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技术创新对县域平衡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

known 发布于 2025-08-26 阅读(374)

摘要:技术创新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承担着赋能平衡发展的重要使命。县域视角下,深入剖析技术创新能否发挥赋能作用,助力县域平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利用2006—2021年中国县域的面板数据,系统探究不同模式的技术创新对县域平衡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异质性分析表明,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对城乡收入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效应存在区位异质性和经济异质性。机制检验表明,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能通过经济活力效应和产业升级效应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据此提出要全方位增强县域技术创新能力,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技术创新路径,推动县域经济活力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

关键词: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县域平衡发展;经济活力效应;产业升级效应;城乡收入差距;区域发展差距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482025(01)0134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但由此产生的发展不平衡难题日益突出,并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障碍。为此,中国推行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发展战略以缓解发展不平衡困境,并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县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极值比下降至41.51,城乡收入比下降至2.19。然而,受制于自然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差异,县域经济分化特征仍然突出。2022年,全国52个GDP千亿县中,东部地区占比高达80.77%;同时,城乡收入比超过3的县域仍超100个。因此,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起点,在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下,如何破解县域发展不平衡难题,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促进县域共同富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和主攻方向。

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1],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2022年,科技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支撑作用,率先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然而,技术创新虽然能通过提升生产效率、增强经济活力来缓解发展不平衡,但也可能扩大“科技鸿沟”,引致结构性失业,加剧发展不平衡[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也对就业和收入分配带来深刻影响,包括一些负面影响,需要有效应对和解决”

参见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10/15/c_1127959365.htm。。可见,技术创新对缓解发展不平衡的创造和破坏作用并存。因此,技术创新能否赋能县域平衡发展仍有待考察和检验。在县域创新基础薄弱的背景下,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作为技术创新的不同模式,对县域平衡发展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也需要进一步探讨。鉴于此,本文立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任务目标,从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两个维度深入探究不同技术创新模式对县域平衡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致力于为引导县域“科技向善”、缓解发展不平衡难题提供决策参考,这不仅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也对促进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文献多聚焦研究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平衡发展的研究较少涉及。部分文献探究了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但尚未达成共识。对于自主创新,较多学者认为自主创新能提高增长率,促进经济发展[3],实现就业增长[4],但也有学者认为自主创新不利于经济集约化增长[1],并在短期内引致就业破坏[5]。对于技术引进,部分学者认为其能显着促进产业升级[6],带动经济发展[7],并有效缩小技术差距[8],但也有学者认为技术引进不利于经济发展[9],难以形成就业效应,甚至导致长期的就业破坏[4]。还有学者认为技术引进对经济效率呈U型特征[10]。部分学者也探究了技术创新与城乡差距的关系,主要有“加剧论”[11]、“抑制论”[12]、“非线性论”[13]。此外,吴鹏等[14]发现技术研发会扩大工资收入差距。

总体而言,现有文献从技术创新的不同模式探讨了其对经济发展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为揭示技术创新与县域平衡发展的关系提供了启迪。但目前探究技术创新对县域平衡发展的研究仍较为稀缺,探讨不同模式的技术创新对县域平衡发展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难以深入揭示技术创新与平衡发展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文从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两个维度探讨不同模式的技术创新对县域平衡发展的影响效应,并深入研究其对县域平衡发展的异质性影响特征及作用机制,以打开技术创新影响县域平衡发展的“黑箱”,为破解县域发展不平衡难题提供经验借鉴。据此,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基于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两个维度系统考察了不同模式的技术创新对县域平衡发展的影响效应,可为研究异质性技术创新的社会经济效应提供新视角,为破解发展不平衡难题提供新思路;第二,基于专利数据构建2006—2021年中国县域技术创新数据库,并将县域技术创新分为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两大模式,同时,将县域平衡发展分为区域发展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两个方面,能更加直观地表征县域技术创新能力及平衡发展现状,有利于全面探究县域技术创新与平衡发展的关系,为引导“科技向善”和提升县域平衡发展程度指明方向;第三,深入探究了技术创新影响县域平衡发展的异质性特征,揭示了技术创新影响县域平衡发展的作用机制,可为完善县域技术创新体系,破解县域发展不平衡难题提供决策参考。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技术创新对县域平衡发展的影响效应

