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寒地水稻的主产区,在寒地水稻种植中要规范实施栽培技术,以确保寒地水稻种植业实现丰产丰收的目标。本文分析了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提出种子处理、置床处理、播种、秧田管理、耕作、移栽秧苗、水肥管理、化学除草、收获以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技术要点,期望对促进寒地水稻种植业发展有所帮助。
一、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1、种子处理
(1)优选种子
寒地水稻生产要严格执行用种标准,种子发芽率不低于9 0 % ,纯度和净度都不低于 9 8 % ,水分不超过 1 4 . 5 %。
(2)种子包衣
采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按照种子重量 2 % 加入种衣剂,每 1 0 0 k g 种子的种衣剂用量为 2 k g ,用 1 k g 清水稀释种衣剂。使用包衣机搅拌药液和种子,待种子表面均匀裹覆红色药膜后取出,灌入到浸种袋,阴干2-3d促使药膜固化。
(3)集中浸种
采用浸种袋进行浸种,在袋内装入清水,温度控制在11-1 2 % ,清水没过种子 1 5-2 0 c m ,每天循环1-2次浸种液。
(4)集中催芽
在催芽箱内放好种子,加入 的温水,使种子表面温度升高。当种子表面温度达到 3 0-3 2 % 时,抽出水分,在箱子上盖好保温材料,减少温度散失。当种子破胸后,如果温度上升到3 2 % 以上,则需要用温度略低的温水进行降温处理,使种子温度保持
下催芽,催芽时长为20-24h,当种子芽长到 1 . 8 m m 时可以出箱。
(5)低温晾芽
在室内常温条件下晾芽,去除芽种表面过多的水分,提高芽种的抗寒性。晾芽不能选在阳光直射的环境,而是要阴干处理,控制好晾芽的时间,一般在 2 4 h 以内,避免芽种水分流失过多,晾芽后第2d及时播种。
2、置床处理
(1)做床
旱整地采用旱做床的方式,在秋季整地时做床,将床土平整至细碎的程度,土质越疏松越好,以便秧苗根系能够更好的吸收营养和水分。在春季时置床要控制好床面的高低差, 内的高低差小于
同时要保证苗床的边缘整齐一致,每10延米的误差不超过 5 m m ,床土要下部松、上部实,且松实适度。
(2)调酸、消毒、施肥
摆盘前要先对苗床的 值进行测定,如果pH值大于5.5,要先调酸,再消毒,后施肥。具体做法如下:作床的过程中测定
值,用固体硫酸拌细土撒于床面上,并耙入土中,深度控制在
左右,使苗床的
值保持在4.5-5.5之间。调酸时,向苗床内施入尿素和磷酸二铵及硫酸钾,要将肥料粉碎,确保施肥均匀,施肥后耙入床土内,深度控制在
之间。选用浓度为3 % 的育苗灵,兑水后,以喷施的方式对苗床全面消毒。
(3)床土配制
在配制床土的过程中,要掌握相关的技术要点,具体如下:取过筛处理后的床土3份,与1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混合后拌匀,随后将床土与配套肥混拌均匀后备用,为避免挥发和雨淋,要对拌好的床土进行严密覆盖。高性能插秧盘的床土厚度控制在 2 . 5 c m ,每盘内的床土数量以 3 . 6 k g 左右为宜。
(4)摆盘
① 机插秧苗。正式播种前1周左右摆盘,用模具将子盘摆放整齐,确保秧盘横平竖直,衔接紧密,用细土将边盘挤紧。秧盘内装土的厚度控制在 2 c m ,盘土的厚薄应均匀一致,误差不得超过 ②钵育苗。苗床做好后,要浇底水,应浇足、浇透,并在水未干的情况下摆盘。将多张钵盘擦在一起,钵体的2/3压入土中,随后向钵盘内装入床土,土深控制在钵体高度的3/4左右。采用种土混播的方式时,可先播种,然后将播种的钵盘摆压在苗床的泥土中。
