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豆是广西玉林市博白县的主要经济作物,但近年来在博白县大豆种植中,病害问题日益严重,影响大豆产量与品质。为提升博白县大豆病害综合防治水平,在分析博白县大豆常见病害发生概况的基础上,剖析了博白县大豆常见病害防治中存在的病害识别与诊断能力不足、防治药剂选择与施用技术不精准、种植管理不当加重病害发生、病害监测预警系统及应急机制欠缺等问题,并提出了提升病害早期识别与精准诊断技术水平、优化防治药剂选择与科学施药技术应用、加强种植管理、建立健全病害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控体系等对策。
关键词 大豆;病害防治;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广西博白县
中图分类号:S435.65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09
大豆是广西玉林市博白县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近年来博白县大豆病害频发,严重影响大豆产量与品质,制约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有效防控大豆病害,提升大豆种植效益,急需加强对博白县大豆常见病害的系统研究,深入分析当前防治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1 博白县大豆常见病害发生概况
博白县地处广西西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壤肥沃,适宜大豆生长,是广西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大豆生产基地之一,大豆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万hm2以上[1]。然而,近年来博白县大豆种植过程中频繁发生多种病害,严重危害大豆产量与品质。根据田间长期监测和样本采集鉴定,博白县大豆常见病害主要有炭疽病、褐斑病、茎腐病、根腐病、花叶病毒病及细菌性斑点病等。其中,博白县大豆炭疽病发生率最高,流行范围最广,在高温多雨的7—9月,田间发病率可在30%以上,严重影响大豆商品性[1];褐斑病多发生于大豆生长中后期,尤其在8—9月高温高湿环境下易大面积流行,严重者可导致叶片枯萎脱落,影响大豆生长;茎腐病和根腐病多发生于大豆苗期,导致出苗不良、植株生长不健壮,进而影响大豆产量与品质;花叶病毒病具有传染性强、危害大的特点,受害植株常表现为叶片花叶、皱缩、变形等症状,植株矮化,结荚少,严重影响大豆产量;细菌性斑点病在大豆生长全过程均可发生,多发生于叶片,使叶片上出现褐色或黑褐色圆形或不规则斑点,严重时可引起叶片枯萎、脱落,削弱植株长势,影响大豆生长。
2 博白县大豆常见病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2.1 病害识别与诊断能力不足
博白县大豆种植户与基层农技人员在大豆病害识别与诊断方面能力不足,直接影响病害防治效果。1)种植户普遍缺乏必要的病害诊断知识,难以及时发现和识别病害初期症状。例如,炭疽病发生初期会在豆荚表面产生褐色小斑点,而褐斑病发生早期也有类似症状,种植户常常难以区分,导致延误最佳防治时机。2)部分基层农技人员未掌握先进的病害诊断技术,对某些病害缺乏准确诊断能力,对病害具体防治措施的制订造成阻碍[2]。3)针对某些由复合感染引发的病害,防治人员缺乏系统的诊断方法,如炭疽病常伴随茎腐病发生,但防治人员往往会忽视茎腐病的危害,着重防治炭疽病,防治措施不到位,防治效果较差。对此,急需加强对种植户和基层农技人员的病害诊断技术培训,提升其精准诊断水平,为大豆病害精准防控奠定
基础。
2.2 防治药剂选择与施用技术不精准
博白县大豆种植户在病害防治药剂选择和施用技术方面精准度不够,导致防效较差。1)在防治药剂选择方面,种植户对药剂的作用机理缺乏足够认知,常常盲目选用。例如,防治炭疽病,应选用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的苯醚甲环唑等药剂,但种植户往往随意用药,导致防治效果不佳。2)在施药技术方面,部分种植户对药剂配比、喷施浓度、喷施时间及喷施部位等缺乏科学把握。例如,防治根腐病时,需要药剂处理土壤并兼顾茎基部的喷施,但种植户常常只进行叶面喷施,难以有效控制病害[3]。对此,急需开展科学用药技术的培训指导,完善专业化统防统治体系,切实提升博白县大豆种植户的科学用药水平。
2.3 种植管理不当加重病害发生
