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生产中数据与人的关系辨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8-25 阅读(278)

摘要

数字化背景下,新闻实践和新闻生态产生了革命性变革,传统新闻被数字新闻所取代,技术日渐成为新闻生产网络中的核心行动者。从历时性角度来看,数据在新闻生产中历经了内容辅助—叙事驱动主体—技术隐喻的角色转变。在数字新闻生产中,数据技术作为底层架构借助自身的技术特性转译新闻工作者的需求,与此同时,新闻工作者将公共利益这一诉求转译到数据技术的运用与改进中。数据技术与新闻工作者以此形成联结和互动,构建起数字新闻生产网络。以动态的视角观之,可发现新闻工作者的主体性逐渐受到影响,但若放弃人类中心主义,可找寻到人与技术更好的关系模式,形成关涉伦理、价值等方面的人机协同的数字新闻生产网络。

关键词

数字新闻 数据 行动者网络 主体性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新闻走向数字新闻。数字技术变革了新闻生产主体、新闻生产机制以及新闻文化等,新闻边界、新闻职业边界被打破[1],在此背景下,数字新闻应运而生。具体而言,数字新闻是“由数字媒体生态所培育的,旨在对社会现实进行再现、建构和介入的信息关系网络。”[2]数字技术已深刻嵌入到新闻生产中,不仅对新闻生产、流通上带来革命性颠覆,技术的误用与滥用也可能给新闻公共性、新闻组织权威带来风险。面对新的新闻生态,传统的新闻话语体系已无法满足数字新闻学的发展,如何认识数字新闻,如何看待技术的作用,以及如何处理数字新闻中人与技术的关系成为当前数字新闻研究的重点。作为技术变革的产物,研究数字新闻理应从技术入手,超越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从双向互动的角度分析技术如何介入到新闻生产中,如何与新闻工作者互动,揭示隐身于数字新闻生产背后的技术,进而呈现技术对新闻生态产生的影响。

而数据技术作为数字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数字新闻生产的底层技术架构,对数字新闻生产、流通都产生了显着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数据技术入手,从动态演变的视角观察数据技术如何成为数字新闻生产中的核心要素,从数据技术与新闻工作者构建的关系网络把握双方的关系。

一、文献综述

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认为世界是一种不断生成的网络,人和非人都是具有能动性的行动者,人与非人一起构成多元的节点,并通过实践和行动构成不断生成变动的联系[3]。其中,“行动者”“转译”“网络”是其核心概念。行动者包括人类主体以及动物、文本、技术物等非人类主体,只要能对事物状态改变起到作用的,都属于行动者[4];转译指的是行动者将自身与其他行动者的兴趣利益相关联,进而使其他行动者认可自身主导构建的网络并参与进来[5]。网络不是实体意义上的有形网络,而是行动者操作之下、指涉关系的无形网络[6]。作为一种新范式,行动者网络理论带来了观念上的挑战和革新,将非人视为行动者,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认识倾向,认为社会因素、科学技术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突破了传统二元论模式下的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之争。由此可见,人与媒介之间并非使用——被使用的关系,相反二者构成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行动者。

随着媒介技术越来越深刻地嵌入到社会生产生活,行动者网络理论不仅受到传播学者的关注,还引发了新闻学者的追捧。近年来,学界开始重视媒介技术的物质面向,如传播学者在整合传播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STS)的过程中,发现传播研究必须回到物质的经验层面,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可供性从微观和中观探索人与媒介技术交互的动态过程[7],媒介物质性研究已经成为国内传播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与之相应,新闻学研究也尝试从技术可供性概念与行动者网络理论展开,挖掘数字新闻实践中的物质性问题,突破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探讨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8]。行动者网络理论甚至成为讨论新闻业物质性问题的主导性理论工具[9],同时也被广泛运用于数字新闻研究当中。

其中,行动者网络理论将“非人”纳入行动者之列,为数字新闻研究开辟了新思路。采用行动者网络视角可知,数字新闻生产的行动者有:人类行动者——采编人员、媒体经营人员、技术人员、非专业人员以及用户等;非人类行动者——数据、算法、平台、新闻理念以及新闻文化等。如何认识人类行动者与人类行动者之间、人类行动者与非人类行动者的关系是这类研究的核心。如王辰瑶等人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试图阐明技术、编辑部各类新闻生产者,投入在创新上的资源,以及编辑部的原有规制对编辑部创新策略的开展和实施有着怎样的关系[10]。姜红等人将算法视为非人类行动者,认为算法和人类的传播活动编织在一起成了新型的“行动者网络”,它挑战了传统新闻业的公共性,使用户置于信息茧房,探讨了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11]。常江将人与非人要素作为数字新闻生态中平等的行动者,认为不同行动者提供的诸多要素共同构成的“联合体”,使数字新闻生态的形成成为可能[12]。总而言之,数字新闻研究需要通过对“关系”的动态解读来把握数字新闻生产的变革。

