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陕西省榆林市拥有丰富的森林草原资源,防火形势严峻。为提高榆林市森林草原火灾防控水平,为维护当地生态安全贡献力量,分析了当地森林草原火灾防控难点,并提出加强林草资源普查,实现精细化管理;完善火情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预防能力;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健全指挥机制,增强扑救统筹协调能力等应对措施。
关键词 森林火灾;草原火灾;陕西省榆林市
中图分类号:S76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64
森林和草原是陕西省榆林市宝贵的自然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固碳减排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气候变化、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当地森林草原火灾时有发生,给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基于此,分析榆林市森林草原火灾防控难点,提出解决措施,以期助力当地森林草原火灾防控水平提高。
1 榆林市概况
榆林市地处陕西省北部,位于北纬37°49~38°30、东经108°56~110°24,区域广阔,总面积达42 920.2 km2。榆林市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地形复杂多样,总体上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的趋势。榆林市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时间充足。榆林市作为我国日照高值区之一,年日照时间为2 593.5~2 914.4 h。从时间分布来看,5—8月为日照时间最多时段,而12月至翌年2月则相对较少。受大陆性气候影响,榆林市年温差较大。在榆林市,冬季寒冷干燥,10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为当地大地封冻期;春季天气复杂多变,温度波动幅度大;夏季高温时间长,日最高气温在30 ℃以上的天数约占全年1/3;秋季降温迅速,10—11月降温速率过快。榆林市年平均降水量为400 mm,属于半干旱地区。截至2023年,榆林市林草覆盖率高达36.3%,林业发展形势喜人。榆林市草原资源也十分丰富,市内草原面积达到20.67万hm2,其中天然草原面积占比在70%以上。丰富的林草资源为榆林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给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2 森林草原火灾防控难点
2.1 地形地貌复杂,林草资源分散
榆林市地貌复杂多样,林草资源分散。在西北部的平行岭谷区,由于地形陡峭,气候较为干旱,植被以耐旱性的灌木和草本为主,林木资源则相对匮乏。而在中部黄土丘陵区,由于地形相对平缓,降水条件较好,天然林木资源相对丰富。至于东南部的山地丘陵区,由于海拔的差异,植被类型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低海拔地区多为农田和人工林,高海拔地区则多为天然草甸和残存的阔叶林。此外,由于长期的人为活动干扰,榆林市林草资源分布零散。原有的大片连片林草被割裂成小块状,林草资源与人类活动区域也呈现出交错分布的格局。这种高度分散的林草资源分布格局,加大了榆林市森林草原火灾的防控难度,给扑救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1]。
2.2 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
作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林草资源储备地,榆林市林草覆盖面积广阔,但防火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却相对滞后。现有的火情监测手段还无法全面有效覆盖整个林草资源分布区域,存在监测盲区和漏洞。部分地区仍依赖人工巡查的传统方式,监测手段单一,效率低下,且易受复杂地形和恶劣天气的影响,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不足。另外,监测预警数据无法与气象、地理等相关数据实现高效整合,缺乏科学的火险预测模型支撑。林草火险等级评估体系尚不健全,缺乏精细化的火险分级和针对性的预警措施,难以为决策者提供精准的防火决策依据。此外,监测预警信息无法高效传递,与地面扑救力量的联动性不足。部分边远地区通信设施落后,预警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易延迟或丢失,影响森林草原火灾的防控水平。
2.3 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财政投入有限,加之地形复杂、林草资源分散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榆林市防火道路、消防水源、监控设施等防火设施建设滞后。大面积的林草资源分布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给防火设施建设带来巨大阻碍。很多偏僻村落至今未实现硬化道路全通达,一旦发生火情,消防车辆无法及时进入。此外,当地气候干旱少雨,缺乏天然水源,人工消防水塘储备不足,扑救工作面临严重的水源短缺问题。当地监控点位布局不够科学合理,监控设备老化落后,视频图像分辨率较低,覆盖范围和预警能力有限。大部分监控系统无法远程操控,需人力定期查看,效率低下。林区内无线通信网络覆盖差,通信保障能力薄弱,影响了指挥调度[2]。
2.4 应急指挥体系不完善
目前,榆林市应对森林草原火灾的应急指挥体系存在诸多不足。1)应急指挥机制缺乏顶层设计,决策层面责权不清,各部门分工不够明确,易出现真空地带或重复建制。2)指挥体系垂直领导关系不够明晰,上下级单位联动协作性较差,信息传递和资源调配无法高效衔接。此外,现有的指挥平台功能较为单一,智能化、可视化水平有限,难以实现动态监控和实时调度。3)跨区域联合应急指挥机制尚不完善,在面临重特大火情时,各地区之间无法实现指挥统一和力量高效整合,削弱了快速反应和高强度扑救能力。
3 森林草原火灾应对措施
3.1 加强林草资源普查,实现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的资源普查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只有掌握林草资源的精确分布、种类、状况等信息,才能制订切实可行的防火策略和管理方案。应当通过现代化的调查手段,全面摸清林草资源的底数。利用遥感卫星、无人机航测等技术手段,结合实地入林查勘,对林草资源的种类、面积、蓄积量、密度等要素进行详细普查,建立数字化、空间化的林草资源数据库,为后续的管理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对林草资源的质量状况、生长环境、防火等级等进行评估,摸清现状,找出潜在的火灾隐患。在全面掌握林草资源信息的基础上,建立精细化的林草资源管理体系。依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植被类型、防火等级等,对林区和草原进行合理的分区分类,制订差异化的管理措施。对于重点防火区域,加大森林育林密度的控制力度,适当疏伐部分过密林分;对于火险高发区域,采取临时封山、封林等管控举措,严格限制人为火源的进入,从源头上预防火灾发生。加强林草资源的动态监测。利用航空航天遥感等技术手段,对林草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如植被破坏、滥垦滥伐、山火蔓延等,立即追查原因并及时处置,保证林草资源的安全,杜绝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此外,健全林草资源管理的制度体系,形成权责统一的管理格局。建立健全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制度,对违规行为做出严惩,确保管理措施的有效执行[3]。
