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中的“共同体”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25 阅读(211)

摘要

为探讨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策略,本文以学者、期刊、媒体组成的“共同体”为研究对象,对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影响力提升等层面进行了分析论证。研究认为,“刊学共同体”的建设,为学术期刊的优质内容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期刊共同体”的建设,为学术期刊之间搭建桥梁,在竞争中促进发展,在合作中强化同行评议的学术监督机制;“刊媒共同体”的建设,将有效运用不同媒介的新媒体平台,提升学术期刊的综合影响力,同时促进媒体的内容建设,为社会提供权威有效的信息。学术期刊通过“刊学共同体”“期刊共同体”和“刊媒共同体”作为一个整体来建设,从而提升影响力和传播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刊学共同体 期刊共同体 刊媒共同体 学术期刊

一、引言

融媒体时代,互联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互通互联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交流得那么顺畅。作为人类社会知识生产重要媒介的学术期刊,在媒体各个层面、多个体系高度融合的时代,如何实现与时俱进,运用好当前的信息资源和技术优势,进一步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实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成为学术界和编辑出版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2021年5月18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提升学术期刊的责任与担当,本文从整体的视角,通过建立“刊学共同体”“期刊共同体”和“刊媒共同体”,提出学术期刊应对信息科技进步时所应遵循的发展路径,从而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实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媒体融合对学术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针对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的路径遇到的挑战和机遇、困境与发展对策等,学术界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和探讨[1][2][3]。但这些研究一般针对学术期刊利用新媒体技术方面的研究,但对其技术背后所形成的对期刊发展的重大推动力的论述则还不够深入。媒体融合提供了直接、快速高效的交流手段,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手段联结作者、读者和期刊,形成共同体来促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以对“刊学共同体”“期刊共同体”和“刊媒共同体”展开研究,通过“三位一体”的建设,在学术期刊内容建设、竞争发展、促进学术监督评价机制、扩大学术期刊传播广度等方面进行探讨,对提升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进行探索,以期为学界和业界提供一种新的思考。

二、刊学共同体,优质内容生产的生命线

“刊学共同体”是学术期刊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和行业个体等产学研机构达成合作的一个组织,为学术期刊紧跟前沿动态、社会热点问题等选题策划提供智力支撑。双方相互合作,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在专业的学术期刊进行发表,为学界、业界和社会提供参考。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用户获得信息的速度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流动获得极大的解放,用户在不同地点可以同时接收信息,共享信息带来的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期刊的选题和策划,需要考量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何满足读者用户的需求,这对学术期刊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立“刊学共同体”是学术期刊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快速提升期刊内容高质量建设和期刊影响力的有效路径之一。

(一)“刊学共同体”为学术期刊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内容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立刊之本。内容建设是期刊发展的生命线,每一本期刊都需要优质内容作为支撑,这是期刊发展的基石。如何做好学术期刊优质内容的建设,是每一位办刊人都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学术期刊的作者来源于高等院校的教师、科研机构的研究者、行业协会的会员、从事该领域的从业者等等,他们根据学术期刊的定位、宗旨、栏目设置等,撰写相关的研究论文,在学术期刊进行刊发,为学界、业界和社会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资讯。

学术期刊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和行业个体等产学研机构建立“刊学共同体”,不仅可以追踪学术前沿问题,还可以把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刊学共同体”的建立,也是学术期刊聚集作者群的一个有效过程,学术期刊根据办刊宗旨和栏目设置等,寻找合适的作者进行选题策划。优质内容的建设,永远是学术期刊追求的目标,作者群为期刊撰写学术论文的水平决定了学术期刊在学界、业界的地位和权威性。建立“刊学共同体”是为了更好地繁荣学术,策划符合时代前沿的专题,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充分发挥“刊学共同体”的作用

“刊学共同体”的建立,不仅为期刊的内容建设提供坚实基础,也为学术发展提供平台。“刊学共同体”的建设,是将人类知识生产最有智慧的学者聚集在一起,他们将在学术讨论中发挥智库作用,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充分发挥“刊学共同体”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围绕学术热点,策划专题,培养青年学者

