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轮状病毒病的基本概述及科学实用的防控策略要点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240)

猪轮状病毒病,作为一种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对养猪业构成了重大威胁。该病不仅会引起仔猪出现严重的腹泻、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还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脱水、电解质失衡,甚至死亡,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深入研究和有效防控猪轮状病毒病,对于确保养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养殖效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全面概述猪轮状病毒病的基本特征,涵盖其流行病学特性、临床表现、病理变化等方面,并深入探讨防控该病的关键技术,旨在为养猪从业者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防控策略,以期减少该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提高养猪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一、猪轮状病毒病的基本概述

1、病原特征及流行病学

猪轮状病毒,隶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是一种具有双链RNA结构的病毒。该病毒对环境因素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能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并且具备一定的耐热特性。在适宜的条件下,猪轮状病毒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传播至易感的猪群。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猪轮状病毒感染分布全球,影响所有年龄段的猪只,尤其是哺乳期的仔猪最为易感。病猪和携带病毒的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可通过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水源、用具以及周围环境。健康的猪只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饲料或水源而感染。该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寒冷季节更为常见。猪场的卫生状况不佳、饲养管理不当以及应激因素等都可能加剧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2、致病机理

猪轮状病毒主要通过感染猪的肠道上皮细胞引发疾病。病毒侵入猪体后,首先附着于小肠绒毛顶端的上皮细胞,然后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内。在细胞内,病毒开始复制并形成新的病毒颗粒。这些新形成的病毒颗粒随后被释放到肠道腔内,继续感染邻近的细胞,导致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大量脱落,绒毛变得萎缩和缩短。这种病理变化严重干扰了肠道的吸收功能,使得营养物质无法被正常吸收,从而引起腹泻等症状。此外,病毒的复制和感染过程还可能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进一步加剧肠道的炎症反应和损伤。

3、传播途径

猪轮状病毒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涵盖了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大类。直接传播涉及病猪通过粪便排出病毒,进而污染饲料、饮水和环境,健康猪只通过摄入这些被污染的物质而感染。此外,病猪与健康猪之间的直接接触,如共用食槽、水槽等,也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途径。间接传播则涉及病毒通过媒介物,如苍蝇、老鼠等昆虫或啮齿类动物,以及饲养人员的手、衣物、工具等,传播给健康猪只。这些传播途径使得猪轮状病毒在猪群中易于扩散,大大增加了防控的难度。因此,掌握并阻断这些传播途径对于防控猪轮状病毒病至关重要。

4、临床症状

猪轮状病毒病感染猪只后,其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可能因猪只的年龄、免疫力状态及病毒毒力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幼龄猪只,尤其是哺乳仔猪,往往表现出更为明显的症状。感染初期,病猪可能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一些症状。随着病程的发展,最典型的症状是腹泻,粪便呈水样或糊状,颜色多为黄色或灰白色,有时带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或混有血液。腹泻可能导致病猪迅速脱水,表现为眼窝凹陷、皮肤干燥、弹性降低等体征。此外,部分病猪还可能出现体温升高、呼吸急促等全身性症状。若不及时治疗,病猪可能因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及继发感染而死亡。成年猪只感染轮状病毒后,症状通常较轻,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腹泻或食欲下降,很少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死亡。

5、病理变化

猪轮状病毒病导致的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消化道。在显微镜下观察,感染猪只的小肠绒毛可能会显着缩短,并伴有绒毛上皮细胞的脱落和坏死。这种绒毛的萎缩和变性会导致小肠吸收面积减少,进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这也是病猪出现腹泻等症状的重要原因。此外,在肠道黏膜下层和固有层,可能会发现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性细胞的浸润,表明机体正在对病毒感染做出免疫反应。严重时,病理变化还可能扩展到其他器官,如肺部可能出现间质性肺炎,肝脏可能出现脂肪变性和肝细胞坏死等。这些病理变化进一步加剧了病猪的病情,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6、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测

采集病猪的粪便样本,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颗粒的形态,是快速而直接的诊断方法之一。电子显微镜观察能够直接可视化轮状病毒粒子,其直观性和可信度较高,但受限于高昂的设备成本及专业操作要求,难以在基层广泛推广。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免疫荧光试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等。

① ELISA方法可用于检测血清中的轮状病毒抗体,从而判断猪只是否感染过轮状病毒。该方法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诊断手段,不仅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而且结果准确可靠,既能进行定性分析,也能进行定量分析,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快速检测,既能满足实验室需求,也便于在基层养殖与流行病学调查中应用。

