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白俄罗斯农产品贸易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06 阅读(399)

摘 要:在“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EAEU)的双重背景下,中国与白俄罗斯的双边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农业贸易逐步成为两国合作的重要领域。蔬菜水果因其易腐特性与较高的贸易附加值而备受关注。本文综合运用中国商务部、海关总署、白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Белстат)等多渠道数据,以及相关学术文献与行业调研报告,系统梳理了中白蔬果贸易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深入探究了贸易规模与结构、政策环境、物流体系、市场需求等关键要素,总结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发现,中白蔬果贸易虽目前规模较小,但增长潜力显著;在冷链物流、技术标准互认、区域性品牌推广和产业协同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若能通过完善跨境基础设施、创新贸易模式与深化政策沟通,蔬果贸易有望成为双边经贸合作中的新亮点。基于此,本文提出提升冷链运输能力、强化检验检疫标准互认、深化产业协同与技术合作、加强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等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拓展中白蔬菜水果贸易提供参考。

关键词:白俄罗斯;中国;蔬菜水果贸易;冷链物流;技术标准;“一带一路”倡议

中图分类号:F742;TS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3(b)--04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与白俄罗斯在政治与经贸层面的互信与合作不断深化。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迅速增长;白俄罗斯作为欧亚经济联盟的重要成员,在欧亚地区具有较为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产业特点。双方在能源、基建、科技等领域的合作较为活跃,而在农业方面,特别是农产品贸易,也逐渐成为双边经贸联系的重要补充。

从地理与资源禀赋来看,白俄罗斯国土面积虽不算广阔,但土壤肥沃,水源充沛,马铃薯、甜菜、浆果等温带作物产量可观;中国则在蔬菜与水果领域具备丰富的品种与成熟的规模化栽培技术。双方在气候、种植结构、消费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理论上可形成互补格局,为农产品进出口营造契合的合作空间。蔬菜水果属于易腐类农产品,具有较高的贸易附加值和较为灵活的流通方式,对检疫与运输要求也相对严格。因此,本文对中白蔬果贸易展开深入研究,不仅能促进双边农业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丰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外农业合作的实践经验。

一方面,学术界对中国与白俄罗斯经济贸易关系已有一定程度的探讨,但对蔬果贸易这一细分领域的系统性研究仍然较少。多数已有文献聚焦于大宗农产品(如奶制品、肉类、谷物)或能源、化工等领域 。另一方面,蔬果贸易在跨境物流、检验检疫和品牌推广上具有较高要求,其发展经验可为其他细分农业产品,乃至更广泛的跨境贸易合作提供一定借鉴。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文献梳理与数据分析,阐述中白蔬果贸易的历史演变与现状规模,剖析影响贸易发展的核心因素,并从多角度提出未来合作的可行路径,为决策部门、行业企业及学术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参考。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调查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辅以少量案例探讨与比较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商务部、海关总署、白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Белстат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以及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等。

2 中白蔬果贸易的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中白双边贸易总额保持稳步增长。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22年中国与白俄罗斯贸易额同比增速超过10%,其中农产品贸易虽在双边贸易结构中占比较低,但其增长率相对较高。蔬菜水果作为农产品贸易的重要子类,其进出口量有限但呈现上升态势。白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Белстат)披露的数据显示,2018—2022年,白俄罗斯对华出口的蔬果(含新鲜与加工品)年均增幅约为11.2%,基数虽小,但持续增长表明两国在该领域的合作正不断加强 。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果生产国家,伴随出口市场多元化趋势,蔬果贸易逐步呈现国际化。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中国对外出口的蔬果中,包含但不限于苹果、柑橘、辣椒、西红柿等品种,几乎涵盖全球范围内各国所需的果品。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的蔬菜和水果出口总值突破30亿美元,且年复合增长率达9.5%。其中,经“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中国与白俄罗斯的合作相较传统欧盟国家合作逐渐显露优势。 尤其是在白俄罗斯市场上,塑料包装箱的改进、冷链物流的加强,以及定期开展区块清仓处理等新模式,逐年推动了中方出口品类的多层次扩展。以近年来起步较晚的水果种类为例,其中柑橘、柚子以及葡萄的出口数量均出现两位数的增长,逐步奠定白俄罗斯市场上的成功基础。

