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松材线虫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控策略

known 发布于 2025-07-21 阅读(414)

摘 要 广西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但近年来因受到松材线虫病的严重侵扰,当地林业资源安全面临巨大的威胁。为降低松材线虫病对松林造成的影响,促进广西林业可持续发展,概述松材线虫病的危害症状及传播途径,分析该病害在广西的季节分布规律及其在不同树种间的为害差异,并提出切断传播途径、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及联合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方法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

关键词 松材线虫病;危害规律;防控策略;广西

中图分类号:S763.18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81

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感染松树而引起的一种难预防、危害大的毁灭性松树传染病害,松树从发病到死亡仅需2~3个月时间。该病害在广西发生尤为严重,对当地的松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威胁,且随着气候变化和贸易活动的增加,该病害呈现出快速扩散和复杂化的趋势。因此,深入探究广西松材线虫病的危害规律并制订有效的防控策略,对保护广西松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松材线虫病概述

1.1 危害症状

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引起的主要侵染松树的一种毁灭性森林病害(见图1),其病原体主要通过带菌昆虫如松墨天牛等传播。松材线虫侵入树木后,外部症状的显著特点是针叶先失水、退绿,继而变褐,而后整株枯死,针叶呈红黄色。该病害的发展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1)外观正常,树脂分泌减少或停止,蒸腾作用下降;2)针叶开始变色,树脂分泌停止,通常能够观察到天牛或其他甲虫侵害和产卵的痕迹;3)大部分针叶变为黄褐色,萎蔫,通常可见到甲虫的蛀屑;4)针叶全部变为黄褐色,病树干枯死亡,但针叶不脱落。此时,树体上一般有多种害虫栖居[1]。

图1 感染松材线虫病死亡的松树树干横切面

1.2 传播途径

松材线虫病的传播主要依赖于带菌昆虫,尤其是松墨天牛这一重要的传播媒介。松墨天牛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如成虫、幼虫等,都有可能携带松材线虫的病原线虫,进而在不同林木间进行传播

(见图2)。松墨天牛成虫在啃食松树嫩枝时,其口器上可能附着有松材线虫的幼虫或卵。这些被带菌的成虫在飞行过程中,可能会转移到其他健康的松树上继续取食,从而将病原线虫传播到新的树木上。松墨天牛的幼虫在树木内部取食时,也会将病原线虫带入树木体内,进一步扩散病害。

图2 松墨天牛4种虫态

2 危害现状

在广西,松材线虫病对林木的危害程度极为严重。自2001年首次在桂林市灵川县被发现,该病害在广西迅速蔓延,给当地林业资源安全带来巨大挑战。根据有关统计数据,2021年广西新增疫区10个,2022年又增加了2个疫区及4个疫点。截至2022年底,松材线虫病已入侵广西的桂平西山、兴安灵渠、广西那林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等风景区,许多古松树也因病死亡。疫情涉及除北海市之外的13个设区市50个县,因疫情砍伐的松树累计约200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40亿元,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达200亿元[2]。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广西在松材线虫病防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与2021年的峰值相比,当前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下降28%,提前完成国家设定的“十四五”预期目标[2]。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自治区林业局的有力指导和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在防控工作中,广西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加大监测力度、拔除疫区和疫点、清理病(枯)死木等。例如,2021年,

广西共监测松林217.53 hm2,清理病(枯)死木超过32.7万株,涉及林地2.89万hm2,成功拔除柳州市柳城县疫区和玉林市兴业县葵阳镇疫点[2]。2021年,广西共计投入防控资金2.3亿元,是2020年的4.3倍;

2022年,广西在财政森林植被恢复费返还资金中明确7 500万元用于松材线虫病防治,并累计清理病枯死松树100多万株,批复实施疫区松林改培面积

2.59万hm2[3]。这些措施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为广西林业生态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尽管广西林业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松材线虫病疫情仍然呈现出扩散的趋势,疫情已经扩散到广西的主要林区和风景名胜区,而且疫情发生的面积和范围仍在不断扩大。

