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林业工程建设是我国社会生态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推动社会进步。其中,林业育苗以及病虫害防治工作是林业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前者可为后续造林工作落实提供重要支持,后者则可提高林业育苗效率及质量。基于此,重点研究林业育苗技术,包括种子处理、培养基制配、播种、温室育苗以及田间移植等技术,并深入分析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育苗;田间移植;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723"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5-7897(2025)03-0172-03
0" 引言
林业育苗即利用人工手段实现树木幼苗培育,通过科学育苗,可提高林业幼苗成活率,亦可实现适应性树木品种规模培育,由此提高林业幼苗生长速度,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而落实林业幼苗病虫害预防及控制工作,则可最大限度减少病虫害对林业幼苗生长的影响,实现生物资源有效保护。因此,需适当加大林业育苗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力度,为树木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撑,这对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促进林业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林业育苗技术
1.1" 种子处理技术
实际进行林业育苗时,种子处理是关键步骤,直接关系到苗木发芽率以及幼苗生长质量与速度。因此,播种前期,工作人员应科学筛选育苗品种并对种子进行处理。常用处理方法包括萌芽处理、浸种处理以及消毒处理。其中,浸种处理可采用热水浸种,将所筛选品种放置在一定器皿内浸泡6h或12h,保证种子充分吸收水分,促进后期发芽,还可适当消杀种子表面病原菌。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应注意根据所选育苗品种调整水温温度。若选择槐树树木品种育苗,由于其种子表面皮较厚,故浸泡水温需控制在60℃左右;若选择梧桐树林木品种育苗,其浸泡水温则需保持在25℃左右,避免浸泡过程中因水温过高而影响种子活力[1]。将浸泡完成的种子放置室外静置3d,令种子自身进行发芽活动。而消毒处理则是药剂处理,工作人员需将育苗品种放置在配制好的药剂中进行拌种或浸泡,通过药物反应,消灭种子表面潜在的虫卵及病菌,避免病虫害滋生抑制种子发芽。
1.2nbsp; 培养基制配技术
培养基制配是保证苗木健康生长的基础,合理选用制配技术,可从根本上促进苗木生长发育。根据苗木生长情况,选择制配容器及育苗基质,为苗木提供水分及所需营养成分,实现根系快速吸收营养,促进生长发育。而制配技术相关步骤包括制配容器pH调节、培养基消毒以及培养基容器灌装等,工作人员需根据制配标准,严格控制各项步骤落实,由此保证培养基制配过程稳定性及最终质量。
1.3" 播种技术
实际进行林木育苗时,为切实保证苗木生长速度及质量,播种技术落实是关键因素。工作人员应科学把握播种方法、播种时间以及播种密度,由此为苗木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撑。
首先,常见播种方法包括点播、层播和直播。点播是在育苗地上按照固定间距撒播种子,由此合理控制苗木生长密度。层播适用于小面积苗木育苗播种,是在育苗地上分层撒播种子。直播则是在苗地上直接撒播种子,较适用于大面积育苗。播种过程中,工作人员需重点考虑环境因素影响,可在育苗地上覆盖保护设施减少环境干扰,从根本上提高苗木成活率。并且实际播种时,工作人员应保证种子覆盖土层是种子直径2~3倍,实现种子播种覆盖土层适中,分布均匀,可保证种子获取充足的氧气及湿度。且播种方式可根据育苗面积合理选择,小面积则可选用手播方式,大面积可采用机械播种方式,提高育苗播种效率。
