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枣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09 阅读(380)

DOI:" 10.13855/j.cnki.lygs.2024.03.012

摘" 要:枣是费县传统栽培果树之一,分析了费县枣产业发展情况,指出了影响产业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协调项目资金、重点建设基础设施、调整现有品种结构、加强科技培训、提高枣园管理水平、创新栽培模式和推广多样化设施栽培技术等相应对策。

关键词:枣;费县;产业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6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910(2024)03-0050-04

Development status,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eixian jujube industry

TAN Jing1, TENG Fengzhou2, WANG Mingjin3, WANG Zhongtang4, LI Yong1*

(1.Feixian Agriculture and Rural Bureau, Feixian, Shandong 273400, China;2.Feixian State-owned Daqingshan Forest Farm, Feixian, Shandong 273400, China;3.Zhuzixin Village Fruit and Vegetable Planting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of Feixian, Feixian, Shandong 273400, China; 4.Shandong Institute of Pomology,Taian,Shandong 271000,China)

Abstract:Jujube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ivated fruit trees in Feixian. Through analysing the development of Feixian jujube industry, the existing problem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were pointed out,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coordinating project funds, focusing on building infrastructure, adjusting the variety structure,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jujube orchards, innovating cultivation modes, and promoting diversified facilities an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jujube; Feixian; industry statu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收稿日期:2023-12-25

基金项目: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2023LZGC016)。

*通信作者:李勇(1974-),男,山东乳山人,高级农艺师,从事果茶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E-mail:fxtjly@163.com

作者简介:谭婧(1972-),女,山东费县人,农艺师,从事现代农业研究与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E-mail:tanjingfx@163.com

枣是费县传统栽培果树之一,其适应性强、抗旱、耐瘠薄,在费县瘠薄山区果业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曾为该区域脱贫攻坚立下汗马功劳,但近年来,受枣疯病和绿盲蝽发生严重、枣鲜果不易贮藏等因素影响,当地枣农种植、管理积极性下降,有的种植区甚至出现弃种、弃管现象,费县枣产业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为了使费县枣产业走出一条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笔者分析了费县枣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费县枣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产业发展现状

1.1" 基本情况

费县地处山东省中南部,沂蒙山腹地,区域内以丘陵、山地为主,总面积1 660 km2,丘陵、山区占总面积的76%,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1],年平均气温14 ℃左右,降水量891 mm,无霜期197 d,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集中、无霜期长、终霜期早等特点,适合枣树栽植,是鲁中南山地丘陵枣树种植核心区域之一。

费县枣树栽培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清时期的枣涟峪村、葛针(酸枣)园村、葛针林村皆因最初栽植枣树而得名[2]。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费县志》已将枣(酸枣)列入果之属、药之属。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沂州府费县乡土志》记载:“桃李梅杏最多,枣栗次之,酸枣仁处处皆有,惟西南乡最多[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费县枣树多在庭院、菜园地边上及四旁栽植,很少成片建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部分地区开始零星建园,到1975年全县有枣园27 hm2,品种主要以长红枣和圆铃枣为主。1985年后,随着金丝小枣、大白铃、冬枣、大雪枣、山西梨枣和大瓜枣等优良品种的先后引进,全县枣树栽培面积迅速扩大,至2004年鼎盛时期,全县枣树栽培面积达到3 300余hm2,年产枣量2.66万t。后因立地条件差,大雪枣、山西梨枣、大瓜枣等品种出现不适应,栽培面积大幅下降,至2012年仅余不足666 hm2。2014年,随着枣树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种枣经济效益的提高,栽植面积开始上升。截至2022年底,费县拥有枣树栽培面积1 235 hm2,年产量1.51 万t,年产值0.61亿元。主栽品种以红丹脆枣为主,占比99%以上。主要集中在新庄、费城、梁邱、探沂和石井等乡镇(街道)。

1.2" 产业发展成效

费县先后获评全国农业科技先行县、山东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这其中费县枣产业的作用不可或缺。早在1960年费县石井公社就成为山东省酸枣改接大枣试点之一。1982年,费县蜜枣销往日本、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家70.6 t。20世纪90年代初,费县肉食果品加工厂对软、硬蜜枣及枣汁等大枣系列产品进行开发生产,1995年获山东省星火奖三等奖。2013年,山东柱子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6.66 hm2枣获得有机产品认证。2017年,“费县脆枣”被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1年,“费县脆枣”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录。2022年,费县被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枣滨州综合试验站确定为示范县。目前,费县共有枣树种植专业合作社17家,注册了“红丹脆枣”“费县脆枣”“柱子山”“柱子新村”“荣茂山”“柱子枣缘”6个商标,建成脆枣采摘园36个。

2" 存在问题

2.1" 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费县枣树种植区主要位于丘陵山区,坡度大,立地条件差,地块面积小,没有统一规划道路和灌溉系统,枣树生长主要靠自然降水,水分供应严重不足,虽然部分枣农有打井抗旱的意愿,但由于枣园所处地理位置原因,打井费用高,而且缺乏电力配套,致使打井进程缓慢。费县枣园大部分为露天栽培,成熟时间集中在8月下旬至9月下旬,期间如遇上阴雨天气极易造成裂果,轻者造成果实品质下降,重者造成枣果腐烂,减产减收。缺水、缺电和缺防灾减灾设施成为阻碍枣树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

