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小反刍兽疫流行特点与精准防控措施的实践指导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26)

羊小反刍兽疫主要是指感染了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基础性疾病,对小反刍兽带来严重影响。近年来,羊小反刍兽疫作为一种高传染性的动物疫病,对同仁县的畜牧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该病以其快速的传播速度、广泛的感染范围以及严重的临床症状而着称,不仅导致大量山羊和绵羊的死亡,还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研究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于保障同仁县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旨在深入剖析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原特性、感染动物种类、临床症状、传播途径以及季节性发病规律等,从饲养管理、防疫制度、疫情监测与预警、疫情处置等多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旨在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动物疫病的防控提供实践指导。

一、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原学特征

羊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或肺肠炎等,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发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小反刍兽疫病毒隶属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与牛瘟病毒在遗传和抗原性上存在密切关联,但其独特的病原学特征使其成了一个独立的疾病实体。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形态呈多形性,通常为粗糙的球形颗粒,直径在150~300nm之间,病毒颗粒被一层囊膜包裹,内部则是螺旋中空的核衣壳结构,独特的形态结构为其在细胞内的复制与增殖提供了基础。病毒的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全长约16kb,编码多种病毒蛋白,包括核衣壳蛋白N、磷蛋白P、基质蛋白M、融合蛋白F、血凝素-神经氨酸酶蛋白HN以及聚合酶蛋白L,蛋白在病毒的生命周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病毒进入细胞到基因组的复制、转录、翻译,再到新病毒颗粒的组装与释放,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这些病毒蛋白的参与。小反刍兽疫病毒在自然环境下的外界抵抗能力并不强,对于温度、pH值以及部分物理和化学因素都较为敏感。在50℃的环境下仅需1h即可被有效灭活。在强碱pHgt;11或强酸pHlt;4条件下也能迅速失去活性,甚至在37℃的环境中放置2h,其感染力也会大幅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小反刍兽疫病毒在低温条件下具有较强的存活能力。当病毒处于长期冷冻或冷藏状态时,其组织可以长时间保持活性。在4℃的环境下,患病羊的尸体内的病毒可以在淋巴结内存活长达8d之久,这一特性使得病毒在冷藏或冷冻的肉类产品中可能持续存在,增加了羊小反刍兽疫情传播的风险。

二、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

1、羊小反刍兽的易感动物

羊小反刍兽疫作为一种极具破坏力的动物疫病,其易感动物群体主要集中在小反刍动物中,尤其是针对山羊和绵羊,其因生理特性和行为习性而成为病毒的主要攻击目标。①山羊。山羊因其广泛的地理分布、多样的生活习性以及相对较高的繁殖能力,成为羊小反刍兽疫病毒最为青睐的宿主。山羊的易感性主要源于其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生理结构,这些结构为病毒的入侵提供了便利。当山羊与病羊直接或间接接触时,病毒通过飞沫、唾液、粪便等途径迅速传播,导致整个羊群感染。除此之外,山羊的群居习性也加剧了疾病的传播速度,一旦有羊只感染,很快就会在整个群体中蔓延开来。②绵羊。绵羊与山羊在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因此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也基本相同。绵羊的毛发、皮肤以及呼吸道黏膜等结构同样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在饲养密度大、管理不善的羊群中,绵羊的易感性会被进一步放大。③其他小反刍动物。除了山羊和绵羊外,其他小反刍动物如羚羊、瞪羚等也存在感染羊小反刍兽疫病毒的风险,小反刍动物的感染不仅会对自身种群造成危害,还可能通过跨物种传播的方式将病毒引入其他易感动物群体中,从而引发更广泛的疫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种类的动物,其免疫状态和个体差异也会影响对羊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易感性。年龄、性别、营养状况、遗传背景以及先前的疫苗接种史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动物的免疫力,从而决定其是否易感以及感染后的病情严重程度。例如,幼龄动物和老年动物由于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往往更容易受到病毒的攻击,而营养状况良好的动物则可能具有更强的抵抗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病毒的侵袭。

