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开启公共图书馆视障服务新篇章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286)

全民阅读背景下,社会力量是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现分析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视障群体服务的必要性和概况,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以下简称“广西图书馆”)为例,提出以读者需求为导向、注重文化引领、以视障服务品牌化为目标、充分依托政府资源四方面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提出,鼓励多方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提出,“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而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和阵地。王力舟认为,社会力量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推动者,是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原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公众文化意识的觉醒,社会力量在残疾人群体服务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李蔚蔚在《公共图书馆视障读者服务》中指出,根据中国盲文出版社公开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有视障人士1731万人。保障视障群体公共文化权利是完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的知识社会背景下,视障群体对文化的需求日益扩大,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和彰显社会文化权利均等性的重要场所,如何为视障读者提供持续有效的高质量文化服务成了新的挑战。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视障群体服务现状

社会力量的概念及服务模式

社会力量是指能够参与、作用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包括自然人、法人(社会组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党群社团、非营利机构、企业等)。学界认为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主要有几种模式,对于公共图书馆视障读者服务领域,主要通过提供资源共同参与建设的模式。

目前,学界关于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以财力、物力支持,独立或共同构建完善的图书馆服务体系;二是各地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的实践研究。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为普通读者,对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具体的服务对象分类研究较少,本文从视障群体服务角度出发,以广西图书馆为例,阐述社会力量如何更好地参与公共图书馆视障读者文化服务,以期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有所借鉴。

国内社会力量参与视障群体服务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各项利好政策下,我国公共图书馆视障读者服务迈上新台阶,部分公共图书馆结合馆藏资源和读者需求,在社会力量的参与下,积极探索特殊读者服务,颇有成效,形成了自身的服务品牌,为我国文化助盲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例如,广东作为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省级典范,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的特殊群体服务。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联合社会力量,积极举办各类文化助残活动,为使视障儿童能够就近、便捷地享受服务,其与广州市盲人学校合作设立了视障服务点,并搭建了为视障读者提供展示的平台。广州图书馆联合盲人保健按摩连锁机构共建首个馆外视障人士阅读服务点,为更多视障人士带来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营口市图书馆打造“文化助盲·点亮心灵”品牌服务,构建服务体系,为残疾人联合会、盲人协会穿针引线,与社会爱心机构合作,成立文化助盲志愿者服务队。苏州市图书馆“我是你的眼”视障读者主题活动,依托盲文阅览室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以及整合社会力量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阅读活动。

社会力量参与广西图书馆视障群体服务实践与效果

广西图书馆面向视障群体服务实践

广西图书馆依托本馆盲人借阅室资源,有序为视障读者提供日常阅读、电子阅读产品使用、文化咨询等服务,组织参加相关文化活动,定期举办视障读者活动,主动打造本馆视障读者服务活动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读者的认可。

社会力量参与主体可分为组织和个人。在广西图书馆视障群体服务发展过程中,社会力量参与广西图书馆视障群体服务主体主要分成两类。一是当地残疾人联合会、盲人协会、社区等行政单位或基层组织;二是广西图书馆文化志愿者,包括在校大学生、社会爱心人士等。

广西图书馆社会力量参与的服务内容主要为以下三点。一是依托微信群、QQ群,为读者传递就业信息、技能知识、文化资源、政策解读等,在能力范围内为他们提供信息支持。例如,在社交平台上为读者解读就业政策、发布文化活动、分享文化资源,为读者建立有效的线上交流空间。二是借助社会力量的人力和资金资源,与图书馆联合开展电脑技能竞赛、读书沙龙、才艺展示、就业技能培训等,帮助视障读者融入社会,以各种形式让读者共享社会文明成果。三是依托行业平台,组织视障读者参加行业内相关文化活动。例如,组织读者参加中国盲文图书馆朗诵比赛、阅读快闪赛等。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视障群体服务效果

1.文化服务辐射范围扩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当地社会力量在残疾人康复、就业、受教育等合法权益保障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公共图书馆在开展视障群体服务初期,通过与当地的残疾人联合会、行业协会合作,可以直接获取读者来源,扩大文化服务受益人群范围。例如,广西图书馆以当地残联组织开展业务培训为契机,开展读书分享活动,参与读者来自各市县的服务行业,提高当地视障群体图书馆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和认知度。

2.丰富服务形式和内容,促进视障群体的社会融入

视障群体因视觉生理因素的特殊性,在利用文化资源和参与文化活动时面临诸多挑战,作为知识与文化的重要传播阵地,广西图书馆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为视障读者提供了无障碍阅读产品,与当地残联、盲人协会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充分发挥视障读者的优势和才能。例如,在“我和我的祖国”国际盲人节庆祝活动中,读者根据自身特长围绕主题以歌唱、阅读分享、乐器演奏等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多次组织有朗诵才能的读者参加中国盲文图书馆举办的朗诵比赛,提高他们的文化表达能力,增强个人自信心。

