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林设计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愈发重要。植物景观作为园林设计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合理配置与应用直接影响到园林的整体美感和使用功能。植物类型的选择、布局以及生长特性等因素,都应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以实现生态性、整体性与协调性的设计目标。因此,研究植物景观单元的运用,对于提升园林设计品质十分重要。分析植物景观的构成要素,总结植物景观单元类型及运用策略,以期为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园林设计;植物景观单元;植物选择;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S688"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5-7897(2025)03-0031-03
0" 引言
植物景观的合理运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环境,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科学的植物配置,可以有效地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并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休闲空间,这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促进了城市生态环境改善,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深入研究园林设计中植物景观单元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植物景观的构成要素
植物景观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植物种类、植物配置、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等。
植物种类多样性是植物景观的基础,涵盖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地被植物等,每种植物的生态习性、形态特征和生长需求需综合考虑。选用本土植物可以增强生态适应性,降低维护成本。相关数据表明,采用50%以上的本土植物能显著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及抗逆能力。
植物配置涉及空间布局、层次分明及比例协调。乔灌草应合理搭配,树木间距一般为3~5m,灌木应与乔木相辅相成,形成一定的覆盖与屏障效果。草本植物宜按色彩、形态或高度分组,通常维持1:2的高低配比,以增强视觉的丰富性和层次感。
生态功能则是植物景观的重要考量,包括净化空气、固碳释氧、调节气候以及水土保持等。植被覆盖率直接影响土壤侵蚀程度,通常要求保持在70%以上,以实现有效的土壤保持和水分管理。研究表明,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其小气候相较于裸露地面可降低2~3℃的温度。
景观效果是评价植物景观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强调色彩、质感和造型。常用色彩搭配可参考色轮的互补色原则,形成强烈对比和丰富的视觉层次。科学配置不同季相植物,达到四季有景、色彩渐变的效果。此外,利用日本枯山水理念,借助简洁的形式和强烈的意象,提升空间的文化内涵[1]。
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人与植物的关系,创造亲近自然的体验。合理的植物组合和配置设计,可以引导人流,形成舒适的驻足空间。研究表明,设置31%~50%的可渗透景观面积,能有效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和体验感。
2" 植物景观单元的分类与功能
2.1" 植物单元的分类
植物单元的分类主要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地被植物,这些植物在园林设计中起到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乔木通常以高度和冠幅作为分类依据,常见乔木如银杏、法桐等,具有较强的遮阴效果和景观美化功能。乔木的配置密度建议为15~20株/亩,适合植于公园、林荫道等场所,形成高大的视觉焦点。
灌木是另一个重要的植物单元,既可以单独成景,也可用于陪衬乔木。根据高度可分为低灌木和高灌木,如红枫、紫丁香等。灌木的栽植密度一般在50~80株/亩,适用于花坛、边界和围护,提供丰富的层次感和色彩变化。
草本植物通常生长高度较低,按生长周期长短分为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如百日草、紫罗兰等。草木植物应用广泛,能填补空间、丰富花色。草本植物的密度可以达到200~400株/亩,适合在花境、草坪和地被层中应用,营造丰富的色彩层次和形态变化。
地被植物主要用于覆盖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并可提升土壤温度及湿度,具备一定的美观性。常用地被植物如常春藤、薄荷等,栽植密度较高可达300~600株/亩,适合用于园路、景观边缘等位置,形成自然的地面覆盖。
