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玉-豆”复合种植模式是在马铃薯播种时预留出玉米种植带,待马铃薯收获后在玉米带间套种大豆带的一年三收复合种植模式。近年来,湖北省巴东县积极推广“薯-玉-豆”宽幅复合种植模式,这种复合种植模式有助于粮油作物一年三季平衡增产增效,可实现农民增收目标。本文分析了“薯-玉-豆”宽幅复合种植技术模式的实施要点,以及马铃薯、玉米、大豆的种植技术,期望对提高农田经济效益有所帮助。
一、“薯-玉-豆”宽幅复合种植模式
1、茬口安排
在复合种植模式下,于12月下旬-翌年2月下旬期间播种马铃薯,播种马铃薯时预留出玉米种植带。于翌年3月中旬-4月中旬在预留的种植带内播种玉米。翌年5月下旬-6月中旬收获马铃薯后,在宽行内播种大豆。
2、品种选择
在复合种植模式下,马铃薯种植应选择株型直立、抗病能力强、优质高产的早熟品种;玉米种植应选择紧凑型或半紧凑型、生育期适中、株高中等、抗逆性强、优质高产的杂交品种;大豆种植则应选择适合夏季播种、生育期适中、抗病抗倒伏能力强、耐荫性好、优质丰产的品种。
3、耕整地
复合种植中,在收获前茬作物后应进行灭茬处理,深翻耕地不小于25cm。在播种前碎土整平,保证耕地上虚下实、土块均匀,增加土壤透气性。
4、种植模式
(1)马铃薯与玉米种植模式
在马铃薯与玉米的带状复合种植中采用4∶2模式,2个相间作物带(生产单元)宽度为260cm,每单元种植马铃薯2垄4行、玉米2行,其中马铃薯、玉米带宽分别为120cm、40cm,马铃薯与玉米间距为50cm。马铃薯相邻垄中心距离分别为90cm、170cm,2垄行距为30cm,穴距为25-30cm,栽植密度为3400-4100穴/667m2;玉米种植采用220cm大行距、40cm小行距,根据玉米品种确定种植密度。一般情况下,玉米株距为16-20cm,种植密度为2500-3200株/667m2。
(2)大豆与玉米种植模式
在大豆与玉米的带状复合种植中采用4∶2模式,生产单元宽度为260cm,每单元种植大豆4行、玉米2行。其中,大豆、玉米带宽分别为100cm、40cm,两者之间相距60cm。在收获马铃薯后种植大豆,一般情况下大豆间行距为33cm,株距为15cm,每穴种植1-2株,种植密度为6000-8000株/667m2。
二、马铃薯种植技术要点
1、种薯处理
选用马铃薯脱毒品种,播种前对种薯进行处理。在地面上摊开种薯,剔除其中病烂的种薯,尽量选择整薯进行播种。如果种薯的重量超过60g,则要对种薯进行切块处理,每个切块后保留的种薯重量不小于30g,且留芽眼不少于2个。在切块前,需使用消毒液对切刀进行灭菌处理,消毒液选用75%酒精或5%高锰酸钾。为预防病虫害,可选用咯菌腈、甲基硫菌灵等药拌种,加入适量滑石粉干拌。
2、整地播种
播种前碎土整平,起高垄为25-30cm,改善结薯层的通气条件。为提高地温,可在播种后覆盖地膜,起到增温、保湿、防雨水冲蚀的作用,促进马铃薯健康生长。选在12月下旬-翌年2月下旬的晴好天气播种,一定要在墒情较好的时间段播种。
3、施肥管理
(1)基肥
选用马铃薯专用配方肥,氮∶磷∶钾=14∶8∶18,或者选用配方相近的肥料,施入量为50-60kg/667m2。同时,施入商品有机肥100-150kg/667m2。或者,将商品有机肥替换为腐熟农家肥,施入腐熟农家肥1000-1500kg/667m2。根据土壤实际情况可以适当使用调理剂,使用量为20kg/667m2,用于调节酸化土壤。
(2)追肥
在马铃薯生长期间共追肥3次,第1次在马铃薯齐苗期进行追肥,追施提苗肥,施入量为7.5-10kg/667m2尿素,同时进行除草培土;第2次在马铃薯现蕾初期追施蕾肥,将肥料施入到两穴间,施入量为5-7.5kg/667m2;第3次在薯块膨大期追施叶面肥,向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50-100g/667m2兑水30kg。
4、大田管理
马铃薯幼苗出土时,需要破膜引苗,并在膜孔处盖上一层细土,起到保温作用。如果在马铃薯栽培中采用膜上覆土栽培技术,则无需破膜,在栽培过程中及时清沟,排除积水。在马铃薯生长到25-33cm时,可以采用化控措施避免其徒长,化控剂可选用烯效唑或多效唑。
5、病虫害防治
(1)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主要危害茎叶和块茎,导致块茎腐烂,严重降低产量。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降低田间湿度,及时开沟排出积水。当发生晚疫病时,需要找出中心病株田块,立即拔除中心病株,并将病株带离田间进行深埋处理。在中心病株的坑穴内撒入石灰进行消毒。②对有中心病株的田内喷施代森锰锌、安泰生等药剂,使植物叶片和茎秆表面形成药膜,阻止病菌侵入。对有中心病株的周围区域喷施克露、银法利等药剂进行防治,均匀喷施药剂,连续喷施2-3次,每间隔7d喷施1次。
(2)病毒病
马铃薯病毒病主要影响叶片,导致叶片皱缩,出现坏死,影响马铃薯长势。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在病毒病传播中,蚜虫是重要传播载体,故此需要重点防治蚜虫。在植株上喷施抗蚜威药剂或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进行灭虫。②在病毒病的发病初期,向田内喷施病毒灵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
(3)青枯病