其次,播种时间选择应结合育苗地气候条件以及苗木种类进行,保证育苗品种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下快速萌发。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其进行林业育苗工作时,播种时间选择4月中旬或5月初,因为此时间段气温逐渐回升,可满足种子生长温度及水分所需[2]。
最后,播种密度确定,工作人员可根据所选林木育苗品种生长直径确定播种密度,确保各种苗木具有充足的生长空间,并且避免种子之间资源竞争过于激烈,阻碍苗木正常发育。
1.4" 温室育苗技术
林木育苗前期阶段,工作人员可合理采用温室育苗技术,实现苗木种子温室栽培,这不仅可从根本上加快种子发芽生长速度,缩短育苗周期,亦可切实保障苗木生产产量。工作人员需在温室大棚中安装喷灌装置,借此科学调控温室内温、湿度,并采用容器育苗方式,确保苗木生长过程中具有充足的营养成分。工作人员应选用适当直径容器,填充一定土壤,并落实土壤灭菌以及肥料配制处理工作,实现育苗基质科学配置。在此过程中,针对不同苗木品种,工作人员应注意其养分土配置比例亦不同。同时,基于温室育苗播种,工作人员应在播种前期落实种子浇水、发芽以及灭菌处理,保证种子开裂程度达到75%方可播种,并将其埋入0.5~1.5cm深度的细土中。而后利用自动化浇水装置(图1)浇透苗床,通过自动化装置控制浇水量,避免浇水过多影响种子发芽率,且秧苗生长过程中,可自动进行定期浇水,浇水频次为每天1次。此外,工作人员应保证育苗期间温室大棚内,温度持续保持在2~28℃,若室外温度超过35℃,应立即落实顶棚遮阴保护措施,并协同落实通风处理;湿度则需保持在60%~80%。同时,定期落实除草、灌溉、松土等相关工作,确保苗木生长阶段健康状况良好,以此为后续苗木移栽及定植奠定基础[3]。
1.5" 田间移植技术
当温室苗木生长至一定阶段时,工作人员应对其进行移栽定植。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整地及选地。工作人员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层肥沃性能良好、土层深厚的田地作为移栽育苗地,并保证其土壤pH适中,且有机质含量较高,从根本上保证移栽后苗木健康生长。同时,落实整地操作,保证土壤具备透气性及疏松性能,并在整地后,填充过磷酸钙以及农家肥等底肥。通过科学整地及选地,为苗木生长提供环境支撑,促进其快速生长。
其次,苗木修剪处理及移栽。此操作可保证所获取苗木无病虫害滋生,且根系完整。实际移栽时,工作人员应根据天气条件以及土壤条件落实移栽操作,若遇到大雨天气及高温天气,应推迟移栽时间,从根本上保证移栽成活率。同时,苗木运输时,为保证其生命力不下降,工作人员应基于苗木进行土球处理,实现苗木运输过程中依旧有营养成分及水分供给,如图2所示。
最后,苗木移栽养护管理。此操作需工作人员定期落实施肥、灌溉以及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苗木健康生长,可快速适应环境。其中,移栽定植后两周以内,需特别注重苗木养分及水分供给,保证苗木在一定空间内快速建立根线。通过落实科学合理的移栽定植工作,可从根本上提高苗木环境适应性,为其生长质量提高提供助力,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2" 林业育苗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
目前,随着我国生态化发展,林业工程建设苗木育苗品种类型呈现多样化,导致林业育苗病虫害疾病暴发类型逐渐增多。为切实保证育苗苗木健康生长,提高其育苗质量,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应积极落实病虫害防治工作,充分利用多种防治技术手段,提高防治工作环保性以及科学性。
2.1"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无公害防治手段,其具体方法如下。
(1)鸟类防治方法。此方法防治原理是通过人工收集、掌握育苗林内主要的害虫种类,有针对性地释放害虫天敌,防治虫害大面积繁殖扩散。通常情况下,工作人员可选择啄木鸟以及喜鹊等益鸟种类,此类益鸟以捕食害虫为生。并且,还应为益鸟创造生存环境,保证其在林地内大量繁殖,在林场内构建循环生态系统,从根本上减少育苗林内害虫的不利影响。
(2)昆虫防治方法。工作人员可根据育苗林内具体的害虫种类,释放其天敌昆虫。例如,释放七星瓢虫,令其捕食麦芽虫、黄蚜虫以及介壳虫等;释放螳螂,令其捕食蝗虫以及蝴蝶,避免此类害虫大面积进食苗木树叶。针对天牛类蛀干害虫防治,亦可利用“以虫治虫”的防治方法,选用肿腿蜂以及花绒寄甲,于夏季中旬适量投放至育苗林内,此类昆虫寿命较长,且具备寄生特点,其幼虫可寄生在光肩星天牛、云斑天牛等蛀干害虫体内[4]。具体投放时,工作人员可将存放的肿腿蜂以及花绒寄甲的试管放置于树杈与主干连接处,令其自动爬至树干,如图3所示。
