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融媒体中心短视频新闻创作路径分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8-25 阅读(425)

摘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短视频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新闻传播形式之一。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利用短视频这一新兴媒体形式,创新新闻报道方式,提升新闻传播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围绕县级融媒体中心短视频新闻创作的路径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短视频新闻创作提供有益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 县级融媒体 短视频新闻 创新内容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短视频以其短小精悍、视听并茂的特点迅速走红,成为网民获取资讯、娱乐休闲的重要途径,短视频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引起了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媒体机构开始布局短视频领域,将其作为新闻生产和传播的重要阵地。作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力军,县级融媒体中心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拥抱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用好新技术新手段,创新报道方式,不断提升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互动性和影响力。

一、县级融媒体中心短视频创作优势

(一)受众黏性较强

县级融媒体中心扎根基层一线,与当地群众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日常报道中,县级融媒体中心能够深入田间地头、社区街巷,用镜头捕捉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这种亲民、贴近的报道方式,增强了地方群众对县级媒体的信任度和亲和力,在短视频创作过程中,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通过讲述身边人的故事,反映百姓心声,引发受众共鸣,提升短视频的传播效果[1]。同时,县级融媒体中心与受众之间的地缘、人缘联系,也有利于短视频内容的快速传播和分享,形成“亲友圈”式的二次传播,扩大短视频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二)了解受众需求

县级融媒体中心往往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着深入了解,能够准确把握地方群众的信息需求和价值诉求。在短视频选题策划中,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立足县情民意,围绕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推出一系列接地气、聚人气的短视频作品[2]。无论是政策解读、民生关注,还是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县级融媒体中心都能从群众视角出发,用群众语言表达,制作出契合基层实际、满足受众需求的短视频内容。这种“用群众的方式为群众服务”的创作理念,不仅能提升短视频的实用价值,也能增强短视频与受众之间的互动黏性,实现良性传播。

(三)贴近受众日常生活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受众主要是广大县域群众,因此在短视频内容创作中,能充分体现“小切口、大情怀,小故事、大道理”的理念,紧扣百姓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场景,讲身边人身边事,传播接地气的正能量[3]。通过生动鲜活的视频画面和通俗易懂的解说词,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将看似平凡的日常故事,提炼出蕴含大智慧的人生哲理,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聚焦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和情感需求,县级融媒体中心还可以制作一些服务类、知识类的短视频,为群众提供实用信息和生活指引,成为百姓生活的“贴心小棉袄”。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短视频创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局限

(一)叙事语态严肃

县级融媒体中心在短视频新闻创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习惯于采用刻板、单一的叙事语态情况。一些短视频新闻作品在用词造句上机械生硬,缺乏亲和力和感染力,难以引发受众共鸣。同时,过于严肃的语态也不利于短视频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无法有效吸引和留住年轻受众。县级融媒体中心需要在坚持内容导向的同时,努力转变语态方式,用更加鲜活生动、通俗接地气的语言,增强短视频新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提升传播效果。

(二)视频形式单一

目前,县级融媒体中心制作的短视频新闻在形式上较为单一,多以“画面+解说”的方式呈现,创新力度不足。单一的视频形式难以充分展现短视频的表现张力,也无法有效吸引受众眼球。在短视频快速迭代更新的大环境下,县级融媒体中心亟须开拓思路、积极创新,在短视频拍摄、剪辑、包装等环节下功夫,运用多样化的视频表现手法,如航拍、延时摄影、动态图表等,增强短视频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4]。同时,还可以尝试融入Vlog、沉浸式视频等新形式,多维度、立体化地展现新闻内容,不断提升短视频新闻的“颜值”和吸引力。

(三)缺乏有效互动

互动性是短视频区别于传统视频最显着的特点,但县级融媒体中心在短视频新闻创作中,往往忽视了与用户的互动和沟通。许多短视频新闻缺乏有效的互动设计,没有充分调动用户参与的积极性,难以形成良性的传播互动。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充分认识互动在短视频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在短视频创作过程中,加强互动意识,通过提问、投票、话题讨论等方式,引导和鼓励用户参与评论、转发和分享,提高短视频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5]。同时,还要注重评论的收集和回应,通过与用户的良性互动,及时了解用户意见和建议,为短视频创作提供有益参考,不断优化短视频内容和形式,实现精准传播、持续传播。

