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材线虫病发生根源及现代防治技术应用的分析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220)

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引起的一种毁灭性森林病害,对松林资源、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该病害在陕西省各地区呈现高发趋势,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威胁严重。松材线虫病致病力强,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生即难以控制,还需加强重点检疫和防控。导致松材线虫病高发的原因多样,且松材线虫病在我国迅速蔓延的原因复杂,除了与气候、地理等环境因素相关,也与人为因素联系密切。针对松材线虫病的严峻防控形势,开展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的分析研究至关重要。当前在防控工作进行时,需要加强疫病高发原因的探究,并采取有效防控技术,降低病害可能对树木生长造成的威胁。

一、松材线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1、自然因素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与造林地的光照,以及温度条件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自然状态下,气候条件只要符合松材线虫病发生的特定需求,容易促使该病迅速扩散。例如,松材线虫病通常在夏季和秋季高发,这两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往往更有利于线虫的繁殖和松树的生长。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为线虫的繁殖和传播提供了理想条件。具体来说,温度适宜范围通常在 2 0 % 一3 0 % 之间,湿度较高的情况下,病原体会更加活跃,传播速度会加快。在气候多雨且潮湿的季节,松材线虫病的发病率往往更高。湿度和温度不仅直接影响线虫的生存和繁殖,还会影响松树的生理状态,使得树木更容易感染和受到侵害。当前气候变化的异常,进一步加剧了松材线虫病的高发趋势。气候变化不仅为病原体提供了更为适宜的生存环境,还改变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得松树的抵抗力下降,从而更容易遭受病害侵袭。因此,气候因素是自然状态下松材线虫病高发并扩散的关键推动因素之一。

2、人为因素

松材线虫病传播能力强,防控难度大,日常极易由于各种人为因素,导致其出现高发蔓延的情况。例如,疫木及其制品的异地调运,即容易出现疫病高发的情况。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如工程建设、造林绿化等,人们往往在不经意间将带有松材线虫及松褐天牛的松木通过公路、铁路等交通工具运输到新的地区。这一主动的异地调运行为为病害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导致疫病在新的区域扩散。人为传播松材线虫病的特征在于其不受自然屏障的限制,传播途径多样且快速。例如,运输过程中可能未能及时检疫或者检查,导致带虫木材随意流通。此外,由于相关法规和管控措施的缺失或执行不力,疫病传播的风险进一步加大。这一传播方式不仅涉及森林资源的调配,同时贯穿多个行业的生产、贸易以及物流等工作,涵盖建设、林业、包装等多个领域,后期的管控的难度非常大。再加上松材线虫病有一定的潜伏期,且在感染后可能不会立即表现出病症,往往会导致疫病在新的地区潜伏蔓延,难以及时发现和控制。一旦忽视松木及制品的检疫和监管,后期容易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松材线虫病防治策略

1、培育抗病性强的树种

有效防治松材线虫病的关键在于做好抗病性强树种的培育工作。松树的品种繁多,即使在同一树种内部,不同的形态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抵御松材线虫病的能力。所以,选择并培育具有良好抗病性特征的松树品种,即有助于显着降低其在生长过程中感染松材线虫病的概率。若要从根本上提升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相关科研单位应深入研究和分析当地的生态环境,选择更为适合的优良树种进行培育,尤其是基于种植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等,展开相应的品种改良。通过遗传选育或者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可以开发出更具抗病性的松树品种,增强其生长的抵御能力。另外,可以采取针阔混交的培育方式,通过积极的引入阔叶树种,与松树进行混交栽植,不仅能够改善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能够为松树创造更有利的生存环境。这种多样化的生态体系能够提升森林生物的多样性,增强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松树抵御病害的能力。当前陕西地区成功收集多份马尾松松材线虫病抗性种质资源,建立资源库,并为后续的育种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基于这些资源,建立了我国首个抗松材线虫病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这种种子园对于保存、繁育和推广抗性马尾松品种具有重要意义。后期结合马尾松抗性评价标准,为后续的抗性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了明确的参考。审定多个林木良种,相关良种在抗性、生长性能等方面都表现优异,后期在松材线虫病的防治工作领域有一定的参考和依据,具有广泛的示范和推广价值。

