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以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项目为案例,探讨山水城市景观设计。分析了项目的设计理念、技术应用方法及结果,旨在展示如何在现代城市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山水城市景观。通过生态自然、特色景观和艺术手法的融合,项目成功解决了架空区域大型乔木种植载荷增加、阳台局部小型种植池设置、改良种植毯工艺技术应用以及高层水景水体补给与流速控制等设计难点,为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案例。
关键词:山水城市;景观设计;生态自然;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TU985"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5-7897(2025)03-0034-03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城市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重要议题。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项目以其独特的山水城市景观设计理念,旨在构建一个融合自然与现代生活的综合空间[1],不仅提升了城市美学,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环境。本文旨在探讨该项目的设计理念、技术应用及其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意义和影响。
1" 项目概况
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位于南京市南部新城核心商业中心区,毗邻高铁南广场,占地面积为140亩(1亩≈667m2),规划总建筑面积约63万m2。项目汇集商务办公、特色酒店、综合商业、酒店公寓等多种业态,是南京市级重大项目,也是雨花台区的重点工程,共分为一期、二期、三期。
该项目突破常规,采用柔性外挂特质来实现山水情怀的现代城市演绎,整体景观概念为“山水城市”,以高山流水为主线,强调人与自然共生的传统哲学,贯穿整个项目。以高山天池为起源(AB地块),潺潺溪流经过村落人家(CD地块),最终归于平静淡雅的光塔竹林(EF地块),三期景观也在流淌的溪水之中得到精神升华。应目、会心、畅神3个审美层次在这幅现代的山水画中得以体现,给都市快节奏的生活带来一个人文的心灵绿洲、一泓清澈的精神清泉。该项目重建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满足现代生活各种需求的同时,营造融合而富有生机的景观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景观设计理念
2.1" 生态自然
项目强调生态自然的设计理念,在繁华都市中重现山水之乐,通过引入大量的绿植和水景,创造出一个城市中的自然绿洲。在建筑构建的空间之中,述说了村庄、绿山、竹林的3个故事,旨在于繁华都市中,以山水为乐,感受人与自然、景观与建筑之融合,从而实现人与自然、景观与建筑的和谐共生[2]。设计中,垂直绿化和滴灌系统的应用以及对真植物与仿真植物的巧妙搭配,营造了一个既现代又充满自然气息的环境。通过这样的设计理念,让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项目不仅是一个城市商业综合体,更是一个能让人们在忙碌都市生活中感受到自然宁静与活力的绿色空间。
2.2" 特色景观
项目的特色景观设计体现在其独特的建筑外形和景观布局上。项目中心由6个地块组成,以“山水城市”为设计理念,打造了两大街区和一个广场。中心区域散落着坡顶小屋,形成小村落式的环境,小桥连接着假山和流水,构成诗意的画面,如图1所示。中心的“山”尝试整体绿植覆盖,空中商业旗舰店外围的钢构架是绿植的基底,垂直绿化层结合真植物与仿真植物,采用滴灌控制系统。办公区域以“竹林”为主题,营造雅致与私密的空间,形成“天然屏障”。这些特色景观不仅提供了宜人的城市空间,还体现了人与自然、景观与建筑的融合。
2.3" 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的运用是项目景观设计的一大亮点。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将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融入现代城市景观之中,创造出一种新的城市美学[3]。设计通过建筑与景观的融合,模拟自然山水,创造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项目中心的建筑群错落有致,通过连廊和街廊的设计,营造出传统村落的氛围。同时,项目运用了“高山流水”的意象,将塔楼设计成高山,而竖条的特制玻璃百叶如瀑布般流动,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的联系[4]。景观设计与室内设计同样延续了这一理念,通过水池、瀑布、溪流等水景的设置,与建筑的“山水城市”理念相呼应,提供了沉浸式的绿色体验空间,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城市体验。
3" 景观设计难点解决
3.1" 架空区域大量大型乔木种植载荷增加
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项目在架空区域大量大型乔木种植时面临的载荷增加难题,主要通过以下技术和方法解决。
3.1.1" 景观种植点位图与建筑结构合并叠图设计
项目需要解决在架空区域种植大量大型乔木时平衡增加的载荷问题。在项目建筑结构设计初期频繁与建筑结构工程师沟通,结构工程师依据设计建议核对双方图纸后,根据景观大树点位增加局部点位荷载,从而合理分配建造成本并增加荷载,适应大型乔木种植所需的1.8~2m覆土荷载,确保了架空区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达到预想的景观设计效果。
3.1.2" 垂直绿化层设计
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采用了整体绿植覆盖的设计,以空中商业旗舰店外围的钢构架为绿植的基底,如图2所示。这种设计在垂直绿化层中,近人尺度以真植物为主,远距离与仿真植物相结合,整体采用滴灌控制系统,有效分散了载荷,减轻了对单一结构的压力。
3.1.3" 大苗移栽技术
