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研发与推广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21 阅读(281)

摘 要 科学应用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对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为加快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研发推广,以内蒙古为例,分析其在研发推广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时存在的科技投入和人才储备不足;政策扶持力度薄弱,缺乏示范引领;产业链不完善,体系建设滞后;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农民培训滞后;产学研协同机制不畅,成果转化缓慢等问题,提出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着力组建人才队伍;出台扶持政策,大力开展试点示范;完善产业链建设,构建体系化发展格局;强化宣传推广,加强农民实操培训;加快产学研协同,推动成果转化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内蒙古

中图分类号:F53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39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2022年,内蒙古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880.9万hm2,粮食产量为3 957.8万t;畜牧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肉类总产量为285.4万t,奶业产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然而,受地域辽阔、气候干旱、人口稀少等条件影响,内蒙古急需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1]。推广应用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规模化、精细化经营,节约人力、物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内蒙古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研发推广,对于促进农牧民增收、有效供给农畜产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现状

1.1 农作物生产环节应用

在农作物生产环节,内蒙古已广泛应用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播种阶段采用精量播种机,通过计算机系统对种子下种量、行距进行精准控制,避免了重播和漏播。施肥环节利用智能施肥系统,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土壤检测数据,对施肥量、施肥时间、施肥方式进行自动调节,实现精准施肥。灌溉方面,应用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配合土壤湿度传感器,可根据作物需水状况自动开启或关闭灌溉设施,大幅度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无人机防治病虫害、智能大棚环境控制等技术在内蒙古也有一定应用。

1.2 畜牧养殖环节应用

在畜牧养殖环节,内蒙古大力推广应用了自动化控制饲喂系统。该系统通过计算机程序,根据养殖的牲畜品种、生长阶段、体质量等信息,自动计算出合理的日粮配比和投喂定量,再通过饲料自动投放机精准分配到各个饲养棚舍,实现了精准定量饲喂。养殖场还广泛使用环境自动控制系统,通过加湿或排湿设备、通风设备等,对舍内温湿度、空气质量等环境参数进行自动调节,为牲畜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2]。在内蒙古,智能化监控系统也得到普及应用。该系统可远程监测牲畜生长状况,辅助养殖人员管理决策。

1.3 农产品生产环节应用

在农产品加工环节,内蒙古积极推广使用自动化控制收获机、贮藏设备和分级包装线。在农作物收获阶段,针对马铃薯、苜蓿等经济作物使用联合收获机,通过计算机视觉系统识别作物,自动控制收获切割、装载输送等作业环节,大幅提高农作物收获效率。在农作物贮藏方面,应用自动化控制的气调库、冷库等设施,可根据农产品特性自动调节设施内温湿度、气体成分等参数,延长作物保鲜期。此外,内蒙古引进了智能分拣包装流水线,通过机器视觉、重力分选等技术,实现对农产品的自动分级包装,提升了农产品加工效率。

2 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投入和人才储备不足

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研发推广离不开科技投入和人才储备,然而内蒙古在研发推广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时存在科技投入和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就财政科研经费来看,据内部数据统计,2022年内蒙古农机装备领域财政拨款科研经费仅为1.2亿元,相当于全区研发经费投入的3.7%,与农业在内蒙古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极不匹配。科研投入不足直接制约了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研发创新,使内蒙古在关键核心技术、高端智能装备等方面的研发长期依赖外地乃至国外[3]。内蒙古农业机械自动化领域的专业人才储备也相对不足。截至2022年底,内蒙古从事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研发的高级工程师仅有278人,科技人才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内蒙古农机操作手、维修技师等在内的高素质农业机械人才缺口较大,使当地的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研发推广受阻。

2.2 政策扶持力度薄弱,缺乏示范引领

近年来,内蒙古出台了一些支持农业机械升级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多集中在提供通用型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等方面,对新兴自动化控制技术研发推广支持明显不足。加之财政转移支付压力加大,内蒙古拨付给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研发推广的专项资金有限,严重制约了新技术的研发推广。此外,内蒙古尚未建立起规模化、集中化的试点示范基地,大部分新技术、新模式停留在分散小规模试点阶段,缺乏充分的规模复制基础和广泛的示范辐射效应。部分地区虽开展了本地化探索,但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难以形成合力。政策支持和示范引领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内蒙古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研发推广。

2.3 产业链不完善,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内蒙古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研发推广产业链不完善、体系建设滞后。产业链各环节之间衔接度不高,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导致整体建设进程缓慢。农业机械制造企业普遍规模偏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水平有限,难以满足研发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需求。同时,行业内部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企业孤军作战,产品同质化严重。关键零部件及核心生产技术研发受制于人,企业普遍无法完成自主研发。农业机械的关键部件多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可控程度不高。此外,内蒙古有关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行业,缺少完善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各企业自行其是,产品规格参差不齐,给推广应用带来障碍。

