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背景下安徽省工业碳排放与经济脱钩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7-10 阅读(484)

李睿奇

(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徽 淮南 232001)

0 引言

20 世纪以来,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迅速增加,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严峻威胁。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十四五” 规划中,我国提出要努力在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 “双碳” 目标。安徽省位于长三角区域,连接国内多个重要经济板块,在发展中形成以消耗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碳排放强度较高。工业部门生产消耗能源产生的CO2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1]。如何在保证工业经济能够持续增长的同时,顺利完成降碳减排的目标,成为政府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大量学者在分析行业能源消耗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中,脱钩理论运用较为普遍。徐玥等[2]基于Tapio 脱钩模型分析了徐州市农业碳排放总量、强度和结构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脱钩关系,研究表明,徐州市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呈现出 “弱脱钩—强负脱钩—扩张负脱钩—强脱钩” 的变化历程,且 “十三五” 以来主要表现为强脱钩。巩小曼等[3]运用Tapio 脱钩模型对新疆纺织工业蓝水足迹、灰水足迹、水足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蓝水足迹、灰水足迹与经济增长之间总体上均呈现弱脱钩,水足迹则呈现成水量型弱脱钩,三种水足迹与经济增长之间均未达到稳定理想的脱钩状态。He T等通过构建Tapio 脱钩模型和LMDI 模型,研究黑龙江省畜牧业经济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0 年,黑龙江省畜牧业碳排放量总体呈现小幅上升态势,而畜牧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为弱脱钩。Guan Qifan 通过脱钩理论和LMDI 模型,分析2005—2019 年京津翼地区与能源活动相关的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及各影响因素的贡献度,结果表明,北京、天津相继实现强脱钩,河北保持弱脱钩,创新因素在脱钩中作用重大,不可忽视。Cui Shengnan 等选取中国28 个工业行业的隐含碳排放增量数据,使用Tapio 脱钩模型研究其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结果发现,2005—2020 年实现强脱钩的产业部门数量显着增加,但重点产业部门以扩张性负脱钩为主。能源效率对强脱钩有促进作用,需求规模对脱钩的抑制作用更为显着。戴胜利等[4]使用Tapio 脱钩模型结合LMDI 模型,探索中部六省工业能源碳排放与工业经济的发展关系,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碳排放量增速减缓,工业经济增长趋于平稳,脱钩关系呈现出由弱脱钩向强脱钩转变的趋势。张翼等[5]使用 “脱钩” 原理构建煤炭工业碳排放与行业发展、行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等脱钩指数,研究中国煤炭工业碳排放与工业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研究表明,二者间脱钩关系由增长负脱钩向绝对脱钩转变,理想脱钩状态与行业碳排放控制力度和政策实施的连续性密切相关。

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国家层面或特定区域的研究,对省际范围工业行业整体进行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在针对安徽省工业构建碳排放测算体系的基础之上,对2007—2021 年安徽省工业能源消耗及碳排放总量进行详尽测算,并构建Tapio 脱钩模型对安徽省工业碳排放和经济发展间的动态关系进行明确。同时,探究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成因,并为安徽省及其周围省份工业科学绿色高质量发展以及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提供理论与数据参考。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1.1 碳排放量的核算方法

本文参考IPCC 并使用《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中的相关参数,主要选取原煤、焦炭、焦炉煤气、原油、柴油、汽油、燃料油和天然气等8 种能源对安徽省工业碳排放量WC排放进行计算。

式中:i为消耗能源的种类;Ei为消费的能源量;CVi为能源的平均低位发热值;CCFi为能源含碳量;COFi为能源燃烧时碳氧化率[6];44/12 为碳气化系数。参照《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计算得出相关能源的排放因子,如表1 所示。