数字新闻颠覆了传统新闻的报道模式和生产流程。从技术架构来看,数据是底层基础设施,其为算法运行和新闻生产提供保证,算法位于中层,是人类思维和技术思维的集中体现。因此,数据和算法在数字新闻生产中被人们习以为常,但又处于被遮蔽的状态。认识数字新闻生产中人为因素与非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需要将视角转向最深处。而大部分研究虽然认识到要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对新闻学的学术研究体系做出调整,但视角较为宏观,从某一媒介技术入手分析行动者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较少。为此,本文将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从历时性的角度认识数据在新闻生产中所扮演的角色,探究数字新闻中的数据技术作为非人行动者,如何通过转译和新闻工作者进行联结、互动,以及双方在数字新闻生产中的主体性。

二、数据在新闻生产中的使用:精确新闻、计算机辅助报道、数据新闻与数字新闻

从历时性角度来看,数据在新闻生产中的定义以及运用存在动态变化过程。在新闻报道领域,数据早期指的是数字,即用“数据/数字说话”,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可读性,数据在新闻生产中扮演的是辅助性的作用。但随着数据与人互动的深化,数据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演进,数据的可供性在此过程中也不断演进。数据在新闻生产中逐渐从内容辅助、叙事驱动主体发展到技术隐喻,正是双方互动结果的体现。

(一)从内容辅助到叙事驱动主体

从理论层面来看,精确新闻、计算机辅助报道以及数据新闻常常被认为一脉相承,从这一点也可以窥见数据在新闻生产中的运用衍变过程。三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数据新闻由计算机辅助报道发展而来,计算机辅助报道起源于精确新闻报道的需要,而数据新闻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可以被理所当然地视为是计算机辅助报道在大数据时代的提升和发展[13]。精确新闻是将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实践新闻的报道,通过数据信息和社会调查,保证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计算机辅助报道则是通过电脑收集和分析数据,辅助媒体进行新闻报道或预测事件发展趋势。不论是精确新闻抑或计算机辅助报道都将数据视为新闻报道的内容辅助,数据在新闻叙事中处于边缘地位,是一个涵盖范围较窄的概念。

而数据新闻的出现意味着数据由后台走向了前台,数据从辅助性材料跃升为新闻生产的核心要素。数据新闻也被称为数据驱动新闻,劳伦兹(Lorenz)认为数据新闻是一种工作流程,主要包括抓取、筛选和重组数据,过滤掉无用的信息,并通过可视化呈现新闻故事[14]。在数据新闻生产中,新闻的呈现离不开数据的采集清洗,因此数据是新闻叙事的驱动力。与此同时,数据的外延也在扩大,数据不再仅仅指数值符号,还包括表情、图片、音频、文本等所有能以电子信号的方式传输并被记录的材料。数据的深化应用影响着新闻样态以及新闻生产流程,也暗示着技术对新闻生态的变革。

(二)从叙事驱动主体到技术隐喻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数据新闻进一步升级为数字新闻。数字新闻不是数据新闻,也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类型的新闻加以替代,它预示着要从数字生态的角度理解数字新闻。从生态角度来看,数字新闻的主体包括人、技术、机器等行动者,新闻边界泛化,新闻与非新闻类信息之间不再有泾渭分明的差异,新闻更加地介入现实,且呈现出情感化特征[15]。数字新闻的这些表征与数字技术的可供性有关,二者相互影响,共同造就了当前的数字新闻生态。数字技术包括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技术、移动通信技术、VR、AR等技术,随着数字技术在内容生产中的应用程度不断演进及深化,数字技术的信息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以及移动可供性,在与人的交互中不断显现和优化。数字新闻的智能化生产和分发离不开数据以及数据技术的支持,数字新闻中的数据有了技术隐喻的内涵,数据在新闻生产中的技术面向越来越受到重视。内容数据系统、用户数据系统以及数据管理系统作为重要的技术架构,共同服务于新闻的生产与分发工作。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稀缺是新闻报道的瓶颈和阻碍,而到了数字时代,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出有价值的、有针对性的内容则成为媒体工作的重点。从信息稀缺到信息负载,现实需要和人的能动性影响着数据的使用偏向和数据价值的开发,另一方面数据也塑造着人们的行为。