3.2 完善火情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预防能力
完善的火情监测预警体系能够实现对林草火灾的早期发现、早期预警,为制订有效的防控措施、及时扑救赢得宝贵时间,是提高防火效能的关键。科学规划监测站点布局,遵循就近就便的原则,在林草资源丰富、火灾风险高的重点区域加密站点,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的监测覆盖,消除监测盲区。整合利用多种监测手段,将地面观测站点、航空遥感监测、视频监控等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化、多维度的监测网络,提高监测的精准性和及时性。同时,加大对先进监测装备的投入,配备高灵敏度的红外线、烟雾探测等专业设备,提升火点发现和定位的能力。还应充分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智能化的火情预警分析模型,科学评估可燃物蓄积量、天气状况等因素,对火灾发生的时空概率进行动态预报,为决策者提供精准的预警参考。除了监测预警体系的硬件建设,软件系统的智能化升级同样至关重要。开发集成统一的火情监测预警平台,实现多源数据的高效整合和可视化显示,借助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实现监测数据与预警分析结果在各级指挥机构、林草场所等扑救力量之间的快速流转和共享。同时,构建多元化的预警发布渠道,利用网络、短信、广播等多种途径,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传递给公众和决策者,增强全社会的防火意识和应对能力[4]。
3.3 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是林草防火的基础。政府有必要加大财政预算投入力度,将森林草原防火作为重点支出领域。建立健全多渠道筹资机制,积极吸纳社会资本的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多方位投入的良性投资格局。资金投入要坚持效益优先、加大生态建设支出的原则,优化支出结构,注重资金使用绩效,避免简单粗放式投资。科学编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统筹用好现有资金。立足长远,先期重点投资解决制约因素,为后续建设创造有利条件。注重工程质量,严格把控工程造价,最大限度节约投资。规划要与实际相结合,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加大对现有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改造力度。目前,榆林市不少林草地区的监控设施陈旧落后、防火通道单一狭窄、临时安置设施严重不足。建立常态化的巡查、维修机制,延长现有设施使用寿命,提高利用效率。此外,新建设施的选址选线要充分论证,立足长远考虑。例如,在重要生态廊道、林草生物基因库等敏感脆弱区域,应尽可能规避或绕行,切实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基础设施的布局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避免工程建设造成新的生态隔离或破坏。积极建设绿色环保型防火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保护优先,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侵扰。
3.4 健全指挥机制,增强扑救统筹协调能力
森林草原火灾扑救作战具有极强的应变性和紧迫性,需要高度集中统一指挥、快速高效协同作战。1)建立统一的指挥调度体系,明确职责分工,构建决策指挥、现场指挥、后勤保障三级指挥架构。在决策指挥层面,成立由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的综合协调机构,负责战略决策、资源统筹和上级协调等职能;在现场指挥层面,根据火情大小,合理确定总指挥和现场指挥,实施统一指挥;在后勤保障层面,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保障扑救人员装备和后勤供给。2)完善指挥协调机制,畅通信息渠道[5]。建立火情信息实时上报和反馈制度,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制定规范的指挥协调流程,明确各参与方的职责边界,避免重复指挥或遗漏;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如林业、消防、武警、民兵等力量通力合作,形成指挥协调合力。3)应加强扑救力量的培训和演练。定期组织跨部门的联合扑救实战演练,模拟突发复杂火情,检验指挥体系的高效运转;开展专业扑救队伍建设,提高指挥员和扑救人员的专业素质;编制统一的扑救作业规范,规范指挥流程,提高协同作战的默契程度。4)健全考核督导机制,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绩效评估体系,对火情指挥决策、各参与方的协同配合情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加强督导检查,对指挥协调机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确保制度的贯彻落实;加大法律法规的制定力度,为指挥协调提供制度保障。
4 结语
榆林市森林草原火灾防控形势严峻,面临诸多挑战。加强防火工作,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未来,榆林市应当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和指挥体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从而全面提升防灭火能力,最大限度避免重大火灾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博,宫大鹏,张雅馨.加强森林消防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消防,2023(S1):39-42.
[2] 马双喜.森林草原火灾扑救对策研究[J].消防界(电子版),2023,9(16):91-93.
[3] 徐月顺,钱有海,达海钰,等.青海省森林草原气象火险预报预警服务实践[J].气象科技进展,2023,13(4):107-110.
[4] 杜世禄,敖特根其劳.浅谈新形势下国家消防救援队伍如何做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J].消防界(电子版),2023,9(8):108-110.
[5] 申世永.榆林市森林草原灭火体系存在问题与建议[J].林业建设,2022(3):36-39.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