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融合视角下湖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实践及提升策略

known 发布于 2025-07-21 阅读(357)

摘 要 休闲农业作为推进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契合了产业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为促进农旅融合背景下浙江省湖州市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升级,通过文献分析、深度访谈、实地调查,总结湖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概况,分析了发展模式、主要做法与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总结阐述湖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规范管理制度,强化政策支持与激励;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优化环境生态;注重乡土文化挖掘,打造区域品牌效应;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提高经营能力等发展提升策略。

关键词 农旅融合;休闲农业;浙江省湖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7;F59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17

2020年,我国明确提出,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全面融合发展,丰富乡村业态,拓展村民的增收空间。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资源极其丰富,拥有融合发展农业和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休闲农业即是将农业资源、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消费产业。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向往和释放工作、生活压力的需求越来越高。休闲农业有机结合了生产、生活、生态等元素,将农村观光、农家生活体验、休闲娱乐、知识科普等服务提供给游客,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特色文化传承,以及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1-2]。从广义的观点来看,休闲农业还包括休闲林业、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农家乐等[3]。

浙江省湖州市地处江南水乡,拥有广阔的耕地和丰富的水资源,农业产业发达,优势产业突出,是稻米、蚕茧、淡水鱼、茶叶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其独特的山水景观、肥沃的土地、丰富的农业资源及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湖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概况及主要类型

1.1 湖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湖州市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发达,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天然优势。在《2015年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中,湖州市休闲观光农业指数排名浙江省首位。近年来,在国家不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湖州市加强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2018年,湖州市出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行动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各阶段的发展任务和重点。2021年,湖州市出台了《休闲农业和农家乐安全生产工作要点》,进一步明确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工作重点。2024年5月,湖州市发布了《湖州市乡村旅游促进条例(修订草案)》,提出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多项具体措施和政策保障。

湖州市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努力开发农业的综合功能,促进城乡融合和农旅融合,集中建设休闲农业大型经营主体和全国休闲农业星级示范企业,打造了“中国最美乡村”“中国最美田园”等国家级休闲农业品牌,向人们展示了与众不同的休闲农业模式。湖州市下辖的安吉县、德清县、长兴县、吴兴区及南浔区分别依托当地的乡村特色,通过整合农业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培育了富有独特魅力的休闲农业特色品牌,逐渐形成了以安吉县为代表的“生态+文化”特色,以长兴县为代表的“景区+农家乐”特色,以吴兴区和南浔区为代表的“农庄+游购”特色,以及以德清县为代表的“洋式+中式”特色。湖州市的休闲农业逐渐发展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有利抓手,成为拓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1.2 湖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类型

有关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方面,国内最早开始研究的学者是郭焕成,其将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分为田园农业旅游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农家乐旅游模式、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休闲度假旅游模式、科普教育旅游模式及回归自然旅游模式7类,分类结果完备、歧义少[3]。由于不同地区的地域特色和分析角度不同,学者们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分析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姚从容等根据天津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将未来休闲农业创新发展模式分为以游玩、娱乐、休闲为主的田园综合体,以观光、学习、教育为主的科技示范园和乡村博览园,以生态、科普、浏览为主的农业主题公园,以“互联网+”、养老、疗养为主的新农村智慧社区等发展模式[4];秦俊丽基于地域的历史文化特色,将山西省的休闲农业分为观光浏览型、餐饮文化型、住宿文化型、购物体验型及体育娱乐型等模式[5];谭志蓉依托四川省成都市的乡村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将休闲农业分为农家乐旅游模式、现代农业科技园、农业观光采摘园、休闲度假模式、科普教育模式及民俗风情旅游模式[6]。笔者根据湖州市休闲农业的资源条件、乡土文化特性及发展现状,将其发展模式归纳为以下5类。

1.2.1 农家乐旅游模式

农家乐特色村是浙江省在休闲农业发展方面作为产业平台进行重点扶持的内容,也是湖州市休闲农业的一大特色和重要名片,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7]。农民大多利用自家乡村院落、自制的特色农产品及周边的田园景观,以低廉亲民的价格吸引游客开展“吃、住、玩、游、娱、购”等乡村旅游活动。此类农家乐模式的优势是城市近郊、交通便利、价格实惠,且农村田园风光对城市居民有很强的吸引力。农家乐不仅激活了湖州市的旅游市场,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产品深加工、流通与交易的繁荣,为湖州市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显著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安吉县通过充分挖掘竹海、溪流、田园等资源优势,实现了旅游、文化、生态建设的深度融合。这种“生态+文化”的特色农家乐发展模式,让该地区的乡村旅游焕发出了别样的生机与活力。而德清县则依托莫干山这一知名旅游品牌,巧妙地将地方民俗文化、西方元素与现代理念相融合,吸引了多方投资,打造出如裸心谷、法国山居等“洋家乐”旅游品牌。这些高端旅游项目的成功,不仅提升了当地农家乐的档次与品质,而且引领了周边农家乐向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方向迈进,实现了整体的提档升级与提质增效。