表1 相关能源碳排放因子

1.2 脱钩分析方法

脱钩理论早期应用于物理学研究领域,用于分析两个联系密切的变量逐渐脱离相互影响的过程,现广泛用于分析资源消耗或环境压力与经济变化的关系。通过使用弹性系数,Tapio 脱钩模型能够动态展示2个观察对象变化的离散关系,即本文中工业碳排放量的变化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若工业碳排放增速为负或小于经济发展增速,则存在一定程度的脱钩。不同的脱钩弹性可分为负脱钩、脱钩和连接,表2 为脱钩状态的8 种判别范围[7]。脱钩弹性系数D测算公式如下:

表2 Tapio 脱钩类别及状态

式中:D为脱钩弹性;ΔCE、ΔPGD分别为CO2、GDP在某一单位时段的变化。

1.3 数据来源

安徽省工业的能源消耗量来源于2007—2021《安徽省统计年鉴》,碳排放系数来源《IPCC 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各能源折合标准煤系数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及《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

2 结果与分析2.1 安徽省工业碳排放总量特征

根据式1 测算,安徽省工业2007—2021 年碳排放总量如表3 所示。安徽省工业碳排放总量呈 “快速上升—波动下降—缓慢上升” 变化趋势,碳排放总量在15 年间增长了102.53%。

表3 2007—2021 年安徽省工业主要能源消耗碳排放量表 单位:万t

1)2007—2010 年为第一阶段,安徽省工业碳排放总量快速上升,年均增幅为2 090.6 万t,年均增率为12.48%。在早期,由于安徽省工业技术发展相对缓慢,且未形成清晰明确的节能减碳意识,导致安徽省工业形成了消耗大量的原煤、原油和焦炭等传统化石能源的发展模式,快速的工业发展及能源消耗使安徽省工业碳排放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天然气在能源消费占比不断增长,说明期间安徽省工业开始着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在往绿色清洁能源方向上进行探索。

2)2011—2015 年为第二阶段,安徽省工业碳排放总量处于波动下降期,年均增幅为483.85 万t,年均增率为2.19%。为落实 “十二五规划” 提出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作,安徽省转变以早期工业主导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降低生产中能源浪费率,使碳排放增长速度不断下降且出现负增长。除2012 年为突破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万亿元大关,工业碳排放增速较高外,其余年份安徽省工业碳排放增长速率均低于4%,且在2014—2015 年连续两年实现负增长,安徽省工业碳排放在控制下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

3)2016—2021 年为第三阶段,安徽省工业碳排放总量缓慢上升,年均增幅为714.19 万t,年均增率为2.76%,且连续5 年增长率低于5%。 “绿色” 的新发展规划已指明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表述,安徽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产业升级转型,经济发展出现放缓。 “中国声谷” 等高新科技产业园的顺利启用,使安徽省工业碳排放即使在疫情导致的经济下行时期仍未出现大幅增长,安徽省工业碳排放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

2.2 安徽省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效应

通过使用Tapio 脱钩公式对2007—2021 年安徽省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进行测算,历年脱钩弹性系数D及脱钩状况如表4 所示。

表4 2007—2021 年安徽省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情况

由表4 可知,15 年间,安徽省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间基本处于未脱钩的状态。总体上看,安徽省工业碳排放和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 “增长连接—弱脱钩—强脱钩—弱脱钩” 的变化历程,虽然自 “十二五” 以来表现出由弱脱钩向强脱钩发展的趋势,受疫情经济下行的影响而出现放缓。但在温室气体排放受控的情况下,随着经济的发展,仍可表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势。

1)2007—2010 年为第一阶段,2007—2008 年表现为增长连接,2009—2010 年表现为弱脱钩。由于生产发展需要,开始大量使用化石能源。虽然绿色生产理念仍在摸索阶段,但初期阶段经济产值仍然是连年增长。由于逐渐下降的碳排放增量以及迅速增长的生产总值,导致后续年份表现出弱脱钩甚至强脱钩。

