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核心作用体现在对传统生产力的突破与重构,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发展模式变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在此背景下,企业如何将新质生产力理论深度融入实践,成为亟须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深入解读并提炼国家关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点,明确不同维度下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着力点,构建新质生产力关键要素池。研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培育模型具有六大核心要素,并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育、体制机制、资源保障、创新生态等方面提出企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实践路径和针对性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马克思理论;着力点;技术革新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4(a)--04
近年来,在“逆全球化”浪潮下,世界经济呈现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的发展趋势,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全新动力源泉,正逐步成为全球竞争与合作的焦点领域。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主体,肩负着引领产业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历史和现实重任,同时仍面临着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质生产关系有待建立、数智生产要素短板制约新质生产力发挥效能、吸纳全球新质生产要素融通发展不充分、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等现实挑战。因此,面对全球科技竞争与国内转型需求,企业主体需深刻领会国家政策导向,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推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以实践带动理论建设、以理论指导实践落地,努力在新质生产力的探索与实践中走在前列。
因此,我国应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基石,通过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分析,深刻剖析并明晰企业在新质生产力培育过程中的核心着力点,进而构建一套旨在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范式模型,探索企业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创新实践路径,为企业实践提供有力的指导与借鉴。
1 新质生产力要素内涵
1.1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历程
新质生产力理论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提出生产力应包括人类“自身上的自然力”、借助劳动工具等中介的“应变力量”、智慧和意志等“蕴藏潜力”和“社会组织力”,并强调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立足中国国情和实践,相关学者提炼形成生产力的三个关键要素,即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中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制造业整体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增加,信息化、数字化等新生产要素不断涌现,使得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必须与之相适应,继而引发了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巨大进步。因此,新质生产力是人们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艺上的应用发生质变以后的结果。
1.2 新质生产力内涵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会议上明确提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综合而言,新质生产力是集科技创新驱动、人才引领和产业赋能发展为一体、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依托,与高质量发展具有辩证关系的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人才培育为支撑、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载体、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全面布局、共同推进。
2 新质生产力培育着力点及范式模型研究
2.1 新质生产力培育着力点分析
科技创新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产业培育和优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是重要的增长支柱,尤其是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带动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相关产业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从而催生新质生产力。人才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资源,新型劳动者队伍作为第一资源,是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的主体;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所涉及的制度变革、体制改革和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等新型生产关系变革,是提升新质生产力内在动能的关键。对于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而言,资源保障和创新环境也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资源保障,企业需要获得足够的资金、人才、设备等资源支持,以确保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化的顺利进行。只有在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环境中,企业才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不断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图1)。
2.2 新质生产力培育范式模型搭建
本文提炼了六大核心要素,它们紧密咬合、协同运作,共同搭建起一个高效运转的发展架构。这六大要素包含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突破、产业培育优化、体制机制改革、资源支撑保障和创新生态建设,共同构成了“六维协同”的发展体系。要确保该体系能够持续优化并高效运行,就需采取综合性的优化策略,全方位推动各要素间的深度融合与协同作用,进而加速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与全面繁荣。新质生产力模型由核心层、主体层和外围支撑层组成。
