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主要危害2周以内的幼鸭,该疾病致死率极高,可达 9 0 % 以上。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叫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一种严重的败血性传染病,主要影响家鸭,尤其是1~8周龄的幼鸭,2~3周龄的幼鸭感染此病的比例尤为突出,发病率通常介于6 0 % ~ 7 0 % ,在某些情况下会升至 9 0 % 。鉴于此,对鸭病毒性肝炎及其并发的浆膜炎进行及时诊断与治疗对降低幼鸭的死亡率极为重要。
一、发病情况
在近期对某大型养殖场进行流行病调查中,发现该场养殖3600只肉鸭中有1655只出现病状并死亡,死亡率高达 4 5 . 9 % 。经详细的病理学检查和临床症状分析后,初步诊断该群体性死亡事件的主要原因是鸭病毒性肝炎并发浆膜炎,该病毒性疾病会导致肝脏病变及广泛的浆膜炎,影响范围从最小的13日龄至最大的37日龄的雏鸭。该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短时间内可在养殖环境中迅速扩散,严重时可导致高死亡率。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肝脏肿大,表面呈现出特有的斑点状出血,同时伴有脾脏及肾脏的肿大,解剖观察可见浆膜表面出现纤维素性渗出物,这是浆膜炎的典型病理表现。为确认病因,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和电子显微镜检测,经过初步诊断,肉鸭群体受到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及其并发的浆膜炎感染,给养殖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也提醒养殖人员提高对生物安全和疫病防控措施的重视。
二、疾病介绍
鸭病毒性肝炎,又称背脖病,是一种发生在鸭中的急性病毒性疾病,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具有急性发病和高致死率的特点。此病主要影响幼鸭,且病情进展迅速,会在短时间内造成高死亡率。为预防和控制该疾病,日常管理中需要严格执行卫生消毒措施,维护养殖环境的清洁,定期进行养殖场彻底消毒,以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同时,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鸭只获得均衡的营养,并打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一旦发现病鸭,应立即隔离并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病毒扩散到健康鸭群。
三、临床症状
感染鸭只通常精神萎顿,活动能力下降,常见的半闭眼昏迷状态,反映出其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影响,眼部和鼻孔分泌物增多,导致鼻孔堵塞并出现呼吸困难,这些症状常与呼吸道病变相关。食欲减退或完全废绝,出现离群独处行为,鸭只整体健康状况严重恶化。病程进展中,病鸭粪便常变为绿色稀薄状态,与消化系统功能障碍有关,病程终末阶段,病鸭会出现全身抽搐,四肢痉挛,运动失调,身体呈角弓反张状,极个别病例会出现左右翻滚或围绕头部转圈的极端行为,此时病毒已经侵犯到中枢神经系统。从病鸭出现初期症状到死亡,时间跨度仅为几分钟至几小时,反映了鸭病毒性肝炎并发浆膜炎的高度致命性。
四、剖检变化
1、第一次剖检