白俄罗斯蔬果出口与中国拥有显著的蔬果生产优势不同,白俄罗斯的出口规模相对较小,但在气候特别适宜的浆果类产业及马铃薯等农作物上,表现出一定潜力。白俄罗斯的食品加工与焙烤品类展现出更高出口增长速度,且以浆果类商品及冷冻浆果、果肉产品的形式逐渐渗入中国市场。在青睐天然水果与注重低糖优质食品的中国市场,一些白俄罗斯本地特产正借助跨国电商平台逐渐被中国用户所了解。 然而,白俄罗斯的蔬菜及水果出口能力远远未能发挥全部潜力。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的支持政策,白俄罗斯产业逐步迎来转型升级,而其中蔬菜和浆果类的市场份额也在逐年扩大。为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白方制造商需要更多借助中国知名平台来推广,提高苹果、樱桃、葡萄等经典品类的产品质量,同时与三家大型国际商超做好渠道合作、物流补给等供应链条衔接体系的建设。

无论是中国向白俄罗斯出口蔬菜水果,还是白俄罗斯的优质蓝莓、马铃薯等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冷链物流及运输通畅度都是保障蔬果贸易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蔬菜及水果产品易腐性强,常规品类难以实现常态化 “存储” 与集约化管理。因此,在统一时效性、运输通关要求,以及优质冷链设施保管等方面遵循更高标准,并采取差异化方式,成为进一步推动中白蔬果合作的核心要点。当前,双边陆路和海运等方面的短期变动,暴露出航运系统可能出现偏差的漏洞问题。通过加强对中欧物流网络建设的监管监察,我们能够精准把握并解决诸如因长期航程导致保质期难以保障等问题,推动相关协议与政策的细化落实。运输方式往往与冷链供应链的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现阶段,中欧班列在跨境陆路运输中具有时效与成本优势,但冷链配备尚未全面普及;空运虽能保证新鲜度,可成本过高,仅适用于高附加值或小批量订单;海运成本相对较低,然而运输时间长,给果蔬保鲜带来极大挑战。在销售渠道方面,传统的线下批发与零售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不过,在疫情背景下,跨境电商与在线分销模式逐渐兴起,有力推动了中白蔬果贸易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主要的蔬果产区集中在华东、华南等气候适宜的地区,出口白俄罗斯的货物多经沿海港口或西部陆路口岸(如新疆、内蒙古口岸)中转。白俄罗斯进口商大多集中在明斯克及其周边地区,通过当地的批发市场或物流中心分销至其他地区。由于地缘与交通因素,中欧班列的开通在成都、重庆、西安等城市与明斯克间形成了直达线路,部分果蔬企业开始依托这些铁路枢纽进行批量运输。

与粮油等大宗农产品相比,蔬果受季节周期影响更为显著。中国南方地区常年可提供多样化的果蔬供应,而白俄罗斯在冬春季的蔬菜产量较低,这一时间差为中国的蔬果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相应地,白俄罗斯的马铃薯、浆果等正值夏秋季集中收获,可在当季对中国市场产生一定的吸引力。但目前由于渠道建设与冷链条件限制,季节性互补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综合分析可见,中白蔬果贸易虽规模不大,但正在以相对较高的速度增长,并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互补性初步显现、政策与运输便利度提升、季节性与区域性仍较突出、品牌与消费认知薄弱。

3 影响中白蔬果贸易发展的核心因素与挑战

白俄罗斯是欧亚经济联盟(EAEU)成员国,实施统一的关税税率和农产品技术监管体系。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出口蔬果到白俄罗斯通常需符合EAEU层面的农残、重金属限量及食品安全标准,若缺乏对该体系的全面了解,极易在通关或后续销售过程中遭遇瓶颈。中国与白俄罗斯虽已签署若干涵盖农产品的检疫合作文件,但在蔬果细分领域的标准对接仍待进一步细化。

白俄罗斯对国内农产品具备一定的扶持政策,重点放在奶制品、肉制品及马铃薯等战略性作物上,对于出口导向型的果蔬产业支持相对有限。中国在推进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对蔬菜水果种植、冷链等给予一定鼓励,但对具体的跨境贸易环节,尚缺乏直接性或针对性的政策导向。