结合植物的生长特性,可以在设计中根据空间、功能和美观需求灵活配置。注意乔木和灌木的高度搭配,避免遮挡视线;草本和地被植物的色彩运用要考虑季节变化,确保在不同季节都有观赏价值。通过科学分类与合理搭配,有效提升景观的层次感与吸引力[2]。
2.2" 植物景观单元的功能
植物景观单元在园林设计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其主要功能包括生态美学功能、环境调节功能、休闲娱乐功能、景观分隔功能以及植物保护功能。
生态美学功能体现在通过植物的搭配与配置,创造出丰富的色彩层次与景观效果,增强环境的视觉吸引力。环境调节功能则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有效降低周围空气温度,提升环境湿度,改善微气候;大量的树木和灌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提升空气质量。
休闲娱乐功能是指通过设置花卉、草坪及绿道,为人们提供散步、休憩及亲近自然的场所,丰富人们的感官体验,提升生活质量。景观分隔功能主要通过高大的乔木或密植的灌木形成空间界限,分隔不同功能区域,增强私密性及安全感,尤其是在城市环境中,植物景观单元能够有效地隔离噪声和污染源。
植物保护功能侧重于对本土植物及珍稀植物的保护与恢复,通过设置生态恢复区域,促进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例如,在设计中选用适应性强的本土植物,可减少对人工灌溉与施肥的需求,提高景观的可持续性。有效的植物选择亦可对土壤侵蚀、径流调控起到积极作用,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植物景观单元配置需科学考虑,结合区域气候、土壤特性及项目使用需求,系统地进行布局和设计,以实现功能最大化。此外,植物的垂直配置、层次感以及生长习性也需考虑,以保证在不同季节均能展现出独特的景观效果。通过科学的方法与设计思路,植物景观单元能够有效地提升园林景观的整体品质,形成和谐的生态环境[3]。
3" 园林设计中植物景观单元的运用
3.1" 应用策略与方法
植物景观单元在园林设计中应用的策略与方法主要体现在植物选择、配置与生态功能整合。
植物选择应根据生态适应性及美学需求,优先考虑本地物种和耐旱植物,以降低维护成本与水资源消耗。以乔木、灌木、花卉为主的多层次植被配置,能有效提升空间层次感,创造视觉美感和生态价值。
在配置方面,考虑植物生长习性、色彩以及花期,以形成四季常绿、四季有花的动态景观。例如,春季植入樱花、海棠等,夏季可用荷花、紫薇,秋冬则引入红枫、常青藤。植株间距应合理规划,保持适宜的光照和空气流通,种植最小株间距按照树种特性进行调整,乔木种植间距通常不少于3m,灌木种植间距为1.5m,花卉种植间距为0.5m。
生态功能整合需考虑植物在水土保持、空气净化及噪声隔绝中的作用。引入雨水花园,假山水体通过植物过滤净化,形成完整的生态水循环系统。设置生物滤池,利用湿地植物提高水质,减缓雨水径流,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适当选择声屏障植物如常绿树种,通过植物的高度和密度减少噪声干扰[4]。
提升设计的实用性和可持续性,注重功能性与美观性,居民休闲区引入木栈道和花境,结合人行道和景观水体,形成多样化的游憩空间。此外,考虑景观的动态变化,选用季相变化明显的植物群落,确保在不同季节展现独特的景观效果。运用地被植物实现快速覆盖,减少杂草生长,减少化肥和除草剂的使用,达到环境友好的效果。
在管控与维护策略中,依据每种植物的生长周期及生态需求实施适度修剪与施肥,,避免过度人工干预。应注重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或有机农药技术,维护生态平衡。此外,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态监测,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不断优化植物配置与景观效果,建立生态健康档案,确保景观的长期可持续性与美观性。
3.2" 植物配置与搭配技巧
植物配置与搭配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植物选择和搭配,可以提高景观的观赏价值和生态功能。
选择植物时需要考虑其生长习性,包括高度、冠幅、根系深度等。高大植物与低矮植物的搭配应保持层次感,通常建议高于2.5m的植物与低于1m的植物共生,以丰富空间的层次。确定种植密度也至关重要,例如,草坪植物每平方米不少于30丛,以确保覆盖率和视觉效果[5]。
色彩搭配是实现景观美感的重要手段。应根据色轮原则,选择对比色或互补色进行搭配,使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通常建议使用3~5种色彩,避免过多,造成视觉混乱。此外,不同花期的植物应合理配置,以达到四季常青、花卉不断的效果,如图1所示。
功能性是植物搭配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遮阴植物如椰子树、榕树适合用于阳光直射的区域,改善微气候。防风植物如紫杉、栾树可安排在风口,保护后方的植物生长。对于水体边缘,则需配置耐湿植物如芦苇和香蒲,以稳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考虑植物形态的变化可增强景观的动态感。通过不同植物的形状、质感及生长方式的对比来增加设计的趣味性,团块状与线条状植物可以结合使用,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引导感。同时必须关注植物的适应性,选择本土植物和适应性强的多样物种,以确保景观可持续性和生态平衡[6]。
在实际应用中,使用三维设计模型可直观分析植物之间的空间关系与影响,因而建议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建模、虚拟现实(VR)模拟,探索最佳的植物配置方案,并进行初步的试种与调整。