第一次剖检中,肝脏明显肿大,其质地变脆,表面分布有类似大米粒大小的出血斑点,肝脏边缘部分可见白色变性区域,这些变性区与细胞坏死及纤维素沉积有关。胆囊也呈现肿大现象,并且胆汁充盈,颜色呈墨绿色,说明胆汁分泌和排泄过程受到严重影响。脾脏质地变硬且形态改变,说明其免疫功能已受到疾病影响。肾脏肿大且出血严重,存在急性肾脏损伤。脑膜及脑实质出血,是病毒对中枢神经系统侵袭导致的并发症。在胸腺也观察到出血现象,这与免疫系统的严重损伤有关。腹气囊的状况也表明疾病的严重性,其内壁增厚且浑浊,表面附着斑状和絮状的纤维素性物质,是典型的炎症反应。该剖检结果印证了鸭病毒性肝炎并发浆膜炎的致病机理。
2、第二次剖检
第二次剖检共解剖10只鸭,细致观察与第一次剖检结果相比较,存在一些病理变化的细微差异。在这10只鸭中,6只的肝脏仍然呈现出典型的病毒性肝炎特征,肝脏肿大,质地脆弱,表面有类似大米粒大小的出血斑点。另外3只鸭的肝脏出血斑点有所减小,呈现出弥漫状分布,使得出血斑点不易与周围组织区分,存在病毒侵袭导致的持续性炎症反应。最后1只鸭的肝脏则表现出完全的白色变性,肝脏组织广泛损伤,细胞死亡。与此同时,胆囊、脾脏、肾脏和气囊的病理变化与第一次剖检相比并无明显差异,说明这些器官的病变已在初次剖检时达到一定的稳定状态。
3、第三次剖检
第三次剖检对10只鸭的内脏器官进行详细观察,发现一系列进展性的病理变化,为了解疾病的严重性提供重要信息。所有解剖的鸭只均表现出肝脏出血点,是由病毒直接损害肝细胞引起的病理现象,显示病毒性肝炎对肝脏功能的威胁。心包积液的出现则说明心脏受到周围炎症介质的影响,积液由心包膜的炎症反应引起,导致心脏功能受限,影响循环系统的效率。肾脏的病变更为严重,出血并变黑,说明发生了广泛的血管损伤。一只鸭的心包膜表面附着纤维素物质,通常与严重的炎症反应相关,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系统性炎症。胸腹气囊中的干酪物质形成进一步证实了病毒感染引起炎症反应的严重性,干酪性变是一种免疫应答过程,与长期的炎症反应相关。
五、实验室诊断
1、细菌的分离鉴定
从病死鸭的肝脏病变组织及心血中进行无菌采集,然后使用铂饵技术接种到巧克力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以及鲜血营养琼脂上,将培养基放置于 3.7 % 的恒温箱中,同时维持 3 % 的二氧化碳环境以优化生长条件。实验结果显示,在麦康凯培养基上没有观察到细菌生长,而巧克力培养基和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则生长了非溶血性的菌落,菌落表面圆滑、凸起,具有整齐的边缘,外观呈奶油状,非常细小。使用光学显微镜检查,该细菌为革兰氏阴性的细小杆菌,并利用特殊染色技术进行观察,细菌在两极有脓染现象。为确认细菌种类,将其接种到生化发酵鉴定试剂盒中进行系列生化测试,具体方法是测定细菌对特定生化底物的代谢能力来确定其种类,从而为后续的抗生素敏感性测试提供指导。
2、病毒分离
从病鸭肝脏中无菌采集样本,然后将样本进行匀浆处理,稀释比例设置为1:5。为释放病毒颗粒,样本需经过3次冻融循环,之后进行离心操作以分离上清,在上清液中加入 1 0 0 0I U / m L 的青霉素及链霉素,以抑制细菌生长,确保病毒分离的纯度。将处理好的样本取 0 . 2 m L 接种到9、10日龄的鸭胚中,放入 3 7 % 的恒温箱进行培养。为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将在24小时内死亡的鸭胚剔除,以排除非病毒性死亡的干扰,继续观察并收集在24~72小时内死亡的鸭胚尿囊液,该阶段的鸭胚死亡通常与接种的病毒有关。分析这些鸭胚的尿囊液,观察其病变情况,如出血、充血或其他典型的病理改变,以评估病毒致病能力。同时,测定尿囊液的血凝性,以识别病毒种类。
3、鸭胚中和试验
取自死亡鸭胚的尿囊液,将其与针对DHV-1型病毒的高免血清按1:1的比例混合,混合物在 的水浴中孵化1小时,使抗体与病毒充分结合,从而中和病毒的感染能力。随后,将经过预处理的尿囊液以每胚 0 . 1 m L 的剂量接种到8、9日龄的鸭胚中,为评估抗体的中和效果,设置2组对照:一组添加抗体的尿囊液,另一组则未添加抗体,所有鸭胚在
下培养72小时。在此期间,所有24小时内死亡的鸭胚被剔除,以排除非特异性死亡因素的干扰。培养结束后,对各组鸭胚的存活情况进行观察记录,注意接种经抗体处理的尿囊液的鸭胚与对照组反应差异。比较两组间的成活率差异,可以判断抗体对该病毒株的中和能力,从而验证病原体的感染性。