同时,跨境铁路冷链不足,中欧班列为中白蔬果贸易提供了重要的时效优势,但冷藏集装箱的配置、温控监测技术,以及铁路沿线的冷链节点建设尚未普及。一旦出现温度控制失效或车辆调度延误,果蔬腐损风险极高,给出口商带来较大压力。对高附加值或对保鲜度要求严苛的果蔬而言,目前的铁路冷链体系尚不完善。

相较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白俄罗斯在农产品仓储与分销体系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缺乏成熟的冷库网络,意味着果蔬在到达明斯克或其他城市后,难以进行长时间的低温储存或二次分拨,若跨境电商和大宗批发订单同时进行,对仓储与物流协作的需求更高。

白俄罗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部分欧盟国家偏低,其蔬果消费结构仍较为传统,对高端或新品种水果的需求主要集中于少数城市和经济较发达人群 。相应地,中国消费者对白俄罗斯特色果蔬(如马铃薯特别品种、冷冻浆果等)的接受度与偏好尚未形成成熟市场,消费者对其产品质量、口感和安全标准缺乏充分了解。

与茶叶、咖啡等具有明显地理标志属性的农产品相比,蔬菜水果往往难以形成强势的品牌形象,需要通过包装、营销和渠道合作等方式建立差异化认知。对中白两国的果蔬企业而言,跨境品牌推广更是难度较大。目前,线上线下整合的营销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企业缺少资源或渠道来进行系统化的品牌推广,难以在消费者心中建立稳定的产地与品质关联 。

蔬果贸易通常受天气、物流、市场价格变动等多重不确定因素影响,中小企业若没有稳定的供应链管理与融资渠道,极易因一次腐损或市场波动而遭受重大损失。加之跨境贸易流程相对复杂,检疫标准多样化,企业须投入额外的人力与资金开展合规作业与市场开拓。

企业间缺少在种苗培育、农药使用、种植技术及加工工艺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致使中白蔬果贸易多停留在“买卖”阶段。若能依托产业链协同,在白俄罗斯推进示范农场、引入先进种植技术或在中国打造合资生产基地,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那么蔬果贸易的合作层次与竞争力都会显著增强。

4 未来发展路径与对策建议

4.1 强化跨境冷链物流与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易腐易损的蔬果产品,可进一步扩大冷藏车厢与冷冻集装箱的投放数量,并增强对箱内温湿度的实时监控、预警及调度能力。鼓励中白双方的物流企业、铁路部门和地方政府,探索共建专门的果蔬冷链班列,定期发车并提供配套的清关、仓储与分拨服务,从而提高运输稳定性和效率。

可在明斯克及其周边布局大型冷库、分拣中心和配送体系,确保到港(站)的蔬果实现迅速转运或短期储存。政府层面可通过公私合营(PPP)或减免税收等方式,吸引相关物流企业建设现代化冷库和仓储网络。白方也可在政策层面提供用地优惠和资金支持,以吸引更多中国企业进驻,以形成联动效应。

4.2 深化标准互认与检验检疫合作

在已有农产品检疫协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蔬菜、水果等细分品类的检测标准、认证流程与风险评估方法的对接。同时,可考虑在白俄罗斯境内设立或授权符合中国标准的检验机构,简化重复检测与跨境认证的时间成本,不仅能够提高贸易效率,还能降低企业的合规支出。

本文建议将白俄罗斯视作连接欧亚的关键节点,借助欧亚经济联盟的框架,推动与其他成员国(如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在蔬果检验检疫及通关便利化方面开展多边协作。通过更广泛的区域合作,可减少技术壁垒对跨境蔬果贸易的影响,为将来更大范围内的市场开放奠定基础。

4.3 深化产业协同与技术创新

中国在温室大棚、育种、防虫害等方面具有一定经验,若能在白俄罗斯尝试建立蔬果示范农场,将更好地匹配当地土地资源与适宜作物。借助合资或技术输出方式,不仅可保障中国对果蔬品质与供应量的把控,还能帮助白俄罗斯提升果蔬生产效率。对于白方而言,如能借助外资与先进技术,实现对自身马铃薯、甜菜及浆果等优势品种的改良,亦能增加对华出口的竞争力。