(3)微生物防治方法。此方法防治原理是将真菌、细菌等微生物寄生在害虫中,以此实现虫害有效灭杀,最常见的寄生微生物为苏云金杆菌,此种防治方法可从根本上减少对苗木生长影响。
2.2" 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主要涉及以下两种方法。
(1)机械化害虫捕杀方法。此方法是一种传统害虫灭杀方法,工作人员可借助机械掌握害虫天性特点,实现引诱及捕杀。例如,某些害虫种类存在趋光性特点,工作人员可在育苗林内固定间断距离放置黑光灯,通过黑光灯黑夜散发光亮吸引害虫,实现有效灭杀。该方法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生态环境污染,还能够以最低成本提高杀虫效率。另外,还可采用食物捕杀法,通过粉碎处理麦麸以及豆饼等食物,配置相关调料炒香制成诱饵,并在诱饵中添加杀虫溶液,实现精准捕杀育苗林内害虫。以地老虎害虫为例,灭杀可选用90%浓度晶体敌百虫溶液加水适量搅拌,其比例为食物诱饵5kg,溶液0.5kg。
(2)物理阻隔方法。此方法主要灭杀树干易爆发的食叶类虫害,主要利用胶带缠绕树干形成阻隔带。在食叶类害虫成虫前期,工作人员需选用20cm宽胶带缠绕树干胸径,预防雌成虫在树干上产卵。而在幼虫孵化前期,则需采用粘虫胶涂抹缠绕胶带,实现幼虫有效灭杀。同时,还可利用网纱设施进行虫害阻隔,此方法主要防治经济类疫苗林木虫害,如梨树、苹果树等。工作人员可采用40~60目纱网覆盖育苗林,由此降低鸟类破坏概率,阻隔飞行类蚜虫以及粉虱等害虫[5]。
2.3" 化学防治技术
林业育苗过程中,化学防治技术是效果十分显著的防治手段,工作人员实际使用此项技术需十分谨慎,保证害虫有效灭杀的同时,实现环境有效保护。首先,工作人员应科学选择化学农药,根据害虫种类及抗药性,配置农药配比,如选用液体类、粉末类以及颗粒类化学农药。其次,合理选择化学农药使用方法,如灌溉式、喷雾式以及喷洒式。其中,利用喷雾式农药防治方法时,工作人员可借助无人机设备,实现农药高压喷洒均匀覆盖,如图4所示。无人机设备可将药物由液态状态转为雾状状态,减缓药物流动速度,扩大喷洒范围。使用无人机设备,还可提高保证作业人身安全,缩短人工干预以及缩短操作时间,实现苗木病虫害防治经济成本效益显著提升。最后,使用此项技术时,需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施药前后存在一定间隔周期,避免多次施药时间间隔过短,影响苗木健康生长。
3" 结语
基于我国林业生态发展,加大林业育苗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及应用力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准确把握并落实育苗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可实现科学育种以及病虫害有效防治,实现育苗林木健康生长,从根本上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丽丽.新时期下林业生态建设中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J].中国林副特产,2024(5):101-102.
[2]" 鲍俊梅.林业育苗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2023(26):34-35.
[3]" 王娟.智能化监测系统在林业育苗管理中的应用与评估[J].农村科学实验,2024(22):96-98.
[4]" 左热古丽·买买提,阿不都瓦哈·艾再孜,买买提库尔班·阿力,等.生物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2(6):3-4.
[5]" 殷丽,许兴丽,薛玉燕.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浅析[J].南方农业,2024,18(14):138-140.
作者简介:陈军都(1975— ),男,汉族,陕西陇县人,大专,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应用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