2.4 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农民培训滞后

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否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与宣传推广力度和农民培训水平密切相关。内蒙古大部分新技术和新设备主要依赖生产企业自身的营销宣传,缺乏系统化的政府引导和第三方专业服务,难以有效覆盖到农村基层。即便技术信息传达到田间地头,农民对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也不一样,阻碍了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同时,针对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也滞后于形势需求。内蒙古现有的培训主要集中在基础操作层面,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理念、运行原理和故障排查等高阶内容覆盖不足。内蒙古对于农民的培训形式单一,难以切实提升农民的专业水平。

2.5 产学研协同机制不畅,成果转化缓慢

产学研协同是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虽然内蒙古拥有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但由于各自运行模式和管理体制的差异,缺乏有效的利益耦合机制,难以就共同目标达成紧密协作。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同样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大多停留在阶段性的委托研发或技术服务层面,不利于形成持续合作的良性循环。即便取得研发成果,也面临着转化效率低的困境。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传播渠道不畅,科研成果无法及时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导致大量研发投入难以形成实际产出。

3 对策

3.1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着力组建人才队伍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是推动内蒙古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研发推广的根本之策。内蒙古应进一步增加财政科研投入,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打造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确保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研发推广资金充足。同时,内蒙古要统筹谋划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重大专项和工程,集中力量攻克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切实扭转核心技术“缺芯少魂”的被动局面。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因此内蒙古急需建立多层次、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4]。通过项目培养、集中培训等途径,加快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工程应用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大力开展农机手、维修人员的技能提升行动,补足基层人才缺口。此外,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和薪酬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研发推广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3.2 出台扶持政策,大力开展试点示范

内蒙古急需从财税、金融、土地、人才等多方面出台针对性扶持措施,为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研发推广营造良好环境。同时,要围绕农业机械化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系统部署一批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应用示范工程,形成产业集群,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内蒙古可以在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一批集约化、智能化的标准化示范基地,探索农业机械的自动化运营和智能化管控新模式;在农业机械制造业集群区域,培育壮大一批专业化的农业机械自动化系统集成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农村地区,开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的多功能农业机械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引领辐射作用,加快新技术、新模式在生产实践中的推广应用,为全面实现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打下坚实基础。

3.3 完善产业链建设,构建体系化发展格局

完善内蒙古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产业链建设,构建体系化发展格局,是破解行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大力培育骨干企业,打造行业龙头。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等措施,着力扶持一批创新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领军企业,发挥其在技术创新、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龙头作用,引领产业发展。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步伐,围绕传感技术、控制系统等薄弱环节,集中力量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确保农业机械研发的自主可控。同步建立严格的标准规范体系,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促进技术、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研发推广[5]。

3.4 强化宣传推广,加强农民实操培训

内蒙古要因地制宜,创新宣传形式,通过电视台、新媒体平台、科技示范馆等多种渠道,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农民讲解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原理、应用方法等,消除其应用顾虑。同时,积极发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宣传合力。内蒙古要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相结合,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分层次的培训课程,切实提高农民培训实效性。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农机手技能培训,重点加强其自动化操控系统的使用和简单故障排查能力。在农业院校和培训基地开设专业化人才培养项目,系统夯实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同时,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开放生产实训基地,为农民提供实战

平台。

3.5 加快产学研协同,推动成果转化

内蒙古可构建稳定的利益耦合机制,促进产学研各方形成命运共同体意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搭建信息共享、项目对接的平台载体,推动科研力量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同时,引导企业设立自主创新基金,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持续深入的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链条。只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其价值。此外,分阶段设置各类孵化器、加速器等中介服务机构,为科研成果的转化保驾护航。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和激励政策,形成技术转移与产业化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此外,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为优秀科技成果的规模化转化提供长期稳定支持,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持续推进。

4 结语

推进内蒙古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研发推广,对于促进当地现代农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为推进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研发推广,内蒙古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着力组建人才队伍;出台扶持政策,大力开展试点示范;完善产业链建设,构建体系化发展格局;强化宣传推广,加强农民实操培训;加快产学研协同,推动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 陈放宏.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22.

[2] 安乐,冯德社.农业机械化促进乡村振兴的意义及对策[J].河南农业,2022(2):53-54.

[3] 佚名.奶牛养殖部分环节先进适用机械装备[J].中国奶牛,2021(11):48.

[4] 白春梅.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思路[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1(3):44-45.

[5] 苏日娜.内蒙古农机质量监督工作重“五新”[J].农机质量与监督,2020(10):27-28.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内蒙古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