2、松材线虫病化学方法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法主要利用喷洒杀虫剂来灭杀松材线虫及其媒介昆虫,以有效阻止病害的传播和扩散。化学防治策略可选择的杀虫剂种类丰富多样,结合不同的杀虫机理,可以将其分为熏蒸剂、触杀剂、内吸性杀虫剂及胃毒剂等。 ① 熏蒸剂是在密闭的环境中释放杀虫剂的蒸汽,通过气体形式来直接消灭害虫。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有特定环境和结构的地方(如仓库、集装箱等)以确保杀虫剂能够有效地接触和杀死其中的害虫。触杀剂主要通过物理接触作用,当害虫直接接触到杀虫剂时,杀虫剂能够穿透害虫的外骨骼或体表,迅速发挥杀虫作用。 ② 内吸性杀虫剂则是在施用后通过植物的吸收和传输系统进入植物体内,当害虫食用含有这种杀虫剂的植物组织时,杀虫剂通过害虫的血液循环系统发挥作用,达到杀虫效果。 ③ 胃毒剂主要是通过害虫的进食行为,将杀虫剂摄入体内,在其消化系统中产生毒性作用,导致害虫死亡。使用化学防治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媒介昆虫的种类和数量、杀虫剂的效能、松材线虫病的实际传播状况以及周围环境的条件。在选择和使用杀虫剂时,必须严格遵循科学合理用药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种类和适当的剂量。这不仅有助于确保杀虫剂的有效性,能避免因过度使用导致人体健康受到威胁。化学防治方法的一个显着优势是能够迅速控制松材线虫病的传播,有效减轻受灾地区的经济压力。然而,这种防治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若长时间使用化学防治策略,可能导致害虫出现抗药性,进而影响化学防治的效果。此外,过度使用杀虫剂还可能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例如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因此,在使用化学防治方法时,需要农户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以确保防治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松材线虫病物理方法防治手段

物理防治手段主要通过诱捕松材线虫及其宿主动物,以控制林场中松材线虫的数量,从而达到防治目的。以松褐天牛为例,在其成熟期,即可以运用相关措施,进行数量的控制。空气流通的位置,选择长势较弱、带有明显病害的树木作为诱木。在诱木的胸茎部以下位置设置环剥带,然后使用诱捕器和捕虫灯,将松褐天牛引诱到环剥带附近并进行捕杀。若是技术发展水平较高,还可以展开更为精细的处理措施,如套袋熏蒸或铁纱网技术来杀灭松褐天牛,以降低害虫基数,提供更为优化的微环境,增强杀虫剂的有效性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针对松褐天牛的幼虫,同样可采取有效的物理处理措施。首先可使用防雨布,对受感染的树木作密封处理,之后利用磷化铝等杀虫剂对其进行2—3d的熏蒸处理,该方式即能够确保幼虫完全死亡,并进一步的切断传播链,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实际防控工作进行时,利用物理防治方法有着一定的优势,其针对性较强,可以精确控制特定害虫的数量,且对环境的污染较小。通过对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并有效降低松材线虫病的传播风险,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

4、松材线虫病微生物防治技术

相较于传统防治技术,微生物防治技术强调生态友好性,其能够保证防控工作对人体和环境的安全性,实际应用时,其更多的是利用抵抗松材线虫的微生物来防治松材线虫病,常用的微生物包括放线菌和真菌等。例如,放线菌因其广泛的自然分布和菌株多样性,使其在控制松材线虫病方面表现出色,相关微生物不仅可以有效分解复杂的有机物,还展现出强大的抗菌特性。实际防治工作时发现,某些放线菌能分解松材线虫体内的蛋白质,减弱其病原性,从而控制病害的发展;真菌是重要的生物防治手段,像部分真菌能够分泌具有诱捕或杀灭松材线虫能力的物质,如链霉素和青霉素等。所以,当前各种微生物在防治松材线虫病时提供了一种安全高效的替代方案。

5、疫木处理方法

在松材线虫病高发疫区,生态护林员需要定期巡山,一旦发现干枯的疫木,应及时上报,并由专业的防治技术人员对干枯疫木做好处理。例如,具体可使用溴甲烷、硫酰氟、磷化铝等药剂进行熏蒸处理。疫木伐除后,在伐桩上放置磷化铝片。用塑料薄膜覆盖,绑紧后用土压实。伐桩高度不得超过 5 c m ,并在伐除后集中烧毁。烧毁处理时,可将伐倒的病木或枯死木锯成1—2m长的木段,用塑料膜作帐幕,采取野外就地帐幕熏蒸,枝丫烧毁。伐后疫木需进行焚烧处理,通过高温杀死其中的松材线虫及其媒介昆虫松墨天牛。另外,可以做粉碎处理。具体使用粉碎机对疫木及直径超过 的枝丫进行粉碎,粉碎物短粒径不超过 并且疫木粉碎处理应当全过程监管。新时期,可以对无公害技术进行应用,将木段刨皮至木质层,喷施绿僵菌孢子悬浮液并堆积成木堆,用土工布覆盖并用清水润湿,之后在土工布上面覆盖一层可降解地膜。