平衡发展是各经济子系统通过分工合作,实现缩小发展差距和保持发展效率双赢的稳定发展状态,其具体表现为区域、城乡、群体发展差距的缩小,目标在于通过逐渐缩小发展不平衡程度以推进共同富裕[15]。本文重点关注的是县域区域城乡发展差距。技术进步是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也是影响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县域技术进步的模式主要分为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技术进步模式会随技术差距、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对于欠发达经济体,技术引进更易凭借成本低、风险小的优势实现技术突破和经济增长。可见,自[JP]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对县域平衡发展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立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背景,探究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对县域平衡发展的差异性作用十分必要。

第一,自主创新对县域平衡发展的影响。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一方面,县域自主创新所具有的渗透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16],使其能依托溢出效应拓展创新成果的应用范围,推动创新和农业深度融合发展,赋能农业现代化转型,实现富民增收,从而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技术赋能农业发展能催生乡村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带动直播带货等“零工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实现农民增收,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创新资源在城乡间的分布不均衡可能导致自主创新的城镇倾向,加剧城乡“科技鸿沟”,致使城乡经济发展能力和收入分配不均,扩大城乡收入差距[2]。加之城镇劳动力技能通常高于乡村,而企业自主创新行为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会加大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17],致使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不匹配,导致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并通过“挤出效应”增加乡村低技能劳动力替代风险和压力,进而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从区域发展差距来看,一方面,创新理论认为,县域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为县域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避免县域特别是欠发达县域陷入“低端锁定效应”,进而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同时,县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化能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县域特别是欠发达县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并引导县域通过创新生产方式、优化生产流程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另一方面,受经济实力、创新资源禀赋、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创新主体往往集聚在东部发达县域[18],而创新主体的分布倾向致使自主创新红利率先惠及发达县域,从而拉大区域发展差距。

第二,技术引进对县域平衡发展的影响。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一方面,县域立足产业优势开展技术引进,能通过“知识溢出效应”将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提高农业经营效率,推动农民增收,从而有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19]。另一方面,县域会率先聚焦城镇的工业部门开展技术引进,而乡村的农业部门技术引进力度相对较小,技术进步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城乡“科技鸿沟”和生产力差距,进而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从区域发展差距来看,一方面,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欠发达经济体能依托技术引进实现技术后发赶超。县域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式内化引进的前沿技术,有效缩小区域间的技术差距,赋能县域特别是欠发达县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20]。另一方面,技术引进能否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受到引入地消化吸收能力、应用转化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由于不同县域在资金基础和科技基础方面存在差异,发达县域更易承接转移的先进技术,致使发达县域率先享受先进技术成果,加剧技术的“马太效应”,拉大区域发展差距。欠发达县域的技术吸收能力不足,加之技术的“沉默性”和“环境敏感性”,致使欠发达县域的技术引进可能表现为简单的技术堆积,难以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县域经济发展乏力,进而扩大区域发展差距。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H1:自主创新能显着影响县域平衡发展,但影响方向不确定。

H2:技术引进能显着影响县域平衡发展,但影响方向不确定。

(二)技术创新对县域平衡发展的影响机制

经济活力与产业结构是县域平衡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基于此,本文从经济活力效应和产业升级效应探讨技术创新对县域平衡发展的作用机制。