(5)浇水
完成摆盘之后,要及时浇水,可以采用微喷的方法,若是不具备微喷的条件,则可以常规的方式浇水。浇水前应在秧盘上覆盖草袋,避免直接浇水对盘内床土的厚度造成影响。待水完全渗入床土后,便可播种。
3、播种
(1)播种时间
采用大棚育苗方式,对具有增温措施的大棚,一般在4月5日开始播种,在4月18日前完成播种。
(2)播种量
每盘播种3600-4400粒,如果采用钵育大苗方式,则每穴播种4-5粒。精确控制播种量,要求均匀播种,播种时不得将种子聚集到秧盘边缘处。
(3)覆土
在播种之前用调种器、压种进行调种、压入土中,保证种子三面着土。之后,对床土覆盖一层厚为 0 . 5 -0 . 7 c m 的混合土,混合土为床土、有机肥和草炭土的混合物。覆土保证厚度均匀,覆盖到边角处。
4、秧田管理
(1)播种后至不完全叶抽出的管理
此期间大概为7-9d,主要任务是培育健壮根系,具体管理技术如下:在这一时期内重点加强棚内温度控制,不得超过 如果棚内温度过高,则要适时打开大棚通风降温;在播种后浇足底水的情况下无需再次浇水。如果局部湿度过大,则可以白天撤膜降低湿度,晚上再覆盖;当发现床土变白时,用喷壶适量补水,水温控制在 1 8-2 0 % 。当苗出 8 0 % 时可以揭除地膜。
(2)第一完全叶伸长期管理
此期间大概为5-7d,主要任务是控制地上部位高度,大苗不得超过 具体管理技术如下:棚内温度控制在 2 0-2 8 % ,及时通风炼苗,在8点-15点期间打开通风口;苗床保持旱育状态,少浇水或不浇水,水温为 2 0-2 2 % 。及时排出大棚四周沟内积水,避免水分过多影响秧苗根系发育。
(3)离乳期管理
此期间大概为10-14d,具体管理技术如下:当遇到高温天气时提早通风,避免造成烧苗;如果床土发白,则要1次浇足水;当秧苗1.5叶期时,使用除草剂防除稗草,并对秧苗追肥1次,肥料为纯氮,用量为每盘 追肥前不得浇水,防止因床土含水量过高而造成肥水难以渗入。
(4)第4叶伸长期管理
此期间大概6-8d,具体管理技术如下:在炼苗后期,棚内温度控制在 2 0 % 以内,白天揭开棚膜,夜间再覆盖棚膜。控制浇水量,保证秧苗不会出现萎蔫现象。
(5)移栽前准备期
此期间大概3-4d,重点是控水蹲苗壮根。具体管理技术如下:加大通风口,增加通风次数,控制浇水次数和加水量,使秧田处于旱育状态。
5、耕作技术
(1)耕作
以翻耕的方式整地,翻地深度控制在 ,旋耕深度以 1 5 c m 左右为宜,保证深浅一致,避免重复翻耕。
(2)秸秆还田与泡田
在翻耕整地的过程中开展秸秆还田,还田量应不超过田间秸秆总量的 6 0 % 。为有效泡透土壤和秸秆,可采用花达水泡田。
(3)水整地
泡田后3-5d可进行水整地,要抢早,确保沉淀时间充足,搅浆整地后,水层控制在 5 - 7 c m 之间,如果缺水则应及时补充。水整地后,达到最佳沉淀状态便可插秧。
6、移栽秧苗
在插秧前1d将水层厚度降至 ,避免出现插秧后浮苗现象。采用机插秧方式,插秧深度为 2 c m 。根据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栽培水平控制栽培密度。
7、水肥管理
(1)施肥管理
每亩生产田总肥量为尿素 1 1 k g 磷酸二铵 6 k g. 硫酸钾 9 k g 在基肥中,氮肥用量为 3 0 % 、磷肥为 1 0 0 % 、钾肥为 6 0 % ,在最后一遍水整地时将肥料耙入土中;孽肥为氮肥总量的 3 0 % ,分2次施入;调节肥为氮肥总量 1 0 % ,当功能叶褪淡时施入;穗肥为氮肥总量 3 0 % ,钾肥总量 4 0 % ;粒肥为氮肥总量 1 0 % ,在水稻抽穗前施完。
(2)水分管理
在水稻大田管理期间采用浅湿灌溉方法,返青期护苗水深为 2-4 c m ;分蘖期水层厚度为 3-5 c m ;长穗期同样水层厚度为3-5 c m ,且采用干湿交替灌溉方式;结实期水层也为 3 - 5 c m 浅水层,齐穗后采用间歇灌溉;当水稻抽穗30d以上时停灌。