2)2011—2015 年为第二阶段,安徽省工业碳排放脱钩态度转变积极。除2012—2013 年表现为增长连接,其余表现为由弱脱钩到强脱钩的变化趋势。随着 “十二五” 提出降低17%CO2排放量的目标,安徽省做出包括调整产业结构、抑制或淘汰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等在内的改变。同时,由于该阶段大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经济发展出现放缓,也使得工业碳排放脱钩状态出现放缓。

3)2016—2021 年为第三个阶段,伴随着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产出累积效应的影响,除2017 年表现为强脱钩,其余年份均表现为弱脱钩。这可能是由于该阶段碳排放总量低速增长,且经济产出受高质量发展理念指导下的产业优化以及工业技术升级创新出现阻力的影响,2018—2019 年,经济增长相对减缓,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进程也逐渐放慢。为继续顺利实现降碳减排,安徽省出台《安徽省 “十三五” 工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省行动计划》等文件,鼓励工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以期在未来向更积极的脱钩态势转变。

3 结论与建议3.1 结论

本研究在针对安徽省工业构建碳排放测算体系的基础之上,详细测算了2007—2021 年安徽省工业能源消耗及碳排放总量,并构建Tapio 脱钩模型,明确安徽省工业碳排放和经济发展间的动态关系,同时,探究其背后存在的原因,得出如下结论:

安徽省工业碳排放总体呈 “快速上升—波动下降—缓慢上升” 变化趋势,由2007 年的13 999.06 万t上升至2021 年的28 351.67 万t,年均增幅5.33%。其中,2007—2010 年,安徽省工业碳排放增幅较大,主要是由于安徽省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导致碳排放总量增长迅速。 “十二五” 和 “十三五” 期间,伴随着节能减碳降排的绿色理念不断深入,工业碳排放总量首次出现下降,且工业碳排放增幅均低于5%,而后保持缓慢增长。

得益于 “十二五” 和 “十三五” 规划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规划不断清晰完善,安徽省工业碳排放和经济发展间脱钩状态总体呈 “增长连接—弱脱钩—强脱钩—弱脱钩” 的变化历程,且在 “十二五” 期间大体表现为强脱钩,脱钩弹性系数介于-0.35~0.82 之间。 “十三五” 期间,受大规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规划指导进行产业优化升级以及疫情影响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受阻,从强脱钩放缓为弱脱钩。15年间,安徽省工业碳排放增长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因此,安徽省出台《安徽省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行动方案》,以解决经济发展卡点、放缓的问题,预计 “十四五” 期间,安徽省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状态仍可向积极方向发展。

3.2 建议

本文测算结果显示,安徽省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仍处于弱脱钩的范围,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为进一步控制工业碳排放总量,在实现 “2030 年碳达峰” 目标的同时,保持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提出如下具体建议:

1)工业碳减排是降碳基础。针对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这一主要碳源,要充分结合本省资源及技术优势,提升资源有效利用率、优化能源消耗结构。同时,要积极开发非化石能源,提升光伏发电、风电及生物质发电等清洁绿色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制定切合实际的生产计划,消除生产过剩和资源浪费。

2)产业优化调整为减排助力。积极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完善绿色节能供应链。对钢铁、建材、有色等高能耗高排放产业进行降碳技术升级改造,以高新适用性科技助力行业降碳减排,依法淘汰产能落后或资源浪费。同时,应注意加强供给侧改革,提升产业附加值,权衡好经济发展与降低工业碳排放的关系。

3)构建碳排放交易市场是可行之策。对现行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查漏补缺,使报告结果更为精准,便于政府和企业更加规范、科学地监管碳排放数据。安徽省未来可联合长三角经济区共同建立并发布工业碳排放年度统计公报,以实际数据为工业减碳降排明确方向。可参照浙江省成立 “工业碳效评价与改革创新中心” ,通过收取部分碳税来弥补高碳排放区域造成的污染,促进工业生产和碳交易产品的相互转化,实现工业碳排放逐步降低和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双赢局面。

标签:  安徽省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