博白县大豆种植户在大豆种植管理方面存在不足,间接加重了病害的发生。1)部分种植户轮作意识淡薄,连作现象普遍,导致土传性病害蔓延加剧。例如,炭疽病病原菌能在土壤中残存多年,大豆连作极易导致病害加重发生。2)种植户对秸秆还田工作处理不当,如秸秆粉碎不彻底、腐熟不充分就匆忙还田,常常使秸秆成为病原菌的“库源”,如茎腐病病原菌在秸秆残体中即可越冬。3)机械化播种作业规范性不足,如播种深度过浅、种子覆土不严,也会造成大豆苗期病害多发[4]。4)在大豆品种选择方面,存在抗病性差的大豆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现象,加之生产上常见“以药控病”思想,品种的抗性潜力未得到有效发挥。同时,在大豆实际生产中缺乏抗病种质筛选和抗病新品种选育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豆抗病品种的推广应用。对此,急需加强种植户科学种植意识,优化关键农艺操作,完善“培育—筛选—推广”的良性循环机制,促进大豆抗病品种的培育与应用。
2.4 病害监测预警系统及应急机制欠缺
在博白县大豆病害防治中,存在病害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应急防控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难以有效应对病害暴发流行。1)大豆病害监测预警体系构建滞后,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和专业技术人才,田间病害远程监控设备、自动气象站等装备配备不足,难以实现实时、动态监测。2)区域性的病害监测网络尚未完全建立,各监测点数据收集、上报、分析系统不够完善,病害监测滞后,预警不及时,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有待提升[5]。3)病害应急防控机制不完善,各部门协调联动不够,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应急预案操作性不强,应急措施不到位。4)植保专业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有待健全,基层植保服务体系不完善,导致病害监测预警和应急防控专业化水平不高。对此,急需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病害监测预警网络,健全部门协同的应急防控机制,提升病害防控信息化、专业化水平。
3 对策
3.1 提升病害早期识别与精准诊断技术水平
针对博白县大豆种植户与基层农技人员在病害识别与诊断能力方面的不足,急需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病害早期诊断与精准识别水平。1)应加强对种植户和基层农技人员的病害诊断技术培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如田间现场观摩、病害标本展示、网络远程教学等,强化种植户和基层农技人员对各种病害早期症状的识别能力。同时,引导种植户建立“一户一档”的大豆病害田间监测记录,通过图文并茂的病害档案,增强病害诊断经验和识别能力。2)应加快先进病害诊断技术的推广应用。可引进便携式智能诊断仪器,开发大豆病害影像识别APP,实现病害自动识别与诊断;在乡镇农业服务中心配备聚合酶链式反应核酸扩增仪、酶联免疫仪等设备,提供必要的病原检测服务;针对典型病害研发快速诊断试剂盒,缩短诊断时间;组建“飞行植保服务队”,配备无人机搭载高光谱成像仪,对大豆种植区开展常态化监测。通过多措并举,切实提升博白县大豆病害的早期识别与精准诊断水平,为后续病害精准防治奠定基础。
3.2 优化防治药剂选择与科学施药技术应用
为解决博白县大豆病害防治药剂选择和施用技术精准度不够的问题,应从优化药剂筛选、精准施药技术应用等方面入手。1)应建立科学完善的大豆病害防治药剂筛选评价体系,综合考虑药效、环境安全性、经济性等因素,优中选优,建立“菜单式”药剂推荐名录,促进高效、低毒、低残留防治药剂的推广应用。例如,针对炭疽病,可重点推荐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等对病原菌抑制作用强、对大豆安全性高的药剂。2)应加快推进智能施药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开展变量施药、精准靶向施药,如研发搭载多光谱相机的无人机施药平台,实现对病斑的精准识别和“点穴式”施药;研制可实现自动调节药剂浓度、施药范围的智能喷雾机,提高药液的附着率和渗透力。3)应加强施药技术的宣传培训,提高种植户的科学用药意识和施药技能。定期开展施药技术培ed87e2eaf2fe03741e10205fd50feb4ecf15f7008c77c7787c564246681b4ab1训班,传授合理配药、安全施药等知识,推广“药肥混喷”“畦际喷雾”“根际滴灌施药”等新型施药技术,实现农药减量增效。同时,建议搭建“博白大豆病虫害防治”移动APP,集成农药信息查询、科学配药、安全施药操作指引等功能,方便种植户随时随地学习科学用药技术。通过精准用药、科学施药,破解博白县大豆病害防治的“用药难题”,提升防治效果。
3.3 加强种植管理
