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文科的建设强调注重学科的协同性和融会贯通。高校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对新文科的要求,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基于此,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传媒系实践教学为个案,提出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传媒人才实践能力提升的举措。
关键词
新文科 农业高校 涉农传播
市场的发展变化,必然影响传媒业的人才需求。为适应媒介融合发展需求,培养实战型人才成为高校传媒专业挑战的核心命题。
在新工科、新医科和新农科之后,“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动新文科的建设[1]。新文科的建设更强调学科的融会贯通和协调发展。本文将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探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传媒人才特色培养模式的变革。
一、新文科的内涵
美国希拉姆学院最早提出了“新文科”的概念,强调学科的发展应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2]。面对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更强调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在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大多数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不仅设置了理论的课程,如传播学、新闻学、媒介概论等,也设置了众多强调实践的课程,如摄影、摄像、纪录片创作等。作为将来的传媒行业从业者,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媒体人的媒介素养,更需要经过实践训练,将理论知识加以运用。随着新兴媒介的发展和变化,AI、VR、AR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传媒人才的培养需要向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方向转变。
相较于传统的文科概念,新文科更加强调学科的交叉重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多学科的协同共进。新文科强调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融合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加强学生在专业能力上的“深耕”和“专耕”能力,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生。第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是新文科的基石。新文科结合媒介融合大背景,提出文科建设的新议题。第三,新文科强调基础学科的融合。新文科不仅重视“文”,也重视“理”的融合,将统计学、高数等课程加入课程建设体系,传统文科与应用文科并重。
在媒体深度融合时代,行业的变化必将影响传媒人才培养方案的变化,人才培养要适应传媒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因此,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也需要随着传媒业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调整。
二、传媒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目前,传媒人才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构以及教学方式上都存在与行业需求脱节的现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传媒人才培养方案更迭滞后
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前就已经制定好,一旦制定好,四年的课程设置也已经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最快也是以学年为单位,这也就造成了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传媒行业需求脱钩的现象。
在传媒行业迅速变化的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迅速扩张,传媒专业的转型和增设新方向也在同步进行。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等都增设了网络与新媒体方向,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增设了人工智能专业。对于高校来说,依托高校的自身学科优势,结合传媒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是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改革措施。
(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匮乏
在传媒行业迅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实践经验丰富且学历职称高的高校传媒教师凤毛麟角。如今,高校教师的准入门槛高,行业内经验丰富的人才无法深入到传媒教育的队伍中,虽高校有积极引进人才计划和校外导师合作教学项目,但是非常规的讲座并不能改变传媒专业教学内容整体滞后的现状。人才引进计划大多以职称、学历作为评判标准,许多业界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很难成为传媒教育的中坚力量。
(三)传媒实践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与传统文科教育体系不同,传媒作为一门应用型文科专业,一味强调对于新闻采编基础和传播学的理论学习是无法满足学生在日后实践当中的需求的。传统文科视野下的刻板印象影响着传媒专业的人才发展,许多院校将课程的前3年设置在教室内进行理论学习,大四才给予学生约3至5个月的实习期限,而实际情况当中所需要的技能与知识和学校教授的大相径庭,这种“断层式”设置使得学生无法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也使得学以致用的初衷无法实现。
(四)传媒业的就业前景影响