8、化学除草
(1)育苗秧田除草
当秧苗长至1.5-2.5叶期时,如果田内稗草和阔叶杂草生长旺盛,达到2-3叶期,则每亩使用 1 0 % 氰氟草酯乳油 6 0 m L+4 8 % 灭草松随机 1 6 0 m L 兑水15L进行除草,将药液喷施到秧苗茎叶处,可以有效防治稗草。当田内阔叶草较少但稗草较多时,可以只喷千金除草剂进行除草。
(2)本田除草
在插秧前7d,每亩稻田喷施 6 0 % 马歇特乳油 1 0 0 m L, 3 0 % 莎稗磷乳油 5 0 m L 或 5 0 % 丙草胺 6 0 m L 进行防治;在插秧后20d,每亩甩施 6 0 % 马歇特乳油 1 3 0 m L+1 0 % 吡嘧磺隆 1 5 g 兑水1 5 k g 进行除草。在水整地后不允许使用化学药剂除草,避免田内局部位置富集药液产生药害。
(3)大龄杂草防除
当秧苗移栽后未能有效除草时,局部位置会生长出大龄杂草,可以采用以下除草方法:当稗草长至 1 0-3 0 c m 时,每亩使用3 0 % 阿罗津 5 0 m L+5 0 % 二氯喹啉酸 3 0 g 兑水 1 0 k g 进行除草,将药剂喷施到稗草茎叶处;当田内有大龄阔叶杂草时,每亩使用1 0 % 氰氟草酯 8 0 m L+4 8 % 排单丹 1 8 0 m L 兑水 1 0 k g 进行除草。
(4)难治杂草防除
① 稻稗。在水整地淤泥沉淀后进行第1次除草,插秧后20d进行第2次除草,避免因2次用药时间过长而降低稻稗防除效果。第1次除草每亩使用 3 0 % 阿罗津 ,第2次除草每亩使
用 3 0 % 阿罗津 6 0 m L +1 0 % 草克星 1 0 g 。喷施药剂后水层厚度为5-7 c m ,保水 (2 ② 泽泻、慈菇。在插秧前5d,每亩甩喷 1 0 % 吡嘧磺隆 2 0 g+ 3 0 % 阿罗津 5 0 m L ,甩喷后保持水层厚度 3-5 c m 。在插秧后20d,每亩喷施 1 0 % 太阳星 2 0 g+ 3 0 % 阿罗津 2 0 g 进行防治。③ 雨久花。在插秧前每亩使用 6 0 % 马歇特 1 0 0 m L 进行防除,在插秧后,每亩使用 1 0 % 太阳星 1 5 g+ 3 0 % 阿罗津 1 5 g 进行防除。 ④ 爬蔓草。每亩使用 1 0 % 千金 7 0 m L ,或者使用 5 0 % 扑草净 5 0 g+ 3 0 % 阿罗津 6 0 m L+ 1 0 % 太阳星 2 0 g 进行防除,将药剂混入细土中制备成毒土,撒施到田内。 ⑤ 水绵。秧苗移栽前使用 1 0 % 吡嘧磺隆 3 0 g 制备毒土进行防除,在秧苗移栽后每亩使用 3 0 % 苄嘧磺隆 1 5 g 或 4 8 % 灭草松进行防除。
(5)除草剂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安全、低毒、广谱、环保的除草剂,要求除草剂是农业农村部药检所推荐的品种。在使用除草剂之前将地平整,达到寸水不漏泥的标准,避免产生药害。施药时选在早晚无风的时间段,做到均匀施药。
9、水稻收获
水稻最佳收获期为蜡熟期,采用水稻联合收获机作业,割茬高度为 1 2-1 5 c m 。水稻割后晾晒3-5d,待水稻水分降至 1 5 % 时进行拾禾,做到不丢穗,脱谷综合损失不得超过 2 %。
二、寒地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
1、水稻立枯病防治
立枯病是旱育秧田阶段易发生的真菌病害,在防治水稻立枯病时需选择无病种子,对种子包衣处理,减少种子带菌数量。对床土适当调酸,采用消毒剂灭杀床土中的真菌。在育苗过程中,如果发现中心病株,则要使用 3 0 % 瑞苗青水剂进行防治,每平方米用量为 1 - 1. 5 m L 兑水5L,将药液喷洒到苗上,边喷药、边喷水洗苗,避免出现因药液浓度过高而出现烧苗现象。
