稻种植田块较为分散,因此绿色防控技术的实施存在困难。另外农户本身的接受度较低,由于农户的年龄相对偏大,所以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较低,导致绿色防控技术的见效慢,无法有效落实基层。很多绿色防控技术的价值未得到体现,加上农户并不了解绿色防控技术,使用意愿自然降低。

三、水稻种植中的常见病虫害

1、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种植过程中发生概率最高的病害类型,严重的情况下会造成大幅度减产,每年可减产 4 0 % - 5 0 % ,导致水稻种植效益降低。稻瘟病在我国各地区均有发生,尤其在南方水稻种植区更为普遍。该病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茎秆和谷粒,导致叶片枯黄、茎秆倒伏、谷粒空瘪,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稻瘟病的病原体是一种真菌,主要通过气流、雨水和灌溉水传播,一旦感染,扩散速度极快,难以控制。稻瘟病的暴发往往是由施肥方式不当、播种时机过晚以及缺少必要的田间管理措施等因素导致的。

2、稻曲病

稻曲病也被称为黑穗病,也是水稻常见的病害类型之一,发病率可达 3 % - 5 % ,严重的情况下则高达 3 0 % ,轻则减产 8 % ~1 0 % ,病害暴发后减产增加到 20 % - 3 0 % 。该病害由稻绿核菌引起,属于真菌性病害类型,该病害在水稻的破口期和抽穗期尤为高发,特别是在持续降雨的条件下,发病几率显着增加。此外,不当使用氮肥和田间积水也是诱发该病害的重要因素。

3、稻飞虱

稻飞虱对水稻作物构成多重威胁,它们直接啃食水稻植株,导致叶片发黄、枯萎,严重干扰了水稻的光合作用,进而导致产量大幅下降。此外,稻飞虱还传播多种病害,如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这些病害可对水稻植株造成严重伤害,导致空瘪粒数量增多,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大面积的绝收。

4、稻螟虫

稻螟虫主要侵害水稻植株的茎秆部位,一旦发生啃食情况,水稻植株就可能出现诸如枯鞘、枯心苗、白穗之类的状况,从而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稻螟虫有多个种类,如二化螟、三化螟等,其中幼虫阶段对水稻植株的危害尤为严重。稻螟虫繁殖迅速,适应环境能力强。一旦田间条件适宜,它们就会大量繁殖,对水稻生产造成持续危害。

四、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主要类型

1、生物防控技术

生物防控技术具有较为明显的环保性、可持续性特点,属于成本低廉,无化学污染风险的病虫害防控手段。该技术的原理在于利用生物抑制剂、虫害天敌,对水稻田间的虫害与病害进行有效控制,相比传统的农药防治,具有目标性强、安全性高等优势,对于维护水稻种植产量与生态平衡有着显着效果。比如以螨治螨、以菌制菌、以虫治虫等,都是典型的生物防控技术,其高效环保不会对农作物造成不利影响,还能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2、化学防控技术

化学防控技术主要依靠化学药剂来防治水稻田间的病虫害。这些药剂能迅速有效地消灭害虫和抑制病菌,短期内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稳定至关重要。但是,如果化学防控技术使用不当,会产生副作用,如农药残留可能危害食用者健康,农药渗入土壤和水体可能破坏环境平衡,影响有益生物生存。因此,在应用化学防控技术时,应根据病虫害实际情况精确施药,严格控制药剂用量和施用间隔。同时,应关注低毒、高效、易降解的新型化学药剂的研发,以实现有效防控病虫害,同时最小化对环境和水稻品质的不良影响。

3、物理防控技术

物理防控技术同样具有较强的环保特征,通过运用物理手段对各类病虫害展开防控,降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物理防护技术主要依靠各种设备的运用,如利用黄板诱杀害虫,利用灯光诱杀成虫,以及设置防虫网等。这些方法避免了化学药剂的使用,从而保护了王壤和水体的生态平衡,同时也减少了对水稻品质的不良影响。此外,物理防控技术还具有操作简便、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适合广大农户推广使用。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水稻病虫害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物理防控手段,以达到最佳的防控效果。