学术期刊是刊发各个垂直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平台,而学术前沿动态掌握在产学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手中。期刊与产学研机构建立“刊学共同体”的同时,通过召开研讨会,围绕某一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动态,开展学术前沿问题的探讨。通过与学界、业界专家探讨某一领域的学术前沿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学术经典问题等,策划专题栏目,刊登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探讨学术的发展。

学术期刊不仅仅是通过专家学者的策划,探索前沿研究动态,同时也要根据学术未来发展的需要,培养青年学术研究者。“刊学共同体”通过学术会议,将老中青学者召集在一起,共商学术问题,探讨学术发展,为培养新青年学者提供学术研究平台。

青年学者是未来学术发展的希望,也是这个世界未来发展的希望。“刊学共同体”要致力于青年学者的培养,为青年学者策划专题和相关栏目,为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提供刊发平台,为学术发展培养接班人,发挥学术期刊传承和发展的作用。

2.围绕社会需要,举办项目活动

学术发展为社会知识的生产提供基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产力知识源泉,为社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帮助和参考。学术期刊将学术研究通过论文形式将成果传递给社会,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体现。

“刊学共同体”通过举办相关活动,将学界、业界和相关社会人士有机链接在一起。“刊学共同体”通过会议聚合学术研究的团队,通过会议的议程设置和学术问题的探讨,不断形成新的学术力量,推动学术进步,从而推动学术期刊的发展。“刊学共同体”可以在某一领域分层次建立“学术智库”,为学术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通过“刊学共同体”的建立与社会行业的链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方法的正误,从而推动学术的进步。“刊学共同体”通过学术期刊这一媒介载体,将产学研机构与社会行业有机链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共同举办项目活动,推动学术研究服务社会发展,将学术成果落地,推动社会进步。

三、期刊共同体,在竞争中抢抓机遇

在媒体融合时代,信息的传播打破空间壁垒和时间限制,压缩空间造成的不均衡,实现共时共享的信息传播。学术期刊要适应媒体融合的环境,在竞争中寻找差异化,避免同质化竞争,增强竞争力。在垂直领域的学术期刊,要为学术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刊发平台,适应时代的发展,建立“期刊共同体”,实现共赢机制。所谓学术期刊共同体,指的是那些在学术关怀、办刊理念、价值追求、精神气质、行业规范等方面具有共性的期刊,彼此监督、平等对话、资源共享,以服务学术、推进学术发展和学术繁荣为宗旨而形成的组织[4]。垂直领域建立的学术期刊共同体,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同时也将促进期刊的选题策划、编辑校对等业务的提升。

(一)“期刊共同体”在竞争中促发展

2012年11月3日至4日,由《学术月刊》发起,44家期刊响应的学术期刊共同体“滨河海学术期刊联谊会”宣布成立[5],拉开了国内期刊学术共同体建构的帷幕。“滨河海学术期刊联谊会”是一个民间自发的、带有俱乐部性质的学术期刊共同体组成联谊会,目的是为了激励自我、约束自我,更好地服务学术、繁荣学术、推动学术创新[6]。共同体成员彼此监督,共同推动学术发展,在国内期刊共同体的成立与发展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2017年7月27日至28日,由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海南省社会科学院、《红旗文摘》杂志社联合主办的“沿海省区期刊共同体建构研讨会”在海南海口召开。沿海省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辐射中心,沿海省区的学术期刊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引领和推动“一带一路”研究重任。沿海省区期刊共同体本身也是一个新的资源整合机制,是一个对话和讨论的平台[7]。2020年10月22日,“北方期刊发展联盟智库”在长春成立。“北方期刊发展联盟智库”以“跨界、创新、协作、共赢”为宗旨,立足于北方地区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联盟各方的共同利益,以推动北方期刊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政府导向,行业推动,社会参与,形成合作交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8]。“期刊共同体”在我国期刊界已经逐步开展,并进行有益的探索,相互协调,策划专题,促进学术期刊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这为“期刊共同体”的发展提供一种借鉴。