4、动物回归试验
选择40只健康的15日龄雏鸭,随机均等分为4组,每组10只。在此实验中,甲组鸭只接受从 5 % 牛血清肉汤培养液中分离得到的纯培养细菌液皮下接种,细菌液的浓度调整至105CFU/mL,每只鸭皮下接种 0 . 3 m L ;乙组接种含病毒的尿囊液0 . 2 m L ,以评估单一病毒感染的效果;丙组在15日龄时先接受同乙组相同剂量的病毒尿囊液皮下接种,随后在17日龄时再接受细菌液 0 . 5 m L 的皮下接种,模拟鸭只遭受的连续感染情况;丁组接受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参照,以排除其他非特异性影响。所有组别在相同条件下隔离饲养20天,其间密切监测并记录每组鸭的成活率与健康状况,以此对比分析不同处理组间的病理反应差异。该实验可以观察到细菌与病毒感染的协同效应及其对雏鸭生存率的具体影响,进而评估并发感染的严重性,提高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六、结果与分析
1、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对从病鸭中分离出的6株菌进行详细的生化试验分析,以确定其生化特性并鉴别菌种。这些细菌株均未能发酵乳糖、麦芽糖、葡萄糖等常见糖类,反映出非发酵性的生理特征。使用明胶作为底物时,观察到明胶的液化现象,表明这些细菌具备明胶酶活性,能够分解明胶蛋白。在进行过氧化物酶及氧化酶试验时,结果均呈阳性,表明这些细菌株能够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生成能量,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尿素试验结果为阴性,说明这些菌株无法将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吲哚和硫化氢的生成试验也均为阴性,说明这些细菌无法通过代谢色氨酸产生吲哚,或通过分解含硫氨基酸产生硫化氢。上述生化特性说明这些细菌株符合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典型生化行为,该菌是鸭群中常见的致病菌,能够引起多种病理状态,如肝炎和浆膜炎。
2、病毒分离结果
病毒的分离和传代试验结果显示,接种后48~72小时内,鸭胚的死亡率高达 8 1 % ,反映了病毒的高致病性。死亡的鸭胚主要表现为肝脏呈现土黄色、体表出血广泛以及体型矮小等症状,这些特征突显病毒感染后对鸭胚器官及外观的严重影响。为验证病毒的致病机理,实验中将从死亡鸭胚中提取的1代尿囊液进行连续3代的传递实验,结果表明,每一代的接种均能有效引起鸭胚的死亡,且病理表现与初代接种相一致,证明病毒的传染性与病原性较为稳定。尽管病毒引发明显的病理变化,但在进行血凝试验时并未显示出血凝性,说明该病毒虽然具有高度的致病能力,但其机制与典型的血凝活性病毒不同,是通过不同机制引起宿主的病变。
3、鸭胚中和试验结果
对病毒感染的鸭胚进行抗体中和处理,观察其对病毒致死效果的影响。在72小时后的观察结果显示,所有接受含抗体血清处理的鸭胚均能存活并表现出良好的健康状况,没有一例死亡,说明加入的抗体能有效中和病毒,防止病毒对鸭胚的致命影响。相反,未加血清的对照组中大部分鸭胚发生死亡,表明病毒的高致病性及中和试验中抗体的保护作用。未出现死亡的事实强调抗体在预防病毒性疾病中的潜在应用价值,该结果验证了抗体对特定病毒的中和能力,展示了免疫干预在预防鸭病毒性肝炎及其并发浆膜炎中的效果。
4、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试验中,除作为对照的丁组外,甲、乙、丙三组均显示了不同程度的雏鸭发病死亡现象。甲组在接种后第3天开始出现死亡,死亡鸭主要表现有肝周炎和气囊炎,至第6天累计死亡4只,病死率达到 4 0 % ,表明细菌的致病性以及对雏鸭肝脏和气囊的影响。乙组雏鸭在接种第4天开始发病,第5天有3只死亡,病死率为 3 0 % ,死亡鸭的肝脏表面呈现土黄色,并观察到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说明病毒感染导致的肝脏病变。丙组雏鸭接种后的反应更为剧烈,首次接种后3天内开始发病,死亡数量在第7天达到高峰,共8只死亡,病死率高达 8 0 % ,反映连续接种细菌和病毒的协同致病效应。这些数据展示了病原体的高度致病性,也反映了感染后的病理变化与自然感染状况的相似性,强调实验模型在研究致病机理中的价值。
