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森林草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森林草原火灾危及生态安全,会造成重大生态环境损失和经济损失。为提高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水平,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分析当地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中存在的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防火专业队伍能力不足、部门协作机制不顺畅及法律法规与处罚措施不力等问题,并提出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强队伍专业培训等建议。
关键词森林草原;火灾防控;陕西省榆林市
中图分类号:S762.3文献标志码:C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4.069
陕西省榆林市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气候干旱少雨,是全国重点防沙治沙县区之一。但榆林市森林草原资源极为丰富,拥有陕北地区最大的天然林区和人工林区,草原面积为7053km2,林草覆盖率为36.3%。该区域是陕北乃至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对维系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发挥着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的加剧,榆林市森林草原火灾时有发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损失,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加强榆林市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切实保护当地重要的生态资源刻不容缓。
1榆林市概况
1.1地理环境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7°49′~38°30′、东经108°56′~110°24′,西邻甘肃省、宁夏,北连内蒙古,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南与陕西省延安市接壤,东西最大跨度385km,南北最大宽度263km,总土地面积4.29万km2[1]。地貌上,榆林市可分为两大类型,北部为毛乌素沙地,风沙草地面积约1.80万km2,占该市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高原腹地,面积约2.49万km2,占该市总面积的58%。地形上,榆林市以黄土丘陵沟壑为主。总体来看,榆林市地理环境复杂,给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1.2森林草原资源概况
榆林市拥有丰富的森林草原资源。据统计,榆林市现有林地面积157.33万hm2,活立木蓄积量340万m3;草原面积648.77万hm2,其中天然草原占580.54万hm2,人工草原占68.23万hm2。从林种分布看,榆林市有乔木林面积245.62万hm2,主要树种有杨树、油松、樟子松等;灌木林面积140.92万hm2,主要植物有柠条、沙棘、沙柳、沙蒿等;疏林草原面积20万hm2[2]。榆林市森林覆盖率为21%,森林蓄积量相对较低,但草原覆盖率高达74.5%,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然而,由于地处半干旱区,加之人为活动频繁,榆林市森林草原火灾发生风险较高,给当地生态安全带来一定隐患。
1.3防火概况
近年来,榆林市森林草原火灾形势十分严峻。据统计,2015年以来,榆林市共发生较大火灾18起,造成约2000hm2林草被烧毁,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沉重冲击。火灾高发期多集中在每年的3—5月和9—10月,这与当地春季返青期植被易燃、秋季天气干旱少雨有直接关系。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人为引起、雷击火、气候干燥等,火点多集中在人口较为密集、人为活动频繁的林区周边。一旦发生火情,由于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专业队伍能力不足等问题,工作人员常常难以及时发现火点和高效扑救,造成火灾蔓延。面对日趋严峻的森林草原火灾形势,榆林市急需全面加强防火应对能力建设,切实保护好宝贵的生态资源,为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
榆林市森林草原防火监测预警体系存在诸多薄弱环节。1)监测手段单一,主要依赖人工巡护和卫星遥感监测,缺乏其他先进监测手段的应用,造成存在监测盲区。2)预警指标较为滞后,主要依赖气象部门发布的火险等级预警,缺乏将林分燃烧特性、地形地貌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评估的精细化预警产品。3)监测预警信息共享不畅,应急管理、林草、气象等部门之间通信联络机制不顺畅,预警信息无法高效流转。4)监测预警力量薄弱,专业人员和装备较为匮乏,无法满足全天候、高密度的监测需求。上述问题导致监测预警工作滞后于实际需求,影响了提早发现和快速处置火灾的能力。
2.2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榆林市森林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防火工作的开展。1)防火阻隔体系建设滞后,生物阻隔带、防火线等阻隔设施布设率低,难以形成完整的阻隔网络。2)防火监测设施布局不合理,瞭望台、视频监控等设施分布不均,覆盖范围有盲区。3)防火通信设施滞后,无线数字通信系统在林区推广应用不足,通信手段较为单一。4)防火运输道路建设薄弱,部分森林草原区域内部交通不便,影响了运输和疏散[3]。5)防火蓄水工程建设滞后,森林防火蓄水池数量少、布局散,难以满足大范围扑火需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造成了防火工作的被动局面,极大地增加了森林草原火灾的防控难度。
2.3防火专业队伍能力不足
榆林市森林草原防火专业队伍在数量、素质、装备等方面均存在不足,整体战斗力有待提高。1)专业队伍人员编制不足,绝大部分乡镇和林场均无专职防火队伍,只能临时组建扑火队。2)专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系统化、规范化的专业培训机制尚未建立,作战技能有待提高。3)装备配备滞后,防护装备、通信设备、运输工具等专业装备短缺,制约了灭火效率。4)实战经验匮乏,大火扑救理论和实践训练较少,面临大火时容易手足无措。5)薪酬待遇较低,吸引不了优秀人才充实队伍,队员积极性不高。专业队伍能力的不足必将影响扑救行动的组织和效率,增加了森林草原火灾的防控难度。
2.4部门协作机制不顺畅
榆林市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涉及多个部门,但协作机制却不够顺畅,制约了防火工作的统筹推进。1)职责分工不够明确,应急管理、林草、气象、公安消防等部门在职能职责上存在交叉重叠,权责界定不清。2)信息共享滞后,各部门之间信息壁垒严重,监测预警、扑救指挥等环节信息无法高效流转。3)联合执法存在障碍,多头执法、越权执法等情况时有发生,协同配合不够紧密。4)指挥体系不统一,遇有重大森林草原火灾,各单位自行其是,指挥混乱。5)联合培训演练缺失,多部门联合实战练习少,应急处置协同能力较弱。上述种种问题都制约了防火力量的集中发挥,降低了应急处置的时效性和统一性,影响了防火工作整体绩效。
2.5法律法规及处罚措施不力