2、水稻恶苗病防治
恶苗病是寒地水稻苗期常见的真菌病害,恶苗病以预防为主,通过种子包衣或药剂浸种的方式消除种子表面上的真菌,防范恶苗病发生。在浸种药剂时选用以氰烯菌酯为主的药剂,种子包衣时严格执行包衣技术规程,保证包衣均匀。对易发生恶苗病的地块,需要在包衣后再次浸种,以达到良好的防控效果。
3、水稻稻瘟病防治
寒地水稻稻瘟病主要包括苗瘟、叶瘟和穗颈瘟,具体采用以下防治措施:培育壮苗,以提高秧苗抗逆性和抗病性。当田内发现病株残体时及时清除,可减少病菌来源。在大田管理中,适时晾田壮根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水稻植株的抗病性;在苗瘟防治中,当水稻移栽前5-7d发现中心病株时,则要用 2 % 加收米或2 0 % 好米多药液喷雾防治,每亩用量 1 0 0 m L 兑水5L;在叶瘟病防治中,当水稻为7-8叶龄时,使用 8 % 好米得药剂制备毒土,每亩用药量为 1 . 5 -2 . 5 k g ,撒施毒土后保持水层厚 3-5 c m ,维持5d左右。当水稻发生叶瘟病时,可以向田内喷施 2 5 % 施保克或
2 % 加收米药剂,用量为每亩 ,兑水5L;在穗颈瘟防治中,当水稻抽穗 5 % - 2 0 % 时可以喷施 2 0 % 好米多 + 2 % 加收来进行防治,或者 2 5 % 施保克 + 2 % 加收米防治。
4、水稻纹枯病防治
纹枯病属于土传性真菌病害,老稻田的发病率较高,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在纹枯病防治中,水稻孕穗期和齐穗期是重要防治期,每亩喷施 3 0 % 爱苗 1 5 -2 0 m L 兑水 其中, 3 0 % 爱苗具有生长调节作用,能够增强植株长势,提高结实率。
5、水稻鞘腐病防治
鞘腐病是真菌病害,病原菌在抽穗前后入侵,到孕穗期开始发病,如果遇到连续降雨天气,则会加重病害。在鞘腐病防治中,分别于水稻孕穗期、抽穗期和齐穗期喷施药剂防治,每亩喷施2 0 % 施保克 1 0 0 m L, 2 % 加收米 1 0 0 m L, 5 0 % 异菌脲悬浮剂 1 0 0 m L 或 70 % 甲基托布津 1 0 0 g ,药剂兑水5L后向植株茎叶处喷雾。
6、水稻潜叶蝇防治
在水稻移栽前7d开展田间调查,如果发现潜叶蝇幼虫数量较多,则需要每亩喷施 7 0 % 艾美乐 8 g+ 2 . 5 % 敌杀死 2 0 m L 兑水5L进行喷雾防治,或者每亩喷施 2 5 % 阿克泰 8 g 兑水5L进行防治。在大田管理中采用浅水灌溉措施,以保持叶片直立状态,减轻潜叶蝇侵害。
7、水稻负泥虫防治
当大田内发现大部分虫卵已经孵化时,可以采用人工防治措施,在每天清晨用扫帚扫掉潜伏在叶片上的幼虫,让幼虫落入水中,连续扫叶3d能够明显减少幼虫数量。清理田内池梗上的杂草,减少害虫寄居场所。当幼虫长到米粒大小时,每亩喷施2 . 5 % 敌杀死 1 5 m L 或 2 . 5 % 功夫 3 0 m L 兑水7.5L进行防治。
综上所述,寒地水稻栽培是一项农艺技术复杂、生产环节多、作业时间较长的农业生产工作。在寒地水稻栽培中,农户要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规程,重点做好秧苗培育和大田管理两个阶段,采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实现高产稳产目标,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户收入。
(作者单位:156300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建三江中心支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