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实现有机花生优质高产效果的种植技术应用与实践探索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233)

当前随着相关法规和办法的深入实施,有机农业蓬勃发展,相关产业加速转型升级。花生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其有机化生产不仅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也是市场消费需求升级的必然选择。目前,有机花生种植面临品种适应性差、土壤培肥难度大、生态调控技术缺乏、病虫害防控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亟须探索建立一套系统的有机栽培技术体系。开展有机花生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对于提升产品质量安全、优化生产模式、完善技术标准、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有机花生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1、品种选育与种子处理技术

有机花生品种选育核心指标为抗病性、适应性、品质性,重点选用蛋白质含量 ≥ 2 8 % 、粗脂肪含量 ⩾ 5 0 % 抗黄曲霉毒素污染、耐瘠薄的专用品种,通过田间综合性状评价和室内品质检测确定最优品种。种子质量标准要求:纯度 ⩾ 9 8 % ,发芽率 ⩾ 9 5 % 千粒重 4 5 0 -5 5 0 g ,水分含量 8 % - 1 0 % ,经农残检测合格。种子处理采用“物理处理 + 生物制剂浸种”工艺,先用 温水浸种4小时软化种皮,再用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等有益微生物复合制剂(活菌数 ⩾ 2 0 亿/g)浸种12小时,强化种子活力和抗病性。催芽育苗利用生态基质营养钵育苗,基质配方为有机培养土、蚯蚓粪、生物炭按3:1:1配比,添加 0 . 2 % 腐植酸和 0 . 1 % 海藻提取物改良基质性能,调控基质含水量 6 0 % - 6 5 % pH值6.5-7.0。采用30孔育苗盘穴盘育苗,每孔播种2粒,采用“控温-控湿-控光\"培育技术,温度 ,相对湿度 70 % - 7 5 % ,自然光照。苗龄14-16天时进行移栽,移栽前采用降温、控水等措施进行炼苗。

2、土壤生态培育技术

有机花生土壤培育采用\"生物-有机-矿质\"三位一体培肥模式,以秸秆还田、绿肥轮作为基础,配合腐熟有机肥和生物活性肥料应用。秸秆粉碎长度 ⩽ 5 c m ,还田量 ,添加0 . 3 % 复合腐熟剂和EM菌液,调控C、N比25-30:1,腐熟周期30-35天。还可选用紫云英、油菜等绿肥作物,密度45万株 花期翻压还田,生物量达 ,增加土壤有机质 。构建\"细菌-放线菌-真菌\"复合微生物群落,接种根瘤菌、解磷菌、丛枝菌根真菌等功能菌群,接种量 生物有机肥选用腐熟度达到 6 0 % 以上,氨基酸态氮 ⩾ 3 % 、腐殖酸 ⩾ 1 5 % 、有机质 ≥ 4 5 % 的产品,配合微量元素和生物活性物质。采用\"油菜-花生-水稻\"3年轮作制度,合理搭配绿肥作物,形成作物-土壤-微生物协同互促机制。通过土壤培肥和改良措施,使耕层有机质含量提升到 2 5 g / k g 以上,全氮 1 . 5 g / k g 以上,有效磷8 0 m g / k g 以上,速效钾 1 5 0 m g / k g 以上。

3、生态调控与农艺优化

生态调控以土-气-水-肥综合调控为核心,优化种植环境。春花生适期播种选择气温稳定通过 1 2 % 的时期,5天积温达到 以上,土壤相对湿度 6 5 % - 7 0 % ,播深 采用宽窄行高产栽培模式,宽行 ,窄行 ,单株面积控制在 ,株距 1 5-2 0 c m ,确保通风透光。水分调控采用智能灌溉系统,在苗期、开花期、结荚期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维持在 6 5 % - 7 0 % 7 5 % - 8 0 % . 7 0 % - 7 5 % 。采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厚度 0 . 0 0 8 m m ,透光率 ⩾ 8 5 % ,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相结合。建立“覆膜-保水-通气\"水热调控体系,膜下湿度控制在 6 0 % - 7 0 % ,配合间作套种调节群体微环境。土壤情监测采用TDR水分仪,结合作物长势,动态调控灌溉参数。生长调节以“控旺促壮\"为目标,采用海藻提取物和微量元素叶面喷施技术,在开花期和结荚期各喷施1-2次,溶液浓度 0 . 1 % - 0 . 2 % 。通过环境调控和农艺措施优化,构建\"水肥气热\"协同调控体系,促进花生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

