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稳定对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known 发布于 2025-08-17 阅读(290)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5)10-0099-7

一、引言

创新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动力,也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同时强调必须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创新能力不仅决定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更关乎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然而,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数字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传统封闭式创新模式已难以适应动态竞争环境,制造业企业亟需探索新的创新路径(郑玮,2020;辛璐璐,2023)。在此背景下,制造业企业通过供应链获取资源,是其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途径(刘亚伟等,2025)。

技术的迅速变革不仅加剧了市场的竞争,还使得企业降本增效的空间变得更加有限。因此,制造业企业必须摒弃封闭式创新的思维方式,以供应链作为增强竞争力的抓手。通过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企业从外部不断获取创新资源,以重新塑造核心竞争力,从而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罗翔和李政,2024)。受限于固定资产的固有特征,制造业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对于资金的需求更高、研发周期更长以及市场风险更高等(Dhaliwal等,2016),一旦供应链上下游某个环节出现意外,便有可能导致创新失败。因此,加强供应链管理,保障供应链企业能够持续稳定地合作,是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的首要选择(李维安等,2016)。

供应链稳定是制造业企业突破资源约束、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现有研究表明,稳定的供应链关系有助于企业获取外部创新资源,降低研发风险(冯檬莹等,2022)。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供应链集中度等静态特征,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动态变化对供应链稳定的影响(蒋殿春和鲁大宇,2022)。此外,创新活动的高资金需求使得融资约束成为制约企业创新的关键因素(Hall和Van,2000),而商业信用融资作为一种灵活、低成本的融资方式,能够为制造业企业创新提供重要支持(汤旭东等,2024)。与此同时,良好的营商环境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汤桐和马春爱,2024)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宁立志和姚舜禹,2022)等方式,能够进一步增强供应链稳定对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

基于此,本文以 2 0 1 2 ~ 2 0 2 2 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供应链稳定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商业信用融资的中介作用及营商环境的调节效应。本研究的主要边际贡献在于:其一,突破了现有文献对供应链集中度的静态研究,引入了供应商一客户关系变动等动态指标展开研究;其二,拓展了创新融资渠道研究,验证了商业信用融资在供应链稳定与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键作用;其三,结合资源依赖理论,揭示了营商环境对供应链稳定与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的调节作用。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供应链稳定与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能力是指提升企业创新水平的各类技能,这些技能通常贯穿于企业的研发、生产和营销等活动之中(柏培文和喻理,2021)。受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制造业企业常常面临着原材料、技术、信息等关键资源供应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生产中断、成本上升和产品开发延迟,进而影响企业创新能力。若能够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那么即使在外部环境剧烈变化时企业也能正常运营,从而保持稳定的运营绩效,避免由于较大的收益波动而减少创新投入(徐云等,2022)。

资源依赖理论指出,没有一个组织能够独立存在,组织必须与其所依赖的环境互动,以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自身又无法生产的外部资源(芮肠等,2024)。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是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重要途径。依托客户满意度以及供应商研发的独特性等建立供应链上的长期合作机制,是企业的一种隐性资源(Lambert,1998)。企业通过保持稳定的供应链可以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中将隐性资源套现,即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实现资源互补和信息共享(王垒等,2023)。这种信息和资源层面的优势会进一步作用于制造业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经营决策,使得企业更加愿意尝试风险性较高的创新活动,进而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考虑到供应商和客户分别处于企业供应链的上游和下游,买卖双方角色的差异会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在探究供应链稳定对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产生的影响时,本文将从供应商和客户的视角分别展开研究。

1.在供应商稳定方面。供应商位于供应链上游,是制造业企业先进技术的重要来源,在促进企业创新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制造业企业创新所需的关键资源往往稀缺且分散,企业无法完全自给自足,必须依赖外部组织获取(谢在阳和吴宝,2024)。企业通过与供应商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不仅可以获取供应商所提供的新材料和新设备,而且可以通过邀请供应商参与新产品的研发等方式间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Azadegan等,2008)。