果蔬易腐损,若仅依赖鲜品出口,受季节性与运输时间的限制较大。鼓励中白双方在鲜品贸易的同时,拓展冷冻、干制、果酱、罐装等加工渠道,不仅延长保质期,还能提升贸易附加值。对白俄罗斯特色浆果而言,开发诸如浆果饮料、冻干零食等衍生产品,更易在中国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4.4 加强市场营销与品牌塑造

在蔬果贸易中,消费者对产品安全、产地特色与口感品质具有较高关注度。通过构建统一的包装与溯源体系,并在包装上突出白俄罗斯或中国特定种植区域的地理标志,以及符合双方食品安全标准的检测标识,增强消费者信心。品牌化运作不仅能在零售终端形成辨识度,还有助于在跨境电商平台快速打响知名度。对白俄罗斯而言,可尝试在马铃薯、甜菜或浆果等特色品类上申请并推广地理标志认证,突出“黑土地”“北方浆果”等天然属性。对中国而言,可在优质蔬果出口至白俄罗斯时使用统一包装、附加可追溯二维码,提升品牌识别度。此类地理标志与可追溯标签结合,不仅能强化消费者对产区特色的印象,还能提高对产品品质的信任。

除参与线下国际博览会及行业展销活动外,还应充分挖掘跨境电商与社交媒体的潜力。可在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展示蔬果的生产、采摘、运输全过程,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到产品的新鲜度与安全性。通过联合白俄罗斯当地的零售商与批发商,一方面提升中国果蔬在当地超市和市场中的铺货率,另一方面为白俄罗斯果蔬进入中国市场搭建更成熟的配套渠道。

5 结语

在中白农业合作体系的宏大版图中,蔬菜水果贸易虽不如大宗农产品那般占据核心地位,但其所蕴含的独特价值与发展潜力却不容小觑。凭借高附加值属性以及与白俄罗斯在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方面展现出强烈的互补特性,蔬果贸易具备极为可观的增长空间。

从研究视角来看,本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一,由于蔬果贸易在官方统计中常被并入更大的农产品范畴,缺乏更细化的分品类统计与长期面板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定量分析的准确性及深度。例如,在分析特定蔬果的贸易趋势时,因缺乏精准数据,难以准确把握其市场需求的细微变化和发展走向。其二,白俄罗斯对华蔬果出口尚处在起步阶段,企业案例数量有限,难以支撑大规模的实证研究,使得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和可靠性受到一定影响。这导致我们在总结成功经验和模式推广方面遭遇阻碍,无法全面深入地剖析企业在实际贸易过程中的运营策略和面临的挑战。其三,地缘政治、全球经济形势与新冠疫情等外部变量,对跨境贸易的影响较为复杂,需综合多学科视角深入探讨,而本文在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够全面和深入。例如,地缘政治关系的微妙变化可能会影响贸易政策的稳定性;全球经济形势的波动会改变消费者的购买力和市场需求;新冠疫情更是给跨境物流、市场供需等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些复杂因素都需要从多学科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李丽娜, 赵亮. 中白经贸关系的回顾与展望[J].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2019(4): 41-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与白俄罗斯贸易简况[R]. 商务部官网, 2023.

Белстат(Белорус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комитет по статистике).Официальная статистика Республики БеларусьEB/OLEB/OLEB/OL. https://www.belstat.gov.by/, 2023.

孙运, 刘琼. 中欧班列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研究[J]. 国际经贸探索, 2021(2): 102-114.

Евразийская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комиссия(EEC). Технические регламенты и стандартыEB/OLEB/OLEB/OL. https://eec.eaeunion.org/, 2023.

Белоусова О.В. Торгов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Беларуси и Китая: тенденции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J]. Вестник Белорус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2021(1): 15-25.

王晓明, 孙乐.“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白俄罗斯农业合作新动向研究[J].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2020(3): 23-35.

Li Qing, Zhao Chang.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Cold-chain Logistic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 Export[J].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1, 37(7): 112-120.

Zhang, X., amp; Li, M. Trade Facilitation Measures in Sino-EAEU Relations: A Policy and Logistic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Sino-Eurasian Studies, 2022(2): 45-62.

Ivanov, A.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Logistics in the EAEU: Focus on Belarus[J]. Eurasian Economic Review, 2023(1): 29-47.

标签:  白俄罗斯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