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为满足居民健身需求,打造健康城市,探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体育公园景观设计。从地理区位、场地现状、人群活动情况等方面对场地概况进行了介绍,阐述了体育公园景观设计目标和原则,并从总体布局、功能分区、交通设计、景观视线设计等方面分析了体育公园景观设计。
关键词 健康;全民健身;体育公园;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51
近年来,我国多次强调重视发展体育事业。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发布,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健康中国的发展,使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指标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健身、人人快乐、人人健康的目标[1]。基于此,探讨全民健身背景下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体育公园景观设计,以期为加快实现全民健身提供更多实践经验。
1 全民健身理论概述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为增强国民体质,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全民健身计划政策,以促进全民健身的发展[2]。全民健身是指全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少,增强力量、柔韧性、耐力,提升协调性和控制身体各部分的能力,从而使强健身体。全民健身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基础、前端要地和有力支撑,是国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基础保障[3]。
2 场地概况
2.1 地理区位
体育公园建设场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地处新洺南路和明山大街交叉口,场地北部为居住区及体育场地设施,南部为明山大街,东部为行政办公用地永年区公安局和中小学育英中学,西部为行政用地和商业金融用地。
2.2 场地现状
建设场地总体呈长方形,地势平缓,东西长约300 m,南北宽约200 m,总面积约6 hm2。土地基本平整,有杂草,基本无树木覆盖,主要人流来自南侧、北侧居民区及附近游客。
2.3 人群活动情况
建设场地周围人群以中年人和老年人为主,儿童和青少年较少,人群活动存在以下特点:60岁以上的老年人日常活动主要包括散步、跳广场舞、打太极等;20~60岁成年人的主要运动方式为跑步、跳绳、球类运动等;青少年的主要活动为球类、滑板等运动项目;儿童主要活动为跳沙坑、玩滑梯等。
3 体育公园景观设计目标和原则
3.1 设计目标
通过对场地的调查及对周围居民的问卷调查,决定以全民健身为主题,打造一个绿色、健康、安全的体育公园,让居民在绿地中实现安全健身,提高居民免疫力和生活满意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打造健康城市。
3.2 设计原则
3.2.1 功能性原则
功能性原则在体育公园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影响场地的实用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在体育公园景观设计中遵循功能性原则可以确保景观设计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实际需求,避免不合理的空间布局,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4]。
3.2.2 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在体育公园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是构建多样景观空间的关键原则之一[5]。在体育公园景观设计中遵循参与性原则可以提升场地的适用性,确保场地更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和偏好,从而提高场地的使用率和用户满意度。此外,基于参与性原则的景观设计可以带来更多元的创意和视角,避免景观设计单一化或忽视特定人群需求,有助于增强公众对景观设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延长景观的使用寿命[6]。
3.2.3 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体育公园景观设计的核心原则,直接关系到游客的身心健康和体验质量。在体育公园景观设计中遵循安全性原则不仅能够有效预防场地发生意外事故,保障不同年龄、不同体能水平人群的安全,还能营造出舒适、放心的活动氛围,提升游客对公园的信赖感[7]。同时,基于安全性原则,通过合理的区域隔离、符合标准的设施布置、清晰的夜间照明等安全措施,公园可以让游客专注于运动和休闲活动,增强公园的吸引力与社会价值。
3.2.4 生态性原则
在体育公园设计过程中,生态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公园规划初期,对原有地形地貌进行细致勘察,保留天然缓坡、丘陵等,避免大规模的土方工程;保护原生植被,让乡土植物持续发挥生态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在设施建设方面,选用可降解、可重复利用的环保材料,降低资源消耗;同时构建雨水收集与循环利用系统,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让体育公园在满足人们运动休闲需求的同时,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 体育公园景观设计
4.1 总体布局
根据人群活动、周边环境等各种前期分析,对体育公园进行景观设计。体育公园景观设计总体布局以“活力、自然、互动”为主题,注重融合多功能活动空间和自然景观,通过科学的功能分区和生态设计,构建一个集健身、娱乐、亲子互动和自然享受于一体的活力空间,旨在为各年龄层的游客提供一个兼具运动、休闲、观赏功能的综合性户外活动空间。根据不同运动类型和人群需求划分为多个区域,各功能区在布局上既相互独立,又通过绿化带和步道有效连接,确保游客在园区内可以自由活动、享受不同区域的服务。