其次,从合作的角度出发,制造业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保持稳定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向外界传递了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信号,无形中增强了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投资的信心(Fontaine和Zhao,2021)。同时,企业与供应商保持稳定的关系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更有利的采购条件,有利于提升其在价格、质量、交货时间等方面的议价能力。议价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企业降低采购成本,从而在创新过程中释放更多资源用于产品研发和技术投入,进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郑登攀和章丹,2016)。

最后,从信息流动的角度出发,制造业企业由于研发周期相对较长,因此在研发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供应商通常拥有特定领域的前沿技术,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保持稳定的关系促进了知识共享,企业可以通过供应商获得先进技术以及生产工艺的改进建议和创新思路(韩忠雪等,2021),从而提高自身的研发效率和创新能力。

2.在客户稳定方面。客户处于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的下游,被视为企业搜集产品市场知识的主要来源(Urban和Von,1988)。

首先,资源依赖理论指出,企业拥有的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创新活动对异质性资源的要求,需要与互补型企业开展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良性竞合关系,以此弥补自身资源不足(刘经涛等,2024)。而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客户企业不仅是收人的主要来源,更是提供市场需求、技术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等重要信息的关键合作伙伴。因此,企业与客户之间保持稳定的业务往来,有助于企业建立正式和非正式的外部链接网络(易靖韬和曹若楠,2022),提升知识网络凝聚力,从而推动企业增强探索式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其次,从合作的角度出发,制造业企业生产产品的最终目标是面向市场,客户稳定有利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制订明确的合作方案,使企业能够精准预测客户需求,进而合理安排产品生产活动,为合作双方获得较高的当期经济收益以及可持续的未来现金流提供保障(王展祥和魏琳,2019)。拥有稳定资金来源的企业将更愿意尝试风险性较高的创新活动,以通过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来获取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最后,从信息流动的角度出发,制造业企业受到重资产的限制,通常因关注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而忽视了对于市场需求的判断,这就导致企业创新方向与市场需求背离,难以契合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与客户保持稳定的业务往来,有利于企业与客户共建信息共享系统。通过信息系统的快速共享,制造业企业可以准确、迅速地了解客户的具体需求和痛点,从而进行针对性的研发创新,开发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供应链稳定有利于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商业信用融资的中介作用

制造业企业长期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融资约束是阻碍我国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的“外患”。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和收益的不确定性,同时创新成果又必须经历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环节才能产生回报,这就导致创新投入与现金回流的时间不匹配,

□·100·财会月刊2025.10

进而使企业创新面临融资约束。而商业信用融资作为一种替代性融资渠道,可以在企业资金紧张时为其提供必要的营运资金,确保经营的连续性(Hsu等,2014),同时释放更多资源用于创新活动。

首先,基于资源依赖理论,企业依赖于外部资源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当企业缺乏必要的资源时,会寻求与拥有这些资源的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孙成等,2024)。供应链稳定有助于强化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构建利益共同体。这种关系的强化使得制造业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面临资金短缺困境时,能够更有效地从供应链合作伙伴处获取商业信用融资。

其次,从合作的角度出发,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关系是“强联结”,当制造业企业拥有稳定的供应链关系时,这种“强联结\"关系进一步强化,信息交换更加充分(章铁生和鞠艺璇,2022),使得处于供应链中心的企业能够掌握比金融机构更多的私有信息。因此,当制造业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面临资金短缺困境时,可以向供应商和客户寻求信用支持(唐鹏程和杨树旺,2016),通过延期付款或赊购原材料等方式缓解资金压力。