第一,经济活力效应。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能通过经济活力效应影响县域平衡发展。从自主创新来看,县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强化县域人才、资本等要素的吸引能力,推动县域加快要素积累以形成规模效应,进而提高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县域经济活力。从技术引进来看,根据后发优势理论,技术引进能推动县域特别是欠发达县域以低成本、低风险克服技术壁垒,丰富本地技术存量[10,21],并凭借“后发优势”和“干中学”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同时,技术引进能优化引入地的要素结构,提高其要素边际生产率,进而促进县域企业集聚,实现县域经济主体增加和结构完善,全面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技术引进转化为经济发展能力受到县域吸收能力、产业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总体而言,技术引进的模仿效应仍然有利于提升县域经济效率,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活跃度,提升县域经济活力。已有研究表明,受限于县域经济基础,县域经济活力提升初期可能会加剧发达县域对欠发达县域的虹吸效应,弱化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潜力,扩大区域发展差距[22]。但是,随着欠发达县域经济基础逐步完善以及发达县域的溢出效应,县域经济活力的提升能加速县域特别是欠发达县域的生产要素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带动县域特别是欠发达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2]。同时,县域经济活力的提升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经济收入水平,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目前,城镇地区的非农产业仍然是经济活力的主要动力,县域会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在城镇地区集聚以维持经济活力,从而致使农村地区发展要素积累不足,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第二,产业升级效应。从自主创新的角度来看,县域围绕产业链开展自主创新,提高县域技术攻关能力和应用转化能力,从而构建县域的自主创新生态圈,赋能县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县域依托产品创新拓展技术应用领域和强度,并通过前向、后向关联效应逐步实现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引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技术引进的角度来看,县域聚焦本地发展需求加强技术引进,缓解产业发展中“技术缺位”难题,既能通过降低创新风险来减少生产成本,又能通过促进先进技术的应用转化改善生产模式,实现生产效率提升和资源优化配置,增强县域产业竞争力,引导县域产业结构升级[20]。此外,县域重点行业、重点部门的技术引进将带动产业链条集群融合发展,改善县域生产要素配置结构,引导县域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从而引致产业升级。现有研究表明,产业升级能促进传统产业向高效率、高附加值产业转变,推动县域特别是欠发达县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县域资源配置,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23]。然而,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县域特别是欠发达县域可能倾向于率先发展工业等资本密集型部门[24],致使县域产业升级具有城镇倾向,会强化城镇的“极化效应”,加剧乡村要素单向流入城镇,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H3: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能通过经济活力效应影响县域平衡发展。

H4: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能通过产业升级效应影响县域平衡发展。

二、计量模型及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考察技术创新对县域平衡发展的影响。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包括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而本文关注的平衡发展具体表现为区域、城乡差距的合理缩小。因此,本文主要构建以下基准回归模型,验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两个维度的技术创新对城乡收入差距、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具体公式如下:

EDit=β1+β2Teit-1+β3Xit-1+μi+t+εit[JY](1)

EDit=β1+β2Zrit-1+β3Xit-1+μi+t+εit[JY]"(2)

其中,EDit为县域平衡发展,本文选取县域城乡收入差距(Ugp)和县域区域发展差距(Rgp)来表征,Teit-1为县域自主创新,Zrit-1为县域技术引进;Xit-1为一系列控制变量,具体包括城镇化率(Urb)、农业机械化(Ame)、金融发展(Fin)、政府干预(Gov)和劳动力数量(Lab);考虑到滞后效应,所有解释变量均滞后一期,μi为个体固定效应,t为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1.被解释变量:县域平衡发展

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群体差距是实现县域平衡发展的关键和主攻方向。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城乡收入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表征县域平衡发展。城乡收入差距(Ugp):借鉴骆永民等[25]的做法,采用城乡居民收入比表征。区域发展差距(Rgp):借鉴仇童伟[26]的做法,采用县域人均GDP与各年度全国县域最高的人均GDP的比值表征,其值越大,表示区域发展差距越小。

2.核心解释变量:技术创新

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是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1],因此本文选取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来表征技术创新。自主创新(Te):借鉴韩峰等[27]的做法,采用“县域发明专利授权数+1”的对数值表征。技术引进(Zr):借鉴段德忠等[28]的做法,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平台上获取县域的专利转让数据并匹配至县域层面。技术引进表示为一个县域从国内其余地区转入的专利数量,采用“县域专利转入数+1”的对数值表征。

3.控制变量

为缓解遗漏变量可能造成的回归结果偏误,本文选取以下控制变量:城镇化率(Urb),采用县域城镇人口占比衡量;农业机械化(Ame),采用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对数值衡量;金融发展(Fin),采用金融网点数的对数值衡量;政府干预(Gov),采用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表征;劳动力数量(Lab),采用年末就业人数的对数值衡量。

本文采用2006—2021年1"756个县域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主要为相应年份的EPS数据库、《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各省市统计年鉴、各县市统计公报、国泰安数据库、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平台以及天眼查平台。对于其余少量缺失数据利用线性趋势法补齐。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本特征事实分析