在植物搭配的过程中,需留意病虫害的防治,选择病虫害抵抗力强的品种,同时应考虑植物的轮作与混作,以减少病害发生。建议定期进行植物健康检查,确保其生长良好。综合考虑以上元素,将会有助于构建美观与生态兼具的园林景观[7]。
3.3" 应用效果与环境评估
植物景观单元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效果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提高、微气候调节和景观美学等方面。
通过对比研究,采用不同的植物组合,发现多样性越高的植物组合能够显著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实证分析显示,通过配置至少30种不同科属的植物,能构建复合植物群落,为昆虫和鸟类提供栖息空间。这有助于提升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8]。
微气候调节方面,利用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温度、提升空气湿度。对比实验显示,在植被覆盖率大于70%的区域,夏季地表温度平均下降4~6℃,并且在清晨和傍晚,空气湿度大幅提高,提升了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植物排列与配置的合理性,能够形成合适的风道,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分析显示,设计区域内热岛强度显著降低20%以上。
在景观美学方面,植物景观单元的设计强调色彩、形态及季相变化,创建多层次的视觉效果。采用颜色对比和相互搭配的植物组合,能够减少视觉疲劳,提高园区的吸引力。调查显示,超过80%的游客对植物景观的评价为“美丽”或“赏心悦目”,且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心理舒适度显著提升。这表明,植物配置的多样性与景观美观性、游客满意度密切相关[9]。
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包括土壤质量与水体状况。通过引入深根系植物,显著改善了土壤结构,提升了土壤渗透性和肥力,土壤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5%。同时,雨水径流情况得到改善,雨水渗透率提升30%以上,减少了城市内涝风险。水体质量监测数据显示,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有所缓解,水中氮磷含量平均下降了25%。
植物景观单元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还显著改善了人居环境,其综合应用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10]。
4" 结语
植物景观单元的运用为园林设计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以植物景观单元为核心的园林设计,不仅提升了景观的美观程度,更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未来的研究将重点放在植物景观单元与智能园林设计的结合,以及植物景观单元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上。
参考文献
[1]" 陈宸.植物景观设计在风景园林中运用分析[J].建筑发展,2021,5(3):5-6.
[2]" 王冉冉.植物景观设计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策略[J].花卉,2020(2):146-147.
[3]" 杨思琦.植物景观设计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策略[J].新农业,2022(12):45-47.
[4]" 白雷哲.植物景观单元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以武汉市为例[J].现代园艺,2022,45(12):159-161.
[5]" 孙静丽,马朝阳,石曼青,等.浅谈植物景观单元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20,43(17):126-127.
[6]" 李志伟,胡清淼.水文化在景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建筑与装饰,2024(22):7-9.
[7]" 肖钰婷,张业强,吴小刚,等.植物景观设计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策略探析[J].园艺与种苗,2024,44(9):47-49.
[8]" 刘亚宁.美丽乡村景观设计中乡土植物的运用探析[J].区域治理,2024(21):162-164.
[9]" 原伟.园林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及应用[J].居业,2024(9):128-130.
[10] 裴力.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探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24(11):214-217.
作者简介:罗亮娇(1989— ),女,汉族,广东深圳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园林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