1.2.2 观光体验模式

观光体验模式以大田农业为核心元素,使游客通过欣赏田园风光,亲身体验农业生产活动,品尝购买地道的农家绿色食品等,切身感受农业生产、农家生活、农耕文化。荻港渔庄、移沿山生态农庄、中南百草园、山水灵峰休闲农业观光园、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顾渚贡茶园、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玲珑湾生态园及城山沟桃源山庄等休闲农业园区内设有农耕文化展示区,通过展示传统的农耕工具、介绍农耕技艺和节气等知识,让游客体验农耕文化的魅力;设置果园、花园等区域,供游客采摘、观赏、购买农产品,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依托实地自然资源,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为游客提供集度假、娱乐、健身于一体的高品质、个性化的休闲度假体验。

1.2.3 现代农业科技游模式

现代农业科技游模式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亮点,通过展示先进的现代化农业设施,前沿的农业技术与农作物新品种,引导游客深入探索现代农业的最新成果与发展趋势。湖州市坚定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不动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持续多年领跑全省第一。例如,安吉县笔架山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主要聚焦现代园艺产业,打造集约化、设施化、智慧化的农业科技示范平台,园区内的优势果蔬、特色花卉、健康药材、先进养殖、品质粮油及现代化农业装备为现代农业科技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湖州南浔新安现代农业科技园、莫干黄芽星创天地等园区都融入了科技元素和休闲体验功能。

1.2.4 科普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对科普教育的重视日益增长,休闲农业园区也逐渐从传统的农业观光逐渐向集科普教育、生态体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一个集学习、娱乐、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平台。科普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图文、视频、实物及传统手工艺表演等多种形式展示传统农具和耕作方式;设置植物组织培养室、昆虫观察站、食品科学实验室,配备研学导师指导进行科学实验和手工制作;根据季节变化安排适合的农事活动,举办特色节日庆典,让游客亲身参与农业生产。湖州市的灵粮生态农场设置了生态农业种植体验区、休闲娱乐区、自然教育区等多个功能分区,开发了种植、采收、加工等丰富的课程,为科普研学提供了多样化的场所和丰富的活动。另外,位于莫干山的加州农业阳光生态园、钱山漾文化交流中心科普教育基地、德清县蚕乐谷等都基于基地特色,通过不同方式和途pAiaiokt9mxaoBAIHwTFSJJVUca78LEQlMc3T/3CdWA=径开展科普教育模式的休闲旅游活动。

1.2.5 民俗文化游模式

民俗文化游模式注重挖掘和展示地方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将农村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作为主要卖点。通过精心策划的农耕文化展示、民间传统技艺体验、时令节日庆典及地域特色民间歌舞表演等项目,全方位满足游客对于民俗文化探索与亲身体验的需求。湖州市是丝绸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的发祥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具有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天然优势。湖州市“含山蚕花节”开发了祭蚕神、踏青、轧蚕花、摇快船、吃蚕花饭及评蚕花姑娘等民俗活动,每年都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加。湖州市的大唐贡茶院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茶厂”,现如今是一个集茶文化、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景区,在茶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游客可以通过贡茶制作、品茗三绝、贡茶知识及宫廷茶艺表演等活动,了解茶文化历史和内涵。

2 湖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农业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石,传统农业为休闲农业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生产基础、农业景观,农业的稳定发展为休闲农业的餐饮、体验等活动提供物质基础。湖州市休闲农业发展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基础,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补齐农业发展短板,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聚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创新发展休闲农业、大力推动联农带农。