三、县级融媒体中心短视频创作应具备的意识和能力

(一)要具备新媒体生产意识

在新媒体时代,县级融媒体中心要树立移动优先的理念,主动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加快向新媒体生产方式转型。这就要求县级融媒体中心在短视频创作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运用互联网思维、新媒体逻辑来指导生产实践,深入分析短视频传播规律,把握短视频叙事特点,创作出契合新媒体传播环境、符合用户接受习惯的短视频作品。同时,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建立敏锐的选题“嗅觉”,紧跟新媒体议题热点,在第一时间抢占传播制高点,通过短平快的视频化呈现,最大限度地释放新闻价值,启迪受众心智。此外,县级融媒体中心还应该加强策划意识,围绕重大主题、热点事件,策划推出系列化、成建制的短视频作品,形成持续传播声势,放大传播效果。

(二)要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及能力

短视频对制作技术和呈现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县级融媒体中心必须全面提升短视频制作能力,方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生产需求。一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应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组建一支熟悉新媒体语态、精通短视频制作技巧的采编队伍,同时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技能练兵,提高采编人员的新媒体素养和短视频制作水平,做到“一专多能”[6]。另一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引进先进的无人机、稳定器等拍摄设备,配备专业的视频编辑软件,为短视频制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并发挥移动端优势,鼓励记者利用手机进行现场短视频采集和快速剪辑,提高短视频生产时效性。

(三)要构建良性互动关系

短视频是一种新型的社交媒体,互动性是其重要特征。县级融媒体中心在短视频创作中,要高度重视与用户的互动和沟通,通过搭建多元化互动渠道,构建良性互动关系。一是要在短视频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网民关切,引导舆论方向。二是要利用短视频评论、弹幕等功能,与用户进行点对点交流,倾听民意诉求,化解矛盾疑虑。三是要创新互动形式,通过发起话题讨论、开展网络问政、举办线上活动等方式,拉近与网民距离,激发参与热情。四是要健全互动反馈机制,梳理汇总用户意见建议,作为短视频选题策划和内容优化的重要依据,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唯有架起沟通互动的桥梁,县级融媒体中心才能真正贴近群众、服务群众,让短视频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四、县级融媒体中心短视频创作的可行路径

(一)创新内容,聚焦小城大事

县级融媒体中心要着眼于本土特色,充分挖掘县域内富有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选题素材,在短视频内容创作中践行“小城大事”的创作理念,做到立足县情,聚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热点问题,及时发现和报道那些虽然发生在县城乡村、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新闻事件。这就需要县级融媒体中心要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深入基层一线,用心观察县域发展变化,敏锐捕捉新闻线索,精心策划一批反映时代主题、体现县域特点、贴近百姓生活的短视频选题。同时,县级融媒体中心记者还要善于从县城街巷、田间地头发现和提炼鲜活的人物故事,通过讲述普通人的不普通经历,折射时代发展的动人旋律,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

(二)增强算法,满足大众需求

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充分认识算法推荐在短视频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利用算法赋能,提升短视频的分发效率和影响力。一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加强与短视频平台的合作,深入了解平台算法规则和推荐逻辑,据此优化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和传播策略,围绕平台推荐机制,有针对性地设置短视频的标题、封面、标签等关键要素,提高短视频的曝光率和点击率。并且,重视短视频的首帧设计和开头部分的内容编排,运用悬念、抖包袱等叙事技巧,快速抓住用户眼球,延长观看时长,提升短视频的完播率和互动率,从而获得算法的青睐和推荐。

另一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加强数据分析能力,利用算法工具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实现短视频的智能化推送,依托大数据技术,全面梳理用户的收看行为和互动数据,深入分析不同群体的兴趣偏好、地域分布、收视习惯等特征,绘制出精准的用户画像,有的放矢地开展短视频的个性化推荐,通过算法实现“千人千面”,向用户推送其感兴趣、喜欢看的短视频内容。这种基于算法和数据的精准分发,不仅能够提高短视频的传播效率,节约流量成本,更能增强用户黏性,提升用户体验,实现短视频与受众的精准匹配。

