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常态化背景下科学开展猪疫病防控管理的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75)

自2008年我国境内首次出现非洲猪瘟,该病快速发展,传播至我国多个地区,造成大批量生猪死亡,猪肉价格飙升,不仅扰乱正常生猪养殖管理,还对我国居民日常饮食、生活造成影响。猪瘟后,在各管理部门的积极应对下,被扰乱的生猪养殖管理及秩序得以恢复。近年来,非洲猪瘟疫情的通报信息逐渐减少,国内非洲猪瘟已经得到高效地控制。但是在2008年非洲疫情发生过程中,我国大部分养猪场内疫病防控方面存在漏洞,总体疫病防控意识能力、水平较低。因此,在非洲猪瘟常态化的背景下,如何科学开展猪疫病防控工作,降低猪群发病率,维护猪养殖经济效益是现代生猪养殖管理重点内容。

一、非洲猪瘟概述

1、病原学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非洲猪瘟病毒所引发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非洲猪瘟病毒为DNA病毒。病毒为二十面对称体,直径175~220nm。非洲猪瘟病毒寄生在猪体后,会在其网状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内不断复制,或可在钝缘蜱体内增殖。非洲猪瘟病毒对外界自然环境抗性较强,在发病猪血液中置于4℃的温度条件下18个月~6年,仍可检测出该病毒,且具有致病性。将患猪瘟的猪屠宰后制成火腿等猪肉产品,病毒可长期在产品内存留。

2、临床症状

猪在自然条件下感染非洲猪瘟病毒,潜伏期通常在5~15d。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人工接种感染的情况下,潜伏期通常在2~5d。不同猪群在感染不同非洲猪瘟病毒毒株、病毒量其表现出的潜伏期有一定的差异性。在临床研究上,依据不同猪群发病后所表现的病程时间、临床症状,可将非洲猪瘟分为5种类型,分别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以及隐性型。

①最急性型

最急性型非洲猪瘟发病猪临床症状为高烧不退,体温上升至41~42℃,摄食量减少或废绝、喜卧、便血、呼吸急促,皮下及机体内脏器官严重出血。在表现出临床症状后1~3d左右或未表现出临床症状即死亡,具有突发性。

②急性型

急性型非洲猪瘟发病猪临床症状相对较为典型,不会出现突发性无症状死亡情况,通常在表现出临床症状后的3~4d死亡。病猪体温上升至41~42℃,持续高热不退、摄食废绝、呼吸急促、困难,不愿行动、皮肤充血,部分病猪在病程后期会出现腹泻、排血便等现象。

③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非洲猪瘟发病猪临床症状对比急性型发病猪较为类似,但是临床症状表现相对较轻,且病程时间更长。发病猪体温上升至41℃,并持续数天高烧,发病中期,体温会出现不规则波动。发病猪在表现出临床症状后的6~10d内出现死亡,致死率高达60%以上。

④慢性型

慢性型非洲猪瘟发病后,体温会上升至40.5℃,并呈现出不规则波动性高热,伴有呼吸困难、皮肤坏死、溃疡等症状。慢性型非洲猪瘟病猪病程时间可持续1月以上,部分病猪在经过治疗后可以治愈,但是终生带毒,分泌体液中含有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⑤隐性型

隐性型非洲猪瘟主要是由低致病性的非洲猪瘟毒株侵染致病,或由亚急性、慢性型治疗转变而来。病猪在发病后,通常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但是体内携带有大量的猪瘟病毒,是猪群中非洲猪瘟的重要病毒传播来源。

3、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的发生,不仅会侵染猪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还会侵染钝缘蜱,作为中间宿主传播病毒。在生猪养殖期间,非洲猪瘟病毒通常会以带毒猪、发病猪为传染源,与健康猪之间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造成传播感染,直接传播是指带毒猪、发病猪体液与健康猪皮肤伤口直接接触传播;间接传播通常是指健康猪与被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的工具、饲料饮水、地面等接触,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渠道摄入病毒,从而造成发病。除此之外,带毒蜱虫叮咬也是非洲猪瘟传播的重要渠道。