6、开展松材线虫病监测

① 全面普查。做好疫病追踪调查是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有效策略,通过加强疫病的监测,即能够全面了解疫病现状,掌握疫病的动态发展,从而为制定精准的防控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通过深入的调查活动,即能够提前发现疫病并划定潜在疫区的边界,提前做好防控准备,为后续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在实施调查时,专业团队需对管辖区域内的每一片松树林进行细致考察。调查内容具体包括对树木的生长情况进行评估等,包括树干的直径、树高,以及树冠的健康程度等。并综合分析土壤和树木的养分含量,确保其适合生长。明确监测关键生态指标,如土壤湿度、pH值等,以掌握松树的生长环境及其可能对松树生长的影响。还应及时采集树木的树干、枝丫、叶片等进行样本采集。为确保样本的安全和有效性,所有采集的样本将安全地送至实验室进行严谨的病原体检测。具体的检测内容包括:病原体种类的鉴定等,判断其是否存在松材线虫及其携带的其他病原体。且借助实验室的检测手段,能够保证每一个样本的数据准确,排除假阳性和假阴性可能性。

② 诱捕器监测。诱捕器监测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松材线虫监测方法,主要利用松材线虫的趋光性,通过设置捕虫器来捕捉其个体。该监测技术不仅能够帮助防疫人员了解松材线虫病的流行范围和演变轨迹。同时,能够获得实时的疫病数据支持。其实施过程相对简单,容易开展。前期投入成本较低,适合大规模应用,可以迅速的获取疫病动态变化的信息,为后续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在进行诱捕器监测时,还应在松树林中根据需要布置特定数量的诱捕器,通常选择光源吸引松材线虫的区域进行设置。后期为保障监测的有效性,还应定期更换诱饵和粘虫板,以提高捕获效率。针对捕获到的害虫,需做好分类和记录,包括数量和种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最终通过分析捕获昆虫的数量和种类构成,工作人员即能够实时获取疫情的分布情况及其动态变化趋势。相关信息为松材线虫病防控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使决策者能够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7、采用多元灭虫技术

为了更有效地防治松材线虫病,应采用多重灭虫方法,结合科技进步和生态保护原则,从多个角度实现综合治理。例如,当前可以积极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精确识别病害的分布区域。通过对病害特性的深入分析,制定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对感染区域实施全面而有效的管控,确保每一环节都能精确落实。在实施灭虫措施时,应优先采用生态友好的方法,如物理隔离和生物防治,尽量避免过多使用化学农药。例如,设置物理隔离屏障,阻止病害的扩散;或是利用绿僵菌、球杆菌等天然抗菌剂等生物防治技术,这些生物农药能高效抑制松材线虫,同时不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安全造成威胁。新时期,陕西省森林资源管控部门十分重视松材线虫病的防控工作,积极使用无人机进行松材线虫病的监测调查,例如无人机高效、灵活、覆盖面积广等优点,以更快速、准确地获取病害信息。同时,积极的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投放生物天敌花绒寄甲。花绒寄甲是一种对松材线虫有寄生作用的昆虫,使用生物天敌进行防治符合生态友好原则,减少了化学药剂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上述措施的综合运用,获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有效地控制了病害的扩散,保护了森林资源。通过采取综合防控策略,包括技术监测、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多层次手段,这种多管齐下的方法,即能够有效提高了病害防控的效率和效果。

综上分析,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和蔓延,不仅会对各林区松林生长造成严重威胁,对林业经济、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发生的主要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能够发现,导致疫病高发的主要原因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共同作用,使得松材线虫病成为一个异常复杂和严峻的生物灾害。同时,松材线虫病在传播和扩散中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这为有效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需要重视相关疫病的科学防控,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技术,加强科研和技术的创新,进一步提升防控效果,保护松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1.723600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国有后坪林场;2.723600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木材检查站)

标签:  松材线虫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