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方案以采编播为基础,新兴媒体行业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储备不够,本科毕业后就业出路有限。因此大多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读研读博以回避就业的压力。造成高校引进的高学历人才缺乏实践经验,大多是高校闭环生产出的学术型研究人才。由此可见,积极推荐人才培养方案的深入改革,引进业界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增强学生的市场实践能力,才能良性推进传媒学子的就业问题。
(五)新媒体时代下对传媒人才的要求提高
多元的传播技术使得传播更加多元化,AR、VR、人工智能的使用要求传媒从业者掌握更多的技术以跟上时代变化。传播的主体性相较以往更加丰富,“非专业媒体人”通过互联网参与到内容生产之中,使得传媒领域呈现跨学科、跨专业的态势。传媒领域呈现的技术下沉趋势使得人人都成为生产者,因此传媒人才的培养必须因时导利,进行改革。各大院校须根据自身院校的优势,引导传媒专业与优势专业相结合,跨学科多专业融合,拓宽传媒专业路子。
三、新兴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
(一)结合自身学科优势,明确培养目标
传媒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跨学科的、复合型的人才。因此学生不仅需要深厚的人文素养,也需要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开放性的知识结构。人才培养方案需掌握行业趋势,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未来从业所需技能,加大在大数据、云计算、虚拟技术等方面的下沉性学习投入,同时加强院校与行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鼓励院校探索新的媒介表现形态、信息传播机制、内容组织形式等等。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该校完善发展的农业学科给予该校传媒专业丰富的农业资源,农业也成为该校传媒学子的独特优势,以此类推,各大院校便可以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传媒专业,形成“百校百态”的良性循环系统,最终培育出具有敏锐的行业嗅觉,在交叉领域中拥有较强的创造力、感知力、执行力,能够应对复杂传播环境的卓越性传媒人才。
(二)产学研结合下的学习方式改革
新兴传媒人才的培养要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满足行业变化中传媒人才的需求,所以培养新兴传媒人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产学研相结合,践行专业导师加校外导师的模式,与业界协同培育人才;积极开设强实践的短期特色课程,为无法长期驻扎的业界师资与国际化资源打开与高校链接的窗口;将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化整合,去除传统教学中单一重复的教学内容,在“以合为减”的原则下探寻系统化的培养模式。当产学研建设一体化,更新同步化,就能使技术革新、行业发展倒逼教学进步,以研促教,以教优学,促进教师紧跟时代,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理念,培养时代性新兴传媒人才。
(三)个性化教学方案定制
日新月异的传媒技术和不断变化的业界要求都对传统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发起了巨大挑战,以传媒专业为基础,跨界交叉其他学科的“传媒+”思路成为打造特色新文科通识教育体系建构的共识。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更新换代使得行业对传媒人才的硬技术(Hard skills)有着更高的要求,面对纷繁复杂的技术选择与方向,高校应利用网络平台课程资源,做好学分认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喜好进行学习选择,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学习,将学习自主权交由学生掌控。高校还可以发展“传媒专业+新学科”的融合模式,与高校自身优势学科资源、文化资源、地理资源相结合,在融合模式中细分专业赛道,鼓励传媒学子在深耕传媒专业的同时,加强多学科跨领域学习,培养自身的优势竞争力。
四、新文科背景下华南农业大学传媒系实践教学
2006年,华南农业大学传媒系成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秉承“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弘扬“笃学明德、躬行践履”的丁颖精神(丁颖,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大重要开创者之一,被业内称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以培养“有温度负责的传媒人”为目标,招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近20年来,培养千余名传媒学子,不仅输送至电视台、报社等传统媒体,也为新兴媒介平台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面对传媒业的变化,在新文科的背景下,华南农业大学传媒系依托农科院校的优势学科,培养涉农传播跨学科人才,在兄弟院校和业界有一定的影响力,示范效果明显。
(一)重塑人才培养观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华南农业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传媒系2020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行业变化的需求,提出了培养“服务农业的传媒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和增设了大量新媒体的课程。例如,《涉农传播》《网络直播》《新媒体运营》《融媒体创意》等课程。此外,艺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同时,增设学院平台课程,动画、音乐、设计专业的相关平台课程,进入学生的选修课程。学生跨专业平台课程的学习,更加适应传媒人才的市场需求。
华南农业大学在提出培养“全链路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同时,还要求培养有思维深度和广度的传媒人才。首先,夯实、修订基础课程,原先的《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改为《媒介概论》,增设《媒介素养》《政务融媒体传播》课程。其次,人才培养方案内容先减后加,以满足产学研结合及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要求。