最后,从信息流动的角度出发,由于企业内外部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无法掌握充分信息的外部利益相关者通常以制造业企业的业绩指标来评价其经营水平。而供应链稳定可以为企业带来稳定的业务收入和生产资源,有助于增强业绩的稳定性(胡海青等,2024)。同时,业绩的稳定性向外界传递了积极信号,使得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能够合理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其提供更多的商业信用融资。这有利于减少制造业企业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依赖(李慧等,2024),在融资环境波动时也能保持稳定的资金来源,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议价能力,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供更为稳定的支持。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供应链稳定通过增加企业商业信用融资促进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营商环境的调节作用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唯有持续进行创新投入并将其有效转化为实际产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Jiang和 研究认为,我国正处于从发展中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转型的阶段,企业投资与市场环境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制造业作为投资的重要领域,其创新发展同样受市场环境的影响。而营商环境作为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对于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根据资源依赖理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需要通过整合外部资源,并与自身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才能实现(段瑞龙,2023)。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强化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得信息共享更加便捷,进而形成一个稳定、高效的供应链网络(李长英和王曼,2024)。在供应链网络中,制造业企业可以更灵活地获取所需的原材料、技术支持和市场反馈,减少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进而促进创新能力提升。

其次,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够为制造业企业及与其稳定合作的供应链伙伴提供更加可靠的信息交换平台,使企业能够更及时、准确地获取市场需求、技术发展趋势和政策动向等关键信息。信息的有效获取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把握创新方向、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升创新能力。

最后,良好的营商环境使得市场监管更加透明和规范(宁立志和姚舜禹,2022),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更加健全,企业的创新成果也更容易得到认可和保护。由此,企业在创新时能够更好地预期其创新成果的市场回报,从而增强其创新的动机和意愿。在这样的环境下,制造业企业更倾向于将通过供应链获得的稳定资源投入新产品的研发中,通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来增强核心竞争力。可见,地区营商环境越好,供应链稳定对于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越强。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营商环境正向调节供应链稳定对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 2 0 1 2 ~ 2 0 2 2 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初始研究样本,同时对样本进行如下处理:剔除ST、 的企业样本;剔除关键数据缺失的样本;为了控制极端值对研究结论的干扰,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 1 % 和9 9 % 分位的缩尾处理。最终得到9601个观测值。供应链稳定、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和商业信用融资的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营商环境数据来自《中国分省企业营商环境指数2023年报告》。本文使用Stata17.0与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回归分析。

(二)变量设定

1.被解释变量:创新能力(Lnpatent)。专利是创新活动的具体体现,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能直观反映其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和产出。此外,专利的申请和批准经过了严格的审查流程,从而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可获取性。本文参考李双燕和乔阳娇(2023)的方法,将企业当年的专利申请数量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指标。由于部分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为0,本文采用专利申请数量加1取自然对数的方法进行处理。专利申请数据来自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并通过企业名称与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匹配。

2.核心解释变量:供应链稳定(Stable)。在供应链管理中,稳定通常指供应链系统在面对外部和内部环境变化时能够保持平衡与连续性的能力,以确保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顺畅运转。借鉴董浩和闫晴(2025)的研究,采用前5大供应商和客户与上年相比未发生变动的数量相加除以10来度量供应链稳定,该数值越大,表明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越稳定。

3.中介变量:商业信用融资(NTC)。借鉴张新民等(2012)的研究,采用“(应付账款 应付票据 预收账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总资产\"的方式来衡量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商业信用融资能力,该数值越大,表明企业商业信用融资能力越强。

4.调节变量:营商环境(Bei)。本文借鉴樊纲等(2011)的研究,以行政治理环境、产品市场环境、金融环境和法治环境为二级指标衡量营商环境,该数值越大,表明市场营商环境越好。

5.控制变量。依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在模型中引入了企业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应收账款比例(Rec)、董事会规模(Board)、总资产周转率(ATO)、总资产增长率(Assetgrowth)、企业性质(SOE)等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变量定义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

(三)模型构建

1.基准模型构建。为检验供应链稳定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效果,以创新能力为被解释变量、供应链稳定为解释变量,构建如下基准模型:

Lnpatenti ∑Ind+εi,t

其中, 表示回归系数,Controls为控制变量,i代表企业,t表示年份, 为随机误差项。若模型(1)中 的系数显著为正,则表明供应链越稳定,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越强,从而验证H1。为了提高回归结果的可靠性,本文还控制了年份(Year)和行业(Ind)虚拟变量,以尽量消除固定效应的影响。

