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与绿化维护

known 发布于 2025-07-17 阅读(261)

摘" " 要:深入探讨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与绿化维护的核心价值、当前实践及未来走向。通过对病虫害的细致识别、规律把握及科学防治,结合绿化维护管理的核心策略,提出了一系列高效、实用的防治与维护方法。同时,着重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绿化维护中的重要作用,倡导通过生态友好型手段,如生态多样性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等,提升园林植物的健康水平与绿化品质,旨在为园林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助力构建更加美丽、宜居、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推动园林事业发展。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绿化维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436.8"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5-7897(2025)03-0175-03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园林绿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不仅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还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功能。然而,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常受到病虫害的威胁,这不仅影响植物的美观度和生态功能,还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因此,科学有效的病虫害防治与绿化维护成为园林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1" 园林植物病虫害概述

园林植物病虫害种类繁多,包括真菌病、细菌病、病毒病、线虫病、昆虫及软体动物害等,其存在对园林植物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深入了解这些病虫害的识别、发生规律、防治原则及技术,是制定科学防治策略的前提。

1.1" 病虫害识别

准确识别病虫害是防治的第一步。通过观察植物叶片、茎干、根部及果实上的病斑、虫粪、虫道等特征,结合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可以有效区分不同病虫害类型。例如,叶片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边缘清晰,颜色由淡褐色转为灰白色,这可能是真菌病害的症状;而叶片上出现黄白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并连成一片,使叶片枯黄,这可能是细菌病害的表现。此外,昆虫害,如蚜虫、红蜘蛛等,会在叶片上留下蜜露、虫粪等痕迹,这些都是识别的重要依据。在识别过程中,需要注意细节,避免混淆。同时,还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环境及植物种类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只有准确识别病虫害,才能为后续防治工作提供准确依据[1]。

1.2" 发生规律与影响因素

病虫害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重因素的深刻影响。气候条件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因素,高温多湿的环境如同真菌病害的温床,加速了其发生与传播;而干旱少雨则使植物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进而削弱了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土壤环境同样不容忽视,其养分含量、酸碱度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平衡状态,均对病虫害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肥沃、酸碱适中且微生物群落丰富的环境,有助于植物健康成长,从而降低发生病虫害的风险。此外,植物的生长周期、生长环境及管理水平也是影响病虫害发生的关键因素。幼苗期植物因娇嫩而更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而成熟期植物则因具备更强的抵抗力而相对安全。同时,通风不良、光照不足的环境容易滋生病害;土壤排水不良则可能引发根系病害。因此,在制定病虫害防治措施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多元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以确保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

1.3" 病虫害防治原则

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预防为主是指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要以预防为主,通过加强植物管理、改善生长环境等措施,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综合治理则是指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病虫害的类型和发生规律选择合适的防治技术。同时,还需要注意防治技术的综合运用和持续改进[2]。

1.4" 病虫害防治技术

根据病虫害的类型和发生规律,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是采用化学农药来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方法,需要注意农药的选择、使用量和使用频率等问题。虽然化学农药具有见效快、效果好的特点,但长期使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因此,在防治过程中,需要注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并尽量选择低毒、高效、环境友好的农药进行防治,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同时,还需要注意农药的轮换使用,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微生物等自然控制因素进行防治的方法,具有环保、可持续等优点。在防治过程中,应积极引入天敌、微生物等有益生物,减少害虫数量,维护生态平衡。物理防治则是利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如黄板诱虫、灯光诱杀、高温处理等。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无污染等优点,适用于小规模病虫害的防治。

2" 绿化维护管理

绿化维护管理作为园林植物健康生长与景观效果持续增强的核心环节,涵盖了土壤管理、灌溉管理、修剪整形、病虫害防治与监测以及灾害应对与恢复等多个方面。这些管理措施的实施,旨在确保园林植物在最佳状态下生长,同时提升城市绿化品质,为人们提供更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2.1" 土壤管理

土壤是园林植物生长的基础,其养分状况、酸碱度、透气性等因素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因此,土壤管理在绿化维护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定期进行土壤检测是土壤管理的第一步。通过检测,可以了解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以及土壤的酸碱度、盐分等关键指标。根据检测结果,可以制订有针对性的施肥计划。施肥时,应选择适合园林植物的肥料种类和施肥量,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的土壤污染和植物营养失衡。同时,还可以采用有机肥料、微生物菌肥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透气性。此外,土壤管理还包括翻土、松土、除草等措施。翻土和松土可以打破土壤板结,提高土壤透气性和保水能力;除草则可以减少杂草对养分的竞争,为园林植物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2.2" 灌溉管理

灌溉是园林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仅会导致水资源浪费,还可能引发根部病害。因此,灌溉管理需要科学规划,精准实施。应根据植物的水分需求和气候条件制订合理的灌溉计划。不同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不同,有的植物喜欢湿润环境,有的则耐旱性较强。在制订灌溉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长阶段,以及当地的气候条件,如降雨量、蒸发量等。同时,还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灌溉时应避免过度灌溉和灌溉不足。过度灌溉会导致土壤水分过多,影响植物根系呼吸,甚至引发根部病害;而灌溉不足则会导致植物缺水,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在灌溉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灌溉量和灌溉频率,确保植物获得适量的水分[3]。

