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八角炭疽病的发生特征与防治措施

known 发布于 2025-07-21 阅读(429)

摘 要 广西是我国八角原产地和主产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八角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然而,近年来炭疽病在广西八角种植区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八角的产量和品质,成为制约当地八角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为降低炭疽病对八角生产造成的影响,促进八角产业可持续发展,简单介绍广西八角的种植现状及炭疽病为害状况,从病害症状、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等方面详细阐述八角炭疽病的发生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提出选取健康种苗、改善种植环境、优化种植结构、加强林分管理、加强抚育管理及做好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八角;炭疽病;发生特征;防治措施;广西

中图分类号:S435.7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08

广西作为我国八角种植的核心区域,其八角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八角不仅是传统烹饪调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取茴香脑用于制作食品添加剂、医药中间体、高级香水原料的关键植物资源。然而,近年来,广西八角种植业正面临着一种毁灭性病害的严峻挑战——八角炭疽病。八角炭疽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对八角的叶片、嫩枝、花序及果实均有显著影响,表现为病斑、萎蔫、早落,甚至整株枯死,可导致八角产量锐减,品质下降,对八角产业链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此外,炭疽病的反复发作加剧了林地资源的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鉴于此,笔者对八角炭疽病的发生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旨在全面剖析八角炭疽病的症状识别、发病规律、传播机制,为八角种植区的病害防控提供宝贵经验与参考借鉴。

1 八角种植现状及炭疽病为害状况

1.1 八角种植现状

八角在全国分布于桂、滇、粤、湘、川、黔、闽、鄂等8个省(自治区),全国共有116个县(市、区)有栽培,其中广西为核心产区和集中产区,

2023年全区八角种植面积约为40万hm2。广西作为我国八角主产区,近年来其种植面积在全国的占比基本维持在80%~90%,八角干果年产量维持在6万~15万t,

年产值40亿~80亿元[1]。八角已成为广西山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加收入及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广西每年产出的八角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还大量出口国际市场,对提升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和影响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1.2 八角炭疽病为害状况

尽管广西八角产业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近年来却遭受了八角炭疽病的严重威胁。在广西各大八角产区,炭疽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尤其是在适宜病菌生长的高温高湿条件下,病害的暴发尤为突出。有关研究发现,广西八角炭疽病的主要分布地点为宁明县、容县、右江区、德保县、凤山县、凭祥市、乐业县、田林县、金秀县、苍梧县、藤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高峰林场、六万林场、雅长林场及派阳山林场等地[2]。以上这些地区均为广西八角产业聚集区,同时是八角炭疽病危害最严重的地区。随着广西八角炭疽病的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受影响的八角林数量逐年增多,严重地块的产量损失在50%以上,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整片林地几乎颗粒无收的情况,对广西八角产业构成了极为严重的打击。

2 八角炭疽病的发生特征

2.1 病害症状

八角炭疽病在八角植株的不同部位表现出显著的症状。在叶片上,初期病斑通常为小的暗褐色斑点,后逐渐扩大成不规则的水渍状病斑,颜色由淡褐转为深褐,病斑中央部分常有褪色现象,之后病斑上会显现出许多小型黑色的病原菌分生孢子盘[3]。严重时,整个叶片变得枯黄并提早脱落。在果实上,炭疽病病斑呈现出不规则的褐色或黑褐色,与健康果肉之间界线清晰,病斑上亦有黑色小点,病果会因病害而干缩变形,失去商品价值。在幼苗和嫩茎上,病害最初表现为褐色水渍状小斑点,随病情加重,病斑扩展,可能导致茎部基部7~10 cm的高度变黑腐烂,进而导致幼苗枯死。

2.2 发病规律

在广西,八角炭疽病的发病规律与气候、种植环境、管理措施密切相关。通常,该病自2月底至12月都可发生,但以雨季发展最快。病害通常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季节,尤其是春夏之交和夏秋交替时发生严重。连续阴雨、多雾或多露的天气条件下,利于病菌孢子萌发和侵染,病害发生概率显著提高。另外,长时间干旱后突降阵雨,或是植株生长衰弱、养分不足的情况下,植株抗病能力下降,更易感染炭疽病。种子带菌是幼苗炭疽病的侵染源,因此从幼苗期开始就需要加强防治。此外,发病程度与苗圃地的透光度有关。遮阴好、透光度在20%~30%时,发病较轻;生长在土层深厚、砂质壤土的林分,染病也较轻。然而,在以蒸制八角茴香油为经营目的的萌芽更新林分,由于管理不善或环境条件不佳,一般发病较为严重[4]。