1.县域平衡发展的特征事实

本文绘制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区域发展差距的核密度图以考察县域平衡发展的变化情况。2006、2011、2016和2021年各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核密度曲线如图1所示。曲线的中心位置在2006—2011年、2011—2016年、2016—2021年3个时段都出现了左移,表明研究期间中国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呈下降态势。从曲线的高度来看,2006—2021年主峰高度出现大幅提升,反映“十一五”以来中国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收敛态势。从延展情况来看,曲线存在明显的右拖尾现象,且曲线向右延伸的长度有所缩短,这表明仍有少数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县域,但这一现象已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2006、2011、2016和2021年各县域区域发展差距的核密度曲线如图2所示。从曲线位置来看,曲线的中心位置在2006—2011年出现左移,在2011—2016年和2016—2021年2个时段出现右移,结合测度值越大则区域发展差距越小的指标表征方式,可以得出结论:在研究期间,中国县域区域发展差距呈先扩大后缩小的态势。可见,2012年是区域发展差距变化的节点,自党的十八大强调经济发展的平衡性以来,县域经济发展质量逐步提升,区域发展差距得到有效缓解。从曲线高度来看,2006—2021年主峰高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表明县域区域发展差距存在先收敛后发散的趋势。从曲线的延展情况来看,曲线存在明显的右拖尾现象,这表明存在区域发展差距较小的县域。综上所述,虽然研究期间中国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及区域发展差距呈现下降态势,但实际的发展差异依然显着,如何有效缩小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县域平衡发展是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图1"城乡收入差距的核密度

图2"区域发展差距的核密度

2.县域技术创新的特征事实

为了探究县域技术创新水平的变化趋势,本文绘制了中国县域自主创新均值和技术引进均值的时间趋势图。县域自主创新的演化趋势如图3所示。整体来看,县域自主创新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6年的2.081件上升至2021年的16.611件,增加了6.98倍,表明县域的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分区域来看,城市群县域和非城市群县域

本文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的县域定义为城市群县域,其余则为非城市群县域。的自主创新分别由2006年的4.396件、1.210件上升至2021年的36.756件和9.033件,分别增加了7.36倍和6.47倍,可见城市群县域自主创新相较于非城市群县域优势明显,需发挥非城市群县域的后发优势,缩小与城市群县域间的差距。

县域技术引进的演化趋势如图4所示。整体来看,县域技术引进由2006年的0.355件上升至2021年的20.366件,增加了56.37倍,可见县域技术引进呈波动上升趋势,技术引进能力不断增强。分区域来看,城市群县域和非城市群县域的技术引进分别由2006年的0.633件和0.251件上升至2021年的46.198件和10.607件,分别增加了71.98倍和41.26倍。可见,非城市群县域的技术引进与城市群县域差距突出,并且增幅相对滞后,应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促进非城市群县域技术引进,助力非城市群县域实现技术后发赶超。

(二)基准回归结果

在实证分析之前,本文运用相关系数和方差膨胀因子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结果显示,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低于0.8,方差膨胀因子值均低于3,远远小于10,即本文的回归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考虑到技术创新等变量对县域平衡发展具有滞后作用,借鉴林嵩等[29]的做法,本文将所有解释变量均滞后一期进行估计,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造成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变化很小的原因在于本文未对城乡收入差距做乘以100的处理。若处理后,城乡收入差距则会相应扩大0.076%。区域发展差距的回归系数亦同。

,表明县域自主创新能显着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由第(2)列可知,技术引进的回归系数亦显着为正,即县域技术引进每增加1%,城乡收入差距就会扩大0.000"63。结合县域技术创新的实践来看,县域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可能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现阶段,县域整体仍处于创新链的末端,面临创新资源不足、基础设施滞后等桎梏。为实现县域创新跃升,县域会采取偏向城镇的科技投入战略,率先提高城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引进能力。县域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的城镇倾向会加剧城乡“科技鸿沟”,进而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相较于城镇,乡村的产业基础更为薄弱,难以依托产业消化吸收应用县域的技术创新成果,致使技术创新与农业融合较为表浅,科技成果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发展效益,致使农民增收的技术支撑力不强,进而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此外,由于城乡居民技术创新素养和吸收能力的差异,部分城镇居民率先掌握和应用县域技术创新成果,导致城乡居民之间存在应用科技创新成果能力的鸿沟,进而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第(3)(4)列依次为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对区域发展差距的基准回归结果。由第(3)列结果可知,自主创新的回归系数显着为正,即县域自主创新每增加1%,区域发展差距将会缩小0.000"03,表明县域自主创新能显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由第(4)列可知,技术引进的回归系数亦显着为正,即县域技术引进每增加1%,区域发展差距将会缩小0.000"02,表明县域技术引进能显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结合县域实践来看,县域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县域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能力的增强能优化县域资源要素配置,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并通过催生新经济形态和新兴产业,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以延安市黄陵[JP]县为例,黄陵县坚持以科技赋能矿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推动工业总产值在2022年达到414.1亿元,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县域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能力的强化能依托科技渗透性强和覆盖面广的特征,拓展科技创新应用普及范围,提高县域劳动力生产率,由此加速县域间的分工合作,构建优势产业集群,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三)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

