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园林绿化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市民生活品质。陕西省榆林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但当地园林绿化存在植物选择不合理、灌溉管理有待加强、施肥方式有待优化、病虫害防治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需要采取因地制宜选择适生植物、建立科学的灌溉管理体系、探索区域化特色施肥模式、完善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治体系等措施,提高当地园林绿化水平。
关键词 园林绿化;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陕西省榆林市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58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北纬36°57′~
39°35′、东经107°28′~111°15′,总面积4.29万km2。榆林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近年来,榆林市密切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水土保持、防沙治沙、植被恢复等工作[1]。但与此同时,榆林市园林绿化面临植物选择不当、灌溉管理不善、施肥模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制约了园林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切实解决榆林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对于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意义重大。
1 榆林市自然地理条件和园林绿化概况
1.1 自然地理条件概况
榆林市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地貌以黄土丘陵沟壑为主,海拔1 000~1 200 m。榆林市年均气温8 ℃,日照时间长,年均降水量仅400 mm左右,干旱少雨;主要河流有无定河、洛河、延河等,流向自西北向东南;土壤以黄土与砂质土为主,质地疏松、贫瘠,易遭受风蚀、水蚀。榆林市四季分明,春季回暖较晚、降水量少,夏季炎热干燥,秋季开始降温,冬季寒冷干燥,终年相对湿度小。总的来说,榆林市气候干旱、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加之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为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和养护带来了严峻挑战。
1.2 园林绿化概况
近年来,榆林市大力实施“三年植绿大行动”重点工程,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城区绿化覆盖率为37.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65 m2,绿地率32.4%,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陕西省级园林城市。主要道路两侧和居民小区普遍种植了乔木行道树,如青甘杨、槐、白蜡树等,绿篱以圆柏、侧柏为主[2]。但乔灌草搭配有待优化,城中村和老旧小区绿化建设滞后。同时,由于气候干旱、水土缺乏,现有园林绿地抗逆性较差,养护管理投入大,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何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水平,是摆在榆林市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2 榆林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2.1 植物选择不合理
当前,榆林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中存在植物选择不合理问题。部分工程设计人员未考虑榆林市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温差大的独特气候特征,也未充分考虑当地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的实际情况,照搬其他地区植物配置模式,造成引种植物难以适应当地气候、土壤,导致补植补栽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由于缺乏科学论证,部分园林绿化工程中乔灌草搭配失衡,植被结构单一。有些工程过度追求景观视觉效果,过多使用彩叶植物等观赏性强的品种,而忽视抗逆性、经济性等其他重要指标,造成日常养护投入大、经济效益低下。有的大面积种植草坪,导致需水量激增,加大了后期的养护难度。部分工程为追求绿化速度,单纯选用生长迅速的树种,长期来看缺乏季相变化,枯燥乏味。总之,因前期缺乏全面评估和科学论证,工程设计人员未能充分结合榆林市独特的自然环境选择绿化植物,影响了最终的园林绿化效果。
2.2 灌溉管理有待加强
榆林市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导致园林绿化灌溉管理工作面临巨大挑战。榆林市部分园林绿化工程的灌溉体系建设滞后,管网布设不够科学、合理,地面给水方式浪费严重。许多新建小区和道路绿化带仍然依赖人工浇灌,效率低下、投入大。即使部分小区和道路绿化带安装了管网,但由于缺乏自动化控制措施,养护管理人员无法精准把控灌溉时间和用水量,难以实现按需、定量给水[3]。榆林市部分园林绿化工程的排水设施不健全,导致下雨天园林绿地经常出现积水、浸泡现象,严重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另外,不同类型的植被对水分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但目前榆林市大部分园林绿化工程普遍采取“一刀切”的给水模式,未能对乔木、灌木、草坪等分类制订合理的灌溉方案,无法满足各类植被的实际需求。
2.3 施肥方式有待优化
由于缺乏全面的土壤调查和检测,榆林市园林绿化工程养护人员盲目施用化肥,长此以往会造成土壤板结、酸化等不利后果。同时,由于当地干旱少雨,土壤贫瘠,施肥效果大打折扣。化肥难以被植物充分吸收利用,反而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榆林市园林绿化工程的施肥方式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难以满足植被生长对养分的差异化需求,影响了植被的健康生长。
2.4 修剪缺乏规范性
榆林市园林绿化工程的修剪作业普遍存在操作随意、缺乏规范的现象。由于养护管理人员对修剪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制定统一的操作规程,使得修剪工作流于形式,甚至出现破坏性修剪现象。一些园林绿地中可以看到被严重割伤的树木,枝丫残缺不全,影响整体观赏效果。同时,由于榆林市气候干燥,修剪后植株伤口愈合缓慢,加之操作人员技术生疏,经常导致园林绿化树木早衰、干枯等情况出现。尤其是在春季树木萌芽之初,为了赶工期,大面积修剪,削弱了植株抵御能力,造成营养外流、病虫害滋生。
2.5 病虫害防治能力不足
病虫害防治是榆林市园林绿化养护的薄弱环节。近年来,蚜虫、介壳虫、锈病等成了榆林市主城区道路绿化带的“顽疾”。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由于所选用的植物种类较为单一,一旦遭遇病虫害侵袭,便难以有效遏制其蔓延。此外,缺少高效的监测和预警系统使得病虫害的防控工作显得相对被动,而且园林管护人员过于依赖利用化学药物进行治理,忽视了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综合性防治手段的应用。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人力和物力的投入,而且加重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3 榆林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对策