2、羊小反刍兽的传播途径

通常情况下,羊小反刍兽疫的传播途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方式:①消化道感染。当健康羊与病羊发生直接的身体接触,尤其是在相互舔舐、嗅探或共享食物时,病毒可以通过病羊的唾液、鼻液等分泌物直接进入健康羊的消化道,通常分泌物中富含小反刍兽疫病毒,一旦进入健康羊体内,便能在短时间内大量复制并引发疾病。②呼吸道感染。病羊在咳嗽、打喷嚏或呼吸时会释放出含有病毒的飞沫,飞沫在空气中悬浮并可能被附近的健康羊吸入。一旦病毒进入呼吸道,便能在肺部迅速繁殖并引发肺炎等严重症状。③环境污染物传播。患病羊的分泌物与排泄物,如粪便、尿液、唾液等,会污染健康羊只所处的环境,包括圈舍、饲料槽、水槽、牧草等,被污染的物品和场所都会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当易感性高的羊接触到这些污染物时,就有可能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感染病毒。四是媒介物传播,如通过被污染的衣物、工具、设备、车辆等媒介物进行传播,被污染的媒介物在接触病羊后可能沾染病毒,随后在接触健康羊时成为传播媒介。五是跨物种传播。尽管羊小反刍兽疫主要在小反刍动物中传播,但理论上也存在跨物种传播的可能性。例如,某些鹿类动物、牛和猪等也可能感染病毒但通常不发病或症状较轻。因此,在防控羊小反刍兽疫时也需关注其他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种类。

三、羊小反刍兽的临床症状

1、急性型羊小反刍兽临床症状

在患病初期阶段时,病羊最显着的症状是突发高热,体温急剧攀升至41℃以上,并持续数日不退,让病羊显得极度不适,病羊的食欲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从食欲不振逐渐发展到完全废绝,进一步加剧了机体的营养消耗和脱水状况。由于无法摄取足够的食物和水分,病羊的体重迅速下降,体质急剧衰弱,随着体温的飙升,病羊的精神状态迅速恶化,从活泼好动变得沉郁寡欢,反应迟钝,甚至不愿起身活动,表现出明显的病态。从呼吸道方面的症状来看,急性型羊小反刍兽疫同样表现出强烈的侵袭性。有些患病羊会表现出咳嗽、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病羊的鼻腔不断流出大量黏液性分泌物,初期为清澈的水样液体,随后逐渐变得黏稠并带有脓性和血性,分泌物不仅阻塞了鼻孔,导致病羊呼吸困难,还成为病毒传播的重要媒介。从消化道方面的症状来看,病羊的肠道受到病毒的侵袭后,蠕动加快,分泌液增多,导致严重的腹泻或下痢。排出的粪便呈水样或带血样,并伴有恶臭气味。腹泻不仅使病羊迅速脱水、体重下降,还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严重后果,出现消化道症状的主要原因在于病毒破坏肠道黏膜、影响肠道正常功能。除了上述主要症状外,急性型羊小反刍兽疫还可能伴随其他一系列症状。病羊的口腔黏膜出现充血、糜烂、溃疡等病变,影响进食和饮水,眼结膜充血、流泪,增加了病羊的痛苦感受,被毛失去光泽、皮肤弹性下降、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全身症状也相继出现。

2、标准型羊小反刍兽临床症状

标准型病例的总病程普遍可持续6~10d左右,但在此过程中病情可能会迅速恶化并导致较高的死亡率。标准型临床过程通常始于病羊的突然发热,体温迅速攀升至40~41℃,并可能持续数天之久。高热期间病羊往往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废绝、活动减少等全身症状,预示着疾病已经对机体造成了显着影响。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病羊的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开始显现出明显的病理变化。在呼吸系统方面,病羊的鼻腔会流出大量黏液脓性分泌物,分泌物由初期的水样逐渐变得黏稠并带有恶臭气味,病羊会出现咳嗽、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呼吸困难和肺炎的发生,以上症状的出现是病毒侵袭呼吸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的结果。腹泻是标准型病例中最为显着的症状之一。病羊频繁出现水样或带血样的腹泻,粪便恶臭难闻,这直接导致病羊迅速脱水、体重急剧下降,并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严重后果,腹泻不仅影响了病羊的消化系统功能,也加剧了其整体健康状况的恶化。病羊的眼部也常出现结膜炎等病变,眼睛上会附着较多的分泌物,眼球半睁、浑浊、肿胀,鼻部周围也有明显的鼻涕分泌物。除此以外,大多数病例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每分钟呼吸25~30次之间,一分钟心跳次数也可达到90次左右。在听诊时能够明显听到支气管的呼吸音加重这提示着呼吸道黏膜的充血、水肿和炎症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少数患病羊的口眼与牙龈还会出现溃疡等病变这可能是由于病毒侵袭口腔黏膜并引发炎症反应所致,而处于妊娠阶段的母羊一旦感染该病还可能出现流产等严重的并发症。

3、温和型羊小反刍兽临床症状

温和型羊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初期与急性型相似,但随后展现出独特的病程特点。病羊初期可能出现发热、食欲减退及类似感冒的轻微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温和型病例的一个显着标志是在鼻孔、口腔及下颌部周围形成脓包和结节,这标志着病情已逐渐进入晚期阶段。与急性型相比,温和型的病程更长,但症状相对较轻,病羊在持续10~15d后,症状会明显减轻甚至完全消失,康复率较高。虽然温和型羊小反刍兽疫对羊群的威胁虽不及急性型紧迫,但仍需养殖者密切关注,及时采取必要的诊断和治疗措施。