在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二期项目中,采用了大苗移栽技术,特别是栾树大苗的移栽。通过在起苗阶段在根部涂抹复合微生物菌剂,刺激根系细胞的伸展旺盛,有效控制苗期的死苗烂根现象,提高大苗移栽后的适应性,从而提高成活率。在移栽过程中,特别注意土球的大小和完整性,土球的直径一般为树木胸径的6~7倍,以确保苗木的根系完整,减少移栽后的水分流失和蒸腾作用,保证苗木快速适应新环境。移栽后的栾树必须进行立架支撑,以防风吹树冠歪斜,一般采用三杆或者四杆支架,使树干正直并垂直于地面、不歪斜,各支撑搭接处牢固、不松散,同时固定根系有利于根系生长。移栽立架支撑如图3所示。
通过以上技术和方法,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成功地在架空区域种植了大型乔木,同时解决了因载荷增加带来的结构安全问题。
3.2" 阳台局部小型种植池设置
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项目在解决阳台局部小型种植池设置难题中,采用了多种技术和方法。
逐级递进的阳台区域在吊装可达的范围内设置小型种植池,采用轻质土壤,在不增加荷载的前提下种植中小型植物,并增加透气排水防护回用系统,以实现立体种植成活率高、景观效果好的立体山水建筑总体规划设想,如图4所示。
在建筑表皮上大胆尝试了整体绿植覆盖,利用钢构架作为绿植的基底,实现了垂直绿化,有利于增加绿化面积。
在垂直绿化层设计中,通过研究使用人群的可触范围,在近人尺度以真植物为主,远距离与仿真植物相结合,整体采用滴灌控制系统,有效管理植物的水分供给。在移栽过程中,使用了复合微生物制剂来促进植物移植后新根的生长,这种制剂包括产黄纤维单胞菌发酵液、假丝酵母菌发酵液、链霉菌发酵液等,有助于提高植物的成活率。
通过以上技术和方法,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不仅提升了阳台种植的可行性和效率,也为城市绿化和居民的绿色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3.3" 改良种植毯工艺技术应用
为了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和景观的持久性,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种植条件,项目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改良种植毯工艺,这种工艺使得绿化展开面积达到990m2,通过基地预培养苗木的方式解决绿化植物培育问题。采用喷灌和滴灌2套灌溉系统。其中,喷灌系统采用了3个电磁阀分路控制,滴灌系统采用了9个电磁阀分路控制,配备增压系统,太阳能结合蓝牙远程控制,全天实时监测精准灌溉,整套系统由一系列自主国家专利组成。这种改良种植毯工艺,不仅提高了植物的成活率,还通过精准灌溉技术,确保了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供应,从而为植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并且根据朝向不同,植物配置也做一定的分别,再将培育好的种植毯施工覆盖到不规则建筑山体流线结构上。此外,这种技术的应用还有助于降低人工维护成本,提高植物管理的效率。
通过以上技术的结合应用,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成功地创造了一个生态友好且可持续的绿化环境。这种技术能够更好地保持土壤和水分,为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4" 高层水景水体补给与流速控制
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项目高层水景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水体的补给问题,还要控制水流的速度,以创造出适宜的景观效果。通过水景水体补给与流速控制技术,成功实现了水景的动态效果和生态平衡,在都市中再现了高山、湖面、落瀑的自然景观。
项目内部的水池、瀑布、溪流等水景不仅深化了“高山流水”的意象,还充当雨水收集池,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如图5所示。通过这种方式,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将自然景观与现代建筑完美融合,使得访客在享受都市便利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漫步于山水之间的宁静与和谐。
此外,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的塔楼设计宛如高山,竖条的遮阳玻璃百叶如瀑布般流动于“山体”上,进一步增强了建筑的“高山流水”意境。通过流速控制技术,使得水体补给更加科学合理,保持了水景的活力和动态美[5]。
综上所述,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通过高层水景水体补给与流速控制技术,不仅在视觉上重现了高山、湖面、落瀑的自然美感,而且在功能上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山水城市体验。
4" 结语
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项目以其独特的山水城市景观设计理念,成功地在现代城市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仅提升了城市美学,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环境。此项目荣幸应邀参展第14届威尼斯双年展并获得空前反响,同时也成为中国第一个地标性的“山水城市”代表性项目及南京的“精神地标”和城市新名片,在建筑景观设计建造领域开创了用现代手法诠释新时代人与自然共生哲学的先河。通过生态自然、特色景观和艺术手法的融合,此项目为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案例,对其他城市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倩.山水城市视域下扬州古城南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4.
[2]" 张慧慧.基于山水城市理念下的社区景观设计:以青岛莲花社区景观为例[D].石家庄:石家庄铁道大学,2024.
[3]" 罗宁. “山水城市”与“景观都市主义”理念与实践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23.
[4]" 宁静. “山水城市”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花卉,2019(10):38-39.
[5]" 陈佳丽,温瑀.城市山水画审美特征下的“山水城市”设计启示[J].工业建筑,2022,52(6):40-46.
作者简介:吴娜(1981—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