3 危害规律

3.1 季节分布规律

在广西,松材线虫病的危害规律在季节分布上呈现显著的特点,这一特点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紧密相关。该病害主要在温暖湿润的季节流行,尤其是春末夏初和秋季,这两个时期的气候条件为松材线虫的繁殖和扩散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在春末夏初,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和降雨的增多,广西进入温暖湿润的季节,松材线虫的卵和幼虫开始活跃,并通过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虫进行传播,迅速感染健康松树。由于此时松树正值生长旺季,新梢嫩叶富含营养,松材线虫更易寄生并大量繁殖。因此,春末夏初成为松材线虫病的高发期,病害迅速蔓延,对松林资源构成严重威胁。进入秋季后,虽然气温开始逐渐降低,但广西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湿度。这种气候条件同样有利于松材线虫的生存和繁殖。此时,松材线虫通过媒介昆虫再次进行传播,继续感染松树。由于秋季是松树营养储备的关键时期,松材线虫的寄生会进一步削弱树势,导致松树在冬季更易受到冻害和干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加速其死亡进程。

3.2 松材线虫生长发育规律

松材线虫的生长发育规律在松树中表现为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对树木的生理机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最终导致树木枯死。松材线虫通过特定的媒介,如松墨天牛等昆虫,被带入松树体内。一旦进入松树体内,它们会迅速在树脂道中定殖。树脂道是松树内部输送树脂的通道,对树木的生长发育和防御机制功效的发挥至关重要。松材线虫在树脂道中的繁殖活动会直接导致树脂流动受阻,进而破坏树木的水分和养分传输系统[4]。随着松材线虫数量的不断增加,它们对树木生理机能的破坏日益加剧。松材线虫会摄取树木的营养物质,导致树木营养不足,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松材线虫还会释放毒素,对树木细胞造成损害,进一步削弱树木的抵抗力。当松材线虫对树木的破坏达到一定程度时,树木的生理机能将严重受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树木的叶片开始变黄、枯萎,针叶失去光泽。随着病情的加重,树木的叶片将大量脱落,树干变得干燥脆弱,最终整株枯死。松材线虫对松树生长发育规律的破坏是一个渐进且不可逆的过程。它们通过繁殖、摄取营养和释放毒素等多种方式,逐步削弱树木的抵抗力,最终导致树木枯死。

3.3 树种危害规律

在观察和研究树种对特定病害的敏感性和抵抗力时,发现不同树种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生长环境适应性及其对病原体的天然防御机制。广西广泛分布的本土树种,如华南五针松和马尾松,通常对病害具备一定的抵抗能力。这些树种在长期与环境的互作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和抵抗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病害的侵袭。但是,当环境压力增加或感染程度超过其承受能力时,这些树种也可能迅速表现出病害症状,甚至死亡。相比之下,一些外来树种,如湿地松和火炬松,往往对病害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这些树种在引入新环境时,可能面临与原生环境不同的生态压力和病原体挑战,导致其抵抗能力下降。一旦感染病害,病程进展往往迅速,死亡率也相对较高。混合林分中的阔叶树种,如楠木和樟树等非松属植物,对松材线虫等病害具有一定的抗性。这些树种的存在可能有助于减缓病害在松林中的蔓延速度,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提供重要支持。

4 防控策略

4.1 切断传播途径

在广西,为有效遏制松材线虫病的蔓延,必须采取一系列综合而精准的措施来切断其传播途径。其中,林业检疫工作是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广西林业部门应加强对进出林区的木材、苗木等材料的检疫,确保所有进出林区的材料都经过严格的检测和筛选,防止任何可能携带松材线虫及其媒介松墨天牛的物品进入林区。这不仅是保护林区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也是预防病害扩散的基础工作。对林区内的林木进行定期巡查和监测是防控工作的另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定期的巡查,及时发现疑似病害的林木,并立即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病害的进一步扩散[5]。巡查过程中还可对林区的整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为后续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4.2 建立监测预警机制