3.共同营造良好文化助盲社会氛围

一是社会力量的参与,扩大活动影响力,有效增加社会对视障群体服务的关注度,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普及无障碍知识、宣传视障文化服务的重要性等,引导公众形成共识,共同推动视障群体文化服务的建设。二是视障读者通过参与活动,了解图书馆服务的内容、路径,在群体内相互传播,为广西图书馆视障服务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得到读者的一致肯定。例如,广西图书馆与当地盲人技能培训学校合作,开展送听书机上门和使用培训活动,有效提高了本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图书馆视障服务内容的知晓率。

4.社会力量参与主体增多

近年来,广西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文化活动的效果明显,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激发了其他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热情,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注入了新的活力。参与广西图书馆视障群体服务活动的社会力量由当地的残联、社区、盲人协会组成,近两年来,范围扩大至新闻媒体、医院、盲校、业务技能培训学校等。

5.公共图书馆视障群体文化服务水平提高

结合当地丰富的残疾人服务经验,广西图书馆与相关残联、盲协等工作人员学习了解视障群体的生理特点、文化服务需求。馆员充分考虑视障读者的特殊性,在服务过程中更加注重细节。例如,在提供视障读者阅读服务咨询时注重言语表达方式、操作演示等;在策划阅读推广活动中把握好场地便利、人员引导、应急管理等因素;在视障文化志愿者培训中开展残障理论知识、服务礼仪规范、行走技能等专业培训,确保志愿服务质量。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视障群体服务存在的困境

社会力量的参与主体单一

因缺乏社会力量评估标准,图书馆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助盲时,态度较谨慎。除了残疾人联合会、盲人协会、官方新闻媒体等政府事业单位性质的团体力量,对其他社会组织、机构性质缺乏判断依据,对社会团体的营销目的存在担忧,这在一定程度保障了视障群体的信息安全,但也使得图书馆错失了真正有益于视障读者服务发展的参与力量。

社会力量参与动力不足

现有的社会力量发展不够成熟,缺少完整服务体系,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组织、机构发展较为缓慢,社会组织对文化助盲的内容、形式缺乏了解,无法提供有效供给,未与公共图书馆形成畅通的文化服务合作机制。

社会力量的资源缺乏盘活整合

在视障读者服务中,服务主体主要是提供资金、物质支持,以图书馆为活动实施主体、各参与主体协办的形式,未能根据读者实际需要开展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读者服务。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视障读者服务优化路径

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精准施策

《“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中提出,“鼓励残疾人参加书香中国·阅读有我等公共文化活动”,为盲人提供各类产品和服务。随着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特殊群体政策的保障,视障群体获取文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范围更加广泛。公共图书馆可联合社会力量,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为他们提供精准、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按年龄划分,为视障儿童提供有趣的知识文化体验,为成人视障读者提供他们所需的技能培训、知识服务等。按获取信息的媒介划分,一是馆藏图书资源。盲文图书因其特殊材质,比较厚重,读者不方便外借,社会志愿者可定期为读者提供馆藏资源上门借还服务,减少读者出行,改善盲人借阅室馆藏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二是建立视障读者数字阅读资源。2022年5月,《马拉喀什条约》对中国正式生效,为视障读者使用公共文化资源提供了保障;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实施,为视障群体信息获取提供了极大便利。在互联网时代,电子网络设备是视障读者获取信息最重要的途径。在实践中发现,视障群体的数字资源需求与公共图书馆现有资源存在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公共图书馆可以在政府主导下,联合相关技术部门开发更加方便使用、功能完善、囊括地方特色资源的听书机、点读机等视听资源。

注重文化引领,与本馆服务协同发展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阵地,在传承和弘扬社会文明、促进文化交流、提高公民素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在与社会力量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其要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引领作用,与图书馆整体服务协同发展,一举多得,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彰显个性化需要。挖掘馆志愿者服务团队资源,根据他们的才能优势,提高文化助盲的服务专业性和内容广泛性。例如,在实践中,依托图书馆专业文化服务,采取社会力量提供场地、图书馆提供文献资源与管理指导的合作方式,在街道、社区建立视障读者服务中心。因地制宜,与馆内各项阅读推广活动同步进行,让视障群体跟上“全民阅读”的步伐。

以品牌化为目标,优化服务长效机制

近年来,广西图书馆视障读者服务逐步发展,具有鲜明特点的内容、独立的志愿者团队、初步形成的运行模式、不断增长的读者数据。可通过常态化“阅读服务+读者活动+读者个性化发展需求”的运行机制,以此契机,整合馆内资源,打造广西图书馆视障读者服务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服务。健全读者反馈机制,了解服务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服务策略。

充分依托政府资源,扩大服务覆盖面

2015年5月5日,《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积极有序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公共图书馆可依托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确保社会力量服务内容、运行机制、评估制度的完备。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图书馆在做好评估的前提下,可大胆引入社会力量,争取外部财力、人力资源,以满足视障群体文化需求为目标,探索多层次、多方式、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社会力量得到优化发展,协同发力、形成合力,达到双赢互利的目的,进一步扩大受益群体的覆盖面。

在倡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下,为了满足视障群体的文化需求,公共图书馆应主动搭建平台,整合社会力量,集中资源优势,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形成“多渠道支持,多主体参与”的图书馆建设共建格局,以视障读者服务为切入点,打造符合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

标签:  社会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