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播面临新的使命。媒介融合背景下,跨媒介叙事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从叙事内容、叙事主体、叙事载体着手,建构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播故事的跨媒介叙事体系,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播的新路径。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跨媒介叙事 体系建构
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播的使命与机遇
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刻含义,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先决条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产生的文化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安阳市时首次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概念[1]。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丰富,需要我们从多角度去理解和认识。传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展示中国智慧的重要途径,也是重要举措。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播面临着新的使命和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3]。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中国故事的重要一环,要创新叙事手段,不遗余力地把中华民族孕育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讲好,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传播好,让世界理解、认同。这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播的新使命。
媒介融合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近年来,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不断发生着深刻变化,媒介融合已成为新时代信息传播的大背景。传统媒体平台与新媒体平台不再各自为营,而是在突出自身媒体特性的同时不断交叉融合,媒介体系重构,跨媒体传播的形态已基本形成。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前沿技术也在及时地助推传播方式创新,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多元化、立体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传统的传播方式无法支撑并形成好的传播合力,因此,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只有多元的传播主体、丰富的传播载体以及新兴的传播手段形成合力,才能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内涵传扬得更好。
二、媒介融合催生跨媒介叙事
跨媒介叙事作为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在媒介融合大背景的催生下应运而生。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提出,他用“融合”一词来描述数字化世界不同媒介系统之间的一系列交叉、交融和冲突,将“一个跨媒体故事横跨多种媒体平台展现出来,其中每一个新文本都对整个故事作出独特而有价值贡献的现象”概括为跨媒介叙事(“超媒介故事讲述”)[4]。
传统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利用自身平台的特性和优势,以单一的形式进行传播,甚至各平台之间还存在竞争关系。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传播格局变得多元化,为了提升传播效能,各类媒介在传播手段、传播策略、传播形式等方面不断融合,叙事策略也随之发生改变。近几年,随着新兴技术的加持,跨媒介的叙事方式得以广泛应用。跨媒介叙事作为后经典叙事学的分支之一,突破了传统叙事学对故事情节和叙事话语的单一关注,转向了更广阔的叙事空间成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5]。
跨媒介叙事的主要路径有两种,其中一种是以共享的故事世界为核心的跨媒介叙事[6],亨利·詹金斯的跨媒介叙事也侧重这一点。基于此,在信息传播视角下,跨媒介叙事可以通俗地理解为通过创作不同的媒介文本,让不同的媒介平台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协同讲述同一个主题的故事,让受众在接收多元信息后更加全面地了解故事。
近年来,在全媒体进程中,我国媒体不断创新叙事方式,尝试用跨媒介叙事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增强传播效果,在国际、国内传播渠道中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例如,“故宫文化”系列作品的传播——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影视节目《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线上文化项目“纹”以载道——故宫腾讯沉浸式数字体验展、故宫文创产品发行等,依托不同载体,在不同视角下开展叙事,很好地传播了故宫承载的五千年中华文明,讲好新时代中华文化故事。再如,2023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市场规模超过40亿元,海外原创作品约62万部,网文《深海余烬》荣获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影视剧《庆余年》第二季海外独家发行权被迪士尼预购,IP改编游戏产品《斗破苍穹:怒火云岚》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上线[7]……网络文学通过网文、游戏、影视等叙事载体,深入海外市场,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宏大命题,同样需要精选文明传播的故事题材,运用跨媒介叙事手法,阐释中国道义、抒发中国情感、实现中国故事传播的升维。
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播的跨媒介叙事建构
(一)叙事内容的建构:内容再造与强互文性叙事
故事世界是跨媒介叙事体系建构的前提与核心。对于媒介而言,叙事内容的呈现对传播效果有着直接影响,一定程度上,如何去“讲故事”决定着是否能“讲好故事”。