4、诊断方式

当生猪养殖期间,出现大量猪只突发性死亡,或表现出上述临床症状,对病猪进行剖检观察时,发现猪体内多个内脏、器官组织出现严重出血,可初步诊断为非洲猪瘟。进一步确诊时,需采集病猪的血清、体液等送至实验室进行专业检测。目前,非洲猪瘟实验室检测最为常见的方法为抗体检测、病原检测。

①抗体检测

非洲猪瘟抗体检测时,使用的样品多为病猪的血清,使用促凝血采血管或无添加采血管对病猪血液进行收集,并将其倾斜置于4℃的环境中保存。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会析出血清,将血清离心后进行抗体检测。血液需运输时,应当贮藏在-20℃的环境下。实验室非洲猪瘟抗体检测时,可选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②病原检测

非洲猪瘟病原检测时,样品可选猪全血、脾脏、淋巴结、肺脏等组织,将发生显着病变的组织收集检测。病样运输时,建议贮藏在-4℃的环境中。非洲猪瘟病原检测方式较多,可选红细胞吸附试验、直接免疫荧光试验、分子检测方法等。

二、非洲猪瘟常态化背景下的猪疫病防控要点

1、做好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管理作为生猪养殖场内非洲猪瘟的暴发重要原因之一,做好生物安全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外界病源侵入猪场内部,从而造成病源的感染,猪群暴发疾病。因此,养殖户在开展生猪养殖期间,应当重视对生物安全的管理。首先,做好养殖人员管理,日常严控猪场入口,除特殊情况外,严禁外来人员、车辆、动物等进入养殖场内。在养殖场入口处规划长3m、宽2.5m、高0.2m的消毒池,池底为石头、水泥结构,且具有一定厚度。车辆、工具入场时,需在消毒池内充分消杀后方可进入。消毒池内使用的消毒药剂可依照季节的不同选择,冬春寒冷季节建议使用5%~10%生石灰溶液、夏秋季节建议使用2%~3%氢氧化钠溶液。同时,在猪场内配置相应的人员消毒室、更衣室,人员在进入猪舍内要消毒、淋浴、换无菌衣。养殖场内做好净、污分离,避免出现交叉感染。

其次,日常养殖期间应当做好外来动物防控。例如,鸟类、鼠、犬类、猫等,此类动物体内均会携带致病源,进入养殖场内易引发传染性疾病。以鼠为例,在生猪养殖场内最为常见的灭鼠方式为放置捕鼠器、药物毒杀等,通常每间隔2个月进行一次灭鼠。蜱虫及野猪作为非洲猪瘟的主要宿主,其中,非洲猪瘟病毒可在蜱虫体内潜伏5年之久,且在病毒脱离宿主后,1年后仍可传播病毒。因此,需做好蜱虫、野猪的防控管理,在养殖场周边设置围栏、塑料网等作为隔离,围栏之外挖宽60cm的排水沟,即可进行排水,还可作为隔离屏障,避免动物进入猪场内。

2、疫苗接种

目前,尚未有针对非洲猪瘟防控的有效疫苗上市,养殖户在购买疫苗时,切勿上当受骗购买假冒伪劣疫苗为生猪接种,造成生猪机体安全问题。除了非洲猪瘟之外,市场上已有多种针对生猪疫病的疫苗种类,例如,口蹄疫、蓝耳病、猪支原体肺炎等,接种效果较好。养殖户在实际生产期间,可结合生猪疾病发生情况、高发疾病以及当地历年猪病流行特征拟定科学的疫苗接种规划,并严格依照规划方案实施猪群免疫,提升猪体抗病性。