4、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

构建“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控为主导、物理防控为辅助\"的立体绿色防控体系。农业防治采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建立3-5 m 生态防护带,种植防护树种,配置防风林网,营造生物多样性环境。生物防控以微生物制剂和天敌昆虫为主,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等拮抗菌防治根腐病、叶斑病,菌剂浓度 ⩾ 2 × 1 0 8 c f u / m L ,叶面喷施3-4次;释放赤眼蜂、捕食螨等天敌,防治地下害虫和红蜘蛛,释放量为3万-4万头次 。创新应用性信息素协同诱捕技术,性诱剂配方为Z9-14:Ac、Z11-16:Ac、Z11-16:0H按3:1:1比例混合,诱捕器安装密度15-20个 天更换1次。采用60目防虫网、银灰色反光膜等物理屏障,种植万寿菊、艾蒿等驱避作物。通过调控田间小气候、培育天敌、构建生态防护带,形成生物防控为主、多种措施协同的综合防控体系,使主要害虫种群密度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病害发病率控制在 5 % 以内。

二、有机花生配套栽培技术集成与创新

1、有机种植环境构建技术

构建有机花生种植环境需遵循“生态优先、质量导向\"原则,建立缓冲区、防护林带和生态廊道,形成完整的生态屏障系统。基地选址选用pH值6.5-7.2、有机质含量 ⩾ 1 5 g/ k g 重金属含量符合NY/T391标准的土壤,距离常规农田不少于 3 0 m ,配套建设防护林带。采用\"乔-灌-草\"立体种植模式,乔木选用樟树、香樟等速生树种,株距 3 m ,灌木种植夹竹桃、迎春,间距 1 . 5 m ,草本搭配狗牙根、百慕大,覆盖度达 9 0 % ,形成宽度 5-8 m 的防护带。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和生态沟渠,通过生物净化塘处理农田径流,种植美人蕉、香蒲等水生植物提升水质。集成应用生物炭改良技术,生物炭粒径 2 - 5 m m ,施用量 ,提高土壤团粒结构稳定性。实施秸秆全量覆盖,用量 ,覆盖厚度5-8cm。围绕有机花生生长需求,构建\"林-田-塘\"生态农业循环系统,调控小气候,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营造生物多样性环境,实现农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有机投入品科学使用技术

有机栽培投入品以生物源性物质为主,建立“预防为主、统筹兼顾\"的投入品管理体系。选用经有机认证的生物有机肥,有机质 ⩾ 4 5 % 、氮、磷、钾总量 ⩾ 5 % 、腐殖酸 ⩾ 1 5 % 、有益菌群 ⩾ 2 亿/g,重金属含量低于GB/T19338.2标准。配制发酵床生物肥,以米糠、秸秆为主料,添加质量浓度为 2 % 的EM菌 , 1 % 木霉菌等有益菌群,C、N比25:1,水分含量 6 0 % ,发酵温度控制在45-5 0 % ,发酵30天后腐熟度达 6 0 % 以上。微生物防治采用复合生物制剂,枯草芽孢杆菌与哈茨木霉1:1混合,活菌数 ⩾ 2 0 亿/g,稀释1000倍喷施,7天1次,连续3次,防效 7 0 % 以上。叶面喷施生物活性物质,选用褐藻胶含量 ⩾ 1 8 % 、生长素 ⩾ 3 0 0 m g / L 的海藻提取物,与螯合态铁 1 5 0 m g / L, 锌 硼 5 0 m g / L 配合使用,在花期和结荚期各喷施2次。建立投入品使用档案,记录产品名称、使用时间、用量、施用方法等信息,确保投入品使用安全规范,提高利用效率。

3、有机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有机花生质量控制建立“源头管控、过程监测、产品检验\"的全程质量管理模式。实施土壤和产品质量检测,每季度监测土壤重金属、农药残留,确保符合NY/T391标准。开展种植过程关键控制点监管,建立生产档案,详细记录投入品使用、农事操作、气象灾害等信息。严格把控采收期果实含水量,控制在 8 % - 1 0 % 通过手摇快速水分测定仪监测,确保果实充实度和出仁率。采后分级执行企业标准:特级品果重 百果,出仁率 ⩾ 7 3 % ,霉变率 ⩽ 1 % ,果仁蛋白质含量 ≥ 2 8 % ;一级品果重 ⩾9 0 g/ 百果,出仁率 ⩾ 7 0 % ,霉变率 ⩽ 2 % ,果仁蛋白质含量 ≥ 2 6 % 。建立“二维码 + 区块链”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信息可查询。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有机产品认证双重认证,每批次产品抽检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树立“优质、安全、生态\"的市场形象。