2.引入商业信用融资。为验证商业信用融资的中介作用,本文参考温忠麟等(2004)的研究,在模型(1)的基础上构建模型(2)和模型(3),检验供应链稳定的中介效应,以深入探讨供应链稳定作用于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内在逻辑。

εi,t (2)

∑Year+∑Ind+εi,t (3

模型(2)、(3)中 代表商业信用融资,其他符号与模型(1)所表示的含义一致。商业信用融资的中介效应检验分为三步:首先,通过模型(1)证明供应链稳定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显著正相关,即 系数显著为正。其次,对模型(2)和模型(3)进行回归,若模型(2)中回归系数 及模型(3)中回归系数 均显著,则表明商业信用融资在供应链稳定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如果模型(2)中回归系数 与模型(3)中回归系数 显著,则说明商业信用融资发挥完全中介效应。

3.引入营商环境。根据上文分析,良好的营商环境下供应链稳定对于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会增强。因此,为了证明营商环境正向调节供应链稳定与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本文借鉴江艇(2022)的调节效应检验方法,设置以下模型来检验。

Lnpater (5)

模型(5)中的 代表营商环境,Stable ? × Bei代表供应链稳定与营商环境的交互项。当模型(5)中估计系数 显著时,说明调节变量在影响主效应的过程中存在调节作用,即其对主效应产生了显著的调节作用。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表2中,供应链稳定的平均值为0.779、标准差为0.359,且该变量在样本中的取值范围为0到1,表明企业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平均值为3.270、标准差为1.483、最大值为9.610、最小值为0,这说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在创新能力方面总体表现较好,但企业间仍存在差异。为了检测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计算了所有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结果表明,

表2 描述性统计

VIF值均接近1,远小于10,因此可以认为不存在显著的多重共线性。

(二)基准回归

基准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表3第(1)列中,检验了未考虑行业和时间固定效应的情况下,供应链稳定与创新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供应链稳定的回归系数为0.1898,在 1 % 的水平上显著。在表3第(2)列和第(3)列中,分别纳入时间固定效应和行业固定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供应链稳定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550和0.1935,同样在 1 % 的水平上显著。表3第(4)列同时考虑了时间和行业固定效应,结果显示供应链稳定的回归系数为0.1681,依然在 1 % 的水平上显著。上述结果表明,供应链稳定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H1得到了验证。

表3 基准回归注:***表示在 1 % 的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t值,下同。

(三)稳健性检验

1.替换核心变量。其一,替换解释变量。参照陈娇娇等(2023)的方法,使用行业年度供应链稳定的均值作为衡量标准,当供应链稳定超过行业均值及中位数时,供应链稳定赋值为1,否则为0。在替换了解释变量之后,重新对模型(1)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企业创新能力的回归系数为0.1561,且在 1 % 的水平上显著,验证了结论的稳健性。其二,替换被解释变量。采用李胜等(2024)的方法衡量企业创新能力(Lnpatent1),再次进行回归。结果显示,供应链稳定的回归系数为0.1625,且在1 % 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供应链稳定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滞后期检验。为了验证是否存在反向因果带来的内生性问题,将滞后一期和二期的供应链稳定作为解释变量,以使供应链稳定与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因果关系更加明确,再次进行回归。结果显示,供应链稳定的回归系数仍然在 1 % 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证明本文的结论具有稳健性。

3.分位数回归。分位数回归模型能够描述被解释变量的整体特征,且其估计结果通常不易受到异常值的干扰,表现出较高的稳健性。本文选择 2 5 % ! 50 % 、 7 5 % 和90 % 这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分位点进行分位数回归模型的拟合,旨在探讨供应链稳定对企业不同创新能力的影响。在引入控制变量、行业和年份等因素后,结果显示,在 0 . 2 5 、 0 . 5 0 、 0 . 7 5 、 0 . 9 0 分位下,供应链稳定的回归系数虽然经历了先降后升的波动,但整体上都在 1 % 的水平上显著。由此说明,在不同分位条件下,供应链稳定对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都十分显著,H1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4.工具变量法。由于可能存在遗漏变量所引起的内生性问题,对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稳定以及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产生影响,使得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结果不一致,本文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并选择滞后一期的供应链稳定作为工具变量。工具变量通过了不可识别检验和弱工具变量检验,F统计量为945,LM值为841。结果显示,供应链稳定仍然在 1 % 的水平上对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与前文结论一致。