1.内生性检验

本文已经通过增加控制变量的方式来缓解遗漏变量引致的内生性问题,但双向因果的存在也可能导致内生性问题。县域平衡发展水平越高,其经济发展质量和科技创新基础也相对较好,从而有利于县域开展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因此,本文采用以下方法缓解内生性问题。首先,本文在基准回归已将所有解释变量滞后一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反向因果。其次,为进一步缓解内生性问题,本文借鉴叶堂林等[15]的做法,分别采用同年度本省份其余县域技术引进、自主创新的均值作为工具变量。该工具变量能通过示范效应和交[JP]流效应影响本县域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满足相关性,但与本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区域发展差距没有直接的关联,满足排他性。由表3第(1)(2)列可知,Anderson"canon."corr."LM"统计量的P值小于0.001,拒绝了工具变量识别不足的原假设,CraggDonald"Wald"F统计量大于弱工具变量在10%水平上的临界值,拒绝了弱工具变量的原假设。可见,在考虑内生性后,县域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仍能显着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由第(3)(4)列可知,在拒绝工具变量识别不足和弱工具变量的原假设后,县域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仍能显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综上所述,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本文的回归结果仍然稳健。

2.稳健性检验

第一,替换被解释变量。本文采用泰尔指数测度城乡收入差距后重新进行回归,结果见表4第(1)(2)列;借鉴徐生霞等[22]的做法,采用综合变异系数和离差相结合的方法测度区域发展差距后重新进行回归,结果见表5第(1)(2)列。

第三,调整样本期。将样本期间从2006—2021年缩小至2006—2019年后重新进行回归,结果分别见表4和表5第(5)(6)列。

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发现,县域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会显着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显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与基准回归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本文结论具有稳健性。

3.外生冲击检验

为进一步检验技术创新对县域平衡发展影响效应的稳健性,本文借鉴史丹等[20]的思路,对回归结果进行检验。本文以创新型城市试点作为外生冲击,采用双重差分法(DID)进行分析。始于2008年的创新型城市试点能有效提升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合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县域平衡发展。为考察创新型城市试点对县域平衡发展的影响,本文构建以下模型:

其中,DIDit-1是政策变量,即i县域在t-1年是否为创新型城市试点覆盖范围。为了考虑滞后效应,本文亦将所有解释变量滞后一期进行分析。

创新型城市试点对县域平衡发展的回归结果见表6。其中,第(1)(2)列是创新型城市试点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回归结果,DID的回归系数均显着为正,即创新型城市试点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第(3)(4)列是创新型城市试点对区域发展差距的回归结果,DID的回归系数均显着为正,即创新型城市试点会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综上,基准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

(四)异质性分析

1.区位异质性

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高地,与非城市群在创新资源集聚和要素自由流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对县域平衡发展的影响效应在城市群县域和非城市群县域间存在异质性特征。因此,本文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的县域定义为城市群县域,其余则为非城市群县域,并引入地区虚拟变量(城市群县域为基准组,非城市群县域为Nuc)与核心解释变量的交互项进行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

由第(1)列可知,自主创新的估计系数显着为正,Te×Nuc的估计系数显着为负,对比估计结果发现,自主创新能显着扩大城市群县域和非城市群县域的城乡收入差距,且自主创新对城市群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略强于非城市群县域。由第(2)列可知,技术引进的估计系数显着为正,Zr×Nuc的估计系数显着为负,对比估计结果发现,技术引进能显着扩大城市群县域和非城市群县域的城乡收入差距,且技术引进对城市群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亦略强于非城市群县域。可能的原因是,城市群县域和非城市群县域的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均多集聚在城镇,会加剧经济集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对比城市群县域,非城市群县域的创新资源不足和要素流动不畅等问题更为突出,县域整体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能力不足,对居民增收的影响较弱,导致非城市群县域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相对较弱。