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可以防范和控制松材线虫病等林业病害扩散。广西需要构建一个系统而精细的框架,确保能够准确、及时地捕捉到病害的苗头并做出反应。1)确立监测站点和巡查路线。根据林区的分布、地形地貌、林木种类及历史病害发生情况,合理设置监测站点,并规划巡查路线,确保全面覆盖重点区域。2)制订巡查和监测的标准与流程。明确巡查的时间间隔、频次及监测的具体内容,如林木的生长状态、叶片颜色、有无枯死枝条等。同时,使用专业的监测工具和设备,如显微镜、检测试剂等,对疑似病害的林木进行细致检查。3)在巡查和监测过程中,特别关注松墨天牛等带菌昆虫的活动情况。松墨天牛是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活动频繁、分布广泛,因此对其的监测尤为重要。一旦发现松墨天牛的踪迹,应立即对周边林木进行仔细检查,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4)当发现疑似病害的林木时,应立即进行隔离和处理。将疑似病害的林木与周边健康林木隔离开来,防止病害扩散。对疑似病害的林木进行取样检测,确认病害种类和程度。根据检测结果,制订相应的处理方案,如砍伐销毁、药物喷洒等。5)在监测预警机制的运行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定期汇总巡查和监测的数据,分析病害发生的规律和趋势,预测病害可能扩散的方向和范围。将这些数据和分析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为制订和调整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6)加强与其他地区和部门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共享数据、交流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林业病害的威胁。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的监测预警技术和经验,提高我国林业病虫害的防控水平。

4.3 联合采用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方法

在防治害虫和病害的过程中,广西可联合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同时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引入天敌昆虫和喷洒杀虫剂是这两种方法中常用的手段,它们相互补充,形成综合防治策略。

生物防治方法的核心在于利用自然界中的生物天敌来控制害虫的数量。这种方法不涉及化学药剂的使用,不会造成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同时,天敌昆虫的引入可丰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在引入天敌昆虫的具体操作中,通常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天敌昆虫的种类、数量、引入时间及引入地点等。例如,针对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松墨天牛,可以选择引入特定的天敌昆虫,如捕食性天敌瓢虫、草蛉、食蚜蝇等,以及寄生性天敌寄生蜂和寄生蝇等[6]。其中,瓢虫等捕食性天敌会主动寻找并捕食松墨天牛的卵、幼虫,从而显著降低松墨天牛的种群密度,减少病害的传播。寄生蜂等寄生性天敌则能够寄生在松墨天牛的卵、幼虫或蛹中,通过吸取其体液和内部器官,最终导致松墨天牛死亡。这些天敌昆虫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且食虫量大,可以有效控制松墨天牛的种群数量。

但是,生物防治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天敌昆虫的引入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数量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天敌昆虫可能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气候、食物来源等,从而影响其控制害虫的效果。为了弥补生物防治方法的不足,化学防治方法被广泛应用。喷洒杀虫剂是一种常见的化学防治手段,能够快速有效地杀死害虫,防止害虫对农作物造成破坏。但是,杀虫剂的使用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土壤和水源质量。此外,杀虫剂可能会对非目标生物造成伤害,如天敌昆虫和其他有益的昆虫。因此,在综合防治策略中,广西应联合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方法,通过引入天敌昆虫来减少害虫的数量,同时在必要时使用杀虫剂控制病虫害的暴发。

5 结语

松材线虫病作为一种毁灭性松树传染病害,以其极快的传播速度和严重的生态影响对广西松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威胁。特别是在温暖湿润的季节,病害更加猖獗,给林业生产带来巨大挑战。笔者通过系统的研究,认识到松材线虫病主要通过带菌昆虫如松墨天牛等媒介传播,这使得病害防控工作更加复杂和紧迫。针对这一病害的传播特性,笔者提出加强林业检疫、引入天敌昆虫等多元化的防控策略。这些措施旨在切断病害的传播途径,提高林木的抗性,减少病害的发生,从而有效保护广西的森林资源。综合应用生物、化学和检疫等多种防控手段,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病害对松林的影响,还能够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这不仅能满足广西经济利益的实际需求,还有助于实现区域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学敏.松材线虫病防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家科技,2023(2):92-94.

[2] 人民资讯.广西松材线虫病防控成效明显[EB/OL].(2022-11-15)[2024-08-15].https://www.163.com/dy/article/ITTIR5PR0530QRMB.html.

[3] 佚名.广西推进松材线虫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EB/OL].(2022-11-15)[2024-08-1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9523170040416300.

[4] 周娟红.松材线虫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分析[J].农家科技,2023(5):103-105.

[5] 郑光楠,杨秀好,韦曼丽,等.广西松褐天牛成虫种群动态规律及其与林分和气象因子相关性[J].林业科学,2023,59(1):128-142.

[6] 富哲峰.浅谈松材线虫病的危害与综合防治[J].新农民,2021(9):79.

(责任编辑:刘宁宁)

标签:  病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