马铃薯青枯病属于重大细菌性病害,对叶、茎和薯块会造成严重危害,病薯切开后呈现腐烂现象。主要防治措施包括:①选择无病害的种薯,并在切刀消毒后进行切块。②加强马铃薯栽培管理,适当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③对已经发生青枯病的病穴进行灭菌处理,灌入20%石灰水或2%福尔马林液,或者在病穴内撒入一定量的生石灰。在发病初期喷施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53.8%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灭菌灵水溶性粉剂或50%代森锰锌进行防治。或者,采用灌根法防治,在病株根部灌入波尔多液或抗菌剂,连续灌根2-3次。
(4)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包括地老虎、金针虫等,主要危害马铃薯块茎,影响马铃薯品质。主要防治措施包括:①在马铃薯田块内投放糖醋液,可有效灭杀地老虎。在田间放置黑光灯,利用金针虫的生物习性将其灭杀。②在马铃薯种植前制备毒土,用辛硫磷乳油拌入细土中,均匀撒施到垄沟内,有效杀灭地下害虫。在马铃薯生长期如果发生严重的地下害虫,则可以在幼苗根际部位喷施辛硫磷乳油、溴氰菊酯乳油或晶体敌百虫药液进行防治,灭杀地下害虫的成虫。
6、适时采收
当田内有2/3植株叶片变黄后便可以进行收获,在收获前7d割除生长在地上的植株,有助于增加马铃薯块茎的硬度,促使其表皮老化,便于收获。收获后的块茎应摊开放置于阴凉干燥处,持续5-7d,避免将其存放在潮湿区域。
三、玉米种植技术要点
1、播种
在马铃薯预留的行间移栽玉米苗,当玉米苗长出2叶1心时进行移栽。
2、科学施肥
(1)基肥
每亩施用40-50kg的玉米专用配方肥料,其氮、磷、钾比例为24∶7∶7,或者选择配方相近的肥料,并同时施用1-1.5kg的硫酸锌。
(2)追肥
在玉米生长期追肥2次,第1次在玉米长至5-6叶期时进行追肥,每亩追施2.5-5kg尿素;第2次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穗肥,每亩追施7.5-10kg穗肥。
3、抑苗控旺
在玉米8-13叶期间,观察玉米植株长势,对长势过旺、植株过高的玉米进行化控,每亩喷施30%胺鲜·乙烯利水剂20mL兑水30kg。
4、病虫害防治
(1)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通常发生在抽雄期后,叶片会出现病斑,变成灰黑色,影响玉米长势。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出田内积水,降低发生大斑病的可能性。②在发病时向田内喷施70%代森锰锌、75%百菌清、50%多菌灵、19%丙环·嘧菌酯、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或70%甲基托布津药剂进行防治。
(2)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通常危害叶、茎和穗部,发病部位会出现不均匀的病斑,当病斑不断扩大后容易造成病害部位枯死。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在玉米抽雄前喷施70%甲基硫菌灵、80%代森锰锌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能够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②喷施25%嘧菌酯或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能够达到铲除病菌的效果。
(3)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通常危害植株叶片,会造成叶片枯死早衰。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在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田内的病残体,避免病菌留在病残体上。②加强玉米田间管理,降低田内湿度。③在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75%百菌清、40%克瘟散、50%苯菌灵或20%三唑酮乳油进行防治。
(4)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通常危害叶鞘部位,会造成叶鞘腐败,叶片枯死。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在玉米移栽后进行封闭除草,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在玉米收获后彻底清理病残体,消灭菌源。②当田内的病株率超过3%时,使用12.5%禾果利、20%纹枯净可湿性粉剂、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者5%井冈霉素进行防治。一般情况下连续喷药2次,用药间隔期为7d。
(5)玉米螟