榆林市在森林草原防火相关法律法规及处罚措施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制约了防火工作的依法治理水平。1)法规政策有待完善,现有地方性法规条文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配套制度也不够健全。2)法规执行力度不够,一些地方防火条例流于形式,督查督办机制较为松懈。3)处罚措施偏轻,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威慑性和惩戒性较弱。4)责任追究制度滞后,对重大火灾事故相关责任人员的问责制度缺失。5)执法队伍力量薄弱,专职执法人员紧缺,执法装备水平较低。法治建设滞后必将制约防火工作的规范化推进,降低防灭火工作的权威性,不利于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3对策建议
3.1健全监测预警体系
榆林市需要全面健全森林草原防火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监测预警的精准性和时效性。1)拓展监测手段,在卫星遥感和人工巡护的基础上,积极应用无人机航测、视频监控等新技术,提高监测的精度,扩大监测范围。2)优化预警指标,建立综合预警模型,将气象条件、林分燃烧特性、地形地貌等多维因素相结合,提供精细化、定制化的预警产品。3)畅通信息共享渠道,构建应急管理、林草、气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的高效流转[4]。4)加强队伍建设,配备先进监测设备,充实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全天候监测能力,缩小监测盲区。只有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实现森林草原火灾早发现、早预警,才能为防火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支撑。
3.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榆林市需要加大森林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防火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1)持续推进阻隔体系建设,因地制宜修建生物阻隔带、防火线等隔离设施,织密阻隔网络,切断火源蔓延通道。2)优化监测布防设施布局,根据火险程度、地形地貌等因素,合理增设瞭望哨所、无人机监控等设施,消除监控盲区。3)加快通信设施建设步伐,在重点林区推广数字化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构建高速、广域、多终端的无线通信网络。4)强化林区运输通道建设,新建、维修内部运输道路,确保消防车辆、人员装备高效进出。5)扩大防火蓄水工程覆盖面,合理规划布局集雨、引水等水源工程,提供持续稳定的扑火水源。只有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才能为后续的监测、预警、扑救等环节提供坚实支撑。
3.3加强队伍专业培训
榆林市需要切实加强森林草原防火专业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作战能力。1)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制定科学的培训大纲和课程体系,定期组织理论和实战演练培训。2)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力度,购置先进的模拟仿真设备,为培训工作提供硬件支撑。3)引进高水平教练员,聘请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资深专家担任教练,提升培训质量[5]。4)加强跨区域交流学习,组织优秀队员到周边省区学习先进作战理念和扑火技能。5)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因地制宜设计培训方案,满足不同环境下的作战需求。只有持续培训,才能不断提升专业队伍的防火意识和实战本领,为提高森林草原防火整体战斗力奠定坚实基础。
3.4构建部门协作机制
榆林市需要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防控森林草原火灾。1)厘清部门职责分工,理顺防火工作的职能职责体系,明确各单位在监测预警、扑救指挥、执法监管等环节的权责边界。2)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监测数据、预警信息、指挥命令在应急管理、林草、气象等部门间的实时共享。3)健全联合执法机制,明确统一的执法主体,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工作制度,形成合力开展综合治理。4)构建统一指挥体系,在应急指挥机构的统领下,整合各方专业力量,统一指挥调度重大扑火行动。5)加强联合培训演练,定期组织多灾种、跨部门的实战化演练,增强协同应对能力。只有形成高效的部门协作格局,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合力,从根本上提高森林草原防火的协同效能。
3.5完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
完善法治建设,严格依法执法,是加强榆林市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的重要一环。1)及时修订完善地方性法规条例,明确森林草原火灾的预防监管、扑救处置、损失评估赔偿等环节的操作细则,提高可执行性。2)严格落实法规执行,建立常态化的督导督查机制,对法规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严肃问责,确保执行到位。3)加大处罚力度,对违法燃烧、防火失职、拒不执行扑火指令等违法行为严惩不贷,切实发挥惩戒威慑作用。4)健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明确重大火灾事故责任认定原则,对相关领导干部和直接责任人严格追责问责。5)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配备先进执法装备,完善职权和待遇保障,打造一支专业高效的森林消防执法铁军。只有建立健全法治体系,落实严格执法,才能为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4结语
加强榆林市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对维护生态安全、保护宝贵的自然资源具有重大意义。榆林市应全面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壮大专业防火队伍,增强公众防火意识,构建部门协作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通过综合实施这些全方位的举措,形成监测预警、基础保障、队伍力量、社会参与、部门协同、法治环境的整体合力,切实提高森林草原火灾的防控和处置能力。防火工作的加强必将有力维护榆林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完整,为当地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促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参考文献:
[1]何川,晋南,冉庆军.新形势下国家消防救援队伍做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应急救援,2023(4):10-14.
[2]申世永,朱蓉蓉.制度漏洞导致火灾频发: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J].森林防火,2023,41(1):71-74.
[3]申世永.榆林市森林草原灭火体系存在问题与建议[J].林业建设,2022(3):36-39.
[4]薛雄飞.陕北地区森林草原火灾防控技术措施[J].林业科技情报,2021,53(4):101-102.
[5]何宏涛.陕西洋县严布“五道防线”预警森林火患[J].现代农村科技,2021(10):10-11.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