四、羊小反刍兽的防控措施

1、做好羊小反刍兽疫情处理

在应对羊小反刍兽疫的防控工作中,严格落实疫情报告制度至关重要,是有效遏制疫情扩散、保障养殖业安全的关键环节。首先,一旦发现养殖场内出现疑似或确诊的疫情,养殖人员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将情况准确无误地报告给基层兽医站或同仁县动物疫病防控管理部门,同时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向上级领导层通报疫情详情,要求迅速、准确,以确保防控措施能够及时、有效地部署和实施。其次,疫情发生后的区域划分与管理同样不容忽视。疫点、疫区和危险区的明确界定,为后续的隔离、消毒和扑杀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指导。疫点作为疾病发生的源头,必须实施严格的封锁和控制。疫区作为疫点周边的潜在受影响区域,也需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而危险区则作为更广泛的安全防线需加强监测和预警,以此来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最后,在疫情发生的区域内必须严格限制人员流动,同时做好全面的消毒管理措施,为了彻底消除疫情隐患,在必要时应对病羊进行扑杀处理。

2、加强羊群饲养管理工作

同仁县气候湿润、冬季冷热多变,有效预防和控制羊小反刍兽疫病的关键在于做好饲养管理工作。首先,每批羊出栏后应立即对其生活环境进行全面的冲洗、清洁及彻底消毒,确保不遗漏任何可能藏匿病原体的角落,这是切断疾病传播链、防止下一批羊群感染的重要步骤。其次,饲养环境的空气质量对羊群的健康至关重要。冬季虽冷,但通风工作绝不能忽视。要确保羊舍内空气流通,及时排除有害气体,减少羊只吸入有害物质的机会,从而提高其抵抗力,降低羊小反刍兽疫病的发病风险。与此同时,为羊群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并根据其生长阶段和健康状况适时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是增强其体质、提高免疫力的有效手段。为此,要严格把关饲料质量,禁止使用霉变或过期的饲料,合理控制肉骨粉的饲喂量,以防饲料中的病原体对羊群造成危害。最后,定期清理羊舍内的粪便和垃圾,减少病原体滋生的环境;对处理出来的粪污进行焚烧或发酵等无害化处理,防止其对环境造成污染和二次传播。应确保每周对羊舍进行一次全面消毒,全场至少每月消毒两次。在选择消毒剂时,可以考虑使用10%浓度的漂白粉或2%浓度的氢氧化钠等高效消毒剂。消毒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操作,确保消毒剂充分挥发后再进行下一步处理,同时还要对室外环境进行定期喷雾消毒,以杀灭可能存在的小反刍兽疫病原体。

3、羊小反刍兽疫疾病的科学药物治疗

为了有效预防羊群中小反刍兽疫疾病的发生,必须严格遵循同仁县当地畜牧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并定期为羊群接种小反刍兽疫活疫苗。对于新生羔羊,应在其达到1月龄时及时接种,每头羊的接种剂量为1mL,以确保其获得足够的免疫力。除了定期对羊群接种疫苗之外,还需要在发现病情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一旦发现羊群中有羊只出现精神萎靡、持续高热、食欲不振、呼吸不畅等疑似小反刍兽疫的症状,应立即隔离病羊并进行确诊。若确诊为小反刍兽疫,可及时为患病羊注射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等特效药物,以中和体内病毒,提供高达98%的保护性效果。对于未确诊但表现出类似症状的羊只,可采取氟尼辛葡甲胺注射液等退烧针进行退烧。若病情较为严重,如伴有呼吸困难、咳嗽、眼睛发红、严重腹泻及脱水等症状,则需同时注射羊免疫肽与头孢、刀豆素肌肉分点注射等药物进行紧急治疗,每日1次,连续注射2~3次通常能取得显着疗效。除此以外,根据患病羊的体重,还可采取肌肉注射羊速清的方式进行治疗。注射0.1mL/kg的羊速清,每日1次,连续注射2d,同样能够收获良好的治疗效果。

4、对羊小反刍兽疫进行定期疫情监测

为了有效应对羊小反刍兽疫的防控挑战,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全面而高效的监测机制。根据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疫病监测点,实现对潜在疫情风险的全面覆盖和实时监控。监测点应定期收集并上报疫情数据,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在加强监测机制建设的同时,还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如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利用媒体平台等,广泛宣传小反刍兽疫的危害性、防控措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让广大羊养殖户深刻认识到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消除其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从而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疫病的防控行动中来。

(作者单位:811300 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隆务镇农牧业技术服务站)

标签:  病毒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