从内容辅助到叙事驱动主体再到技术隐喻,数据作为新闻生产中的行动者逐渐从边缘位置成为重要主体。与行动者网络理论相似,可供性同样强调人与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可供性视角来看,数据这一行动者的地位变化与其自身可供性的动态发展有关,即数据在生产可供性方面越来越呈现出创造性、预测性、自动化以及个性化的特征。而这又契合了传统媒体转型的现实需要以及媒体融合这一国家政策要求。因此,可以说数据在新闻生产中的使用及其动态演变过程正是人与技术互动结果的体现,双方彼此建构、彼此影响,最终作用于新闻生产层面。在数字时代,数据通过自身的可供性以及与其他技术、人类之间互动,改变了自身的辅助性地位,成为数字新闻生产中不可忽视的行动者力量,进而对新闻生产中人与人、人与非人的关系产生了影响。

三、数字新闻中数据与人的互动与主体性

数字新闻中数据作为一种技术与人之间的互动主要通过彼此间的转译和联结实现。从传受双方来看,新闻生产者与数据技术的联结基于一定的组织自觉性,而用户在此过程中则以自发为主。因此,主要分析新闻工作者与数据技术之间的转译与联结,在此基础上引入基特勒的媒介递归性理论①,探讨数据技术与新闻工作者之间的主体性问题。

(一)转译与联结:数据与人的作用方式

在行动者网络中,行动者通过转译的方式招募更多的行动者进入自己的网络。数字新闻生产中的转译是在行动者之间的动态关联中展开的,即数据借助自身的技术特性转译新闻工作者的需求,新闻工作者又通过调整自身行为、改变身份与数据联结。一方面,数据技术在数字新闻生产中能够协助新闻工作者工作,也能够在人类难以触及的环境中拓展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发现新闻、创造价值。从行动者角度来看,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实时地监控信息,数据分析技术能够找到数据之间的关联、把握用户喜好以及实时反映传播效果,这分别对应着新闻工作者高效获取信息、精准传播的需求。数据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运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破人的局限,还有助于吸引用户流量,因而有助于提升新闻媒体的市场竞争力、拓宽其生存空间。由此,数据技术将新闻工作者拉进自己的联盟,从而在新闻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作为人类行动者在接纳数据技术的同时,会将自身需求转译到数据技术的应用与改进中。为了应对数据技术对数字新闻生产的影响,媒体会采取身份转换的策略,即从新闻的报道者转为数据加工者、产品设计者,以此凸显自身的专业性,保证自身的合法性地位。面对数据技术应用的争议,新闻工作者对公共利益这一诉求加以转译。如媒体在数据挖掘中会避免触及个人隐私、国家机密,在数据使用时把关数据的真实性,在分析用户数据、投递消息时避免对个人兴趣的过度迎合。

值得注意的是,人与非人之间的转译也存在破产的可能性。在数字新闻生产网络中,新闻工作者对组织需求转译的失败,可能会带来公共性的缺失,进而影响媒体的专业性。如在数字新闻生产中过度追求工具理性,忽视新闻的价值理性,将数据技术视为吸引流量而非提升内容品质的工具,最终会导致新闻公共性的衰落和媒体权威的贬损。

(二)递归与演替:数据与人的主体性

行动者网络理论既反对技术决定论,又反对社会建构论,主张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探寻人与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行动者网络理论拓宽了新闻生产中的行动者范围,为我们理解数字新闻生产提供了新颖的视角。在行动者网络中,“人相对于非人的因素来说并没有绝对支配性的中心地位,所谓的中心都是相对的和不断演变的,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非人或物也有可能处于中心的地位而在行动者网络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16]基特勒也认为媒介技术的演替与递归总是伴随着人的主体性的变迁,当媒介技术朝着机器智能的方向演化时,人的自反性却不断被前者步步蚕食:从自然媒介时期的人与媒介共在,到机器媒介时期,人的主体性被部分地遮蔽,再到数字媒介时代,人的主体性走向消逝,并最终由媒介技术占领主体性地位[17]。从内容辅助到叙事驱动主体到技术隐喻,数据在新闻生产中从直接可见的物逐渐变成不可见的技术黑箱,人的主体性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受到影响。尽管数据技术与新闻工作者同属于数字新闻生产中的行动者,但当数据技术成为黑箱,人们对数据技术的使用习以为常,而缺乏对数据技术的认识和反思,那么人的主体性会走向衰微。承认技术对人主体性的影响并非高举技术决定论,而是启示我们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用平等的视野去认识技术与人之间的互动,理解行动者网络中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重新认识自己,实现人与技术的协同和共生。