五、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实践策略

1、优选抗病品种,做好种子处理

在水稻种植中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旨在减少农药的使用频率,以更健康的方法防治病虫害,从而保障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① 可以从水稻品种选择入手,优先采用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水稻品种,将病虫害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在挑选水稻品种之前,进行深入的调研与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掌握当地水稻病虫害的流行规律和未来趋势,能够帮助我们挑选出具有抗病虫特性的品种。同时,还要考虑到高产和抗倒伏等关键因素,可以更好地帮助农户实现增产和增收。比如在早稻种植过程中优先采用中早39、中嘉早17等品种,双季晚稻采用早丰优33、桃优香占等品种。然而,必须注意各种品种应定期进行更新,通常每隔3年更换1次,这也是降低病虫害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② 播种前要对水稻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种子经过消毒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的滋生。在播种前,将水稻种子置于阳光下晾晒1-2d,以去除杂质。接着,先用清水浸泡种子10h,待种子充分吸水后,再将它们放入 8 5 % 的强氯精稀释300倍的溶液中,继续浸泡 最后,将种子捞出并用清水彻底冲洗干净。除此之外热水烫种、药剂拌种也是有效的杀菌方法,精选水稻种子需浸入5-8倍种子重量的热水中烫种,不断搅拌以均匀受热。期间需要注意控制水温,这样操作能消灭种子表面潜在的病原菌。药剂拌种是将配制好的药剂与种子混合搅拌,将药液均匀涂抹在种子表面。特定药剂的使用能够有效针对某些病虫害进行防控,种植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可用资源选择消毒方法,严格把控药剂用量和浸泡时间,避免对水稻种子造成伤害。

2、运用灯光消杀,降低环境污染

灯光消杀作为水稻种植中的一项绿色防控技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来实施灭杀,有效控制害虫。目前,杀虫灯是主要的实施工具,它根据害虫的趋光性原理设计而成,在夜间发出特定波长的光线吸引害虫,然后通过高压电网或陷阱将害虫杀死。农户可以根据稻田的大小来配置相应数量的杀虫灯,建议每 2 0 0 m 放置1盏,在田间形成网格结构。在水稻种植中,掌握虫害高发期并合理使用杀虫灯,特别是在5月-8月期间,能有效增强杀虫效果。为了节约能源,建议每晚18:00-次日2:00启动杀虫灯,这段时间是害虫活动最频繁的时刻。目前市场上已经推出了太阳能杀虫灯,这更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适用于消灭二化螟、稻飞虱等典型害虫,大大减少了化学药物的使用频次。若水稻田中鳞翅目等害虫的数量较多,则要更改为频振式杀虫灯,结合虫害的特点展开消杀,从而保障水稻种植产量与品质。

3、稻鸭共育控虫,提高经济收益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动下,稻鸭共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模式是将水稻种植与鸭子养殖相结合。鸭子在稻田中活动,可以吃掉部分害虫和杂草,减少了对化学农药和除草剂的依赖。同时,鸭子的粪便还能为稻田提供有机肥料,促进水稻的生长。这种生态农业模式不仅有助于控制害虫数量,还能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为农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此外,稻鸭共育还有助于改善土攘结构,增强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为水稻的健壮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在实施稻鸭共育时,需要注意鸭子的品种选择和放养时间。通常选择体型适中、活动能力强、适应性好的鸭子品种,如麻鸭、绿头鸭等。放养时间一般在水稻插秧后的15d左右,此时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开始滋生,鸭子可以有效地进行控虫和除草。同时,还需要合理控制鸭子的数量,避免过度放养导致对水稻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4、做好综合防控,加强病虫预警