在跨媒介叙事的内容建构中,以元叙事为基础进行内容再造、叙事文本之间建立强互文性是讲好故事的有效路径。不同于单一的叙事文本,跨媒介叙事重组叙事文本,传播媒介如图书、广播、电视、电影、游戏、音乐、短视频等,根据自身传播特点,通过不同视角与手法对原故事进行内容再造,再造的叙事文本不受话语空间限制,为受众提供新的信息接受体验。值得注意的是,跨媒介叙事不是简单的跨媒介传播,而是媒介之间的创新融合。优质的跨媒介叙事文本应推动多层叙事文本相互阐释,呈现多角度、发散式、互文性的跨媒介叙事特征,助力建构一个庞大且互文的故事世界[8]。
互文性是跨媒介叙事内容建构的基础,强调不同叙事文本之间的共通互联。在跨媒介叙事中,看似分离的各类叙事文本实则具有内在的逻辑统一性,每一个文本之间都产生关联,并且对这一“故事”所要传达的核心价值相互补充与呼应,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世界。在此情形下,受众可以接触到多种叙事文本,每一种文本都可以看作是完整故事世界的一块“碎片”,受众则能在对故事角色及其内涵产生一致认知的基础上,把“碎片”拼接起来,全面、深刻地了解“故事”。
传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创新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叙事内容。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故事,要围绕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性,精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叙事内容,讲好历史故事、现代故事、科学故事、文化故事、人民故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就以沉浸式的戏剧叙事重构文化经典。它的主体部分没有将古典文献本身作为客观记录的对象,而是以古典文献为范本,在此基础上选取密切相关的历史人物展开叙述,建构生动的故事情境,让伏生、老子、孔子、孙武、屈原等历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戏剧舞台和电视荧屏上[9]。2022年以来,各地的文旅局局长火出圈,他们让自己成为特定情境中的“主角”,用代入式的“角色扮演”代替生硬的口号宣传,来讲述当地的特色文化,创新叙事内容的手段让这些文化故事更加深入人心,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可以看到,中华文明故事的叙事内容在不断创新,并且在不断用适应新时代的方式去讲述,在增强传播效果的同时,对特定受众尤其对青少年受众群体认同中华文明价值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同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要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播的叙事内容与全球价值契合,结合国际受众群体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借助海外视角,创新叙事内容,向全球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故事。
同样,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还与科技、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传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还需要不断深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更多关注现代文明的“现代”部分,努力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二)叙事主体的建构:主体多元共生发出强音
随着媒介传播生态的演变,信息传播逐渐从单一媒介的话语独白发展为多种媒介的共同发声,构筑出一个叙事主体多元共生的传播环境,发出时代传播强音。在跨媒介叙事视角下,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故事的使命应由多元的叙事主体共同完成,一致发声,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
融媒时代,主流媒体仍在引领主流意识、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具有权威地位,影响着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与传播。基于此,主流媒体应主动作为,积极探索传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路径,打好传播主基调。近年来,各级主流媒体都在不断进行尝试,打造亮眼作品,力争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例如,央视综合频道制作的大型专题片《领航·精神家园》,客观讲述了中华文明的根和魂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新华社制作的政论片《我们的新时代·文化之力》以中华文明为叙事主题,讲述了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文化精髓;中国日报社与国家文物局遴选的全媒体传播作品《他乡变故乡:一位来自鱼国的粟特人》以山西博物院馆藏文物虞弘墓石椁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华民族交流与融合的繁荣景象。
随着“四全媒体”概念的提出,全员媒体的传播特性被肯定,在信息无处不在、无人不用的融媒时代,人人都能够成为事件的见证者、记录者、传播者,对事件持有相应的话语权。在此背景下,自媒体、普通网民等与主流媒体一起,围绕主流媒体奠定的主基调,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播跨媒介叙事的多元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博主通过抖音、B站等短视频平台传播中华文化,他们用英姿飒爽、行云流水的动作传播中国功夫文化,用最浪漫的千年绝技“打铁花”传播中国惊艳的文化遗产,他们在法国广场演奏古筝、在伦敦街头变装穿搭,向世界展现古风古韵的中国元素。还有以“歪果仁研究协会”为代表的国际友人群体,通过外国博主参与对中国便捷的移动支付、迅捷的交通和可靠的安全环境等中国文化生活的讨论,向世界展示充满活力的中国。今年两会期间央视推出的特别节目《聊会》就邀请了来自伊拉克的美食博主和来自泰国的央视亚非中心泰语部记者,听他们讲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故事和感受。
权威信息发布者作为在特定领域或行业内具有权威地位和影响力的代表,也通过发挥灵活机动的优势,精准定位目标受众,传播中华文明的现代文化和科技力量。例如,被新华社报道的退休物理老师唐守平、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吴於人等在抖音展示趣味物理实验,激发年轻一代的科学兴趣[10];高校与短视频平台联手打造的清华大学“典读中国——人文清华读经典”、北大历史“秦汉时期的社会精英是什么打扮”等一系列线上文史哲课堂,打破线下壁垒,更为生动、广泛地普及中华文化[11]。
除此之外,关注、参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故事传播的企业、民间组织等也发出了讲好故事的声音。多元主体共生的叙事体系构建了愈加立体化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故事世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内涵也在故事世界中得以不断丰富。
