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生猪养殖过程中猪瘟防控策略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247)

摘 要 生猪养殖业是广西畜牧业的支柱产业,对于保障猪肉市场供给及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但近年来,非洲猪瘟在广西暴发流行,给生猪养殖业带来严重冲击。为给广西生猪养殖场提供行之有效的猪瘟综合防控方案,保障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总结广西生猪养殖现状,分析当前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落实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实施免疫综合防控策略、完善应急处置预案等对策。

关键词 生猪养殖;猪瘟;防控策略;广西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43

广西地处华南腹地,东临广东省,西接云南省,北靠湖南省和贵州省,南濒北部湾,地理位置优越。境内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发展生猪养殖业。据统计,2022年广西生猪存栏超过2 200万头,出栏生猪超过3 300万头,生猪饲养量和出栏量均位居全国前列。生猪养殖业是广西农村支柱产业,养殖大户和专业化规模养殖场不断涌现,形成了一批知名猪肉品牌,为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近年来,非洲猪瘟在广西暴发并持续蔓延,给广西生猪养殖业带来巨大冲击。如何从根本上遏制疫情蔓延,是广西生猪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做好生猪养殖过程中的猪瘟防控工作,对于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1 广西生猪养殖现状

广西是全国重要的生猪养殖大省,生猪养殖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广西生猪存栏量达2 219.7万头,同比增长4.3%;出栏生猪3 347.44万头,同比增长7.5%;猪肉产量262.62万t,同比增长7.1%。生猪养殖呈现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趋势,已初步形成沿海、沿边、沿江和城市郊区四大产业带,桂林市、柳州市、贵港市、防城港市等成为广西生猪养殖主产区。一批骨干养殖企业崛起,带动全产业链加快发展。广西生态扬翔股份有限公司、广西贵牧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广西投资集团等龙头企业已步入全国前列,产业链日趋完善。然而,自2018年起,非洲猪瘟在广西暴发并持续蔓延,给广西生猪养殖业发展带来沉重打击[1]。2018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首次发生,疫情呈现出高发、多发、迅速蔓延的流行态势。截至2022年底,广西已有12个市、62个县(市、区)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疫情波及面极广。受疫情影响,广西生猪存栏量出现断崖式下跌,养殖场遭受重创,部分规模化养殖企业停止生产,生猪产能暂时性遭受严重削减。非洲猪瘟疫情在广西并无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特征,疫情发生随机性较强。虽然夏秋季节疫情传播风险较高,但广西终年气候温润,冬春季节疫情也屡有发生。此外,非洲猪瘟疫情并未呈现由某地向周边蔓延的趋势,多点散发是主导形式,同时出现多个疫点。总的来说,非洲猪瘟疫情给广西生猪养殖业带来巨大冲击,制订完善的防控措施迫在眉睫。

2 存在的问题

2.1 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滞后

非洲猪瘟疫情暴发给广西生猪养殖业带来沉重打击,暴露出当前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滞后的突出问题。从宏观层面看,广西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猪瘟监测预警平台,缺乏对全区疫情的系统性监控和风险评估。现有的疫情报告渠道不够畅通,疫情信息无法及时准确上报,导致决策存在滞后性。从基层实践来看,大量养殖小户和散养户防疫意识淡薄,疫病监测力量不足。这些小型养殖场往往装备落后、管理粗放,缺乏专业的疫病检测和报告机制,一旦发生疫情难以及时发现和上报,错失了早期防控的最佳时机。即使对疫情进行了报告,由于缺乏有效的追踪反馈机制,难以评估疫情处置效果,无法持续优化防控措施。此外,养殖场内部监测手段落后是一大弊端。大多数养殖场依旧沿用人工监测方式,无法精准获取猪群的健康数据。缺乏对猪只体温、行为、采食量等的实时监控,难以早期发现疫病。