建立“期刊共同体”,学术期刊之间可以在不定期的时间段,通过线上和线下召开期刊研讨会。不仅可以讨论期刊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相互借鉴经验,取长补短,促进学术期刊的良性发展,还可以进行学术选题的策划,当遇到重大学术选题,“期刊共同体”可以同时推出相关专题策划,在学界、业界和社会引起关注和讨论,为学术的发展提供平台支持。“期刊共同体”可以联合举办学术征文活动,将学术前沿的学术动态融入到学术征文活动中,通过“期刊共同体”及专家智库团队进行评选,将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章在“期刊共同体”的学术期刊进行刊发,促进学术进步。

“期刊共同体”每年可以针对垂直领域的学术问题,评选年度学术热点问题,及时传递给学界、业界和社会,让从事相关研究的从业人员在短时间内了解学术动态。同时避免学术期刊之间恶性的学术竞争,相互拆台,避免同质化竞争,造成学术资源的浪费。同类垂直领域的学术期刊,通过“期刊共同体”的建立,为学术的发展,打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刊发平台。

(二)“期刊共同体”的学术监督机制

在垂直领域的学术期刊,作者群具有高度的重合度,“期刊共同体”可以建立学术监督机制,对学术造假行为进行坚决抵制,为学术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期刊共同体”建立的学术监督联盟,可以及时互通信息,为学界、业界和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刊发学术成果的平台,不让学术造假和不良行为危害学术的发展。

复旦大学李剑鸣教授指出,当前学术界学术评价存在“行政主导”“过度量化”和“以刊评文”的严重弊端,存在“权力支配”“人情主导”和“标准缺失”现象,这些都会使学术评价的意义受到严重的损害[9]。学术期刊建立的“期刊共同体”与垂直领域的专家智库团队进行合作,建立学术评价标准,逐渐形成同行评议机制,对垂直领域学科重要的研究成果进行评选,对在学术上有重大进展的学术文章进行评价与肯定,促进学术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发展机制。武汉大学刘金波教授指出:“虽然现有评价体系指向不同,标准不一,评价各异,它们在学术活动中都曾经或者正在发挥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学术界对其争议较多,特别是有两大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一方面,现实存在的简单的唯数量论和唯期刊论的评价广受争议。这种评价是成果数量+期刊级别的简单评价方式,亦即单纯的定量和简单的定性、单一的期刊评价和单薄的成果认定的方式。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对此也往往疲于奔命,不堪其苦。另一方面,在评价的顶层设计上还存在需要解决的七大问题,分别是:一、为何评、谁来评、评什么、如何评的问题;二、平台为王还是内容为王的问题;三、创新驱动还是利益驱动的问题;四、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的问题;五、分类评价还是综合评价的问题;六、国际视野还是中国特色的问题;七、主体评价还是客体评价的问题。”[10]从对期刊级别的评价论刊发文章的质量的观念转向对文章质量的同行评议来评价文章学术质量的高低,这样既促进了研究者的研究水平不断的提高,剔除粗制滥造的文章和学术不端的文章,同时也促进学术期刊的改革,提升编辑的素养,以文章质量高低确定刊发标准,为学术的发展营造好的刊发平台和机制。

“期刊共同体”学术监督机制的建立,不仅为学术发展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环境,促进学术朝良好的方向发展,还将在国际学术界、期刊界树立典范,树立标杆,打造“期刊共同体”品牌,提升“期刊共同体”刊发文章的质量和影响力。“期刊共同体”的建立,不仅促进学术期刊的内容建设,提升学术期刊共同体和编辑共同体的荣誉感,同时促进学术的发展,提升学术期刊高质量建设水平和影响力。

四、刊媒共同体,提升期刊的传播影响力

2023年8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11]。中国网民数量已逾10亿,互联网的使用率和规模庞大,人们通过电脑和手机移动端获得有效信息,为“刊媒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刊媒共同体”是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学术期刊与其他媒介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相互支持的合作传播组织,学术期刊为其他媒介输送优质的研究成果,其他媒介为学术期刊的内容传播提供平台支撑,形成信息共享,让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刊媒共同体”的建立,为学术期刊的传播插上翅膀