5.倾向得分匹配。为避免选择性偏差,本文采用最近邻匹配、核匹配等方法进一步验证供应链稳定与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根据供应链稳定的中值将其分为两组,即高供应链稳定组与低供应链稳定组,然后对这两组进行1:1最近邻匹配,以所有控制变量作为匹配变量,结果显示ATT差异值(Difference)为0.043,且t值为6.28。本文对所有匹配变量均进行平衡性检验,结果表明标准化误差均小于 5 % 。随后进行核匹配与半径匹配,结果显示ATT差异值(Difference)均为0.0046,且t值分别为 4 . 2 5 、 3 . 9 4 。同时,本文对所有匹配变量进行平衡性检验,结果表明标准化误差均小于 5 % 。最后使用匹配后的样本分别进行回归,结果显示,供应链稳定的回归系数均在 1 % 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证明结论具有稳健性。

限于篇幅,稳健性检验结果未予列示,留存备索。

(四)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温忠麟等(2004)的研究,本文采用三步法进行检验,中介效应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在表4第(1)列中,将商业信用融资与供应链稳定及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供应链稳定的回归系数为0.0063,在 1 % 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供应链越稳定,企业越容易获得商业信用融资。在表4第(2)列中,商业信用融资的回归系数为1.1105,在 1 % 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商业信用融资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在表4第(3)列回归模型中,供应链稳定的回归系数为0.1613,商业信用融资的回归系数为1.0902,均在 1 % 的水平上显著,验证了H2,即供应链稳定通过增加商业信用融资提升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

表4 中介效应检验

(五)调节效应检验

根据江艇(2022)的研究,对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将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Lnpatent)、供应链稳定(Stable)、营商环境(Bei)与控制变量进行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表5中,供应链稳定(Stable)的回归系数为0.1548,在 1 % 的水平上显著,营商环境(Bei)的回归系数为0.0584,也在 1 % 的水平上显著。然后,将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供应链稳定、营商环境、营商环境与供应链稳定的交互项(Stable × Bei)以及控制变量进行回归,交互项系数为0.0781,在 1 % 的水平上显著,H3得到验证。

(六)异质性检验

供应链稳定对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受到企业资源密集度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

1.资源密集度。如表6列(1)\~(3)所示,供应链稳定显著提升了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创新能力,但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影响不显著。原因在于:技术密集型企业通常专注于研发和技术创新,稳定的供应链降低了创新的不确定性和研发成本,并加速了研发成果的转化,从而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相比之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更专注于资本投人与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因此供应链稳定对其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较为有限。

2.环境不确定。本文参考申慧慧等(2012)的研究,采用过去5年销售收人的标准差并经行业调整后的值来衡量企业的环境不确定性。由表6列(4)和列(5)的结果可知,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时,供应链稳定对于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更显著。原因在于: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市场和运营风险增加,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内部创新的方式获取竞争优势。而稳定的供应链可以保障原材料和产品的供应,维持生产和运营的连续性,从而使企业有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创新活动,通过创新来维持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以保证企业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稳健发展。而当环境不确定性较低时,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市场和运营风险较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更关注内部管理以及外部扩张,而非技术创新,因此供应链稳定对其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较为有限。