② RT-PCR技术则更为敏感和特异,能够直接从粪便或组织样本中扩增出轮状病毒的核酸片段,对于早期诊断和病毒分型具有重要意义。

③ 免疫荧光试验则是通过荧光标记的抗体与病毒抗原结合,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以直观判断病毒感染情况。免疫荧光技术以其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着称,但结果判定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且保存时间短,对设备、技术和样品质量均有较高要求。

④ PCR方法以其高灵敏度、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操作便捷、检测迅速以及对样品要求低的特点,在基层得到广泛应用。

⑤ LAMP技术则以其快速便捷、省时省力、敏感度高、特异性好以及临床实用性强等优势,对操作技术和仪器要求相对较低,现已成为另一种有力的诊断工具。

(2)病毒分离鉴定

病毒分离鉴定是另一种实验室诊断猪轮状病毒病的经典方法。通过采集病猪的粪便、小肠内容物或肠系膜淋巴结等组织样本,接种到特定的细胞培养物中进行培养,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从而分离出轮状病毒。随后,利用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技术进一步鉴定病毒的型别。这种方法虽然操作繁琐且耗时较长,但能够准确鉴定病毒的存在及其型别,为疫病防控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病毒分离鉴定虽然作为经典方法被广泛应用,但其操作复杂、耗时且成本较高,不太适合用于临床诊断。

二、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控技术要点

1、疫苗免疫

疫苗免疫是预防猪轮状病毒病的重要手段。通过给猪群接种高质量的轮状病毒疫苗,可以刺激猪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增强猪只对病毒的抵抗力。疫苗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疫病、病毒型别以及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确保猪只在易感期前获得足够的免疫保护,是疫苗免疫成功的关键。同时,疫苗的储存和运输也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以确保疫苗的有效性。

其中黏膜免疫作为一种有效的策略,能够通过激发肠道黏膜产生免疫应答,从而有效抑制猪轮状病毒的传播。临床研究已证实,传统免疫疫苗接种同样在控制猪轮状病毒传染方面展现出显着效果。目前,针对猪轮状病毒的疫苗主要包括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两大类。弱毒疫苗在接种后能够在猪体内迅速繁殖,形成一道坚实的免疫屏障,为猪只提供保护。这种疫苗的接种时机通常选择在母猪分娩前的关键时期,即在分娩前第2周和第5周分别进行接种,以确保母猪在分娩时及哺乳期间能够传递足够的免疫保护给仔猪。而灭活疫苗则是通过制备轮状病毒的抗原成分,激发猪体的免疫反应。当母猪感染轮状病毒时,配合灭活疫苗的接种和适当药物治疗,可以显着增强母猪的免疫力,为仔猪提供间接保护。灭活疫苗的接种方案相对简单,只需在母猪分娩前1个月进行1次接种即可。对于仔猪而言,为了增强其免疫力,需要在出生后第1周和第3周分别接种1次灭活疫苗。再者,三联活疫苗的应用结合了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和猪轮状病毒的抗原成分,不仅接种安全性高、免疫效果好,而且减少了免疫接种次数,有效控制了猪轮状病毒病的发病率。除了主动免疫方法外,被动免疫也是预防猪轮状病毒病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利用感染母猪血清和乳液中分泌的特异性抗体,通过哺乳方式传递给仔猪,可以提升仔猪对猪轮状病毒的抵抗力,从而达到免疫保护的目的。

2、加强饲养管理(1)确保通风消毒措施到位

定期开启窗户进行通风,是防止有害气体在猪舍内积聚的有效方法,有助于维护猪只的呼吸健康。此外,及时清理猪粪并执行严格的消毒程序,对于消除细菌和微生物残留、预防疾病传播至关重要。

(2)合理控制养殖密度

养殖密度的控制极为关键,过高的密度不仅会妨碍通风效果,导致环境恶化和细菌滋生,还可能限制猪只的正常活动,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维持适当的养殖密度是保障猪只健康和提升养殖效益的必要条件。

(3)实施有效的温控管理

在温差较大的季节,如夏季和冬季,应采取科学的温控措施,保持猪舍内温度的稳定,以避免猪只因温差过大而产生应激反应,影响其健康状况。

(4)降低噪音干扰

过高的噪音水平会干扰猪只的休息,降低其免疫力,增加患病的风险。因此,应尽量减少猪舍内的噪音,为猪只提供一个宁静的生长环境。

(5)保障饮水的清洁卫生

确保猪只的饮用水清洁卫生至关重要,有条件的养殖场应安装净水设备,对饮水进行消毒处理,以消灭水中的细菌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