2.3 传播途径

八角炭疽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包括风力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及种子传播等。1)风力传播。病原菌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风力传播到其他健康植株或林地。2)接触传播。病菌可在病株与健康株之间的接触部位通过机械摩擦或昆虫携带进行传播。3)土壤传播。病原菌存在于土壤中,通过雨水冲刷、灌溉水或农事操作将孢子带到植物体表或伤口处侵染。4)种子传播。如果采种母株感染炭疽病,病菌可能会附着在种子上,通过种子传播到新的种植区。

3 防治措施

3.1 选取健康种苗

八角炭疽病防治工作的第一步需要从源头抓起,确保种植的种苗健康无病。1)优选种源地。选择从未发生过炭疽病的优良种源地获取八角种子或种苗,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种子携带病原菌。2)病害检测。对采集或购买的种苗进行严格的病害筛查,通过专业的实验室检测确认种苗是否携带炭疽病菌,剔除病态或疑似病态的种苗。3)种苗处理。对于即将要进行造林的种苗,可以采用化学药剂处理或生物防治方法进行消毒。例如,可用0.2%退菌特或敌克松溶液进行种苗浸泡,以杀死可能附着在苗木上的病原菌。4)无病苗圃建设。培育苗木时,建立专门的无病苗圃,选址应远离八角炭疽病高发区,管理严格苗圃地的环境卫生,以防病菌入侵。5)嫁接育苗。通过选择抗病性强的砧木进行嫁接,培育抗(耐)病的八角嫁接苗,从根本上提高新植株的抗病性。

3.2 改善种植环境

改善八角种植环境是预防八角炭疽病的重要措施之一。1)选择适宜的种植地点。八角树喜欢生长在冬暖夏凉、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土壤肥沃且偏酸性的林地。因此,在选择种植地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避免选择过于潮湿或排水不畅的地点,以减少炭疽病的发生。2)排水设施完善。由于八角炭疽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易发生,因此改善林地排水条件至关重要。通过构建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林地积水,减少水分滞留时间,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3)环境清理与消毒。定期清理林地内的枯枝落叶和病死植株,避免病原菌在林内积累。对病株残体进行集中销毁,必要时对林地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病菌的传播。

3.3 优化种植结构

优化八角种植结构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多样、动态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八角提供一个不易发生炭疽病的生态环境,从而更好地防范和控制八角炭疽病的发生。1)混交种植。通过混种不同类型的林木(八角与阔叶树、乡土树种混交造林),打破大面积单一八角纯林的种植模式,构建生态更趋稳定的混交林系统,有效改善微气候,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2)梯度种植。根据不同海拔和地形地貌的特点,科学规划八角林的种植布局,充分利用垂直空间和温度、湿度差异,创造不利于炭疽病菌繁殖的立体种植环境。3)合理排列。采用合理的排列方式,如错行排列或宽窄行配置,提高通风效率,减少病菌在植株间的传播。

3.4 加强林分管理

加强林分管理不仅能有效防治八角炭疽病,还能全面提升八角林的整体健康状况,保障八角产业可持续稳定发展。1)合理修剪。对林内病弱枝、过密枝进行及时修剪,以改善林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湿度,营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同时,要及时清理并销毁剪下的病枝,避免病原菌的二次传播。2)间伐和疏伐。对于密度过高、通风透光不良的八角林,应及时进行间伐和疏伐,降低林内空气湿度,增强光照,从而减少炭疽病的发生。间伐和疏伐时,应优先去除病弱树、过密树,保留生长健壮、树冠开张的树木。

