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代人的主观世界已在很大程度上受“媒介世界”的影响和复制,然而“媒介世界”往往与真实世界相去甚远。在新媒体、移动传播、人工智能时代,人们能避免被单一的“媒介世界”左右。但在主观效应和算法推送下,人们又容易陷入相对封闭的“媒介世界”,使人们缺乏共同的认知基础,较难形成共识。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进一步提升专业精神和能力,尽可能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世界。作为受众,则要自觉突破“信息茧房”,提高媒介素养,认识到“媒介世界”的局限性,有意识地接触不同的信息和意见,使自己能更客观、全面地认知世界。
关键词
媒介世界 新闻专业精神 媒介素养
现代人们亲身直接从真实世界得到的认识,相对来说是不多的。人们对世界的全面认识,已经严重依赖于新闻媒介。同时由电子媒体构成的“媒介世界”,比过去由纸媒构成的“媒介世界”更能令人当真。人们的主观世界比以往在更大的程度上受“媒介世界”的影响和复制,成为“媒介世界”的翻版。媒介延伸了人,也限制了人,“媒介世界”帮助了人,也误导了人,需要我们客观认识,理性对待。
一、“媒介世界”带来诸多问题
客观世界决定主观世界,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每个人直接看到了多少客观世界?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媒介去认识世界,“媒介世界”只是真实世界的映像,与真实世界不一定完全相同,有时甚至相去甚远。大众媒介对世界的反映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由于传者的认识有限、利益关联等因素,加上媒介环境的各种影响制约,这种反映总是会有偏差,有的甚至恰恰相反,成为人们认知的障碍和陷阱。
不同的媒介形成不同的“媒介世界”。即使是接触同样的媒介,各人所得也不同。因此各人有不同的“媒介世界”。由此影响或形成各人不同的主观世界,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调查显示,接触大众媒介越多、对大众媒介的依赖越强,其思想观念与其接触的媒介也越接近。
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如果其接触的媒介过于单一,其“媒介世界”就会过于狭小,如果那单一的媒介还故意偏离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就更会导致主观与客观偏离,思想情感和态度行为偏误,决策和措施失误。可见媒介能否很好地反映世界,对个人和社会都至关重要,也应是衡量媒介优劣的重要标准。我们要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新闻舆论工作,也要做好新闻信息工作。而作为受传者,则应知道媒介世界与真实世界的一致是相对的,不一致是绝对的。而且,负面信息往往更吸引人,因而也更被媒介关注,不能以为负面事物在新闻中占多少比重,在现实世界中也占多少比重。
新媒体、移动传播、人工智能大大增加了媒介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及人们选择媒介的自主性,人们能避免被单一的媒介世界左右[1],但虚假、片面、冗余的信息也大量增加,人们选择的难度相应增加,往往只能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 个人兴趣偏好和原有观点对选择信息的影响加大,加上媒介机构根据个人的兴趣偏好进行算法推送,人们又更容易陷入封闭狭小的媒介世界,或者说“信息茧房”①,尤其是那些缺乏媒介素养和社会判断力的人。同时,各人的“媒介世界”不同使人们缺乏共同的认知基础,较难形成共识。有些人限于错误信息难以自拔,形成观点冲突、人群撕裂。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根本动力,而要提高人的现代化程度,就要使人能够不断突破自设或他设的“信息茧房”和“意见回音室”②,不断拓宽自己的“媒介世界”。
二、“媒介世界”呼唤新闻专业精神
新闻工作者首先要看到媒介世界的广泛、深远影响,有更强的工作责任心,然后要提升专业精神和能力,尽可能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世界。
新闻有反映、告知、了解、建构媒体等作用。要充分发挥这些作用,防止消极影响,新闻传播就要尽可能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就要专业化,在拥有更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以更自觉自律、不受干扰的方式,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服务。
新闻媒介要发挥信息传递、意见交流、舆论监督等作用,新闻机构也要采编和经营分开,提升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做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使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专业理论和实践。
新闻传播的“纯客观”是达不到的。但主观性难以避免并不等于可以取消客观的要求,应把客观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努力方向,一种无法完全达到但可以更加逼近的目标。
例如,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是同情保皇党的,但是他忠实反映现实的描写,使他小说中的保皇党人士不配有更好的命运,恩格斯把巴尔扎克的这种真实、客观地反映称为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2]。
三、新闻职业精神的基本原则
(一)新闻专业精神的内涵与要求
新闻职业精神,就是新闻从业者追求新闻理想、专业水准、对公众对社会尽职尽力的精神,包括尽力追求真实、揭示真相,尽力全面、客观、公正,尽力履行沟通信息、了望环境、反映民情、引导舆论、监督权力的使命,有志于实现人民的知晓、表达、参与和监督权。
新闻职业精神要求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能坚持原则、排除干扰,能认真负责、刻苦勤奋,能不畏艰险、乐于奉献,能摒弃偏见、战胜自我。还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这些能力包括:
(1)对新闻职业的认识,如关于新闻媒介的功能与作用的认识、关于新闻职业使命和职业要求的认识;
(2)对新闻活动规律的认识,包括新闻规律、传播规律、接受规律、效果产生规律,传媒运行和发展规律;
(3)进行新闻报道和评论、新闻传媒经营和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职业精神经常体现在对新闻传播的把关上。既要把好思想政治、舆论导向关,又要把好业务质量关,保障、提高专业水准。这种把关很不容易。许多组织(包括企业)和个人通过各种方法控制、影响、利用新闻媒介,其中有的是合理的、有益于社会的,有的则仅仅有利于个人或小团体,而牺牲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各种把关人要有很大的勇气、公心,以及高度的职业精神,才能顶住各种压力和诱惑,严格把关,防止社会工具贬值,甚至成为个人和小团体的私器。
(二)新媒体、移动传播时代更需要新闻职业精神
新媒体、移动传播的发展给新闻传播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专业要求的实现有了许多新手段,如新的既丰富又便捷的信息来源,包括大数据挖掘和向受众征集;同时一些专业水准高的新闻获得了更多的传播机会。
另一方面,在人人都可方便地面向公众进行传播的时代,在算法推送、人工智能时代,传播内容空前混杂。许多传者不知、不顾新闻传播的作用和要求,大量不真实全面、不客观公正的内容泛滥,夺走了人们有限的注意力;许多传者迎合市场兴趣、利用情绪、混淆视听;传媒竞争加剧,专业精神的理想追求与迎合市场的实际需求之间矛盾加深。
在这种情况下,高度专业化的新闻报道显得更加重要,却又往往不受市场待见,成本也更大。因而新闻专业水准、职业精神的坚持,就更加难能可贵,而且具有榜样引领作用,包括对同行的专业活动和全社会的媒介素养、新闻素养的示范和提升作用。反过来,全社会的媒介素养、新闻素养又对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精神有很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四、职业精神的落地还需专业能力
新闻职业精神要通过专业水准才能真正起作用。作为新闻从业者,其专业水准首先是符合新闻传播要求的程度——真、新、全面、客观等,然后是与之相关的其他要求,包括新闻采、写、编、评、摄、制的要求,这就需要相应的专业能力。
由于新媒体能让人方便地、几乎无成本地获得来自全世界的信息,因而各种媒介的市场上往往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或只有第一第二,没有第三第四,即做到最好就能获得巨大的市场,做不到就面临淘汰。
这就需要媒介机构和人员更加专业化,以更高的专业水准胜人一筹。我们应借他山之石,提高新闻专业水平,在新闻传播的国际化竞争中具有硬实力和软实力双重优势,在日趋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
山外有山,专业中也有更专业,因此新闻媒介往往还需要进行专门化细分,即使不能取得全面优势,也要在某一方面取得相对优势,在某些方面超越同行。例如满足受众对更多本地新闻的需求,或对股市证券、医疗保健等特定内容的新角度、新层面、新深度的需求。
五、互联网时代的“媒介世界”对受众提出更高要求
互联网时代的“媒介世界”对受众提出了更高要求。受众要全面认识和利用传播媒介,同时自己也要自觉突破信息茧房,不被“媒介世界”牵着鼻子走。
每个人都有信息选择偏好,爱接受符合自己愿望或能让自己心理平衡的信息,爱听认同自己的话,也会受限于自己交往的圈群。“信息茧房”和“意见回音室”使许多人基本只看到符合自己意愿或偏好的信息和意见,避开了其他的、多元的信息和意见。
如何破解?
第一,受众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高度的警觉,要主动获取不同的信息和意见。这是一种信息素养。
第二,多思多想,有能力者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开展调查研究,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调研。但需注意,有些人是带着固有观念去调研的,对不符合自己看法的情况往往视而不见;有些接受调查者出于种种原因,不如实提供情况,甚至故意造假。
第三,要保障各种传播的渠道通畅、内容全面,尤其要能得到不同的、相反的情况和意见。建立更加全面和充分、深入和广泛的传播机制。
第四,提高其他方面的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茧房”和“意见回音室”的了解,以及网络信息的寻找、分析、利用能力。有研究表明,这些能力与“回音室”效应负相关,而且使用网络媒介越频繁,这些能力对 “回音室”效应的弱化越明显。
结语
提高媒介素养,尤其是新媒体素养,认识到“媒介世界”的局限性,有意识地接触不同的、相反的信息和意见,不要只待在自己兴趣和偏好的舒适圈里,才能更全面、客观地认识世界。
注释:
①人们往往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获取信息,以致信息结构不完整、不全面。传播机构又迎合、利用这种选择偏好,或仅根据自己的方针选择传播内容,使人们看到的信息具有单一性、片面性。大多数传播机构所持有的相同或相近的方针,便构成大范围的同一性。于是,人们就处于有限的,甚至很狭隘的信息范围内,置身信息的“茧房”里。这里的“信息”包括事实性、意见性和情感性的,久而久之,这种“信息茧房”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思想情感、态度行为,如使人视野狭窄、盲信盲从。
②人以群分,小群体中的人,一般倾向于选择自己偏好的交流领域,与兴趣相合的人聚谈,日积月累,意见逐渐趋同,形成“意见回音室”,又被称为“意见回(廻)音壁”,即发出的意见得到相同或相似的回应,犹如发出的声音在回音室,或遇到回音壁。这种回应还会互相影响,不断加强。这种“意见回音室”也会成为意见性信息的“茧房”,并与其他“信息茧房”相互影响、相互强化。
参考文献:
[1]Terry Flew. New media,edition 4[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125.
[2]郑永扣,徐静茹.内涵与意义: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典型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