(三)丰富形式,提高用户体验

数字智能时代,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短视频的呈现方式,提升短视频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为用户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一方面,可以引入AI合成主播等智能化技术,利用虚拟人物进行新闻播报和解说。AI合成主播不仅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还能根据短视频内容实时生成逼真的人物形象和口型动作,极大地提高了短视频制作的效率和质量,还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用户的收视喜好和观看习惯进行智能学习,从而为不同群体量身定制个性化的短视频节目,实现精准推送。

另一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还可以综合运用动画、漫画、H5等多种展现形态,增强短视频内容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比如,针对严肃枯燥的政策解读类内容,可以利用新闻动画的形式进行生动演绎,通过卡通化的人物设计、风趣幽默的解说词,将一本正经的政策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视频短片,拉近政策与百姓的距离。再如,对于宣传县域文化特色、展示地方风土人情的短视频,可以借助手绘漫画的形式,用夸张的场景设计、诙谐的人物刻画,生动再现县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此外,还可以将短视频与H5页面相结合,利用图文、音频、视频、游戏等多种互动元素,打造沉浸式的视听体验,调动用户参与的积极性,提升短视频的传播效果。

尤值一提的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创新短视频呈现形式的同时,要注重提升短视频的制作精良度,严把内容质量关。无论是AI合成主播,还是动画漫画,都要坚持内容为王,聚焦主题主线,突出思想内涵,切忌盲目追求视觉噱头和娱乐效果。要充分发挥融媒体中心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集中优质内容资源,整合制作流程,建立健全采编、制作、审核、发布等各环节的质量把控机制,从源头上保证短视频的导向正确、内容健康,确保短视频在创新表现形式的同时,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只有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同时发力,县级融媒体中心才能真正实现短视频的创新发展,不断提升短视频传播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四)培育人才,打造优质队伍

县级融媒体中心要高度重视短视频创作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创新意识突出的短视频制作团队。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定期组织采编人员开展短视频专题培训和实战演练。培训内容既要涵盖短视频选题、拍摄、剪辑、包装等基本技能,又要紧跟行业发展前沿,学习借鉴优秀短视频的先进经验和创新做法。通过案例教学、现场指导、经验分享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采编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其尽快适应短视频时代的新闻生产方式。

其次,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积极吸纳各类优秀人才充实短视频创作队伍。要面向高校、企业、自媒体等领域,招募一批思维活跃、创意新颖、熟悉新媒体传播规律的短视频人才,为短视频创作注入新鲜血液。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岗位设置和绩效考核办法,为短视频人才搭建干事创业、脱颖而出的广阔平台。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选拔任用政治立场坚定、道德品行高尚、业务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短视频创作一线岗位。

最后,发挥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一批短视频领军人物和创作标杆。要在短视频创作队伍中选拔业务骨干,成立专门的短视频工作室或创意小组,发挥他们在选题策划、内容生产、传播运营等方面的专业特长,带动整个团队的创新发展。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短视频领域的领军人物,充分利用他们的个人影响力和传播号召力,引领短视频创作的新风尚,推动县域短视频事业高质量发展。

结语

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充分发挥短视频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短视频新闻创作之路。一方面,要加强内容创新,围绕县域发展中的重大主题、热点问题,策划制作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短视频新闻作品,增强新闻报道的思想性、新闻性和艺术性。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人才培养,加强短视频创作团队建设,提升全媒体采编人员的短视频制作技能,为短视频新闻创作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秦军.短视频在县级融媒体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以阳高县融媒体中心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4(2):220-223.

[2]赵成龙.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的创作策略研究[J].传媒论坛,2024(2):10-12.

[3]陈增伟.县级融媒体中心短视频新闻的“出圈之道”:以尤溪县融媒体中心为例[J].东南传播,2023(12):56-58.

[4]王家东.基础设施的互嵌:技术怎样赋能县级融媒体中心[J].新闻记者,2023(10):57-68.

[5]陈雅萍.县级融媒体中心短视频新闻生产运营的困境与对策探究:以莲都区融媒体中心短视频新闻生产运营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3(17):93-95.

[6]李旭,李辰.浅谈融合视阈下新闻短视频的内容创作策略[J].传媒,2022(4):25-27.

标签:  视频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