3.5 加强抚育管理

采取及时除草、合理追肥、适度灌溉等抚育措施,有助于优化八角生长环境,增强植株自身抵抗力,从而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1)及时除草。杂草不仅会与八角争夺土壤养分和水分,还会增加林地湿度,为炭疽病菌的生存和传播提供有利条件。因此,及时清除林地中的杂草至关重要。通过定期除草,改善林地的通风透光性能,降低林下环境湿度,可以显著降低炭疽病的发生率。同时,除去的杂草可以覆盖在林地表面,起到保水保温、抑制病原菌扩散的作用。2)合理追肥。科学合理的追肥策略有助于增强八角的抗病能力。在施肥过程中,应避免单一过量施用氮肥,以免导致植株生长过于旺盛而减弱其抗病性。合理调配氮、磷、钾肥的比例,尤其是增加磷、钾肥的投入,可以促进八角树体强健,促进木质部和韧皮部的发育,提高其对炭疽病的抵抗力。此外,补充适量的微量元素如硼、锌等,有助于提高植株的生理机能,减少病害的发生。3)适度灌溉。根据气候变化和土壤湿度情况合理安排灌溉,保持土壤适度湿润,避免因过度灌溉造成积水和高湿环境而为炭疽病的发生创造条件。尤其在干旱季节要及时灌溉,防止植株因缺水而抵抗力下降。而在多雨季节则要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湿度。灌溉时,可采用滴灌或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水分利用率,还可以缩短水分在植株表面的滞留时间,从而降低病害风险。

3.6 做好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八角炭疽病防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病害暴发期或防治压力较大时,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药剂,能够迅速控制病害的扩散,保护八角植株免受病害侵害。在选择化学药剂治理八角炭疽病时,需要注意以下6点。1)选用合适药剂。针对八角炭疽病的防治,可选用具有针对性且低毒、环保的杀菌剂,如咪鲜胺、戊唑醇、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等。这些药剂具有较好的杀灭或抑制病原菌活性的作用,能有效防止病害的发生和传播。2)喷药时机选择。在病害防治中,喷药时机的选择至关重要。通常应在病害发病初期,或在预计病害可能发生的前提下,提前进行预防性喷药。八角春季抽梢期、夏季高温高湿季节及病害高峰期,都是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段。3)合理确定用药量与频率。按照药剂推荐的使用浓度和次数进行喷施,严禁随意加大用药量,以防环境污染和药害发生。同时,应根据病害发生情况和气候变化灵活调整喷药频率,确保药效持久稳定。4)喷药方法与覆盖面。喷药时要确保药液均匀覆盖八角的各部位,尤其是叶片背面、果实、嫩梢等易感部位。可使用风炮机进行喷洒,确保每个角落都能得到有效防治。5)轮换用药与混配。为了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可采取不同药剂轮换使用的方式,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两种或多种药剂进行合理混配使用,提高防治效果[5]。6)安全用药与环境保护。在执行化学防治的过程中,务必遵守农药使用安全规程,确保人畜安全,同时注意保护水源和非靶标生物不受污染。在用药后,要妥善处理农药包装物,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必要的

伤害。

4 结语

炭疽病是为害广西八角的一大病害,严重影响广西八角的产量与品质。在八角炭疽病防治工作中,加强源头防控是关键,其中选取健康种苗、优化种植结构、改善种植环境、加强抚育管理等,都是有效预防和减轻炭疽病危害的基础性工作。而在病害的化学防治方面,要坚持科学用药、合理轮换和精确施药等策略,以期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总之,八角炭疽病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手段,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实践经验,因地制宜地制订和实施防治方案,才能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提高八角的产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1]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科技助推八角产业健康发展[EB/OL].(2023-09-13)[2024-09-08].http://

nynct.gxzf.gov.cn/xwdt/snxxh/t17137907.shtml.

[2] 黄乃秀,蒋晓萍,邹东霞,等.广西八角主要有害生物种类及为害状况初步调查[J].中国植保导刊,2022,42(9):33-38.

[3] 刘永华,农卫东.八角树常见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对策[J].广西热带农业,2005(6):43-44.

[4] 宁林琳.防城港市主要森林病虫害调查和防治对策[D].南宁:广西大学,2015.

[5] 宋可香.如何提高农药使用效果[J].现代农业研究,2016(12):77.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病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