2.2" 品种单一,销售压力大

主栽品种红丹脆枣自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以来,因其树势中庸、丰产性强、肉质酥脆、果皮薄、品质佳、收益高,引发了农户的种植高潮,现已发展到现在的1 222 hm2,产量也攀升到1.49万t。但单一品种上市期比较集中、不耐贮运,且缺乏专业交易市场,大多数脆枣主要依靠果农自己在费县本地及周边临沂、枣庄、徐州、连云港等地市销售,销售能力有限,大量上市时容易出现滞销现象。

2.3" 枣树密度大,管理用工多

费县发展的枣园大多数是采用野生酸枣就地嫁接枣品种建园,为保证成活率,栽培密度过高,有的枣园达20 000~30 000株/hm2。同时为了使嫁接的枣树尽快形成产量,枣农前期对枣树不整形、不剪枝,任其自然生长,造成枣园严重郁闭(图1),给后期管理、采摘和机械化作业带来不便。目前,费县枣园平均用工375个/hm2左右,人工成本明显高于生产物资投入成本。

2.4" 绿盲蝽、枣疯病发生严重

由于绿盲蝽和菱纹叶蝉类迁飞能力强,对枣树危害严重,并且两种刺吸式害虫是枣疯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仅靠一家一户枣农无法防治,同时枣农缺乏病虫害综合防治的观念,造成绿盲蝽、枣疯病发生严重,绿盲蝽危害后出现枣树坐果率低、外观品质下降等问题,而枣疯病一旦发生基本无药可治,预防绿盲蝽、枣疯病发生是费县枣产业生产中需要尽快有效解决的问题之一。

2.5" 从业技术力量薄弱,新技术推广难度大

近年来,异常天气频繁,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严重挫伤了枣农的生产积极性,很多年轻枣农撂荒自家枣园外出打工。当前费县枣树种植从业人员多为55~70岁,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接受现代农业科技的能力差,管理上主观随意性大,落实规范的技术管理措施不到位,市场观念淡薄,与枣产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

2.6" 合作化经营理念欠缺,市场竞争力差

近年来,费县枣产区基本都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但大部分合作社组织存在产业集约经营程度不高、运行管理不完善、规模偏小、带动性不强、人才紧缺、融资困难、政策不到位、产品商品化程度不高、品牌意识淡薄等问题。大多数枣农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欠缺,还是各自为战,不能形成合力。并且资金匮乏,技术短缺[3],市场开拓能力差,果品价格大多以买方为主导。

2.7" 加工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低

枣是医食同功食品,也是多种食品加工的重要主料或辅料,具有独特的风味,市场需求量大[4]。目前,费县枣园主栽品种红丹脆枣因不耐贮运、易裂果等问题,每年都会造成大量鲜枣腐烂、变质。利用滞销枣、裂枣进行枣产品加工是拉长枣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的有效措施,也是稳定费县枣市场价格,促进枣产业长足发展的措施,但费县尚无枣产品深加工企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低。

3" 发展建议

3.1" 协调项目资金,重点建设基础设施

一是建议政府出台农业基础建设用地的有关政策。二是统筹农业专项资金、水利水保资金、金融贷款等,改善园区内的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特别是改善灌溉条件,确保枣园在需水关键期能进行灌溉,对带动作用强的枣园,扶持建设水肥一体化项目进行节水灌溉示范。三是利用县域内河流、中大型水库多的优势,集中项目资金引水上山,自流灌溉,实行插卡有偿用水制。

3.2" 在品种上抓创新,调整现有品种结构

依托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枣滨州试验站专家,对国内现有300余份鲜食枣资源进行系统评价,为费县筛选优质、抗逆、熟期配套、商品价值高的优良品种,建设种质资源圃,进行区域试验,筛选适于费县立地条件和区域性气候的早、中、晚熟枣品种进行推广[5]。同时选取部分交通条件好、园主思想观念新的老枣园改接换头,进行品种示范,并总结出配套的生产技术,解决品种单一、上市期集中、销售压力大的问题[6]。

3.3" 加强科技培训,提高枣园管理水平

加强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青岛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云上线下”技术服务模式,推广优质高产新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枣园的管理水平。对过密的老枣园,实行合理间伐,使行间距最少达到3 m,以便于管理、采摘。对树上过密枝、衰老枝进行疏除或更新,对角度小的主枝进行拉枝开角,改善树体光照条件。新建园推广宽行密植、节水灌溉、增施有机肥料、树下覆盖园艺地布、行间自然生草、主干形整形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高效省力化栽培技术,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果实品质。