由第(3)列可知,自主创新的估计系数显着为正,Te×Nuc的估计系数显着为负,对比估计结果发现,自主创新能显着缩小城市群县域和非城市群县域的区域发展差距,且相较于非城市群县域,自主创新对城市群县域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更强。可能的原因在于,城市群县域和非城市群县域的自主创新均能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催生新模式、新业态,延伸县域产业链条,推动县域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有效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同时,非城市群县域长期薄弱的创新基础造成县域的技术积累不足,导致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不强。根据本文样本数据,2021年,城市群县域的县均发明专利授权数为36.76件,是非城市群县域的4倍,且相较于2006年,城市群县域的县均发明专利授权数增长了7.36倍,增幅高于非城市群县域(6.47倍)。可见,非城市群县域不仅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而且自主创新发展潜力低于城市群县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自主创新对非城市群县域平衡发展的影响效应较弱。由第(4)列可知,技术引进的估计系数显着为正,Zr×Nuc的估计系数显着为负,对比估计结果发现,技术引进能缩小城市群县域的区域发展差距,扩大非城市群县域的区域发展差距。其可能的原因是,对于非城市群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等因素致使非城市群县域对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能力、应用转化能力相对不足,技术引进可能表现为简单的技术堆积,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难以有效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从而扩大区域发展差距。

2.经济异质性

相较于非百强县,百强县作为示范县,其经济实力突出,发展动力强劲,在县域创新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探究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对县域平衡发展的影响效应是否存在经济异质性,本文借鉴文雁兵等[30]的做法确定百强县,并引入经济虚拟变量(百强县为基准组,非百强县的县域为Ntc)与核心解释变量的交互项进行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

由第(5)列可知,自主创新的估计系数显着为正,Te×Ntc的估计系数显着为负,对比估计结果发现,自主创新能显着扩大百强县和非百强县的城乡收入差距,且相较于非百强县,自主创新对百强县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更强。由第(6)列可知,技术引进的估计系数显着为正,Zr×Ntc的估计系数显着为负,对比估计结果发现,技术引进能显着扩大百强县和非百强县的城乡收入差距,且技术引进对百强县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略大于非百强县。可能的原因是,无论是百强县还是非百强县,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的红利率先惠及城镇地区,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相较于百强县,非百强县的创新资源禀赋不足,人口流失现象突出,难以满足县域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的能力不强,难以带动居民就业增收,从而导致非百强县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相对较弱。

由第(7)列可知,自主创新的估计系数显着为正,Te×Ntc的估计系数不显着,对比估计结果发现,自主创新能显着缩小百强县区域发展差距,对非百强县的区域发展差距影响效应不显着。由第(8)列可知,技术引进的估计系数显着为正,Zr×Ntc的估计系数显着为负,对比估计结果发现,技术引进能显着缩小百强县和非百强县的区域发展差距,且技术引进对百强县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效应略大于非百强县。其可能的原因是,相较于百强县,非百强县的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基础薄弱,县域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未能充分释放,导致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对非百强县平衡发展的作用相对较小。此外,由于资源禀赋和区域基础的限制,非百强县开展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活动的难度明显高于百强县,非百强县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引进能力远不及百强县,高质量技术供给滞后,无法满足经济跃升的技术需求。根据本文样本数据,2021年百强县的县均发明专利授权数和县均技术引进数分别为213.23件和257.88件,分别是非百强县的20倍和19倍,可见,非百强县的自主创新、技术引进与百强县差距悬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不强,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对非百强县平衡发展的影响效应低于百强县。

(五)机制分析

理论分析表明,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主要通过经济活力效应和产业升级效应对县域平衡发展产生影响。本文借鉴杨秀云等[31]的做法,对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影响县域平衡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

1.经济活力效应

根据假说H3,自主创新能通过加快县域特别是欠发达县域的要素流动,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其经济生产效率,激活县域经济活力;技术引进能通过丰富技术存量,激活后发优势,提升县域经济活力。随着欠发达县域基础的完善以及发达县域的溢出效应,县域经济活力的提升能促进要素双向流动,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但目前,为维持经济活力,县域会促进城镇吸收集聚更多的资源要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乡村地区的发展,致使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为检验经济活力效应,本文选取夜间灯光(Nl)、企业集聚(Fc)作为经济活力的代理变量,回归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由第(1)(3)列可知,无论是夜间灯光还是企业集聚,自主创新的估计系数均显着为正;由第(2)(4)列可知,无论是夜间灯光还是企业集聚,技术引进的估计系数均显着为正。这验证了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对县域经济活力的促进效应。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在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对县域经济活力发挥促进效应后,其能优化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提高经济生产效率,从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但经济活力的提[JP]升短