2.2 生物安全防控措施执行不力

生物安全防控是阻绝非洲猪瘟疫情传播的有力手段,但在广西生猪养殖过程中,生物安全防控措施执行存在诸多疏漏。从规模化养殖场来看,虽然设有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控制度,但落实力度不够。场内消毒、隔离和无害化处理等环节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做到生物安全。员工防护意识淡薄,进出猪舍未严格执行消毒程序[2]。养殖设备、饲料及运输工具的生物安全防护也未得到有效落实。散养户和小型养殖场的生物安全形势则更加严峻。缺乏必要的生物安全防控硬件设施,如隔离区、消毒池、无害化处理设备等。即便有设施,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也未到位,无法满足基本的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养殖人员防疫意识淡薄,防疫知识匮乏,不了解生物安全防控的重要性。

2.3 免疫接种实施不到位

免疫接种是预防非洲猪瘟的有效途径,但在广西生猪养殖过程中,免疫接种工作执行不力、效果不佳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规模化养殖场存在对免疫接种重视不足的问题,没有将其作为生物安全防控的重中之重来抓实抓紧。免疫接种计划的制订缺乏科学性,免疫程序流于形式,未切实做到应免尽免。部分场内还存在混用过期或不合格疫苗的情况,直接影响了免疫效果。散养户和小型养殖场的免疫接种状况则更加糟糕。由于疫情防控意识淡薄、接种知识缺乏,大量散养户和小型养殖场未按时执行强制免疫,造成区域内仍有大量免疫盲区存在,为疫情发生埋下隐患。即便有少数养殖户自行采购疫苗,由于操作不当、保存不当等,疫苗效力明显降低,免疫效果大打折扣。此外,非洲猪瘟疫苗可及性和可覆盖性是一大难题。目前,非洲猪瘟仍未研发出理想的疫苗产品,现有疫苗均存在一定副作用和局限性。疫苗供应总量也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实际防疫需求。

2.4 应急处置预案准备不足

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具有突发性和危害性,一旦发生就需要快速果断地应急处置,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然而,广西生猪养殖场普遍存在应急处置预案准备不足的严重问题。大量养殖场未制订专门的非洲猪瘟疫情应急预案,普遍缺乏对疫情应急处置的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应急工作涉及的岗位责任分工不清晰,指挥体系混乱无序[3]。一旦疫情发生,岗位职责缺位,现场指挥混乱,应急处置效率低下。应急队伍无专业培训,应对能力有限。应急物资储备也严重不足,抗疫药品、消杀设备、防护用品等储备量少且储存分散,难以高效调配。即便部分养殖场制订应急预案,其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也存在严重缺陷。预案流于形式化,未能根据自身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方案。应急处置的具体程序缺乏科学性,应对非洲猪瘟疫情的针对措施不够精准有效。应急值守和报告机制不完善,一旦发生疫情难以及时报告、启动应急响应。此外,养殖场普遍缺乏应急演练,应急队伍无实战经验积累。一线员工对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和生物学特性缺乏认知,发现可疑症状后易延误就诊与上报。

3 对策

3.1 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当前,广西急需建立统一、高效的猪瘟监测预警平台,实现对全区疫情的系统性监控和风险评估。疫情报告渠道应畅通无阻,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准确上报,为决策提供依据。在基层执行层面,提升养殖场的疫病监测能力尤为关键。强化从业人员的防疫意识教育,配备专业的疫病检测和报告机制,对可疑症状做到发现一起、报告一起,切实把住防控早期关口。建立疫情处置追踪反馈机制,科学评估防控效果,持续优化调整应对措施[4]。养殖场内部急需普及现代化疫情监测设备,加大智能化、自动化监测力度,实现对猪群体温、行为、采食量等的精准实时监控。一旦出现异常,立即预警报警,及时发现和处置疫病隐患。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建立疫情监测预警系统,对猪场内外的生物安全风险实时预警。同时,加大对偏远地区的疫情监测力度,避免出现防控盲区。对农贸市场等交易场所的猪肉产品源头管控也应加强,彻底切断非洲猪瘟的输入和扩散途径。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好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短板,才能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夯实基础。