(三)叙事载体的建构:新兴技术助力讲“活”故事
在跨媒介叙事视角下,多种叙事载体之间本就可以相互作用,例如,在影视剧中加入游戏场景,以影视剧为范本开发游戏IP,通过游戏IP二次创作相关主题的漫画作品等,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吸纳更多受众群体,激发受众参与积极性,从而扩大传播范围,增强传播效果。如今,随着第三次技术浪潮的兴起,新兴技术的出现与运用使得叙事载体的传播方式愈加灵活多样,传播效果也在向新的层次迈进。
2022年11月,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推出的ChatGPT横空出世,迅速在社交媒体走红;2024年2月,OpenAI又发布了首个文本-视频生成模型Sora,一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革命开始兴起。在此之前,元宇宙、区块链、VR、AR等新兴技术层出不穷,与各类传播载体紧密结合,为传播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在新兴技术的加持与推动下,报纸、电视、广播等已不再是备受关注的叙事载体,含有科技“元素”的叙事载体更容易得到肯定和关注,传播效果也无疑更好。例如,在讲好红色故事这一主题中,新华社于2016年6月20日推出的微电影《红色气质》,在制作中加入了3D技术用以还原历史场景,使故去的共产党人跨越时空,与同志“相聚”,与家人“重逢”,让历史人物“活”了起来,使红色故事的讲述不再刻板、严肃,收获了不俗的收视率。在展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主题中,河南卫视运用虚拟影像技术制作,在2021年2月10日河南春晚的舞台上,首次将“唐宫夜宴”的盛世图景呈现出来,让受众对于中华文明历史长河景象的认识立体起来。可以说,注入新兴技术的载体构建是故事世界塑造的点睛之笔,让故事变得“有血有肉”。
再者,随着新兴文化消费产品的不断丰富,新兴技术嵌入下的影视、音乐、游戏等互动性、趣味性更强的叙事载体为传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新可能。例如,新兴技术的堆叠打造出了丰富的游戏场景,游戏能够为受众提供沉浸式体验,与其他传播媒介实现优势互补。以游戏《原神》为例,它以世界文明为背景,为海内外玩家认识中华文化提供了共享的场景基础。其对不同文化纵深度的挖掘建构,展现了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观[12]。
新兴技术的助力,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精神及内涵的传播效果有了新的期待和展望。正如有学者所说,ChatGPT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颠覆了传统文化生成的技术想象。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智能技术的结合过程中紧密联系着世界文明,推动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步入现代文明建设体系[13]。
结语
媒介融合背景下产生的跨媒介叙事,基于其文本的创造性转化和跨媒介融合,成为全媒体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播的一个新的叙事方式和重要路径,对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内涵丰富且具有持续性的话题,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故事,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跨媒介叙事体系也是一个复杂的命题,需要把多种媒介形态的叙事文本有效整合,再通过协同叙事的方式传播。在跨媒介叙事体系架构中,叙事主体要积极作为,强化创新意识,提升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故事的责任和担当;叙事载体之间要主动互动、有效融合,联通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故事的路径,同频共振齐发声;叙事内容要深挖精挖,用创造性思维打造亮眼文本,更重要的是,要依托智能技术,构建更加立体、活泼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跨媒介叙事体系,让受众全面、真实地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未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播,还要在讲好中华传统文化故事之外,立足现代发展,讲好科学故事、人民故事,向世界展示团结、包容、开放、繁荣发展的中华文明新形态。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导向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8-8(1).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10-11.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4]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57.
[5]曾文斌.跨媒介叙事提升传播力[J].传媒论坛,2023(16):3.
[6]祝光明.试析跨媒介叙事的两种路径:以角色为中心与以故事世界为中心[J].当代电视,2020(8):29.
[7]段江含,刘长欣.2023网络文学报告发布:产业迎来3000亿市场,出海市场规模超40亿元[EB/OL].(2024-2-27)[2024-3-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2031479540565004amp;wfr=spideramp;for=pc.
[8]邓祯.跨媒介叙事: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升维[J].中国编辑,2023(10):79.
[9]王强.“叙事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华文化传播: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J].未来传播,2022(5):115.
[10]何磊静,古一平.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EB/OL].(2023-6-1)[2024-3-9].http://china.chinadaily.com.cn/a/202306/01/WS64781ee6a31064684b054047.html.
[11]蔡馨逸.高校文史哲课走红网络[EB/OL].(2023-5-21)[2024-3-9].https://mp.weixin.qq.com/s/S9VluAMbhOBEQKRY9YBGew.
[12]林升栋,李丹瑶.用世界元素讲好中国故事[J].理论导报,2023(5):29.
[13]李欣人,王俊杰.ChatGPT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的逻辑与路径研究[EB/OL].(2023-12-18)[2024-3-9].https://link.cnki.net/urlid/46.1012.C.20231218.095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