3.1 因地制宜选择适生植物
为彻底解决榆林市园林绿化工程中植物选择不合理的问题,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评估的原则,引种适生耐旱植物。在前期设计环节,榆林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应充分考虑榆林市干旱少雨、光照充足、温差大的自然气候特征,以及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的实际情况,对当地生物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严格筛选适宜在当地生长的乡土树种[4]。在选择绿化植物时,还要权衡经济效益,优先考虑观赏性强、管护成本低、抗性强的本土树种,避免为追求一时的观赏效果而造成长期的资源浪费。同时,为了增强绿化植物的抗逆性,应合理选择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构建多层次、多生境的植物群落。对于主要观赏景点和重点道路,适当引种部分经济价值高、观赏效果好的外来树种,但比例不宜过高,以免增加后期养护成本。为了促进榆林市绿化事业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加强植物引种和驯化基地的建设工作。应对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珍稀树种进行人工驯化和繁育,以培育出适应当地生长条件的高质量苗木资源。
3.2 建立科学的灌溉管理体系
榆林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要从规划布局、管网建设、自动控制等多方面着手,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灌溉管理体系。在园林工程的总体布局规划中,应当积极融入“节水优先”的理念。将灌溉系统的建设及时地纳入园林工程的同步规划和部署,以实现统一的水资源管理。在具体建设上,需要引入先进的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并配套建设集中控制系统。根据不同植被对水分的需求特征,划分不同的灌溉区,实现按需分区定量供水。同时,应安装自动化的天气监控设备,实时监测气象数据,并据此合理确定每日浇灌时间和用水量,最大限度节约宝贵水资源。除了硬件设施建设,榆林市还须建立科学的灌溉管理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植物,制定差异化的灌溉制度,明确灌溉周期和用水标准。在需水量较大的绿化区域,可以适当增加灌溉频率和用水量;对于耐旱性较强的绿化区域,则应注意不必过度灌溉,以减少水资源浪费。同时,榆林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应做好灌溉设施的维护、保养工作,防止因灌溉设施渗漏或出现故障导致水资源浪费。
3.3 探索区域特色化施肥模式
榆林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当地土壤环境及养分状况的全面调查,掌握不同区域土壤的具体特征,为科学施肥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植被类型,因地制宜使用农家肥、堆肥等多种有机肥源,并与少量缓释化肥进行搭配,满足植被对不同养分的需求[5]。同时,应探索开发、利用新型缓释生物有机肥料,增强施肥效果的持久性;推广采用环状树穴或深施等施肥方式,促进养分直接被植株吸收利用。榆林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还应对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人员加强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精准施肥。
3.4 规范修剪操作流程与标准
榆林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应会同相关单位制定针对性的修剪作业标准,明确不同树种的修剪周期、时间节点、强度比例等具体要求,避免操作人员自行臆断。同时,针对榆林市干旱少雨的自然环境,制定更加细致的伤口处理规范,减少养分流失,促进树木愈合。对于重点景观区域和道路,划定修剪操作的级别和权限,防止出现杂乱无章的现象。另外,应加强对修剪工作的过程管控,派专人监督把关,对于违规操作,要及时纠正并追究责任。同时,努力推广机械化作业,提高修剪效率,避免出现为赶工而草率操作的情况。
3.5 完善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治体系
针对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控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榆林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必须从监测预警、防治手段和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治体系建设。1)榆林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应与气象、植物保护等专业机构加强合作,建立健全全市范围内的园林绿化病虫害监测网络,以便及时获取关于园林植被健康状况的第一手数据,从而实现更有效的园林绿化病虫害预防和控制。同时,应借助现代化的遥感、无人机等先进手段,实现对重点园林的实时动态监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预警。2)在防治手段上,应突破单一依赖化学药物的传统模式,充分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措施,注重发挥益生菌等天然生物制剂的作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3)榆林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科学规范的病虫害防控制度,并定期开展防治知识的专业培训,提高一线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同时,应加大对优秀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组建一支专业能力强的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队伍,切实提升榆林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能力。
4 结语
榆林市园林绿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植物选择、灌溉、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存在不足。为彻底解决现存问题,提升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质量,为城市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榆林市必须从顶层设计着手,制定科学的园林绿化发展规划,健全相关制度机制,优化工作流程;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注重能力
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全面提高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顾兴轲,张慧.榆林市城镇生态园林绿化体系发展的思考[J].现代园艺,2021,44(24):157-158.
[2] 罗彩云,朱彩华.榆林市草坪地被植物的应用与评价[J].榆林学院学报,2020,30(6):38-43.
[3] 王少力,亢福仁,张凯煜,等.榆林住宅小区绿化植物调查与分析[J].现代园艺,2022,45(11):37-39.
[4] 顾兴轲.张慧.榆林市城镇生态园林绿化体系发展的思考[J].现代园艺,2021,44(24):157-158.
[5] 罗彩云.朱彩华.榆林市草坪地被植物的应用与评价[J].榆林学院学报,2020,30(6):38-43.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