3.4" 创新栽培模式,推广多样化设施栽培技术

设施栽培可以有效预防绿盲蝽、枣疯病、裂果等问题,而且能使枣提前成熟上市,价格高,效益好[7]。但费县枣主产区大多位于山坡丘陵,地形复杂,为创新设施栽培技术适应费县独有的环境条件,近年来,费县新庄镇柱子、相家庄、王家茧坡等村枣农在山东省果树研究所专家和费县果茶服务中心技术人员指导下,在政府补助资金扶持下,根据不同地形建设8 hm2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设施棚,进行多样化设施栽培试点研究,初步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操作规程。但多样化设施栽培前期投资高,如无政府补助资金扶持和社会投资,大多枣农无力承担,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适度发展多样化设施栽培,优化费县枣产业布局,调整费县枣产业结构

3.5" 抓好统防统治,创新枣疯病、绿盲蝽防治技术

一是争取政府支农资金,对生产园区内外的疯枣树进行集中清理,推广多样化设施栽培和防虫网覆盖技术(图2),每个大棚和每个防虫网覆盖枣园形成一个生产单元,阻断枣疯病和绿盲蝽大面积传播[8],这也是当前降低产区枣疯病发病率和绿盲蝽危害率的最有效方法。据调查,2023年设施栽培枣园和防虫网覆盖的枣园枣疯病发病率由露地栽培的20%以上降低到2%以下,绿盲蝽的危害率由30%以上降低到2%以下。二是筛选抗枣疯病砧木,用于抗枣疯病苗木繁殖,利用抗病苗木进行扩大生产[9]。

3.6" 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产业化水平

规范家庭农场、枣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公司[10],对有事业心、能起到辐射带动作用的生产经营主体,在政策、资金上重点倾斜,从建设、生产、品牌打造、产品营销和辐射带动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地支持,达到支持一个成功一个,扶持一片带动全面的目的,同时引导枣农参加合作社,依托合作社进行生产经营[11],增强市场竞争力,形成主体带动,群众参与的“利益共同”新型生产经营模式。

3.7" 引进加工企业,扩大营销渠道

加大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力度,支持外地企业、本地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科技公司等经营主体在费县建设枣深加工企业,鼓励加工企业开发枣汁、枣啤、枣酒、枣茶、枣粉和香酥脆枣等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12]。依托山东省果树研究所专家,试验研究脆枣贮藏保鲜技术,提升脆枣耐贮性,延长脆枣货架期,为脆枣网络销售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引导有条件的枣农和合作社搞好脆枣网上销售,进一步提高“费县脆枣”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加快果品交易市场建设,完善配套基础设施[13,14],为外地客商、本地经销商、果农提供安全、有序的营商环境,让枣农生产的脆枣没有销售上的后顾之忧。

3.8" 发展观光采摘果业,打造“脆枣+乡村游”模式

充分利用费县大部分枣园交通便利,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以柱子山为中心,以沂蒙路、中央彩票公益路、梁邱镇天景湖路为轴,打造以新庄镇、梁邱镇为主的脆枣基地,引进外资,做大以费县脆枣为基础的休闲产业,将农家乐与家庭农场、脆枣采摘园等主题庄园经济相结合,发展农业旅游产业[15]。持续举办费县脆枣采摘节,丰富品牌文化内涵,加大媒体宣传力度,进一步叫响“费县脆枣”品牌。

参考文献:

[1]" 冉昆, 李殿运, 陆玲, 等.费县山楂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 . 落叶果树, 2022, 54(2):41-43.

[2]" 申为宝, 陈修会. 临沂果茶志[M].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5.

[3]" 田伟, 刘伟. 烟台鲜食葡萄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21(2):75-78.

[4]" 刘金凤, 尹蓉, 张倩茹, 等. 枣品种营养评价及加工利用综述[J]. 现代农业科技, 2018(16):238-240.

[5]" 夏树让. 我国鲜食枣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山东农业科学, 2010(10):123-124.

[6]" 毛永民. 鲜食枣发展概况及前景展望[J]. 果农之友, 2007(12):4-5.

[7]" 李玉莲. 不同设施类型对冬枣生长发育及果实性状的影响[D]. 太原:山西农业大学, 2022.

[8]" 康玉丽. 辽西地区大平顶枣主要病虫害综合分类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 2020(11):13.

[9]" 李晓军, 翟浩, 曲健禄, 等. 利用抗疯砧木防治枣疯病的技术研究[J]. 中国南方果树, 2022, 51(6):221-224.

[10]" 王晓燕.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路径[J]. 现代园艺, 2023, 46(8):193-194+197.

[11]" 熊熙, 张仕超, 刘竞宇, 等. 新型经营主体劳均适度规模及其实现难易程度[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6(1):144-154.

[12]" 刘飞. 乐陵小枣产业现状及对策建议[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4):48-49+52.

[13]" 同安鸽. 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的地方政府作用及其优化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 2022.

[14]" 张啸川. 沾化冬枣营销渠道优化策略研究[D]. 武汉:湖北工业大学, 2017.

[15]" 赵丁丁. 对滨州市沾化县冬枣旅游观光采摘园景观设计的探讨[J]. 设计, 2016(20):140-141.

标签:  费县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