4、有机生产制度创新

创新建立有机花生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以生态优先、质量至上为导向的生产管理制度。制定土壤培肥、农事操作、病虫害防控等技术标准,规范化记录生产全过程信息。设立农艺师负责制,实行分区包片管理,明确管理责任,建立技术培训和考核机制。创新有机转换技术,设置缓冲期制度,分阶段逐步减少化肥农药用量直至完全替代,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源农药进行转换培育,促进土壤生态环境修复。建立农资投人品正负清单管理制度,明确禁用与限用物质,规范有机投入品使用。实施环境动态监测制度,定期开展土壤、水质、空气等环境要素检测,设定预警阈值,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创新双重质量管理模式,建立内部质量控制体系,聘请专业机构定期开展认证检查。执行有机产品标准,实施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质量控制。通过制度创新和标准化建设,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有机花生生产技术模式,推动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有机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模式

1、区域性技术模式构建

根据气候条件和农业资源禀赋,构建区域性有机花生生产技术体系。北方春播区采用春播一季制生产模式,优选抗旱耐瘠品种,集成应用保水抗旱、生物覆盖与深耕深松技术,建立秸秆还田培肥和生物炭改良体系。选用生物活性制剂调节土壤微生态,配套建设防护林网,优化农田小气候。长江流域双季区实施春花生与夏花生轮作,以早熟品种为主,构建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体系,实施绿肥轮作倒茬,增强土壤生态功能。探索间作套种模式,开发生物防治技术,建立绿色防控体系。南方产区根据冬闲田特点,选育耐涝品种,采用生物排水和田间立体种植模式,建立生态沟渠系统,集成水稻-花生轮作和生草覆盖技术。建立品种区域性适应性评价体系,开展配套栽培技术优化集成与示范,制定区域技术标准,促进有机花生产业区域化、规范化发展。

2、不同规模化生产模式

基于有机花生生产规模和经营主体特点,构建多层次生产模式。家庭农场生产以集约化经营为基础,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实行品种、农资、技术、管理统一模式,配套建设有机肥发酵和病虫害统防统治设施,推行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建立生产全程记录制度,开展有机认证,打造质量可追溯的生产体系。专业合作社生产通过土地流转扩大规模,建立农艺师责任制,配套育苗中心和农资配送中心,发展技术服务型合作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订单生产,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产业化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建设原料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三大基地,培育品牌,打造全产业链模式。建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探索“龙头企业 . + 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组织模式,创新生产服务方式,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构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生产体系,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产业发展格局。

3、技术示范推广体系

构建以技术示范、服务支撑、质量管控为核心的推广体系。建设核心示范区和辐射带动区,设立品种展示、栽培模式、生态防控、机械化作业等专项示范区,打造技术创新集成平台。建立首席专家负责制,组建产业技术服务团队,开展关键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创新推广方式,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在线培训和远程诊断,建立技术服务云平台。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完善产地环境监测、投入品管理、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测等环节。构建产品溯源平台,推行电子化记录,实现生产全程可追溯。培育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承包服务,建立长效服务机制。推行“科技特派员 + 示范基地 + 农户\"服务模式,建立农技人员包村联户责任制,构建多层次技术服务网络。实施技术服务绩效评价,完善激励机制,提高服务质量。

4、创新推广服务模式

构建“互联网 + 有机花生\"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以高产示范园区为核心载体,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开展技术推广。建立有机花生标准化种植技术数据库,针对不同生态区开发配套的有机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组建专家服务团队,通过远程诊断平台对重大病虫害防控、水肥调控等关键栽培技术进行实时指导。开发智能决策系统,基于土壤养分、气象条件和生长监测数据,为农户提供个性化的有机栽培建议。设立技术服务示范点,采用“首席专家 + 技术骨干 + 示范户\"的模式,开展有机栽培关键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广。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对投人品使用、栽培管理、产品认证等环节实施全程监管,确保有机生产规范化。搭建技术交流平台,定期组织现场观摩和技术交流活动,促进优质高产栽培经验的区域推广。

5、产学研一体化推广模式

针对有机花生高产栽培技术的特点,探索“政府 + 高校 +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的产学研融合推广模式。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支持有机花生高产栽培技术研发与推广;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重点攻关有机花生品种选育、土壤培肥、病虫草鼠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发挥企业在有机产品标准建立、产销对接中的主导作用;借助合作社的平台,开展有机花生标准化生产;以农户为主体,因地制宜开展有机花生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同时加强技术培训,创新社会化服务,建立产销利益联结机制,让绿色高效技术惠及更多农户。通过政策、市场、社会等多轮驱动,构建有机花生高产栽培技术产学研融合推广新格局,促进技术规模化应用,助力有机花生产业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品种选育、土壤生态培育、农艺优化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系统构建了有机花生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创新了有机种植环境构建技术,优化了有机投入品科学使用方案,建立了完善的有机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区域性技术模式构建和规模化生产模式探索,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技术推广应用体系。研究成果经过示范验证,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建议进一步加强品种改良创新、优化栽培模式、完善标准体系,同时构建产业化服务体系,为有机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作者单位:274700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丁里长街道办事处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标签:  花生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