期内也加剧了县域城镇化倾向,导致农村地区资源要素流失,从而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综上所述,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能通过提升县域经济活力影响县域平衡发展,从而验证了假说H3。

2.产业升级效应

根据假说H4,自主创新能通过构建县域自主创新生态圈,强化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赋能县域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引进能通过缓解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缺位”难题,提高产业竞争力,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引导县域产业结构升级。但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受限于县域资源稀缺和科技基础薄弱,县域会率先聚焦与发展战略保持一致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产业进行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致使技术在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间分布不均衡,从而导致资本报酬和劳动报酬存在差距,进而影响县域平衡发展。为检验产业升级效应,本文借鉴方红生等[24]的做法,采用产业结构升级指数(Isu)、工业化水平(Idu)来衡量产业升级,回归结果如表9所示。由第(1)(3)列可知,无论是产业结构升级指数还是工业化水平,自主创新的估计系数均显着为正;由第(2)(4)列可知,无论是产业结构升级指数还是工业化水平,技术引进的估计系数均显着为正。这验证了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对产业升级的促进效应。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在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对县域产业升级发挥促进效应后,能推动县域特别是欠发达县域向高效率、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从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但目前县域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会倾向于率先发展工业等资本密集型部门,加速乡村要素单向流入城镇,加剧城乡鸿沟,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综上所述,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能通过产业升级效应影响县域平衡发展,从而验证了假说H4。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随着中国科技实力大幅跃升,既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生产力上的驱动作用,也要引导“科技向善”赋能平衡发展,促进县域共同富裕。本文将技术创新分为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两个模式,探究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对县域平衡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本文研究得出三点结论。一是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均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稳健成立。二是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非城市群县域,自主创新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区域发展差距的缩小效应在城市群县域更为突出;技术引进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亦在城市群县域更强;技术引进能缩小城市群县域的区域发展差距,扩大非城市群县域的区域发展差距。相较于非百强县,技术引进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区域发展差距的缩小效应在百强县更强;自主创新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亦在百强县更为突出;自主创新能显着缩小百强县的区域发展差距,对非百强县的区域发展差距影响不显着。三是机制检验表明,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会通过经济活力效应和产业升级效应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据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全方位强化县域技术创新能力,引导县域“科技向善”,赋能县域平衡发展。本文研究表明,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均会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因此,一方面,应支持县域立足主导优势产业,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强化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应用转化来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催生新经济形态和新兴产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另一方面,引导县域拓展技术创新的应用普及范围,注重技术创新在城乡间的辐射扩散,以提升乡村居民技术创新素养和技术成果应用能力为抓手,夯实乡村产业基础,推动科技创新和乡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并发展农民主播、农业经理人等新职业,实现富民增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城乡“科技鸿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第二,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技术创新提升路径,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赋能作用。本文研究表明,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对城乡收入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效应存在区位异质性和经济异质性。因此,对于城市群县域、百强县等创新基础较好的县域,应引导县域在提升技术引进效率的同时优化科技服务生态,强化县域自主创新能力,避免陷入低端锁定和路径依赖,实现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双轮驱动区域发展差距缩小。同时,引导县域加强先进技术在乡村产业领域的深度应用,探索科技助农新模式,打造科技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本,带动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对于非城市群县域、非百强县等基础相对薄弱的县域,应加大创新资源倾斜力度,完善县域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县域开展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的短板。同时,引导县域以提高劳动力技能和产业基础优化为前提,提高对先进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能力,以缓解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缺位难题,助力县域平衡发展。

第三,着力推动县域经济活力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助力县域平衡发展。本文研究表明,经济活力效应和产业升级效应是技术创新影响县域平衡发展的作用机制。因此,县域应通过技术创新加速生产要素积累和要素结构优化,并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契机吸引企业在县域集聚,提升县域经济活力,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助力县域平衡发展。同时,引导县域以技术创新赋能产业迭代升级,驱动传统产业向高效率、高附加值转变,培育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赋能区域差距缩小。此外,县域应注重加强乡村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力度,提高乡村经济活力,优化乡村内部产业结构,从而扭转县域发展战略城镇倾向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负外部性,全面赋能县域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WB]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2014(7):3143.