表5 调节效应检验表6 异质性检验

(七)进一步分析

为探究客户和供应商稳定对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造成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本文将供应链稳定分为客户稳定(KH)和供应商稳定(GYS)两个层面,分别探究其对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表7的回归结果显示,客户稳定(KH)的回归系数为0.1549,而供应商稳定(GYS)的回归系数为0.1472,两者都在 1 % 的水平上显著。从回归系数来看,客户稳定的回归系数(0.1549)高于供应商稳定的回归系数(0.1472),这表明客户稳定对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更显著。原因在于:相较于供应商提供的先进技术,客户直接关系到市场需求的持续性,客户稳定意味着制造业企业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和预测市场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表7 进一步检验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基于前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本研究得出以下核心结论:其一,供应链稳定显著促进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这一效应在技术密集型企业和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企业中更为显著。其二,商业信用融资发挥完全中介作用,供应链稳定通过提升商业信用融资可获得性,有效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其三,营商环境呈现显著正向调节效应,说明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够强化供应链稳定对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

(二)政策建议

1.供应链稳定战略。制造业企业应将供应链稳定提升至战略高度,通过构建多元化供应商网络和深化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有效降低对单一供应商或客户的依赖性,显著降低供应链中断风险。建议定期运用供应链风险评估工具监测潜在风险,并制订系统化应急预案,确保在突发事件中快速恢复供应链运转,从而为企业的持续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2.加强商业信用融资渠道拓展。为缓解创新活动所面临的资金压力,制造业企业需积极拓展商业信用融资渠道。通过保持良好的企业信用记录,与金融机构及投资者形成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从而获取更充足的资金支持,为创新项目提供资金保障。

3.拓展创新能力的差异化提升路径。企业的要素密集类型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共同影响其创新能力:资本密集型企业应重点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推动核心技术突破和工艺创新,通过购置自动化、智能化设备降低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实现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双重提升;劳动密集型企业需强化人力资源建设,通过系统性技能培训提升员工技术素养和创新意识,匹配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团队创造力,持续推动工艺流程优化。低环境不确定性企业应着重培育内部创新文化,营造鼓励试错的组织氛围,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有效整合资源,推进创新项目稳健实施。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供应链稳定对上述类型企业的创新直接影响有限,但创新驱动始终是其发展的核心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柏培文,喻理.数字经济发展与企业价格加成:理论机制与经验事实[J].中国工业经济,2021(11):59~77.

陈娇娇,丁合煜,张雪梅.ESG表现影响客户关系稳定度吗?[J].证券市场导报,2023(3):13~23.

董浩,闫晴.供应链稳定性能否实现稳就业?[J].财经研究,2025(2):123~137.

樊纲,王小鲁,马光荣.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经济研究,2011(9):4~16.

韩忠雪,段丽娜,高心仪.供应商集中度与技术创新一一基于内部资本市场与商业信用的调节作用[J].软科学,2021(9):61~67.

江艇.因果推断经验研究中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2022(5):100~120.

李慧,陈科任,庞宇.ESG评级分歧与商业信用融资[J].南方金融,2024(2):56~70.

李双燕,乔阳娇.数字并购的市场效应一一基于创新与垄断的视角[J].经济管理,2023(10):49~69.

刘亚伟,吴德满,翟华云.链主企业助推链上企业创新一一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5(7):184~188.

罗翔,李政.供应链金融、供应链可持续性与企业韧性[J].金融与经济,2024(12):24~36.

汤旭东,王艳盈,陈思岑.共同股东与供应链协同创新一一基于专利互引的视角[J].经济管理,2024(4):49~65.

王垒,张晓昕,于文成.居安思危:供应链关系稳定度对企业股价崩盘风险的非线性效应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97~113.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5):614~620.辛璐璐.数字产业集聚、颠覆式技术创新与城市绿色经济效率[J].学习与实践,2023(10):71~80.

易靖韬,曹若楠.流程数字化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一一基于二元学习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22(7):94~104.

于李胜,王泽豪,王艳艳等.创新对企业MDamp;A叙述性信息披露策略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24(3):150~162.

张新民,王玉,祝继高.市场地位、商业信用与企业经营性融资[J].会计研究,2012(8):58~65+97.

FontaineP.,Zhao S..Suppliersasfinancialintermediaries:Trade credit forundervaluedfirms[J].JournalofBankingamp;Finance,2021(124):106043.

(责任编辑·校对:李小艳黄艳晶)

标签:  供应链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