(二)产学研结合的教学体系
华南农业大学为了改变现有传媒教育中存在知识固化、老化和窄化的现象,通过多渠道,聚合传媒产业和教育资源,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首先,建立基础理论、前沿资讯和专业技能的融合。其次,与企业建立良好互动关系,形成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再次,核心创作课程突破封闭式教学,实现校外导师联合教学,针对市场项目完成实践。
1.专业教师派出去,业界专家请进来
鉴于高校教师引入门槛高,业界专家难以持续深入教学的难题,将原有的专业教师派出去,进入传媒一线参与新媒体的传播实践,将实践经验灵活应用到教学课堂上。面对数字原住民的学生,大多数教师已经不再有信息优势,更应深入传媒改革的一线,了解业界、智能传媒产业的运作模式和对人才的需求,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内容。
除了将专业教师派出去,也要将业界专家请进来,并且形成常态化的模式。业界的专家和管理者的引入,不仅使低年级的学生明晰自己专业前途,提早规划专业的职业生涯;也对接了高年级学生实习、实践以及就业的通道。
因此,专业教师基础专业知识的教授结合业界专业的行业前沿分享,必将实现专业人才生产的良性循环。
2.立足大湾区资源,开设专业研学营
华南农业大学传媒系进一步整合学界和业界的资源,与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传播学系建立良好互动关系。两校传媒专业的教师共同申报课题,由专业教师带队学生形成常规化的专业互访和交流模式。华南农业大学的传媒学子在2023年暑假期间,受邀参加了澳门教育局资助、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主办的“记录澳门研学营”。澳门科技大学的传媒学子也多次由专业教师带领下,来到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进行“农业+艺术+媒介”的主题探讨研学营。
实践性、前沿性和国际化的研学营活动,有效地弥补了理论学习的短板,促成了“交流促学,实践致用”的模式,进而进一步促成跨学校、跨专业协同育人的机制,为下一步的“学分互换、证书互认”打下基础,也提升了学生在行业和国际院校中的认可度。
3.专业核心课程的市场化对接,模块化整合
传统的高校传媒教育中,以课程为单位,进行教学、考核等一系列的教学设计,而针对传媒行业高协作性的需求,各门课程之间界限模糊。因此,华南农业大学传媒人才培养方案由简入难,由单一到综合,设置联合培养的课程和实践。比如,设置在本科三年级的《联合创作》课程,考查学生镜头运用、剧本创作、音效与录音等多项技能,也由多位老师带领和指导学生创作,指导教师共同评分。
此外,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对接市场项目,由专业教师和校外教师共同指导,协同完成创作。在与叁川传媒对接的学习实践中,学生在华南地区最大的直播基地,学习了直播的流程,也进行了短视频创作的实践,真正实现了课堂知识在市场的渗透和活化。
(三)“通专并进”,工作室带动自主学习新模式
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中,强调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和以专业为核心的标准化教育,重建“通识性课程和专业课程”融合的培养方案,以专业优秀人才组建的“工作室”带动传媒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进而激发传媒学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执行力。
1.增设农科创新课程,加强通识教育
华南农业大学在全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加入了特色的通识性课程《农事通识训练》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专业课程授予了学生标准化的专业技能,特色的通识课程更是赋予了学生完备的知识构成、综合素养以及富有特色的跨专业技能。学生在农业院校中学习传媒专业,结合农业的需求,可以更好地扶农助农,振兴乡村。
2.学以致用,“三下乡”助农传播常态化
依托农业院校的大背景,积极发展涉农传播,在基础知识的支撑下,每年暑假的三下乡是学生实践的重要渠道。由专业教师带队,深入乡镇,服务县级融媒,助农直播,拍摄助农短视频。真正做到“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研究做到田间地头。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路径多元化:工作室+自主学习
随着新兴媒介的发展,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发生了转变。如何有效提升教与学的效率,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诉求,提供个性化的新型学习方式成为主导[3]。华南农业大学传媒专业线上学习平台的内容丰富,不仅有专业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提供的大量精品课程,而且在视频平台bilibili上,也有大量的专业和前沿讲座。优质的学习资源触手可及,还需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华南农业大学鼓励传媒专业优秀的同学组建工作室,专业教师帮助对接专业项目,在自主学习结合专业教师指导的配合下,实践中检验学习效果,再由工作室的优秀传媒学子带动其他传媒学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结语
新文科背景下,华南农业大学传媒专业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多元化的探索,遵循国家乡村振兴的指导方针,培养涉农助农的传媒人才。当然,在高校加强专业改革的过程中,“实践育人”的观念应深入其中,优化教学内容,强化教学实践,培养基本功扎实,紧跟市场的应用型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兆碌.新文科建设与教育学的时代变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31-35.
[2]郑建鹏.新文科背景下艺术院校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辨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5):26-34.
[3]牟智佳.“人工智能+”时代的个性化学习理论重思与开解[J].远程教育杂志,2017(3):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