4.2 功能分区
体育公园景观设计采用多功能分区原则,共分为8个主要功能区(见图1),包括漫步休闲区、康养休息区、观赏剧场区、健身运动区、林荫散步区、活力球场区、儿童活动区和生态停车区,布局上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连通,满足不同人群的运动和休闲需求。
4.2.1 漫步休闲区
漫步休闲区以自然与舒适为主,沿蜿蜒步道布置了花坛、雕塑和小型水景,营造出层次丰富的景观体验。步道两侧设有长椅和石凳,部分座椅融入绿化带,为游客提供休憩空间。步道一侧延伸至亲水平台,让游客近距离观赏水景,享受静谧的亲水体验。夜间配备柔和的照明系统,低亮度的暖色灯光增添夜晚的温馨氛围,使漫步休闲区成为游客放松、赏景的理想场所。
4.2.2 康养休息区
康养休息区融合园艺疗法理念,通过多样化的植物配置和互动性绿植活动,帮助游客放松身心、缓解压力[8]。步道两侧种植芳香植物如薰衣草、迷迭香,散发柔和香气,有助于游客镇静和放松心情。康养休息区还设有园艺互动区域,游客可参与简单的植物种植、修剪体验,增加与自然的互动,使整个空间成为一个兼具休闲与疗愈作用的康养场所(见图2)。
4.2.3 观赏剧场区
观赏剧场区通过下沉剧场与草坪相结合,草坪中间配置特色观赏树种,构成主要节点。下沉式剧场给使用者带来一定的安全感,结合下沉台阶,丰富观景视角,台阶上设置休憩座椅,是游客休闲赏景的好去处(见图3)。
4.2.4 健身运动区
健身运动区主要分为活力器械节点、棋牌对弈节点、舒展拉伸节点3个区域。活力器械节点是指以各类运动器械为主组成的运动空间;棋牌对弈节点是指可进行各类棋牌活动的区域,在棋桌旁设置树池座椅,便于观看对弈的人畅谈休息;舒展拉伸节点是指由各类拉伸器械组成的运动区域。在健身运动区种植乔木遮阴,并设置智能健康监测站,帮助游客随时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避免运动过程中发生意外(见图4)。
4.2.5 林荫散步区
林荫散步区旨在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体验。步道旁种植低矮灌木与花卉,搭配季节性植物,增添四季变化的景致。沿途设有自然风格的木制长椅和石凳,供游客小憩。在林荫深处设有小型观景平台,游客可以停留观赏园区的生态景观。林荫散步区内还布置了鸟巢装饰和小型雕塑,使步道富有趣味和探索感。夜间则采用低亮度的地灯和树灯照明,营造静谧的氛围,让林荫散步区成为日夜皆宜的自然休闲空间。
4.2.6 活力球场区
活力球场区主要包括篮球场、乒乓球场、排球场及羽毛球场。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作为深受国民喜爱的球类运动,是体育公园必不可少的运动项目。活力球场区位于场地东北角,独立于其他节点,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场地南北朝向,可避免光线干扰问题,同时球场周围环植乔木,既可减少噪声,又可以保证安全。场地内部设置座椅和自动饮水机,保证满足游客休息和饮水需求。
4.2.7 儿童活动区
儿童活动区主要包括极限运动节点、趣味游戏节点、童趣器材节点及种植体验节点。场地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在色彩上选择较鲜艳的红蓝黄3色为主色调,同时设置休憩座椅,方便家长照看孩子(见图5)。
4.2.8 生态停车区
生态停车区以绿色环保为设计理念,融合生态景观和实用功能。停车区地面采用透水材料,便于雨水自然渗透,减少地表径流。车位之间保留绿化隔离带,种植低矮灌木和地被植物,增添绿意,同时起到降温和净化空气的作用。停车区入口和步行通道两侧种植本地乔木树种,为停车区提供自然遮阴,夏季可降低车内温度,提升舒适度。
4.3 交通设计
一级道路设计为宽阔的环形主干道,围绕体育公园核心区域布置,形态上呈环状结构,连接各主要功能区和入口,路面铺设平整耐用,周边设有绿化带、照明设施和座椅,为游客提供宽敞、安全的通行环境。二级道路呈分支状,连接一级道路与各功能区内的活动场地,结合绿化带和自然景观嵌入式布置。三级道路为蜿蜒的小径,形态上自然随地形起伏,道路较窄,采用木质或碎石铺面,适合少量游客步行游览,增强观赏体验。跑道环绕公园一级道路设计,专用于游客跑步和健身,路面铺设防滑、减震材料,符合运动需求。
4.4 景观视线设计
体育公园入口广场视线开阔,轴线直指入口连接的器械广场,给人开阔舒朗的视觉效果。儿童活动区为半开敞空间,靠近主入口与西侧居民区,方便儿童进入活动场地,通过林木遮挡,使得儿童的视线主要聚焦于活动场地及下沉草坪区。主节点下沉草坪,与次入口形成景观轴线,下沉台阶主要视线为草坪,属于半开敞空间。整个场地开合有致,动静结合,步移景异(见图7)。
5 结语
通过对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体育公园景观设计进行探讨,为全民健身背景下体育公园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参考。体育公园在满足日常全民健身需求的同时,还应该起到缓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压力、建设健康城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雯,王忠杰,刘睿锐,等.疫情常态化下的社区公园设计思考:以北京悦康公园为例[J].中国园林,2021,37(S1):74-79.
[2] 胡鞍钢,方旭东.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内涵与发展思路[J].体育科学,2016,36(3):3-9.
[3] 熊含蓓.城市更新视角下的青砖湖公园改造设计[J].大众文艺,2020(18):58-59.
[4] 张晓玲,景慎好.基于生态需求视角下的城市体育公园发展脉络[J].中国园林,2013,29(5):57-60.
[5] 刘国永.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J].体育科学,2016,36(12):3-10.
[6] 王敏芳,刘玉亭,邱君丽.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的影响因素与发展策略[J].南方建筑,2016(5):71-76.
[7] 马俊,孟祥彬.关于中国体育公园的现代认识[J].中国园林,2005(4):35-38.
[8] 王向荣.风景园林:连接人类健康与自然健康之间的纽带[J].中国园林,2020,36(7):2-3.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