(6)严格控制饲料质量

在饲料的选择和喂养过程中,必须格外谨慎,避免使用发霉或变质的饲料,以免对猪只的健康造成损害。

(7)科学制定喂养计划

应根据猪只的生长阶段,科学制定喂养计划,并适量添加必要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确保饲料营养全面、均衡,满足猪只生长发育的需求。

3、隔离与消毒

在猪养殖的实践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养殖环境是降低疾病发生率的关键因素。一旦发现猪只感染轮状病毒,应立即将其隔离,以防止病毒在猪群中进一步传播。同时,对猪舍、器具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处理,以杀灭残留的病毒,防止疫病复发。消毒工作应定期进行,并选用高效、低毒的消毒剂,确保消毒效果的同时,避免对猪只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定期开展全面且细致的消毒工作,能够有效减少养殖环境中病毒和细菌的数量,从而显着降低猪只患病的概率。为了更有效地控制猪轮状病毒病的发病率,各养殖场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全面的消毒制度,并将消毒工作融入养殖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在实际操作中,应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消毒原则,并严格执行所制定的消毒制度,以确保养殖场内病毒和细菌的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对于所有进入养殖场的人员和车辆,必须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处理,以防止外部细菌被带入养殖区域。同时,定期开展驱虫和灭鼠工作也是降低病毒传播风险的关键环节,有助于防止疾病在养殖场内进一步扩散。另外,在选择消毒试剂时,应优先考虑那些消毒能力强且副作用小的产品。还必须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配比和使用,确保消毒工作达到规范、彻底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消毒工作的疾病预防作用,为猪只的健康生长提供有力保障。

4、对症治疗

对症治疗是猪轮状病毒病防控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针对不同症状表现,养殖人员应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在治疗过程中,养殖人员应密切关注猪只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还应加强饲养管理,确保猪只获得充足的营养和适宜的休息环境,以促进其快速康复。通过科学的对症治疗,可有效减轻猪只的病痛,提高治愈率,降低经济损失。

尽管目前尚未研发出能够精确治疗猪轮状病毒病的特效药物,但我们仍可以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来缓解病症的发展,降低其对猪只健康的威胁。猪只感染轮状病毒后,常会出现腹泻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脱水乃至死亡。因此,及时为病猪补充葡萄糖盐水,可以有效缓解其腹泻症状,预防脱水现象的发生。猪轮状病毒病作为一种病毒性疾病,其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防范由病毒引发的继发感染。为此,可以给病猪服用抗菌类药物,以降低继发感染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成年猪相较于幼猪和仔猪,对猪轮状病毒病的抵抗力通常更强。因此,通过饲喂含有中草药、维生素等绿色添加剂的饲料,可以增强成年猪的免疫力,降低其感染猪轮状病毒的风险,从而减轻病毒对猪群整体健康的不利影响。而对于因病重而无法主动进食药物的猪只,则需要采取灌服的方式进行给药。在灌服过程中,务必注意操作手法,确保药物能够顺利进入猪只体内,同时避免对其造成二次损伤。此外,注射葡萄糖氯化钠营养液也是改善病猪精神状态、增强其体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养殖场实践中,常采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将鞣酸蛋白、磺胺胱、复合维生素B以及维生素K等药物混合后研碎,再加入适量的蜂蜜调匀,然后涂抹在患病猪只的舌头上。这种方法每天实施3次,坚持使用一段时间后,通常能够缓解猪轮状病毒病的症状,促进病猪的恢复。当然,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根据病猪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灵活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猪轮状病毒病作为一种严重影响养猪业发展的传染病,其防控工作任重而道远。本研究通过对猪轮状病毒病的基本概述及防控技术要点的深入探讨,旨在为养猪从业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防控指导方案。然而,防控猪轮状病毒病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养猪从业者、科研人员以及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在未来的工作中,应继续加强猪轮状病毒病的基础研究,深入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机制及免疫应答等,为开发更加高效、安全的疫苗与药物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养猪从业者应严格执行兽医防疫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的免疫力与抵抗力。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加强监管与指导,推动养猪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共同构建猪轮状病毒病的有效防控体系,为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276819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陈幢镇乡村振兴中心)

标题

标签:  病毒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