[2][DW]张颖熙,夏杰长.科技向善赋能共同富裕:机理、模式与路径[J].河北学刊,2022(3):115122.

[3][DW]孙巍,徐邵军.技术进步路径转换、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与地区经济差距演化[J].经济评论,2021(5):6585.

[4][DW]宋德勇,毕道俊.技术创新能否实现环保与就业的“双重红利”:基于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经济问题探索,2021(9):5566.

[5][DW]吴昊,李萌.技术引进、自主创新与就业:基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0(1):109116.

[6][DW]PENEDER"M."Industrial"structure"and"aggregate"growth[J]."Structural"Change"and"Economic"Dynamics,2003,"14(4):427448.

[7][DW]杨丽君.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知识产权保护视角[J].科研管理,2020(6):916.

[8][DW]王林辉,王辉,董直庆.技术创新方向、均衡技术差距与技术追赶周期[J].世界经济,2022(3):2855.

[9][DW]孟望生,张扬.自然资源禀赋、技术进步方式与绿色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资源科学,2020(12)

:23142327.[ZK)]

[10][KG*2][WB]ZHENG"X,"YU"H,"YANG"L."Technology"imports,"independent"innovation,"and"Chinas"green"economic"efficiency:"An"analysis"based"on"spatial"and"mediating"effect[J]."Environmental"Science"and"Pollution"Research,"2022,"29(24):3617036188.

[11][DW]李政,杨思莹.科技创新的城乡二元收入结构效应及其传导机制[J].经济问题探索,2018(1):2329.

[12][DW]赵峥,张亮亮,陈志.技术创新、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8(10):138145.

[13][DW]刘清春,刘淑芳,马永欢.创新水平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工具变量回归模型[J].软科学,2016(9):1114.

[14][DW]吴鹏,万广华,常远,等.共同富裕目标下技术创新对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来自研发与应用的证据[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4(4):11811197.

[15][DW]叶堂林,王雪莹.数字经济对协调性均衡发展的影响:兼论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J].经济学动态,2023(1):7388.

[16][DW]杨仁发,李自鑫.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促进共同富裕吗?[J].财经研究,2023(8):1933.

[17][DW]袁冬梅,周磊,袁礼.技术创新模式转变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21(6):8195.

[18][DW]董俊鸷,孟怡伟,丁志伟.中国县域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J].世界地理研究,2023(8):88102.

[19][DW]EVENSON"R"E,"WESTPHAL"L"E."Technological"change"and"technology"strategy[J]."Handbook"of"Development"Economics,"1995,"3:22092299.

[20][DW]史丹,叶云岭,于海潮.双循环视角下技术转移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J].数量经济[JP]技术经济研究,2023(6):526.

[21][DW]DUFFY"J,"RALSTON"J."Innovate"versus"imitate:"theory"and"experimental"evidence[J]."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amp;"Organization,"2020,"177:727751.

[22][DW]徐生霞,刘强,冯亮.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演进特征与成因[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3(4):6984.

[23][DW]贾洪文,张伍涛,盘业哲.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21(5):5060.

[24][DW]方红生,鲁玮骏,苏云晴.“省直管县”改革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3(3):2439.

[25][DW]骆永民,樊丽明.宏观税负约束下的间接税比重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19(11):3753.

[26][DW]仇童伟.精准扶贫、人口流动与地区经济差距[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4(4):5166.

[27][DW]韩峰,袁香钰.国内大市场优势与企业自主创新[J].财经研究,2023(12):418.

[28][DW]段德忠,杜德斌,谌颖,等.中国城市创新技术转移格局与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8(4):738754.

[29][DW]林嵩,谷承应,斯晓夫,等.县域创业活动、农民增收与共同富裕:基于中国县级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23(3):4058.

[30][DW]文雁兵,郭瑞,史晋川.用贤则理:治理能力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百强县和贫困县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20(3):1834.

[31][DW]杨秀云,刘岳虎,高拴平.技术融合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经验证据[J].当代经济科学,2024(3):111124.

标签:  县域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