水稻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主要为综合性的防控,结合病虫害的流行特点、诱发原因,从多方面人手展开防控,比如气候变化是引发病虫害的关键因素,暖冬时节会增加病虫害的繁殖率与发生率,同时种植方法、农药施用等,都是引发病虫害的关键原因,农户必须进行综合考量,根据上述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另外在水稻田间构建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利用病虫害监测仪、遥感监测等技术,对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类型、数量以及面积等数据展开收集,借助无线通信技术将获取到的数据及时传递到管控中心,经过大数据分析,构建病虫害预警模型,从而对水稻田间的病虫害发生趋势展开预测,为农户提供针对性地防控指导意见,如防控时间、防控方法等。目前水稻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可以和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建立连接,方便农户随时掌握病虫害信息,或病虫害防控效果信息,及时总结经验做好优化调整,切实提高病虫害的防控效果。

5、加强田间管理,控制虫源基数

在病虫害防控过程中,大多从水稻种植入手,通过加强田间管理等方式,提升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保障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在实际操作中,要科学规划并执行一系列管理举措:

① 定期巡查。为了确保稻田的健康生长,工作人员需要定期进行仔细的巡查工作。在巡查过程中,一旦发现有杂草或者染病的植株,必须立即采取行动进行清理。这样做是为了彻底消除病虫害滋生和传播的可能性,防止它们成为这些害虫和病原体的温床。

② 合理施肥和灌溉。如果施肥量过多或者过少,或者灌溉的水量不适宜,这些不当的操作都极有可能导致病虫害的发生。因此,为了确保作物的健康生长,必须根据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具体需求,精准地提供适量的养分和水分。

③ 加强土壤的养护与调理。通过土壤管理,可以有效地促进水稻根系的发达,增强其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从而为水稻的健康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此外,良好的土壤条件还能够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动,这些微生物能够帮助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释放出更多的营养元素,进一步提高土壤的肥力。同时,良好的土壤透气性可以防止土壤板结,确保根系能够自由呼吸,这对于水稻的生长同样至关重要。通过这样的土壤养护与调理,能够从根本上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几率,因为健康的土壤环境不利于病原体和害虫的生存和繁殖。

6、引入害虫天敌,平衡生态系统

水稻种植过程中会面临多种类型的害虫,对水稻植株进行啃食,导致粮食作物减产或绝收。不过害虫往往惧怕天敌,可以引入自然捕食者或寄生者,对田间地头的害虫数量进行控制,这也是对环境较为友好的生物防治技术,有利于平衡当地的生态系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大大降低了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在引入害虫天敌之前,要充分了解当地水稻种植存在的虫害类型,准确识别目标害虫的类型与数量,再根据实际情况投放其天敌种类,比如水稻的蚜虫控制,大多通过引人瓢虫、食蚜蝇进行控制,而鳞翅自害虫则会投放蜘蛛或寄生蜂,有效控制害虫的基数。一般来说主要在虫害发生初期释放天敌,迅速控制害虫数量,天敌释放量应结合地块大小、害虫密度决定,如每公顷水稻田可释放5000-10000只瓢虫。

7、实施轮作模式,提高生产效率

根据以往的水稻种植经验来看,在相同地块连续种植单一的农作物,可能会引发连作障碍,导致土壤病虫害增加、土壤肥力降低,从而造成水稻种植减产等问题。通过轮作倒茬不但可以达到用地养地的效果,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还可以打断害虫与病原体的生命周期,全面提升土壤肥力,因此在种植水稻前,应规划好种植周期与轮作种类,水稻种植后轮作豆科作物,能够降低土壤中稻瘟病菌数量。在水稻收割结束后播种绿豆、黄豆等作物,持续一个生长季,再次更换为水稻,这样的轮作方式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还能够有效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发生。

总而言之,以往水稻种植采用的病虫害防控技术,过度依赖化学农药,不仅防治效果较差,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加大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迫在眉睫,应立足水稻农田的生态系统保护,采用风险更低的物理、生物防控技术,在提高水稻种植产量与品质的基础上,保障农业生产环境的安全性。在水稻种植病虫害防控前,做好生态调控等工作,将绿色防控技术替代高毒、高残留的农药防控方法,可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实现持续控制目标。除此之外加大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力度,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持续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提高防治效果,促进我国水稻种植产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535300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乐民镇农业服务中心;535300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江城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535300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农业发展中心;535300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龙门镇农业服务中心)

标签:  水稻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