2.3" 修剪整形

修剪整形在绿化维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不仅是美学的体现,更是植物健康生长的保障。通过精心修剪,不仅能去除植物的枯死和病弱部分,还能调整树形,提升景观的整体美感。对于不同类型的植物,修剪策略应有所不同。乔木类植物需注重主干和侧枝的修剪,以保持挺拔的树形;而灌木类植物则更注重枝叶的修剪,使其形态更加紧凑丰满。在此过程中,保留植物的自然形态和生长习性至关重要,避免过度修剪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修剪整形还需考虑季节性和安全性。在植物生长旺盛期进行修剪,有助于植物快速恢复;而在休眠期修剪,则能减少不必要的营养消耗。同时,修剪过程中的安全措施也不容忽视,必须确保修剪工具不会对人员和植物造成伤害。修剪整形是绿化维护中一项融合了艺术与科学的工作,需要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景观需求,精心规划,细致操作,以创造更加美丽、健康的城市绿化环境。

2.4" 病虫害防治与监测

病虫害防治是绿化维护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病虫害的发生会严重影响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和景观效果。因此,需要建立病虫害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问题。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需要采取综合防治策略。首先,可以通过改善植物生长环境、提高植物抗病虫害能力等方式进行预防;其次,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进行治理。在治理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和频率,避免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再次,还需要加强病虫害监测工作。通过定期检查植物的生长状态和叶片颜色等特征变化,可以及时发现病虫害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最后,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无人机、物联网等进行病虫害监测和预警,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2.5" 灾害应对与恢复

面对极端天气和人为破坏等不可预见灾害,绿化维护管理部门需迅速行动,制订并执行应急预案。灾害一旦发生,首要任务是组织专业团队立即开展抢险救灾,包括清理倒伏树木、修复损坏设施等,确保公共安全和交通畅通。同时,受损植物的救治与恢复同样重要。通过修剪受损枝叶、喷洒营养液等措施,促进植物快速恢复生机。此过程中,团队协作和资源共享尤为关键。绿化、环卫、交通等部门需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挑战。此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利用专业救援队伍和志愿者资源,提高抢险救灾效率。灾后恢复阶段,需对灾害进行复盘,总结经验教训,优化应急预案。通过技术升级、设备更新等手段,提升灾害应对能力。同时,加强公众教育,增强市民对绿化保护的意识,共同守护城市绿色生态。

3"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绿化维护

随着全球资源日益紧张和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绿化维护领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实现绿化维护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多个角度出发,采取一系列创新措施,以确保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1" 生态多样性保护

在绿化维护中,生态多样性保护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通过融入本土植物,可以构建多层次、多物种的植物群落,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还能为城市增添更多的自然韵味和生命力。本土植物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强,能够更有效地抵抗病虫害的侵袭,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同时,植物群落还能为城市中的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在绿化设计中,应注重植物种类的多样性,避免单一物种的过度种植,以防止生态失衡。此外,通过合理布局和植物配置,可以创造出具有丰富层次感的园林景观[4]。

3.2" 节水灌溉技术

水资源短缺是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在绿化维护中,应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滴灌和喷灌是两种常见的节水灌溉方式。滴灌系统通过管道将水直接输送到植物根部,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和流失,提高了灌溉效率。而喷灌系统则利用喷头将水喷洒成细小的水滴,均匀覆盖在植物叶片和土壤表面,既满足了植物的水分需求,又避免了过度灌溉导致的土壤盐碱化。除了选择节水灌溉方式外,还应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气候条件制订合理的灌溉计划。在干旱季节或植物生长旺盛期,适当提高灌溉频率和增加灌溉水量;而在雨季或植物生长缓慢期,则适当减少灌溉。通过精准灌溉,可以确保植物获得适量的水分,同时减少水资源的浪费[5]。

3.3"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在绿化维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园林废弃物,如修剪下来的枝叶、枯黄的草坪等。这些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为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将园林废弃物进行堆肥化处理。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这些废弃物可以转化为有机肥料,为植物提供养分。这种肥料不仅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此外,还可以将园林废弃物用于生物质能源的生产或作为其他行业的原材料。例如,将修剪下来的树枝进行粉碎处理,可以作为生物质燃料的原料;将枯黄的草坪进行收集和处理,可以作为造纸或生产生物塑料的原料。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实现园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同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

4" 结语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与绿化维护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关键环节。通过精准识别和科学防治病虫害,结合全面细致的绿化维护,可以有效保障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为城市增添绿意与生机。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园林事业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园林工作者将更加注重绿色防治技术的应用,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智能化监测与管理将成为主流趋势,通过科技手段提高防治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未来,在全体园林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与绿化维护将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城市创造更加美丽、宜居、和谐的生态环境,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的底色,让民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 丁艳萍.园林绿化养护技术要点及管理措施[J].新农业,2022(1):32.

[2]" 孙忠道.园林绿化养护技术要点与养护管理措施的探讨[J].现代园艺,2020,43(23):205-206.

[3]" 刘嫦娥.园林绿化养护技术要点与养护管理措施的探讨[J].农家参谋,2021(3):147-148.

[4]" 吴伟.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对策探析[J].种子科技,2021,39(5):82-83.

[5]" 周海.生物技术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12):81-82,85.

[6]" 贠鹏利.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种子科技,2022,40(20):112-114.

作者简介:范宇(1978— ),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大专,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

标签:  植物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