探讨主体性的意义不在于强调人机关系中谁主谁从、谁强谁弱,而在于从动态的视角认识和思考人机关系的未来走向。数据技术已经浸透到新闻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颠覆了新闻生态和社会生态,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网络中的核心要素,对政治、经济等各个层面都影响深远。作为人类行动者,在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应减少技术恐惧心理,将价值理性转译到技术发展中,让技术与人共同肩负起维护新闻伦理和公共价值的责任,构建多元共生、人机协同的生态网络。

总而言之,数据技术与新闻工作者主要通过转译实现彼此的联结和互动,转译并非一帆风顺,相反可能存在失败的风险。当数据技术通过转译获得核心行动者的地位时,人的主体性将受到影响。在未来,技术与人应当走向共生和协同,在转译过程中找寻到共通的价值基点,找寻到人与技术最佳的互动模式。

结语

无论是从技术决定论推演出悲观的结论,还是背靠社会建构论高举人类中心主义,都是对数字新闻中技术与人之间关系的误读。认识数字新闻生产应该放弃谁主谁次的思想,承认技术与人同属于数字新闻生产网络中的行动者,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探讨二者的转译与联结机制,从而发现数字新闻生产网络中异质行动者关系的变化过程。数据技术与人并不是非此即彼,相反都是数字新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行动者,因此,未来应该在转译过程中努力实现两者的协同共生,追求工具理性的同时,坚守价值理性。

注释:

①基特勒认为媒介技术的递归即某个媒介技术的产生会影响源初媒介的发展,媒介的演进意味着媒介具有自主性。与此同时,媒介的演进和递归总是伴随着人的主体性的变迁,当媒介技术朝着机器智能的方向演化时,人的自反性和主体性不断被遮蔽。

参考文献:

[1]常江,罗雅琴.“新闻人”:数字新闻生产的主体泛化与文化重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119-128,171.

[2][15]常江.什么是数字新闻:认识论的视角[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68-74.

[3]Latour,B.Reassembling the Social-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Theory.Oxford[M].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5-6.

[4](法)布鲁诺·拉图尔,(英)史蒂夫·伍尔加.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M].张伯霖,刁小英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153.

[5]Latour, B. Postmodern? No, Simply Amodern! Steps 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Science[J].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1990(21):145-171.

[6]贺建芹.拉图尔眼中的科学行动者[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117-123.

[7]张昱辰,王智丽.超越社会建构论:STS与媒介研究的“交光互影”及其对传播研究的启示[J].新闻大学,2022(7):81-94,119-120.

[8]申琦,关心怡,孙彤.中国数字新闻研究:从自发的经验研究转向自觉的学科构建[J].传媒观察,2023(3):64-69.

[9]白红义.以“人-物”关系为中心:新闻研究的物质敏感性[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31-141,171.

[10]王辰瑶,喻贤璐.编辑部创新机制研究:以三份日报的“微新闻生产”为考察对象[J].新闻记者,2016(3):10-20.

[11]姜红,鲁曼.重塑“媒介”:行动者网络中的新闻“算法”[J].新闻记者,2017(4):26-32.

[12]常江,何仁亿.网络:理解数字新闻实践的核心概念[J].新闻与写作,2022(3):5-14.

[13]苏宏元,陈娟.从计算到数据新闻: 计算机辅助报道的起源、发展和现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10):78-92,127-128.

[14]周均.数据新闻演进路径、研究热点和前沿述评[J].新闻战线,2016(13):36-41.

[16]李日容,张进.拉图尔的科学实践建构论对物的非现代性追问[J].兰州学刊,2018(6):55-64.

[17]郭小安,赵海明.媒介的演替与人的“主体性”递归:基特勒的媒介本体论思想及审思[J].国际新闻界,2021(6):38-54.

标签:  新闻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