相关动物疫病防控部门可结合当地生猪养殖发病特征及高发时期,走访调查各生猪养殖场内实施疫病的筛查管理工作,并为养殖户提供科学的疫苗接种方案,优化接种管理。

通常来说,在每年的春秋两季需对猪群进行一次集中免疫,接种疫苗种类可依据不同养殖场内猪体抗体生成情况,及时补种或调整疫苗接种种类,从而确保免疫流程的合理性,增强生猪疫病防疫效果。养殖户购买疫苗期间,需从正规疫苗销售渠道购买在有效期内的有效价疫苗,避免购买劣质、过期、变质的疫苗。接种时,依照生猪自身条件、应激反应等调节疫苗接种的流程,降低猪群应激概率,提升疫苗接种效果。

3、环境卫生调控

猪群养殖期间,猪舍内的环境卫生条件对猪疫病的暴发及传播影响较大。因此,在非洲猪瘟常态化背景下,养殖户需做好猪舍内日常环境卫生调控管理,促使猪舍始终处于安静、舒适、洁净、干燥的饲养条件下,避免病原在猪舍内大面积滋生与蔓延,减少猪舍内病原基数,维护猪养殖健康。养殖户应当每日打扫猪舍,做好通风透光管理,特别是猪舍内的猪群日常排泄物、地面残留污染物等,及时清理,并在地面铺设干净干草、草垫,定期更换潮湿、霉变干草及草垫,确保猪群休息处的干燥性。每日进行猪舍通风换气,避免猪舍内有害气体的存留,引发猪群呼吸系统疾病。当春秋季节环境温度相对较低时,可在午间光照良好时进行通风,并增加猪舍内光照面积,促进猪舍内空气流通。

除了做好卫生清理、通风之外,养殖户还需做好猪舍内的定期消毒管理,阻断病原的侵染。消毒方式可分为空舍消毒、带猪消毒两种。其中,空舍消毒是指将猪群驱赶至舍外或猪群出栏后,将猪舍内的污染物、排泄物清扫、冲洗干净后,待地面自然风干之后,喷施消毒剂充分消毒。待消毒药剂干燥之后,再进行二次消杀,做熏蒸消毒管理,直至猪舍内环境达标之后再引入猪群饲养。带猪消毒通常需结合猪舍内的环境污染程度确定消毒间隔时间,通常为每7~15d消毒1次。消毒时,由于猪群活动在猪舍内,与消毒剂密切接触,因此,建议选择对猪体影响较小或无影响的消毒剂。养猪场内常用消毒药剂有2%~3%甲酚皂溶液、2%苯扎溴铵溶液、2%~5%高锰酸钾、甲醛溶液、生石灰等,使用时,建议轮换交替用药,避免长期使用单一消毒药剂,避免病原出现抗药性。

4、做好饲养管理

做好生猪群体饲养管理工作可以提升猪体健壮性,增强抗病性,避免受病原的影响感病。首先,依照不同年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猪群体进行分群管理,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密度过大,造成猪群拥挤。通常情况下,建议断奶仔猪养殖密度为0.3m2/头、保育猪养殖密度为0.6~0.8m2/头、育肥猪养殖密度为0.8~1.2m2/头、育肥猪体重超过100kg以上建议养殖密度控制在2m2/头、种母猪养殖密度控制在1.5~2m2/头、哺乳母猪养殖密度为3.3m2/头、种公猪养殖密度为2m2/头(不含运动场)最佳。

其次,注重饲喂管理,特别是在冬季,冬季寒冷,为猪病高发期,在冬季管理期间,避免为生猪饲喂过于生冷的食物、过冰的饮水,避免低温饲料及饮水影响猪体健康。通常在冬季建议为生猪饲喂干料,当需要饲喂湿料时,需合理调控饲料、水分的比例,将其保持在1∶1~2之间即可。拌料时,以温水为主,避免冷水拌料,坚持少量多次原则。同时,做好饲料营养搭配管理,依照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猪需求,为其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以育肥猪为例,饲料配比可选玉米50%、豆粕28%、麸皮5%、菜籽饼10%、鱼粉7%,或玉米50%、豆粕22%、麸皮5%、菜籽饼10%、鱼粉12%、蛋白粉1%即可。