2.1 聚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优势,筑好休闲农业发展基石

1)培育“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促进农业产业增值增效。南浔区善琏镇善琏村(湖笔)、长兴县吕山乡(湖羊)成功入选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截至2023年,湖州市累计建成14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南浔区和孚镇新荻村、千金镇东马干村、菱湖镇陈邑村、善琏镇善琏村,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安吉县天荒坪镇大溪村等6个村上榜亿元村榜单,全省仅14席。2)聚焦做好“土特产”文章。围绕粮油、畜禽、水产、蔬菜、水果、茶叶及小吃等特色优势产业,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夯实科技化支撑、强化社会化服务,累计培育全省第一批、第二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15家。3)创响特色农产品品牌。湖州市级层面主推“湖州湖蟹”“湖州湖羊”,县级主推“吴上兴鲜”“南浔知味”“有德鲜生”“长兴鲜”及“安吉优品汇”等区域公共品牌。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宣传,精准定位宣传阵地,落实区域公用品牌宣传投放,充分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切实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2.2 打造精品休闲活动路线,创新休闲农业发展

1)全力办好“月月农”系列活动。开展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持续打响农事节庆“月月农”系列活动品牌,展现中国农耕文化魅力,让人们切身感知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在区县申报的基础上,择优选定“安吉白茶”开采节、德清下渚湖插秧节、吴兴区黄桃节、长兴县稻蛙丰收节、南浔区湖蟹文化节等26个活动,列入2023年度庆丰收“月月农”系列活动。通过特色节事活动推动农产品销售和城乡消费,激发乡村休闲游的发展活力,同时带动经典研学教育、农耕文化体验、运动健康养生等乡村新业态发展。例如,2023年1—11月,通过举办“安吉白茶”开采节、全民饮茶日、石淙花海龙虾节等“月月农”系列活动20场,农产品销售额达2亿元,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超600万人。

2)积极打造休闲农业精品。围绕推动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通过资源整合,全域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浙江省共10村上榜《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其中包括长兴县小浦镇方一村和南浔区双林镇向阳村。安吉县“恰春到·游园赏梅品新茶”“安吉消夏避暑清凉游”,长兴县“茗香顾渚·杏福岕里”休闲游线路分别被农业农村部推荐为2023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春季、夏季、秋季精品景点线路。在“浙里田园”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推介活动中,湖州市推荐的德清“避暑戏水·清凉夏日”休闲游、“安吉白茶飘香”休闲旅游精品线路、醉美水乡“水晶晶南浔”

2日游等3条休闲线路,均获得省级推荐。

2.3 大力推动联农带农,护航休闲农业发展之路

1)以实施“未来农场”共富班车为抓手,助力产业升级先富带动。“未来农场”共富班车是湖州市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成果,旨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首批20家市级“未来农场”不断优化提升,其中休闲农业类市级“未来农场”5家。第二批21家市级“未来农场”创建对象加快打造。2023年以来,41家农场累计联结村集体114个,带动增收6 000余万元;带动农户10 000余户(其中帮扶低收入农户797户),带动增收1.7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4 100余人,带动增收1亿元。2)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培育拓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进一步优化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管理和服务,新修订了《湖州市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截至2022年底,湖州市休闲农业企业中,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

3 湖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市场竞争激烈,资源与环境压力大

随着休闲农业的兴起和市场的不断扩大,湖州市的休闲农业项目面临着来自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竞争压力。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湖州市休闲农业可能面临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的威胁。因此,如何平衡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也是湖州市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3.2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游客体验感欠佳

休闲农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产业,涉及农业、旅游业、文化业及服务业等多个行业。虽然湖州市在发展休闲农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大部分项目的筹备建设主要依靠经营主体个人或村集体集资,项目的发展壮大需要持续性的资金投入,导致建设资金短缺问题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滞后,交通不便、住宿条件有限等问题,影响了游客的出行体验和满意度。

3.3 文化元素重视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

湖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类型多样,荻港渔庄是其中比较有特色的项目之一。该项目重视鱼桑文化的开发应用,通过桑基鱼塘系统历史文化馆、丝绸馆展示了桑基鱼塘这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通过鱼文化节、民俗表演、创意文创产品帮助游客深入理解鱼桑文化,打造集文化体验、非遗餐饮、特色民宿、生态农业、养生保健及科普研学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综合体,成为浙北地区最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基地之一。然而,很多项目对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不足,或者文化展示多以静态展示为主,方式较为单一,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感,游客难以深入了解乡村文化的精髓。有些项目以采摘、观光、农家乐等形式为主,或者停留在单一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缺乏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和高附加值开发。这样的同质化问题导致游客在选择时容易感到乏味和重复,还易引发价格战等恶性竞争,降低了休闲农业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3.4 人才短缺,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休闲农业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经营者要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休闲农业经营者掌握更高的技术水平,才能根据自然资源和农业特色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和科学成果,开展数字营销、客户管理、产品创新等方面的工作,将农业和生态旅游完美融合,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然而,目前湖州市休闲农业领域的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不高,农业技术、旅游管理、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缺乏,园区环境、服务质量、经营特色上难以满足游客需求和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4 湖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提升策略