2.2.1 新质生产力培育核心层
新质生产力培育模型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突破与产业培育优化,两者相互作用,构成了该模型的中心框架,是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两大核心要素。科技创新突破在生产力体系中起到核心引擎的作用,驱动整个体系全面革新与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必须以科技创新突破为起点,包含推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原创性颠覆性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促进技术成果高效应用与转化,以反哺并持续赋能原有创新体系。产业培育与优化则是新质生产力成长道路上的增长支柱,确保创新成果能够顺利转化为具有经济与社会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完整的新质生产力价值创造与释放过程。在此过程中,既要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又要前瞻性地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同时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产业培育依赖前沿技术的引领,创新链产出的科研和技术成果决定了产业链的布局领域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产业培育过程中的市场需求与产业反馈为科研活动提供了宝贵的指引,反哺促进了创新链的持续优化与升级。这种创新链产业链双向互动、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涌现与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图2)。
2.2.2 新质生产力培育主体层
新质生产力培育内涵根植于科技创新突破与产业培育优化的双向互动,同时深度融合了人才队伍建设与体制机制改革两大支柱,形成了“四位一体”的紧密联动体系,进一步组合形成该模型的主体框架。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建设致力于通过优质人才引进培育和不断进步优化的人才激励机制,源源不断地为创新链与产业链输送具备创新能力和管理素养的优质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底层支撑。此外,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与数实融合赋能机制的引入,为该模型注入了强大活力,是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它们共同作用于科技创新的全流程管理,确保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更加灵活高效的管理体系能够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推动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与升级。尤其是数字化应用,为产业体系的高效运行与智能决策提供了强大支撑,进一步加速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释放。相应地,科技创新突破与产业培育的蓬勃发展也深刻影响并反哺于人才队伍建设与制度建设。科技创新不仅以数字化技术发明和应用推动制度体系的高效构建与执行来驱动管理创新变革,还能在人才培育过程中,以重大科研项目和优质的科研产出激活创新人才的潜力与活力。产业培育与发展为技术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和丰富的技术应用场景,实现对复合型、实践型人才培养的强力反哺,最终形成人才与产业、创新与制度之间的良性循环与相互促进。
2.2.3 新质生产力培育外围支撑
资源支撑保障和创新生态体系作为模型的外围要素,发挥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作用。资源支撑保障是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基石,涵盖科研经费、实验设备、数据资源、信息平台等多个方面,对各中心因素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其中以基础设施和实验装备保障、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为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创新生态建设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沃土,构建一个开放、协同、包容的创新环境,能够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这需要构建内部创新生态,营造鼓励创新、勇于探索的科研氛围,鼓励跨部门、跨学科交流,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同时,对外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积极参与区域创新生态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行业领军企业等多元主体的紧密合作,共同探索创新路径,携手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3 新质生产力培育先进经验研究及剖析
3.1 先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共性经验
一是注重科技前沿创新领域引领和精准布局,如中国电科院在自身领域部署实施10个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行动计划专项,深化专利与标准制定。二是完善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与产业化机制,如中国科学院已发布前沿技术应用推广目录,建设未来产业成果“线上发布大厅”,打造产品交易平台,举办成果对接展会等。三是构建开放融合的产业生态,深化与产业界的合作,整合产业链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与创新资源共享。四是实施战略导向的前瞻性产业优化布局,注重基础性技术攻关和关键前沿产业技术培育。五是强化高端人才战略,实施系统化和长期化的人才培养策略,构建人才梯队,如华为依托“华为ICT学院”建设人才联盟。六是持续优化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在组织架构上实施扁平化管理。例如,美国阿贡实验室实行政府所有、委托经营(GOCO)管理模式,由政府出资,将管理委托给企业、大学或非营利机构等承包商(三方),实验室各方面工作由实验室主任全权负责,促使决策和运营更加高效和透明。七是夯实创新资源基础,配备顶尖的实验设施与技术装备,确保持续稳定的研发投入。八是营造开放创新的生态环境,内部营造鼓励创新、勇于探索的科研氛围,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对外保持开放姿态,积极参与区域创新生态建设,如华为建成Marketplace智能平台,提供行业联合解决方案,加强业界交流合作。
3.2 先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特色方法
第一,中国科研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和美国国家阿贡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将战略资源集中于突破式技术创新,以跨学科协同创新路径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第二,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等中央企业,联合产、学、研、企等社会各界资源,突破特高压输电技术等关乎国家战略和民生建设的关键核心技术。第三,浙江能源集团、广东能源集团等地方国企,积极投身于地区创新生态的协同构建,高效整合区域发展资源与政策支持。第四,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公司为代表的民营企业,以关键技术为壁垒,在创新管理全流程及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 新质生产力培育实践建议