最后,在生猪喂养期间,应当秉承“定时、定点、定量”基本原则,饲喂时,注重对饲料饲喂量的把控。当饲喂量过少时,会造成生猪营养摄入不足,机体消瘦,发病率增高;饲喂量过高时,生猪难以合理消化利用,提升猪养殖成本。以育肥猪为例,每日投喂饲料量为每公斤体重0.2~0.3kg,当一头体重为100kg的育肥猪,单日投喂饲料量应当在20~30kg之间。为生猪提供饮水时,需保障饮水的洁净、无毒、无病菌性。饮水时,可在养殖标准的基础下,采取化学、物理的方式净化水质,例如,使用氯制剂、碘制剂。必要时,可在生猪饮水中加入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元素,帮助修复生猪损伤黏膜,提升机体抗病性,提升猪养殖健康性。

5、加强应激防控细节的管理

猪养殖期间,疫病的发生、蔓延、危害情况通常与猪体应激因素影响有关。当生猪群体受到应激刺激时,例如,养殖环境过于密集、通风透光差、突然性更换饲料、猪舍内温度过高、环境过于潮湿等,均会导致猪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引发疫病,因此,养殖期间,需做好应激防控管理。例如,尽可能减少猪群的驱赶转栏、迁移,禁止在猪舍附近大声吵闹喧哗,造成猪群出现惊吓。在日常消毒、卫生清理、投喂饲料时,注重动作轻柔、声音不宜过大,合理控制猪舍内养殖密度,不可过于拥挤。

日常管理期间,养殖户应当逐步落实应激防控细节的巡查管理工作,明确规定巡查流程并严格执行管理,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生猪异常临床表现。一旦生猪出现不良症状表现,立即将异常猪进行隔离诊断管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确诊为传染性疫病时,应当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防控方案,避免该病进一步传播侵染危害。药物防治前,需邀请专业兽医人员针对性开具药方,并严格依照药方科学给药,避免盲目用药造成猪机体损伤。

6、加强猪疫病监测工作

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与蔓延,暴露出我国大部分生猪养殖场内缺乏猪疫病监测管理方面的漏洞。非洲猪瘟能够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存留,生猪养殖期间,做好不定时疫病监测管理工作可以明确猪群中非洲猪瘟病毒的携带情况,从而有效阻断非洲猪瘟病毒在养殖场内的传播与蔓延。采取同种检测管理方式,不仅能够对非洲猪瘟病毒有效监测防控,还可对除非洲猪瘟之外的其他传染性疫病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减少猪群患病的概率及威胁影响。

养殖户在开展生猪养殖期间,可结合当地猪疫病的发生规律、疫病易发季节性特征与历年流行情况,制定相应的猪疫病病原的监测管理流程,定期对猪群内的非洲猪瘟、猪瘟病、猪蓝耳病、猪传染性肺炎等多种疫病病原的携带情况进行检测。并结合监测结果,及时上报处理病猪,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病原携带猪的淘汰、同群猪的免疫接种预防管理工作,避免病原的进一步侵染危害,阻断病原传播渠道,从而降低猪群疫病的发生概率,确保猪养殖健康性。

综上所述,生猪养殖期间,疫病的发生对猪健康、养殖经济效益影响较大。非洲猪瘟作为一种致病力强、威胁较大的猪病,自2008年发生以来,对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影响较大。在非洲猪瘟常态化背景下,养殖户需通过加强猪疫病检测、应激防控管理、饲养管理、养殖环境卫生调控、做好生物安全管理等一系列的措施,提升猪群机体的健康性,提升猪免疫力水平,减少致病源与生猪接触侵染的渠道,强化猪疫病防控管理,减少猪群患病影响,促进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的良好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062550 河北省任丘市农业农村局)

标签:  猪瘟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