针对博白县大豆种植管理不当的问题,应加强科学种植管理,强化抗病品种的筛选与应用。1)应因地制宜优化大豆种植模式,推广“稻-豆轮作”“绿肥-豆轮作”等模式,通过科学轮作打破病原菌生存循环,降低土传病害发生风险。同时,探索豆-菌共生技术,利用丛枝菌根真菌等有益微生物定殖根际,提高植株抗病性。2)应加强大豆种植精细化管理,如采用热水浸种、臭氧处理等方式提高种子健康度;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技术,促进腐熟降解,在秸秆粉碎还田、种子处理、免耕播种、测土配方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加强管理,从源头上控制病害发生。3)应完善“育繁推”一体化抗病品种选育与应用机制。加强大豆抗病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育种等,加快培育抗病性强、丰产优质的大豆新品种;建立区域性大豆抗病品种展示示范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促进大豆抗病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通过强化科学管理,创新抗病育种模式,控制病害发生,为打造绿色高质高效的博白县大豆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3.4 建立健全病害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控体系
为解决博白县大豆病害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应急防控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应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大豆病害监测预警网络,健全部门协同的应急防控机制。1)应加快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病害监测预警体系。“天”即卫星遥感监测,利用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开展大豆种植区病害监测预警;“空”即无人机航测监测,利用搭载多光谱相机的植保无人机,开展常态化航测监测;“地”即地面调查监测,在大豆种植区域布设监测点,配备数字化监测设备,及时捕捉病害发生动态。同时,建立病害监测大数据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大豆病害早期预警模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2)应完善重大病害应急防控机制。制订大豆病害应急防控预案,成立大豆病害应急防控指挥部,明确各部门职责,优化应急资源调配机制,统筹调度应急处置,做到一键响应、联防联控;建立飞防服务站,配备先进的远程诊断设备和应急防治药剂,提供及时高效的应急防控服务;强化多部门协同联动,建立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的防控格局,如建立部门会商机制,加强气象、植保、农机等多部门的信息共享、会商研判,形成防控合力。通过构建大豆病害全方位监测预警体系,健全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全面提升博白县大豆病害防控的预见性、协同性和高效性。
4 结语
博白县大豆病害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存在的病害识别与诊断能力不足、防治药剂选择与施用技术不精准、种植管理不当、病害监测预警系统及应急机制欠缺等问题,通过采取提升病害早期识别与精准诊断技术水平、优化防治药剂选择与科学施药技术应用、加强种植管理、建立健全病害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控体系等对策,切实提升博白县大豆病害的综合防治能力,为促进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曾维英,赖振光,谭玉荣,等.广西地方大豆种质资源的收集与评价鉴定筛选[J].大豆科学,2021,40(3):354-361.
[2] 刘云,钟莉传,王建忠,等.桉树林下间种黄豆和绿豆土壤理化性质研究[J].桉树科技,2023,40(2):
41-46.
[3] 张洪,张孟婷,王福楷,等.4种间作作物对夏秋季茶园主要叶部病害发生的影响[J].茶叶科学,2019,39(3):318-324.
[4] 谭敏博.基于知识图谱的谷类作物病害识别及个性化推送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8.
[5] 鲁从香.玉米—黄豆间作生物多样性栽培集成技术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7(11):61-62.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