4.1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精准布局引领科技前沿创新领域
积极参与并主导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以项目为引擎驱动技术创新;加大原创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深入推进加强目标导向基础研究、前沿颠覆性技术突破,持续加强对行业或市场中长期科技发展趋势的研判;构建丰富的“技术鱼池”,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积累大量创新技术,强化前沿技术储备,并持续深化专利与标准制定,提高国际竞争力与话语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导向下,“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追前沿”,形成自身独特的创新格局,构建前沿创新技术优势。
4.2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构建开放融合产业生态
一方面,推动供需对接精准化,优化知识产权与产品创新的一体化流程和机制,为面向市场的研发提供明确流程和方案,或通过发布前沿技术应用推广目录、建设未来产业成果“线上发布大厅”等方式增强供需精准对接,并不断开拓科技服务和技术市场新模式,强化技术转移体系,提高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的转化效率。另一方面,深化产研一体化合作,整合产业链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与创新资源共享,打造协同高效、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体系。
4.3 强化高端人才战略,培养创新、跨界能力复合型人才
建设完善人才高地,持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国外顶尖人才引进等方式,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实施系统化和长期化的人才培养策略。深化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共建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等新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设好战略型科学家构建人才梯队,鼓励跨学科、跨部门合作,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跨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构建全面的激励机制,涵盖薪酬、精神与职业发展激励等。
4.4 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激发组织机构内生动力
强化有组织科研管理,加大创新项目统筹力度,常态化推进科技项目分类分策管控;以提升治理效能为核心,在组织架构上实施扁平化管理,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组织活力。同时,使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运营效率,提升数据中心的处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扩大了企业级统一物联的范围,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与精准度。
4.5 夯实创新资源的基础,提高全过程但也新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优化研发经费配置,包括优化研发经费配置,加强研发投入计划预算安排的“事前管理”,引导研发经费真正投向公司科技产业战略方向,并拓展研发资金来源,加强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支持体系完善;为科学研究配备顶尖的实验设施与技术装备,加强核心实验室建设和布局。建立全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数字化生产,打造现代智慧供应链体系。
4.6 营造开放的生态环境,塑造以人为本、科技向善理念
对内营造鼓励创新、勇于探索的科研氛围,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强化员工创新意识培养,鼓励员工参与跨学科、跨领域交流与合作。对外保持开放姿态,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与高校、企业的交流合作,践行深化区域创新差异化协同,积极参与区域创新生态建设。同时,加强科研伦理管理,尤其是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完善伦理追责机制,塑造以人为本、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
5 结语
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培育是一个多维度、动态交互的体系建设,超越了孤立、静态或片面的发展模式。这一体系要求企业采取系统化的策略,强化内外部的交流合作,旨在激发并培育出内生性的新质生产力。依托所构建的体系框架,推动新质生产力系统多个体系、几大关键要素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与循环,确保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每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衔接与顺畅推进,各要素持续相互促进、共同进化,进而实现“六要素协同”的新型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刘伟.科学认识与切实发展新质生产力[J].经济研究,2024,59 (3):4-11.
徐铭辰.中央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 责任使命、现实挑战和优化路径[J/OL].当代经济管理,1-15[2024-09-0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240801.1013.002.html.
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 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李政,崔慧永.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的新质生产力:内涵、形成条件与有效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0(1):129-144.
周文,何雨晴.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与新路径[J].财经问题研究,2024(4):3-15.
袁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J].红旗文稿,2023(6):9-13+1.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新质生产力研究课题组.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贡献、内涵特征和发展路径[N].人民日报,2024-07-17(009).
黄群慧,盛方富.新质生产力系统: 要素特质、结构承载与功能取向[J].改革,2024(2):15-24.
贾若祥,王继源,窦红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J].改革,2024(3):38-47.
王朝科.从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 基于经济思想史的考察[J].上海经济研究,2024(3):14-30.