虫害通常对叶片、茎秆、雄穗造成严重破坏,影响玉米产量。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做好虫情测报,当大喇叭口期每百株玉米上有30块以上的卵块时需要进行防治。将40%毒死蜱、50%氟氯氰菊酯、1.5%辛硫磷颗粒或1%阿维菌素拌入细土中制备成毒土,均匀撒施到玉米心叶内,能够有效防治玉米螟。②玉米穗期是玉米螟防治的重要时期,可以采用5%甲维盐、50%辛硫磷乳油或4.5%高效氯氰菊酯进行防治,将药剂从穗顶部灌入。
(6)玉米弯刺黑蝽
此害虫会刺吸玉米茎基部和根部汁液,导致叶片变黄,整株枯死。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在玉米移栽时采用穴施法施入3%辛硫磷大粒剂,每亩用药1-2kg。或者,在玉米移栽后喷施菊酯类农药、有机磷类农药防治。②当发生虫害时,使用40%毒死蜱能够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对虫害严重的田地,可以使用40%毒死蜱药液灌窝。对虫害一般的田地,可以将40%毒死蜱喷施到玉米基部。在药剂防治中不能使用辛硫磷、敌敌畏等药剂,避免产生药害。
5、收获
在果穗苞叶变黄且籽粒变硬时进行收获,可采用小型收割机收获玉米。玉米收获后应立即进行晾晒,并及时脱粒处理。
四、大豆种植技术要点
1、播种前处理
在前茬作物马铃薯收获后播种大豆,在播种大豆前需要进行种子处理,可使用大豆根瘤菌或有益微生物菌剂拌种。
2、配方施肥
(1)基肥
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施入基肥,当肥力不足时,可以每亩施入10-15kg低氮缓控释肥。对肥力较高的地块可以不施基肥。
(2)追肥
在大豆生长期内共追肥3次,第1次追肥在大豆初花期,每亩施入2.5-5kg尿素;第2次追肥在大豆花荚期,每亩施入10-15g钼酸铵、30-40g硼肥、75-100g磷酸二氢钾,将肥料兑水30kg,用于喷施叶面;第3次在大豆鼓荚期喷施叶面肥,为增加籽粒饱满度,向叶面喷施0.4%磷酸二氢钾。
3、田间管理
(1)除草
在大豆播种后需要进行封闭除草,除草剂可选用异丙甲草胺、乙草胺或异恶草松等药剂。在大豆生长期,配合中耕进行除草,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透气性。
(2)抑苗控旺
在大豆初发期使用烯效唑可湿性粉剂控制长势,每亩可使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0-30g兑水20-30kg。
4、病虫害防治
(1)根腐病
大豆根腐病属于土传性真菌病害,可造成幼苗叶片变黄、枯死。主要防治措施:①对已经发生过根腐病的地块进行灭菌处理,可在播种时向土壤撒入甲霜灵颗粒剂。②播种前可使用甲霜灵粉剂拌种,避免大豆苗期发生病害。③在发生病害时使用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杀毒矾、安克锰锌、脲·锰锌可湿性粉剂等药剂进行防治。
(2)蚜虫
大豆蚜虫对茎秆、叶片组织会造成严重危害。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在田内安放黄板或银灰色膜,用于杀灭或驱避蚜虫。②利用蚜虫天敌,如菜蚜茧蜂、寄生蜂、食蚜蝇等进行防治。③在发生虫害时,可喷施啶虫脒、氰戊菊酯A、鱼藤酮乳油、阿维菌素乳油、抗蚜威等药剂进行防治。
(3)豆荚螟
豆荚螟通常会对大豆花蕾、豆荚造成严重破坏。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在田内安放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对成虫进行诱杀。②豆荚螟卵孵始盛期是虫害防治重要时期,可以喷施0.36%苦参碱、40%氰戊菊酯、5%锐劲特、48%乐斯本进行防治,最佳喷药时间为早上6点-9点期间,重点喷施到叶片、花蕾和花荚部位。
(4)豆天蛾
豆天蛾的幼虫通常会蚕食大豆叶片,当虫害严重时会造成绝收。主要防治措施如下:当每百株有5头以上的幼虫时开始防治,可向发病大豆植株喷施90%晶体敌百虫、10%阿维菌素、40%毒死蜱、50%氟氯氰菊酯进行防治。
(5)斜纹夜蛾
大豆斜纹夜蛾通常会对叶片、花蕾、果实造成严重破坏,使大豆失去商品价值。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在成虫盛发期安装黑光灯进行诱杀,或者使用糖醋液进行诱杀,糖醋液的配制比例为糖∶醋∶酒∶水=3∶4∶1∶2。②在防治虫害时可使用2.5%功夫、20%虫酰肼悬浮剂、50%氰戊菊酯乳油或0.5%甲维氟铃脲水分散粒剂进行防治。
5、收获
在80%大豆叶片处于脱落状态,且手摇植株能够听到响声时便可进行收获,可采用联合收割机进行收获作业,控制机收损失率。
综上所述,“薯-玉-豆”宽幅复合种植技术能够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的发展目标。在复合种植中,要科学安排马铃薯、玉米和大豆的茬口,优选作物品种,合理确定马铃薯与玉米、大豆与玉米的种植模式,科学控制作物的种植密度,为增产增收打下基础。在种植过程中,要加强作物病虫害防治,以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为主,必要时采用化学防治措施,从而保证作物生产品质,提高“薯-玉-豆”复合种植水平。
(作者单位:444300湖北省巴东县土壤肥料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