学术期刊是人类社会知识生产传播的重要平台,学术期刊肩负着知识生产刊发的重任,是人类社会重要文化遗产表现的载体,媒体融合打造的聚合新媒体平台让学术期刊刊播的知识得以有效地传播。

媒体融合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源,在多中心圈层传播的路径下,学术期刊要发挥自身优势,也要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运用好传播技术和规律,在用户聚合的新媒体平台上传播学术期刊的好声音,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虽然学术期刊也是媒介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但是它的社会传播效果与大众类期刊、报纸、网站、广播、电视、“两微一端”新媒体等媒介平台的传播效果相比会弱一些,这与学术期刊的传播形态具有重大关系。学术期刊要有“刊媒共同体”意识,运用好新媒体平台,进行有效传播。

学术期刊与社会大众媒体联合策划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可在线上和线下同步进行,就相关问题设置议程,为大众答疑解惑。进行资源整合,与政府、企业等相关部门行业进行合作,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媒体支持,为国家治理提供智库支持。通过“刊媒共同体”的建立,利用其他媒体的优势,共享信息,通过新媒体平台多中心圈层传播的机制,为学术期刊内容传播插上翅膀,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为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二)“刊媒共同体”优势互补,传递人类知识文化遗产

信息传播发达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的碎片化和海量化,在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平台中,读者用户更需要深度报道和优质内容的阅读。信息创造价值,信息改变世界,信息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传递有价值的信息、有深度的报道,是时代的需要,是刊媒人的职责。

学术期刊不仅仅是人类知识的重要传播平台,也是创新学者聚集的平台。学术期刊与其他社会传播媒体形成“刊媒共同体”可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学术期刊为社会大众媒体的报道提供专家智库的推荐,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度解析,满足用户的需求。

社会大众媒体与学术期刊的合作,不仅可以提升媒体刊发内容的质量,对社会问题分析的权威性也将大大提升,社会大众媒体还可以将学术期刊刊发的重要内容,通过社会大众阅读习惯,用新闻的语言进行二次编辑或转载传播,提升人类社会对知识认识的理解和学习,传递人类创造的知识文化遗产。“刊媒共同体”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影响力和传播力,有利于实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达到共赢的局面。

结语

在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作为社会最重要的知识传播平台,将“刊学共同体”“期刊共同体”“刊媒共同体”作为一个整体来建设,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内容建设,学术期刊之间在竞争中促进学术发展,通过建立学术评价机制,利用媒介之间的融合,来传递学术期刊的知识创造,能有效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实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当然,学术研究还需要在现实应用中体现出来,未来需要学术界和期刊界更多地参与到共同体的研究和建设之中,推动学术期刊为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承和推动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吉海涛,郭雨梅,郭晓亮,张璐.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新模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60-64.

[2]朱剑.构建互联网时代学术传播的新秩序:以高校学术期刊发展战略为中心[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2):66-80.

[3]张海生,蔡宗模,吴朝平.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历程、问题与展望[J].中国编辑,2018(1):76-82.

[4]龚紫钰.学术期刊共同体:内涵特征,功能定位与建设路径[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50.

[5]首届滨河海学术期刊创新论坛在沪举办[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6]“滨河海学术期刊联谊会”章程[J].学术月刊,2012(11).

[7]邓颖颖,吴秋花.探讨期刊学术引领作用加强涉海省区期刊发展与合作:“期刊共同体建构研讨会”会议综述[J].南海学刊,2017(9):115-117.

[8]北方期刊发展联盟智库成立,[EB/OL].(2021-05-10)[2022-09-09].http://www.zgjx.cn/2020-11/02/c_

139484375.htm.

[9]李剑鸣.自律的学术共同体与合理的学术评价[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4-75.

[10]刘金波.期刊学术共同体与学术评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3-14(6).

[11]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 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6.4%[N].光明日报,2023-8-29(8).

标签:  共同体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