七、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
1、第一次治疗
每只鸭子注射 1 m L 的鸭肝抗体,增强鸭只自身对肝炎病毒的免疫反应。为对抗细菌感染并减轻并发症,可使用头孢曲松这种广谱抗生素,按 3 0 g 的剂量兑入 2 5 0 k g 水中供鸭只集中饮用,要求在3小时内饮完,确保所有鸭只都能获得足够的药物量。由于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会导致电解质失衡,还需并用黄氏多糖和电解多维,帮助恢复鸭只的电解质平衡,提升免疫功能。抗菌治疗持续每天1次,连续3天,以确保细菌性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2、第二次治疗
第二次治疗主要着重于增强鸭只的免疫反应以及持续的抗菌防御,在第5天给予每只鸭子注射 1 . 5 m L 的鸭肝抗体,此剂量较初次治疗增加,以加强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清除能力。鸭肝抗体的使用能够提供针对病毒的特异性免疫支持,帮助鸭只有效抵御病毒引起的肝脏病变及其并发症。为防正继发的细菌感染,继续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饮水治疗,保证所有鸭只均能获得持续的抗生素保护。抗菌药物的连续使用能够抑制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菌生长,防止感染进一步扩散。此阶段的治疗还需密切监测鸭只的健康状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病情,观察鸭只的活动力、食欲,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且副作用最小化。
3、第三次治疗
使用丁胺卡那霉素和强力霉素,二者各 5 0 g 溶于 3 5 0 k g 水中,让鸭只集中饮用并在4小时内饮完,确保每只鸭子都能均匀摄取到足够的抗生素以对抗细菌感染,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增强鸭只的整体抵抗力,加速恢复,本次治疗引入中药处方,茵陈蒿 3 0 0 g 大黄 6 0 g 栀子 1 0 0 g 板蓝根 2 5 0 g 、白茅根 3 0 0 g 黄芪 3 0 0 g 柴胡 3 0 0 g 茯苓 3 0 0 g 甘草 1 5 0 g ,这些中药材按比例混合后煎煮提取药汁,药汁供饮用,药渣则拌入饲料中,以确保药效的全面吸收。中药的使用能够调节鸭只的体质,清除体内湿热毒素,增强肝脏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治疗方案要求每日1次,连续使用3天,以保持药物浓度,对抗病毒和细菌的持续侵袭。结合抗生素的直接抗菌作用和中药的整体调理作用,能够有效控制鸭病毒性肝炎并发浆膜炎的发展,减轻病鸭的病症,加速恢复过程。
综上所述,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传播速度快且致死率极高的传染病,主要由鸭肝炎病毒引发。养鸭业规模扩展的同时,未能及时治疗该病及其常见并发症浆膜炎会引起雏鸭大规模死亡,对养殖效益造成重创。为防止此类事件,加强疾病管理与预防至关重要,应提升养殖场的日常管理,执行严格的消毒程序,并排除一切可能诱发疾病的因素,从而保障雏鸭的健康与养殖户的经济利益。
(作者单位:545400广西柳州市融安县长安镇农业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