农旅融合背景下的休闲农业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配合与发力。由于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元化,湖州市在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进一步提升湖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促进湖州市农旅融合背景下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笔者根据湖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以下提升策略。

4.1 规范管理制度,强化政策支持与激励

受市场需求变化影响,湖州市农旅融合背景下的休闲农业需要政府有效引导、支持、鼓励,从而实现优质、长久性发展壮大。设置专门的各级行政主管主体,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加强合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规范的休闲农业发展管理制度,开展星级评定工作,加强动态管理,解决休闲农业经营者的诉求,及时处理游客困难,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游客的度假体验;出台必要的优惠政策,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方面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积极引导农业与旅游业融合,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内涵,加大特色农产品开发力度;推动建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和合作社等组织机构,加强行业自律和协作;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为休闲农业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4.2 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优化环境生态

休闲农业综合性较强,涉及行业较多,发展初期需要大量资金。湖州市休闲农业项目的资金主要依靠农民个人或村集体投资,政府的资金支持不足。为进一步改善休闲农业相关的基础设施,政府部门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用于改善园区内外交通条件,提高网络通信质量,缩小城乡差距;提升住宿和餐饮服务品质,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加强园区绿化、美化、环保设施建设,实现休闲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存的和谐统一。进一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推广生态农业和绿色旅游,可以让游客获得良好的休闲旅游体验,提高满意度与重游率。

4.3 注重乡土文化挖掘,打造区域品牌效应

休闲农业园区可以通过科技研发、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特色体验、挖掘文化内涵等途径实现产品的差异化[8]。其中,文化是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是培育旅游商品生命力的核心要素。因此,通过特色文化的挖掘和开发,赋予休闲农业恰当的内涵,有助于实现湖州市休闲农业的特色和可持续发展。重视湖州市文化资源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结合每个县区的情况,针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景观、风俗民情、节事活动、建筑遗迹等进行项目设计,展示湖州市独特的文化魅力,增加知识性和参与感,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加强宣传和推广,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平台、旅游平台、视频直播等方式多途径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4.4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提高经营能力

休闲农业经营者需要加强对休闲农业的认识,重视项目特色、环境质量、管理经验及服务水平等因素对休闲农业发展的影响。建立休闲农业领域从业人员的规划设计、产品开发及园区经营管理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通过开展讲座、在线学习等形式提升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为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强与高校和职业学校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模式开展休闲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储备常态化;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加入休闲农业行业;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和晋升机制,激发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加强从业人员考核,提升其服务质量和水平;注重游客反馈和意见收集工作,及时改进和调整经营策略和服务内容;提升游客体验和参与感,增强游客对休闲农业项目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休闲农业项目的持续健康发展。

5 结语

休闲农业是一种创新性的产业模式,巧妙地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游憩服务业相融合,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协同发展。通过这种融合,休闲农业不仅丰富了农业的功能,还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湖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通过政策支持与激励、加强基础设施与生态优化、文化挖掘与品牌建设、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的工作,湖州市休闲农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更加美好的未来。同时,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兼顾生态环境的维护与社区关系的和谐,并倡导消费者以更加理智和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其中,共同促进休闲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中国乡镇企业,2012(2):70-73.

[2] 韩顺琼.浅谈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农业与技术,2016,36(22):135.

[3] 郭焕成,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8(4):640-645.

[4] 姚从容,张蕾,陈鹏.基于可持续视角的天津休闲农业创新发展思路及模式选择[J].农业经济,2021(9):20-22.

[5] 秦俊丽.乡村振兴战略下休闲农业发展路径研究:以山西为例[J].经济问题,2019(2):76-84.

[6] 谭志蓉.成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2):231-236.

[7] 蔡颖萍.湖州休闲农业发展的背景、现状与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8(7):20-24.

[8] 吴宽然,施志成,陆萍,等.休闲农业园区中农产品产业提升路径研究:以荻港渔庄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2):120-122.

(责任编辑:刘宁宁)

标签:  湖州市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