3.2 落实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落实生物安全防控措施是阻绝非洲猪瘟疫情传播的重要环节,广西各级养殖场务必从严从细抓好这一工作。规模化养殖企业应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场内生物安全防控制度,切实做到员工培训到位、防护用品充足、消毒隔离无死角。加大对养殖设备、饲料以及运输工具的生物安全防护力度,确保各环节防疫措施万无一失。对于散养户和小型养殖场而言,政府要因地制宜提供扶持,加大生物安全硬件建设投入力度。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从业人员的防疫意识和生物安全操作技能,杜绝滥喂泔水、随意丢弃病死猪尸体等不当行为,切断疫情蔓延的可乘之机。从养殖全流程来看,各关键环节要加强防控协同配合,构建起生物安全防护体系的系统性、协同性和全面性。在全流程的种猪场、育肥场、屠宰场等各节点实现标准化管理,筑牢生物安全防线。严格养殖场周边的粪污和垃圾管控,规范运输工具的消毒要求,从根本上堵塞生物安全漏洞。各级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对生物安全防控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养殖场严肃问责,对屡教不改者一律关停,形成有力震慑。

3.3 实施免疫综合防控策略

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的有效手段,广西务必高度重视,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免疫综合防控策略。加大免疫力度,将强制免疫范围由重点区域扩大至全覆盖。同时,加强对养殖场的免疫监管,确保免疫工作不流于形式,免疫程序规范到位,疫苗质量有保障。对散养户和小型养殖场的免疫工作急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财政补贴和疫苗优惠,确保其积极投身免疫防疫[5]。相关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宣传培训,彻底提升基层从业人员的免疫意识和操作技能,消除免疫盲区。此外,着力解决好疫苗供应短缺问题。加大非洲猪瘟疫苗研发攻关力度,尽快实现安全高效的新型疫苗产品投入使用。同时,做好疫苗调度工作,科学合理制订采购计划,优化物流配送网络,确保偏远地区疫苗可及性,让免疫工作无缝覆盖全区。免疫策略应与其他防控措施相结合,形成综合治理合力。对已发生疫情的区域要及时封锁,对周边区域则加大免疫力度遏制疫情扩散。免疫应与生物安全防控、流行病学监测、应急处置联动配合,构建起立体化、全方位的防控格局。

3.4 完善应急处置预案

非洲猪瘟疫情具有突发性和危害性,一旦发生需要快速果断采取应急处置。为此,广西各级养殖场务必高度重视,制订并完善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预案不能流于形式,而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部署各环节工作,确保操作性和针对性。应急预案首先要明确应对疫情的指挥体系和岗位责任,避免混乱无序。同时,建立起应急值守和报告制度,一旦发现疫情迅速响应、高效上报。预案中应对疫区封锁、扑杀、消杀、无害化处理等关键环节的具体程序必须科学周全,操作要规范到位。预案也应对应急队伍的组建和培训做出明确部署,确保队伍专业性和应变能力。配备足额的应急物资储备,包括抗疫药品、消杀设备、防护用品等,做到统一调配、高效投放。同时,定期开展疫情应急演练至关重要,将理论预案转化为实战能力。演练不仅可锻炼应急队伍,更可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发现其中的漏洞和不足,持续优化完善。此外,养殖场内部各岗位员工对非洲猪瘟临床症状和生物学特性的培训也不可或缺,确保一旦发现可疑病例能够第一时间上报,为疫情早期发现和处置赢得宝贵时间。

4 结语

广西在生猪养殖过程中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短板,急需从监测预警、生物安全、免疫接种、应急处置等多方面着手,全面加强防控能力建设。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非洲猪瘟疫情的严峻性、危害的严重性,持续强化综合防治措施,统筹谋划、狠抓落实。同时,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策体系,为养殖场提供坚实支撑。只有政府和养殖场户同心同德、多措并举,方能真正筑牢防控屏障,遏制疫情蔓延,维护养殖业生产稳定,保障广西乃至全国的生猪产业安全。

参考文献:

[1] 何宇.生猪养殖过程中猪瘟防控策略[J].畜禽业,2023,34(10):45-48.

[2] 王军.猪瘟防制技术与策略的发展及要求[J].吉林畜牧兽医,2023,44(9):41-42.

[3] 朱林,零达宇,卿珍慧,等.2022年广西生猪生产及市场形势分析[J].广西畜牧兽医,2023,39(4):156-158.

[4] 何旭梅.生猪规模养殖管理技术解析[J].畜牧业环境,2023(10):70-71.

[5] 陆晓光.广西壮族自治区猪常见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措施[J].乡村科技,2023,14(8):103-105.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猪瘟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